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前,许多平菇、蘑菇等食用菌栽培者,在出菇时仍采用两头出菇法或覆土出菇法。实践证明.二者虽都具有许多优点,但也存在许多不足。两头出菇法存在的问题,主要是后期营养缺乏,生长势弱,菇体小,产量低。覆土出菇法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占地面积大,长出的菇带土,影响外观质量。而立体覆土出菇新方法,既能解决以上两种方法的不足,又能集两种方法的优点。它的优点是占地面积小,出菇不带土,后期营养充足,菇体大,产量高。立体覆土出菇的具体技术如下:  相似文献   

2.
李东  陆凤英 《植物医生》1999,12(5):43-44
一、高温生理性病害平菇属于中低温型菌类,当栽培环境25℃以上高温时,会造成幼菇菌伞枯萎变黄直至死亡。因此,在平菇原基形成后,要严格注意气候变化,采取必要的降温措施,如喷雾化水、通风、遮荫等。另一方面,在安排平菇栽培时,要尽量避开在高温季节里出菇,同时选择耐高温平菇菌株系。二、高湿生理性病害平菇在出菇期要求栽培场所的相对湿度相对保持在85%左右。如果调水失控,而重喷出菇水,会造成幼菇水肿、变黄、腐烂而死菇。正确的喷水保湿措施是:少、细、勤,切忌直接向幼菇体上喷水。三、异味造成的生理性病害在平菇出菇…  相似文献   

3.
藠头"发瘟"的成因分析与监控对策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藠头(Allium chnensis G.Don)又名薤,属百合科,葱属。头富含蛋白质碳水化合物、多种维生素与矿物质,一般以鳞足盐渍,糖醋渍与蜜渍加工或脆嫩可口的保健食品;同时藠头也是一种高产高效益的蔬菜作物,以湖北、湖南及云南栽培较多。近年来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及出口量的增加,湖北省许多地区不断扩种。然而许多藠头种植区频频出现大面积“发瘟”现象.导致成片、成块枯萎死亡,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的许多研究表明,小麦早、稀播栽培是实现高产的有效途径。但由于麦田杂草发生日趋严重,对早稀播小麦高产带来威胁,因而搞好麦田化学除草显得十分重要。为了加深对早稀播麦田化除的认识,进一步完善小麦早稀播高产栽培的配套措施,我们于1990~1991年度和1991~1992年度分别在双楼镇、海安镇进行了早稀播小麦的苗期化除试验。一、材料和方法 (一) 供试田块:前茬为中稻,土质粘壤。近年来采取稻“旋”麦“免”的耕作方式。田间杂草基数高,以看麦娘为主。其中双楼点看麦娘占总草数的98%,海安点占82%,其余为猪殃殃、牛繁缕等双子叶杂草。 (二) 供试除草剂:双楼点为绿麦隆(海安县农药厂产,亩用300克)、绿平合剂(亩用绿麦  相似文献   

5.
万惠恩 《植物医生》2007,20(3):47-47
利用高山段木在低山栽培黑木耳,只要科学管理,“烂耳”病是可预防的。1防治“烂耳”病从源头抓起通常栽培时只对耳杆排场消毒,对段木、菌盖不作严格  相似文献   

6.
新疆策勒"双株双层"栽培棉田小气候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策勒“双株双层”特高产栽培棉田小气候观测表明:棉田地温条件良好,有利于苗期棉花的生长。绿洲边缘较绿洲内部更有利于棉花生长的小气候条件。温度状况表现为:蕾期绿洲外围超过35℃高温天气减少;花铃期绿洲外围温度条件与绿洲内部相差不大;吐絮期绿洲内部的温度条件较绿洲外围好。湿度状况表现为:灌溉后,土壤含水量增加,棉田蒸发和蒸腾作用强烈,冠层和近冠层的湿度相对增加;高温晴天,整个大气湿度降低,也使棉田湿度降低;阴天时,湿度相对增加;极少量降水,对棉田湿度仅有短期影响。风速状况表现为:蕾期风力较大,常有灾害性大风;花铃期平均风速最小,偶有灾害性大风;吐絮期的平均风速较花铃期大,但没有灾害性大风。  相似文献   

7.
病虫害防治是农作物优质高产栽培的重要环节,目前病虫害防治仍然离不开化学药剂。如何提高防治效果、减少化学药剂对农产品的污染,是目前农作物无公害栽培面临的一个紧迫课题。为了少用农药和提高防治效果,应注意把握“六期”巧用药。  相似文献   

8.
直播水稻高产栽培的基本模式及杂草防除关键技术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水稻直播栽培具有省工、省力、省秧田,生育期短,高产高效等优点,适合大规模种植。水稻直播高产栽培的主要技术措施有:(1)品种选择。应选择苗期耐寒性好、前期早生快发、分蘖力适中、抗病力强、植株较矮、抗倒力强的早熟或中熟品种。(2)整地播种:直播稻对整地质量要求较高,要做到早翻耕。田面整平,开好“三沟”,做到横沟、竖沟、围沟“三沟”相通。(3)播后管理。直播水稻播种后的水浆管理是关键。要求做到田面不积水,保持湿润。如遇干旱要勤灌“跑马水”。巧施分蘖肥,并注意整个生育期间的病虫害防治。(4)杂草防除。直播水稻的除草是影响最终产量的关键因子,根据直播稻田杂草的发生特点,应采取“一封二杀三补”的化学防除为主要手段,辅助以农业措施,实施前期药除,中期水控,后期补救的综合防除策略。  相似文献   

9.
平菇因其味道鲜美、营养丰富、市场销量大且栽培容易、周期短、产量高、效益好,是我国栽培量最大的食用菌之一。近几年来平菇产业不断壮大.许多栽培基地连年种植.虫害基数不断上升.害虫发生日益频繁.虫害造成的损失也日益加重,轻者减产,重者甚至绝收,  相似文献   

10.
为了明确吡虫啉和咪鲜胺在双孢蘑菇Agaricus bisporus不同栽培基质中的消解规律,采用在工厂化双孢蘑菇栽培覆土中拌料施药、培养料中喷药两种施药方式开展田间试验,运用QuEChERS净化前处理技术结合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 (UPLC-MS/MS) 分析,检测了吡虫啉和咪鲜胺在双孢蘑菇栽培基质和子实体中的残留。结果表明:吡虫啉和咪鲜胺的消解规律均符合一级反应动力学方程;在常规覆土、草木灰土和椰糠土3种覆土中的消解半衰期,吡虫啉分别为 84.5、65.4 和68.6 d,咪鲜胺分别为23.5、17.7和19.0 d;在m (稻秸秆) : m (麦秸秆)=0 : 10 (CT1) 和2 : 8 (CT2) 两种培养料处理中的消解半衰期,吡虫啉分别为7.7 和8.0 d,咪鲜胺分别为10.9和12.8 d。两种农药在不同基质中的消解趋势相同,半衰期均表现为常规覆土 > 椰糠土 > 草木灰土,培养料CT2 > 培养料CT1。两种农药在不同处理下生长的双孢蘑菇三潮菇中均有检出,说明覆土和培养料中的农药会向双孢蘑菇中迁移。本研究初步揭示了吡虫啉和咪鲜胺在双孢蘑菇不同栽培基质中的消解规律,为工厂化双孢蘑菇中农药的规范使用及培养基质的合理选择提供了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1.
西葫芦营养丰富,风味独特;是人们十分喜食的蔬菜,但近年随着保护地的发展,以及连年栽培,病害越来越严重,而且人们为了追求高产降低成本,而过度使用农药、化肥,造成品质下降,影响消费者健康,今年,我们对春保护地西葫芦高产无公害栽培技术进行了研究试验。基本达到无公害高产栽培。  相似文献   

12.
研究证明,榆林黄土丘陵沟壑区,谷子亩产能达200kg,1mm降水生产0.5kg谷子是可能的,其主要栽培技术是:采用“水平沟三湿三压”种压法,选用抗旱抗病优质高产品种秦谷5号,并依熟悉性调整播;调整群体结构;合理施肥;实行一次深施或顺犁沟盖施以及合理轮作。及时防治虫害等。  相似文献   

13.
渭北旱原冬小麦全程地膜覆盖超高产栽培技术研究   总被引:22,自引:6,他引:16  
1996~1997年度,在乾县试区进行的旱地冬小麦全程地膜覆盖超高产栽培技术研究结果表明,旱地冬小麦全程地膜覆盖栽培技术具有显著的增产,增收效果,冬小麦全程地膜覆盖栽培技术是将“冬小麦夏闲期微型聚不两元覆盖”与“冬小麦穴播全生育地膜覆盖”两项技术相结合,而组成的一种新的旱地冬小麦高产高效栽培技术,它集以上两种地膜覆盖民长,能将冬小麦整个生产年度的降水最大限度地蓄积并保存于土壤之中,加之土壤温度的提  相似文献   

14.
“矮化密植免耕栽培”是二十世纪60至70年代国内外作物种植业上兴起的一项新技术,促进了水稻、小麦、玉米、大豆等粮食作物和果树、桑树、棉花等经济作物生产的迅速发展。在这一栽培方式的直接或间接启发下,贵州省湄潭茶场、浙江省余杭县潘板漕桥大队、四川省名山县双河茶场等地于1973年开展了茶树矮化密植栽培试验,取得成效,主要表现在“成园快、投产早、产量高、品质好、抗性强、收益大”。1975-1976年,全国各地掀起了建立“密植速成高产茶园”的热潮,茶学科技界从理论与实践广泛展开了研究和讨论。当时争论比较大又因时间较短尚未解决的主要问题是“密植茶园的茶树寿命问题”或“经济年限问题”。西南大学茶学专业当年与荣昌县协作,  相似文献   

15.
针对全膜种植模式中覆土装置覆土质量差引起的易受风力破坏、烧苗、出苗受阻等问题,设计了一种适用于全膜覆土机具的跨越式刮板升运链膜上覆土装置。为提高覆土机构的工作性能,构建了覆土装置的实体模型,运用离散单元法模拟仿真试验,结合Box-Behnken试验设计原理,采用三因素三水平响应曲面法,借助DesignExpert软件处理试验结果,建立了覆土宽度和覆土厚度合格率的二次回归模型,分析各因素交互作用对试验指标的影响,优化得到最佳参数组合,即链速与机组前进速度比为1.38、排土口高度为200 mm、排土口宽度为120 mm,并依此进行田间验证试验。试验结果表明,用离散单元法模拟出的覆土宽度值和覆土厚度合格率接近田间重复试验均值,且满足农艺要求。  相似文献   

16.
旱地小麦全膜覆土播种一体机是针对全膜覆土穴播技术而研制的,该机可一次性完成旋耕、镇压、铺膜、覆土、播种等工序。该机采取旋耕抛土与铲土板相配合的取土方式,保证了充足的土壤来源,设计了输送带链传动的输土装置、外槽轮式覆土装置,实现了膜上均匀覆土和覆土厚度的控制。设计了仿形机构,实现了穴播装置的地面仿形,并对仿形机构进行动力学仿真,分析了仿形机构的仿形效果。通过样机田间试验测定,覆土厚度的平均值为1.074 cm,覆土宽度的平均值为121.283 cm符合农艺要求,覆土的厚度、宽度的变异系数分别为23.37%和0.96%,符合设计要求。通过实验测定,旋耕镇压后的土壤容重和土壤孔隙度符合农艺要求。  相似文献   

17.
为明确二嗪磷、毒死蜱和辛硫磷3种有机磷农药在双孢蘑菇栽培过程中的残留动态规律,采用在工厂化双孢蘑菇栽培基质 (覆土和培养料) 中拌料施药的方式,开展了田间试验,运用QuEChERS净化前处理技术结合UPLC-MS/MS分析,检测了3种农药在双孢蘑菇子实体和栽培基质中的残留动态。结果表明:建立的双孢蘑菇子实体、覆土和培养料3种基质中3种有机磷农药的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检测方法,经验证,在二嗪磷分别以0.000 3、0.003、0.1 mg/kg为添加水平,毒死蜱和辛硫磷分别以0.000 6、0.006、0.1 mg/kg为添加水平下,3种有机磷农药在双孢蘑菇、覆土和培养料3种基质中的平均回收率为76%~108%,相对标准偏差为2.2%~13%。检出限分别为:二嗪磷0.000 1 mg/kg、毒死蜱和辛硫磷均为0.000 2 mg/kg,定量限分别为:二嗪磷0.000 3 mg/kg、毒死蜱0.0006 mg/kg和辛硫磷0.000 6 mg/kg。在2 和10 mg/kg两个施药水平下,二嗪磷、毒死蜱和辛硫磷在双孢蘑菇栽培基质中的消解规律均符合一级反应动力学方程,在培养料中的消解半衰期分别为5.2、10.6、13.6 d和5.6、11.4、12.3 d;在覆土中的消解半衰期分别为25.9、41.7、27.2 d和41.7、48.1、36.8 d,且在培养料中的消解快于在覆土中的。在施药剂量不超过10 mg/kg的条件下,在双孢蘑菇子实体中毒死蜱残留量最高,为0.014 mg/kg,超过了欧盟规定的最大残留限量(MRL)标准,其余均低于现行日本、欧盟和美国规定的MRL值。  相似文献   

18.
栽培食用菌常见病虫害及防治措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方军  龙勇 《植物医生》2002,15(4):17-18
纳雍县栽培的食用菌有平菇、香菇、木耳、金针菇、竹荪等,栽培的食用菌病虫害种类多。致使食用菌不能正常生长,严重影响产量和质量,失去食用菌的商品价值,造成经济损失。1 病虫害的种类及为害症状1.1 平菇病虫1.1.1 平菇生理性病害 高脚型畸形:平菇菇盖很  相似文献   

19.
发展“两高一优”农业推广“优质、高抗、高产”新品种推荐两个中稻新品种“168”简介(二)湖北省植保总站(430070)苏清实“168”是江苏省里下河地区农科所由扬稻164系统选育而成。具有优质、多抗、高产的理想中稻新品种(系)。1993年随州市农业局...  相似文献   

20.
在甘谷地区采用田间试验方法,以传统耕作方式为对照,设全膜覆土穴播、全膜不覆土穴播2种不同覆膜方式,研究了全膜覆土穴播种植对冬小麦土壤微生物活性、养分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全膜穴播种植方式能明显提高冬小麦各生育期的土壤微生物量C、N。与传统耕作相比,全膜覆土穴播种植方式和全膜不覆土穴播种植方式土壤微生物量C、N含量平均提高29.87%,21.42%和20.59%,16.57%。2全膜覆土穴播种植方式各生育期小麦的土壤脲酶和蔗糖酶活性均明显高于传统耕作的,而碱性磷酸酶活性有所不同。3各处理土壤微生物量和酶活性与冬小麦的生长发育呈正相关。4全膜覆土穴播种植方式明显提高冬小麦产量和土壤速效养分含量。因此,全膜覆土穴播种植方式是适合该区旱作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模式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