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我国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方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粮油产品深加工 ①玉米深加工及综合开发利用。重点研究与开发内容是:专用变性淀粉(醋酸酯淀粉、接枝共聚淀粉、磷氨酸淀粉等)的开发及应用;专用玉米粉(精制玉米粉、玉米饺子粉、面条粉等加工技术与产品开发;副产物(胚芽、蛋白粉、种皮等)综合开发利用。②大豆深加  相似文献   

2.
玉米综合深加工应用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玉米作为我国重要的粮食和经济作物,在深加工产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介绍了玉米淀粉和蛋白粉的深加工产品(包括变性淀粉、淀粉糖、淀粉发酵物玉黄色素、醇溶蛋白、活性肽)及副产品的综合利用现状,同时指出了玉米深加工业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发展趋向。  相似文献   

3.
1."十一·五"期间我国粮油加工业发展重点 (1)玉米加工 加强高油玉米、蜡质玉米、高直链玉米等加工专用玉米品种的选育,建设优质原料示范基地;发展专用变性淀粉、玉米淀粉糖、多元醇、乳酸和聚乳酸、淀粉基生物材料等精深加工产品,以及玉米胚芽、蛋白粉和玉米纤维等副产物综合利用新技术、新工艺研究与产业化开发;开展玉米主食食品、休闲食品、方便食品和功能食品的产业化开发;研制年产10万t以上玉米变性淀粉生产专用设备,主要包括脱胚磨、针磨、分离机、浓缩机等;开发竞争力强和技术含量高的品牌产品,使玉米的加工转化率(不包括饲料)由12%提高到20%.  相似文献   

4.
通过介绍变性淀粉、变性淀粉的加工及其在肉制品加工中的应用研究,概述变性淀粉的发展趋势。经淀粉的物理改性法、化学改性法、生物改性法和复合改性法改性后所获得的产品各有优劣,复合改性法加工的变性淀粉在一定程度上具有综合优越性。变性淀粉的添加能够明显改善肉制品的加工品质,降低肉制品加工的脂肪添加量,对肉制品的感官品质也有明显的提升作用。因此,拓展变性淀粉的原料来源、研究变性淀粉高效及环境友好型的加工方式、开发适用于不同产品的变性淀粉,将是未来发展的方向。  相似文献   

5.
通过介绍几种代表性的马铃薯变性淀粉及主要特性,阐述其在果蔬、肉制品、发酵面制品和非发酵面制品中的应用,并展望马铃薯变性淀粉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6.
从专利检索浅析变性淀粉的发展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通过对近年来变性淀粉相关的专利文献检索分析,发现变性淀粉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应用开发,尤其是以其为原料的食品开发,而新方法、新工艺的研究比较滞后,通过分析,提出了变性淀粉的研究方向和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7.
<正>玉米是我国乃至世界普遍种植的农作物之一,玉米子粒中含有大量的淀粉。在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带动下,玉米淀粉在食品、制药和化工等行业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并且需求不断增加。高淀粉玉米可以使玉米淀粉加工行业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加快高淀粉玉米新品种的选育和推广,为玉米加工行业提供淀粉含量高的玉米原料,不仅推动我国玉米淀粉加工行业的发展,而且可以促使与玉米淀粉相  相似文献   

8.
淀粉和变性淀粉糊化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布拉班德淀粉粘度仪研究了不同的原淀粉和变性淀粉的糊化特性,用成糊温度(PT),热糊粘度(H)、冷糊粘度(C)、和各种粘度差,即破损值或崩解值(P-H)、回值(C-P)、总回值或稠度(C-H)、相对破损值(P-H/C-H)等来表示.这些特性在不同淀粉之间存在明显的差异.淀粉中直链淀粉的含量对淀粉的糊化和老化倾向影响很大.变性处理可以改变原淀粉的糊化特性,例如酯化(或醚化)能使玉米淀粉的成糊温度降低,老化倾向减小,粘度稳定性变差,而交联则使其粘度稳定性增强,能够抵抗酸和剪切力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玉米是社会生活中主要的粮食品种之一,以玉米为原料的食品一应俱全,同时玉米淀粉也是淀粉的主要来源。由于玉米淀粉的用途极为广泛,不仅在食品中得到应用,还在工业及化工领域具有突出地位。因此,为提高玉米淀粉的产量及经济效益,开发高淀粉玉米新品种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基于此,对高淀粉玉米的育种及种植技术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0.
微波技术在变性淀粉研究中的应用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微波改性淀粉的原理,综述了近年来微波技术在变性淀粉研究中的应用现状。  相似文献   

11.
对比4种不同变性淀粉对裹粉的应用效果。结果表明,木薯氧化羟丙基淀粉效果最好,木薯氧化淀粉、木薯羟丙基二淀粉磷酸酯、木薯羟丙基淀粉较好,木薯醋酸酯淀粉次之,且以面粉为主要原料,添加20%木薯氧化羟丙基淀粉、0.1%羧甲基纤维素钠(CMC)、0.1%魔芋精粉、0.1%明胶复配制作的裹粉应用效果最好,大大改善产品的外观、颜色及口感,减少了其他增稠剂的添加量,从而降低了成本,提高产品的产出率。  相似文献   

12.
为探讨生物肥对玉米产量的影响进行了生物肥与复合肥配比试验.在“双行交错”玉米种植新模式下,设置了生物肥十复合肥、生物肥+50%复合肥、只施复合肥、只施生物肥4个施肥处理与空白对照的试验.结果表明:施用生物肥可显著提高穗粒数和单株产量,施用生物肥比空白小区产量提高27.78%;在减少50%复合肥条件下仍保持了较好的产量水平.结论:施用生物肥可保持玉米全生育期生长发育需要的养分含量,可节约50%复合肥,生物肥+50%复合肥施肥方式可在黄淮海玉米种植区进行推广.  相似文献   

13.
以玉米淀粉为原料,在一定条件下制备玉米多孔淀粉。研究了反应温度、反应时间、酶用量等对玉米多孔淀粉收率的影响,并进一步考察了反应条件对产品吸水性能和吸油性能的影响,得出了玉米淀粉水解制备玉米多孔淀粉的最佳工艺为:pH值6.2,反应温度55℃,反应时间为24 h,酶用量为120 U/g,产品最高的吸水率和吸油率分别为93%和60%。  相似文献   

14.
以普通玉米、甜玉米和糯玉米为材料,研究了淀粉糊化特性、热力学特性和颗粒分布等在果穗不同部位(基部、中部和顶部)间的变异情况。结果表明,甜玉米淀粉的糊化特征值各项指标均为顶部籽粒较高;普通玉米淀粉的峰值黏度和崩解值亦为顶部籽粒较高,回复值在各部位间无显著差异。糯玉米淀粉崩解值为顶部籽粒最高,峰值黏度和回复值在各部位间相对稳定。甜玉米淀粉转变温度(起始温度、峰值温度和终值温度)均为基部籽粒较高,而普通玉米在各部位间差异较小,糯玉米以中部籽粒较高,热焓值在3个类型玉米各部位间变化不一。淀粉颗粒体积均呈双峰分布,>17 μm的体积比例以顶部籽粒最低,中部籽粒最高,<17 μm的体积比例以顶部籽粒最高,中部籽粒最低。碘结合力在糯玉米不同部位间差异较小,而甜玉米和普通玉米以顶部籽粒最低。相关分析表明,淀粉颗粒体积分布和碘结合力等指标与糊化和热力学特征值存在一定的相关关系,表明果穗不同部位淀粉糊化和热力学特性的差异主要由颗粒分布及淀粉链长分布变化所致。  相似文献   

15.
玉米果穗顶部籽粒通常较中、下部籽粒充实差,粒重轻,其机制不清楚。本研究旨在探明玉米果穗不同部位籽粒淀粉合成相关酶活性变化及其与籽粒灌浆的关系。以玉米品种登海11为材料,分别进行春播和夏播试验,观察果穗不同部位籽粒中可溶性糖、蔗糖和淀粉的含量及淀粉合成相关酶活性变化。结果显示,与夏播玉米相比,春播玉米具有较多的每穗粒数、较高的百粒重和产量。虽然产量在春播和夏播间有差异,但两季玉米籽粒的最大灌浆速率、平均灌浆速率、百粒重、可溶性糖和蔗糖含量、最大淀粉积累速率、平均淀粉积累速率均表现为果穗下部籽粒中部籽粒上部籽粒。灌浆期果穗不同部位籽粒腺苷二磷酸葡萄糖焦磷酸化酶(AGPase)、淀粉合酶(St S)和淀粉分支酶(SBE)活性变化均呈单峰曲线,果穗上部籽粒AGPase、St S和SBE活性峰值和平均值均显著低于果穗中、下部籽粒。相关分析表明,淀粉积累速率、籽粒灌浆速率与AGPase、St S和SBE活性均呈极显著正相关。说明玉米果穗顶部籽粒较低的AGPase、St S和SBE活性是其灌浆较差、粒重较低的重要原因。春播玉米粒重较高,与其灌浆期较强的淀粉合成能力有关。  相似文献   

16.
陈洋  赵宏伟 《中国农学通报》2006,22(10):225-225
采用田间试验研究氮素用量对高淀粉玉米(四单19)、普通玉米(东农250)、优质蛋白玉米(丰禾10)子粒淀粉及其组分含量和支链淀粉/直链淀粉比值动态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3个品种支链淀粉、直链淀粉、总淀粉含量在吐丝后不断增加。各品种总淀粉含量以N200最高,四单19和丰禾10支链淀粉含量以N200最高,支链淀粉和总淀粉含量品种间以四单19表现最好。四单19直链淀粉含量以N200最高,丰禾10直链淀粉含量随氮素用量的增加而增加。子粒支链淀粉/直链淀粉比值在吐丝后呈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17.
氮素用量对春玉米淀粉及其组分形成积累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陈洋  赵宏伟 《中国农学通报》2006,22(10):225-229
采用田间试验研究氮素用量对高淀粉玉米(四单19)、普通玉米(东农250)、优质蛋白玉米(丰禾10)子粒淀粉及其组分含量和支链淀粉/直链淀粉比值动态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3个品种支链淀粉、直链淀粉、总淀粉含量在吐丝后不断增加。各品种总淀粉含量以N200最高,四单19和丰禾10支链淀粉含量以N200最高,支链淀粉和总淀粉含量品种间以四单19表现最好。四单19直链淀粉含量以N200最高,丰禾10直链淀粉含量随氮素用量的增加而增加。子粒支链淀粉/直链淀粉比值在吐丝后呈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18.
为了明确淀粉合成途径中的关键酶的功能和调控机制,本文综述了玉米淀粉的结构、淀粉合成途径以及调控淀粉合成转录因子(DOF、NAC、MYB、bZIP、MADS-BOX和AP2/EREB等家族)的表达和功能机制。研究表明大部分转录因子能在玉米胚乳中表达,少数也能在叶片中表达;这些转录因子可以通过与淀粉合成酶编码基因和关键调控基因的启动子结合从而影响其表达来调控淀粉的合成。此外,蔗糖/ABA、蔗糖/IAA也可以和转录因子协同调控淀粉的合成。本文能够加深对玉米淀粉合成调控的理解,也为玉米品质改良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9.
三种禾谷类作物强、弱势粒淀粉粒形态与粒度分布的比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研究以水稻品种武运粳24和扬两优6号、小麦品种扬麦16和宁麦13及玉米品种登海11和农乐988为试验材料,分别提取其成熟期强、弱势粒的淀粉粒,观察比较不同作物及其强、弱势粒间淀粉粒形态和淀粉粒数量、体积和表面积分布特性。结果表明,3种禾谷类作物间淀粉粒形态大小差异明显,粒径表现为玉米>小麦>水稻。水稻淀粉粒呈有棱角的无规则状,小麦淀粉粒呈透镜体状或球体状,玉米淀粉粒呈椭球体状、多面体状或圆球体状。水稻和玉米淀粉粒数量、体积和表面积分别成单峰、三峰和双峰分布;小麦淀粉粒数量呈单峰分布,体积呈微弱的四峰分布,表面积呈三峰分布。水稻、小麦和玉米淀粉粒按各自粒径不同人为划分为小淀粉粒、中淀粉粒和大淀粉粒,分界线分别为1.5 μm和20.0 μm、5.0 μm和50.0 μm、4.0 μm和50.0 μm。3种作物籽粒淀粉粒的总体积主要决定于中淀粉粒体积。3种作物的强、弱势粒间小淀粉粒粒度分布比例及中淀粉粒所占数量比例没有明显差异,但各作物强势粒的中淀粉粒所占的体积和表面积比例均显著高于弱势粒,大淀粉粒的分布比例低于弱势粒。强、弱势粒的中淀粉粒所占体积比例与其淀粉积累量和粒重的高低变化趋势一致。表明淀粉粒体积是决定粒重的一个重要因素,增加弱势粒的中淀粉粒体积或减小大淀粉粒体积可望增加其粒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