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我国是农业大国,农村劳动力整体文化素质较低.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必须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本文以广州番禺区为例,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进行粗浅的探讨.  相似文献   

2.
一、加大乡土科技人才培养力度 (一)统筹各类乡土科技人才的培养 协调推进农民和专业大户、农村基层科技服务人员和专业技术协会人员、从事农村社会事业的专业技术人员、农村基层科技管理人员等的培养。继续实施科技培训专项行动、教育系统、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和农村实用技术培训计划等,支持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广泛开展各种形式的科技下乡和群众性、社会性、经常性科普活动,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促进科学种养,重点加强农民科技致富带头人的培训。进一步加强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科技培训,增强农民转产转岗就业的能力。开展乡镇企业和农村中小企业科技培训,培养一批懂技术、会管理、善经营的高技能人才。  相似文献   

3.
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与农民教育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本文分析了农村人力资源现状。文化素质差、科技素质低、轻人力资本投资是制约农业劳动力转移和农村经济落后的重要原因。必须变农村人力资源为人力资本,大力开展对农业劳动力的培训和教育。农民教育要“两手抓”,既要面向留在土地上的农民开展农业技术普及,又要抓面向即将转移的农村富余劳动力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农民教育要有新突破,全面改革农村的职业教育和基础教育。  相似文献   

4.
我国农村劳动力约有5亿左右,而农业生产仅需劳动力不过2亿,大量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是彻底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而近90%的农村人口文化程度在初中及初中以下,由于文化程度低,缺乏一技之长,农村人口难以有效地转移到非农产业中去。为此,应在研究和认识农村劳动力文化素质及行业分布情况的基础上,采取加大教育培训力度、完善培训体系、拓展培训内容、创新培训模式、提高培训服务档次、加大资金投入等对策措施,以促进农村劳动力有效转移。  相似文献   

5.
我国现在正大力开展农民转岗和继续教育与创业,推进中国农业走向现代化的步伐.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关键在于打破常规,不断创新模式,培训一批素质较高,符合社会需求的实用人才.  相似文献   

6.
构建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培训体系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我国农村有1.5亿富余劳动力,每年还要新增600万农村劳动力。由于农民的文化素质低、就业技能缺乏,不管是在农业生产还是作为剩余劳动力进城都难于获得较高的收入。“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增收,因此提高农民的素质就成为当务之急。2003年9月农业部等六部委制定了《2003-2010年全国农民工培训规划》,并成立全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指导小组,组织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地方政府和社会各界也积极行动,掀起对农民培训的热潮。但是,我们必须走出过去某些公益培训走过场,效果差的误区,提高培训的针对性、高效性。必须要构建…  相似文献   

7.
来自农业部门的统计数字表明,到目前为止,已有近1亿的农村劳动力进入城市就业.然而,我国农民工素质不高,缺乏必备的劳动技能和转岗就业能力,大大制约了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和劳动能力的发挥.为此,可在以下四个方面采取措施,促进农民工培训工作健康、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8.
高职院校大多数开展了职业培训,但整体而言,真正面向农村劳动力转移和转岗的农村职业培训规模却很小,培训与就业转移明显脱节。以高职院校开展农村英语职业培训为例,对目前高职院校进行农村职业培训的困境与模式创新进行分析、探讨,并提出合理化的建议。  相似文献   

9.
农民科技培训是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保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要解决农民增收问题,最根本的途径是提高农村劳动力的文化素质和就业技能,进而提高农业的产业化水平,实现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加快城市化进程,最终促进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成都地区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现状和农村劳动力素质低下的现实,充分体现出抓好农民科技培训工作的紧迫性与重要性。  相似文献   

10.
淮滨县新华服装学校始建于1996年,建校10余年来,学校按照“订单——培训——就业”一条龙的办学模式。大力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全力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为农村培养了一大批专业实用人才,为农民转岗就业和淮滨县经济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1996~2007年,该校共培训农村劳动力2434人.共向浙江、上海、厂东等经济发达地区转移就业2191人。自2004年实施“阳光工程”以来,该校共开展“阳光工程”培训981人,转移就业883人。  相似文献   

11.
潢川县信潢技校是一所综合性职业技能培训学校。自2004年以采,该校立足县情,充分发挥自身职业技术教育和办学条件优势,大力实施阳光工程,全力推进农村劳动力培训和转移就业,取得了显著成绩。几年采,该校共累计开展阳光工程培训2800人,引导性培训近万名,转移就业率达到95%以上,且多数学员成为了潢川县外出务工致富的领头雁.为农村劳动力转岗就业、促进农民增收和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做出了积极贡献。  相似文献   

12.
马晴 《云南农业》2008,(6):39-39
为了落实《2003——2010年全国农民工培训规划》,农业部、财政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教育部、科技部和建设部,共同组织实施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对自愿转移到二三产业和城镇就业的农民,由国家财政予以适当补贴,在输出地开展转岗就业前的短期技能培训。培训项目以短期的职业技能培训为重点,辅助开展引导性培训。  相似文献   

13.
经济发展过程与劳动力产业结构转变存在着密切的内在联系。在经济从传结构发展为现代结构的过程中,总要伴随着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的现象。入世对这一要求更为强烈。文章从我国农村劳动力自身角度分析了我国农村劳动力产业结构现状,指出一方面要加强农村劳动力教育提高文化素质,为劳动力合理转移提供条件;另一方面,要发展农业内部及非农产业的利于我国农村劳动力发挥优势的劳动密集型行业,走靠劳动积累发展经济之路。  相似文献   

14.
金融危机下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本文在肯定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巨大贡献的基础上,从农民工的地位、生存特征、文化素质、转移成本与风险,分析了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存在的问题及原因;从农村劳动力的文化技能素质、制度环境、公共服务、农村城镇化,提出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平稳、有序转移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是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但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能否顺利实施,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劳动者素质能否满足劳动力市场的需要。农广校应抓住机遇,充分发挥面向农村、教学容量大、覆盖面广、成本低、见效快、办学灵活等优势,大力开展对农村劳动力的专业技能培训,努力提高农村劳动力的科技文化素质和专业技能素质,为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增加农民收人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朱先淼 《新农村》2005,(5):31-31
当前,我国农村劳动力培训工作任务艰巨。根据全面小康指标,到2020年我国城镇化率要达到56%,这就意味着我国今后每年要有1300万农民进入城镇,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将进入新的发展时期。如此庞大的转移队伍,如果其素质达不到城市化的要求,后果是严重的。因此,根据当前农村劳动力的培训形势,认真探讨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的对策,是摆在教育工作者尤其是职成教干部面前的重大任务。  相似文献   

17.
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的合理有序转移是关系到我国农村经济进一步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重大战略问题。本文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重要性谈起,认为农村劳动力文化素质低和职业技能的缺乏是制约其转移的关键因素,指出要从根本上解决农村劳动力的转移问题就必须积极发展农村职业教育,提高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个体素质,进而实现职业技术教育与剩余劳动力有序流动的最佳结合。  相似文献   

18.
中国农村女性劳动力就业及转移状况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东平  彭建强  闫震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28):13874-13877
利用官方的统计数据,分别阐述了农村女性劳动力就业和转移的总体现状,并根据农村女性劳动力就业及转移过程中的”结构性”问题,分析指出,农村女性整体文化素质偏低、农村中老年妇女大量滞留农业、社会保障制度缺失和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等因素是制约农村女性劳动力就业和转移的主要原因。因此,针对农村女性劳动力就业及转移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①提高农村女性劳动力文化素质和技能,增强就业竞争力;②完善劳动力市场,健全社会保障制度;③发展劳动密集型乡镇企业,实施农业产业化经营,对促进我国劳动力有序转移和推进城市化进程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农村富余劳动力就地转移已成为当前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主要形式,劳动者素质偏低是农村富余劳动力就地转移的瓶颈.本研究系统分析了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对高职教育的现实需求以及高职院校为农村劳动力转移服务而开展培训的基础和优势,以江苏畜牧兽医职业技术学院为例,探讨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模式.  相似文献   

20.
河北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技能培训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周燕  薛景华  时贇  张彤  王卫东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23):7062-7064,7067
对河北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的现状进行了深入地调查研究,并提出河北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的对策措施,要强化服务功能,加强监督管理,改善农村劳动力就业环境;拓宽转移渠道,培育就业新载体,合理消化农村剩余劳动力,营造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技能培训的良好氛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