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我区,杉木连栽现象比较普遍,但据不少地方反映,连栽的第二代杉木林,生长量明显下降,如南丹县山口林场,1981年在杉木采伐迹地上连栽的67公顷杉木速生丰产中间试验林,普遍生长很差,11年生,树高仅3~4米,现已变成了“小老头”。据资料,我区融水县和湖  相似文献   

2.
从休宁县一代杉木采伐迹地的基本特点入手,分析了杉木二代林不同更新方式的林分结构特点、生长状况和投入产出情况,提出了当前条件下杉木二代林最经济适用的人工促进天然更新方式。  相似文献   

3.
通过集水区6年定位观测并对毛竹林、杉木林的森林水文基本特征进行对比观测和分析,基本结论是:在丘陵山地森林覆被率70%~80%的条件下,比同等条件的空旷地降水量多26.1mm,而林地蒸发量则比空旷地小;杉木林内降水量比毛竹林大,截留量和茎流量比毛竹林小;地表径流量及泥沙流失量采伐迹地>杉木林>毛竹林;林地贮水量毛竹林>杉木林>采伐迹地;林地土壤水分渗透速度毛竹林>杉木林地。  相似文献   

4.
杉木是我区主要造林树种,山区群众素有经营习惯和丰富经验。50年代以来,各国有林场一直以杉木为主进行造林,至80年代,杉木人工林陆续进入主伐。第一代人工杉木纯林主成后,第二代林分如何经营,成为森林经营工作中亟待解决的主要问题之一。为了提高迹地更新成效,对全区8个国有林场1988~1996年期间杉木林采伐迹地更新成效进行了调查总结,本着适地适树、速生丰产、经济效益高的原则,对人工杉木林采伐迹地更新存在的问题和对策作出初步探讨,以期提高经营二代林分的质量和产量,提高林地生产力和经济效益。1自然条件池州地处皖西南、长…  相似文献   

5.
采用三因素三水平正交试验设计,针对杉木林地力衰退,在一代林采伐迹地上设置不同收获方式、不同整地方式以及不同采伐剩余物处理方式三种因素不同水平的标准地,通过对二代杉木幼林的林地土壤肥力进行系统研究,获得有利于提高林地土壤肥力的最优组合方式。试验结果为:一代林收获方式为影响土壤有机质其含量的主导因子,其次为采伐剩余物的处理方式,整地方式产生的影响力最小;影响土壤全N以整地方式最为显著,采伐剩余物的影响力则最小;影响土壤全P和速效P含量的主导因子为不同收获方式,影响力最小的因子分别为采伐剩余物的处理方式和整地方式;影响土壤全K和速效K含量的主导因子为收获方式,而影响力最小的因子分别为整地方式和采伐剩余物处理方式。  相似文献   

6.
研究了杉木林采伐迹地及采伐后的炼山迹地的土壤肥力。结果表明:炼山迹地土壤容重最大,比杉木林地高13.5%,非炼山迹地比杉木林地高5.9%;不同处理非毛管孔隙差异显著,炼山迹地非毛管孔隙最小,比杉木林小105.45%,非炼山迹地非毛管孔隙比杉木林小37.1%;杉木采伐后,酸性降低;有机质也明显下降,非炼山迹地比杉木林低29.1%,炼山迹地比杉木林地低119.22%;非炼山迹地和炼山迹地全N含量分别比杉木林下降了23.07%、33.33%,全P含量分别下降了64.16%、76.19%,全K含量分别下降了10.86%、32.74%;非炼山迹地比杉木林地下降了22.69%,炼山迹地比杉木林地下降了34.05%;杉木采伐后,非炼山迹地速效P和速效K含量分别比杉木林地下降了15.43%、36.79%;炼山迹地速效P和速效K含量分别比杉木林地下降53.27%、71.32%。  相似文献   

7.
<正> 杉木为优质速生用材树种,是我省广大山区国营林场和社队林场选用的主要造林树种。我省于五十年代中期即开始营造成片杉木林,六十年代得到较快的发展,现在这部分杉木林大都已经成熟或接近成熟,亟待采伐利用,营造新林。为了探索这部分杉木林地采伐后合理更新问题,最近几年笔者曾到我省杉木林分较多、而且亲自参加过勘测设计的林场,作了一些调查研究,听取了有实践经验的林业科技工作者的意见。现根据我省杉木林地的实际情况,就我省广大山区人工杉木林地采伐更新问题作一番探讨。  相似文献   

8.
为开展杉木人工林连栽后长期生产力变化研究,笔者于1995年在福建省永春县达埔镇溪源村湖尾寮山选择1片28年生第1代杉木人工林,建立固定标准地,调查其生长量,当年年底采伐,之后在采伐迹地建立试验区,设置5种不同立地管理措施进行试验。第2年营造2代杉木林,连续18 a对其生产力变化进行调查研究。研究结果表明:D处理(收取树干,清除地被并均匀填放)杉木林生长最好,接下来依次为B处理(收取全树)、C处理(收取树干)和A处理(收取地上所有有机物),E处理(炼山)杉木林生长最差。但是它们的生长指标差异没有达到显著水平。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云南省丘北县杉木林种植现状、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对采伐迹地植被恢复与林分改造措施进行探讨,以期为丘北县杉木采伐迹地植被恢复与林分改造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文章通过对杉木林采伐迹地人工营造毛竹厚朴混交林土壤理化性质的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在杉木林采伐迹地内人工营造毛竹厚朴混交林,不同坡位不同土层的pH值均有所升高。土壤有机质含量、土壤速效氮、速效磷及速效钾等养分含量也有所增加;表层土壤速效氮及速效磷含量增加幅度表现为中腹〉下腹〉上腹。由此可知,在杉木林采伐迹地内人工营造毛竹厚朴混交后,能较好的培肥土壤,改善土壤理化性质。  相似文献   

11.
杉木林迹地不同树种更新的生态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杉木人工林连栽容易引起产量下降和地力衰退等问题,对杉木林采伐迹地采用火力楠、湿地松和马尾松进行更新对比试验,研究结果表明,以火力楠为更新树种形成的人工林生长快、蓄积量大,林下生物多样性丰富,土壤水分物理性质得到较大的改善,土壤肥力提高快。火力楠是杉木林采伐迹地更新较为理想的树种。  相似文献   

12.
杉木林采伐迹地在留养部分杉木萌条的同时,栽种毛竹形成杉竹混交林,比单一营造毛竹林节约造林成本,又可使采伐迹地提前恢复森林环境.皖南山区杉木商品林采伐迹地面积较大的地区,采用杉竹混交,迹地更新,在生产上是较为适用的营林方式.  相似文献   

13.
以杉木第三代种子园为调查研究对象,在外业调查的基础上,对采集的土壤样品进行了性质测定,并依据种子园砧木定植当年的树高,通过方差显著性分析及LSD多重比较分析,探讨了不同采伐迹地间杉木第三代种子园砧木定植当年生长与土壤的差异性。结果表明:土壤pH在4.2~4.8之间、速效磷含量在6.3~6.7 mg/kg之间、有机质在39~43 g/kg之间、全氮含量在1.5~1.7 g/kg之间的林地较适宜杉木砧木的生长;除速效钾外,油茶套种马尾松幼林改造迹地的各土壤养分含量比其它类型高;各采伐迹地土壤表土层厚度差异不显著;马尾松采伐迹地的砧木高生长最好。综合分析,马尾松采伐迹地与油茶套种马尾松采伐迹地较适宜杉木第三代种子园的建立。  相似文献   

14.
刘凡 《广西林业》2006,(1):50-50
杉木栽培历史悠久,面积广大,全国杉木用材林面积总计 754万公顷,蓄积2.63亿立方米。但是。由于杉木伐后连栽,林地生产力逐代下降。我区南丹县山口林场1981年在杉木采伐迹地上连栽的 67公顷杉木,速生丰产试验普遍生长差,11年生树高仅3-4米。但我区天峨县林朵林场连栽193公顷二代杉木林,仍保持一代林速生丰产的势头,11年生平均树高13.4米, 平均胸径10.1厘米。  相似文献   

15.
会同县马尾松与萌芽杉木混交林现状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会同县近年来在杉木采伐迹地营造马尾松工业原料林,形成马尾松幼林与萌芽杉木的混交林分。从马尾松幼林和萌芽杉木近5年生长及管抚情况,存在的问题及经济效益等进行了调查分析,并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6.
新中国成立后,经历几次大造林绿化,杉木作为长江以南的造林当家树种,出现大面积二代或三代连作经营,导致人工林地力衰退。为了解决地力衰退问题,文章主要以杉木二代迹地更新营建秃杉速生丰产用材林为例,从种苗、林地准备、造林、幼林抚育和成林抚育等各个环节进行阐述,总结秃杉速生丰产用材林的培育技术,为南方地区二代或三代杉木采伐迹地更新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7.
杉木林不同更新方式对林地土壤性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杉木林采伐迹地两种更新方式(人工营造杉木纯林、自然更新)的林地的土壤物理化学性质进行了定位观测,研究了杉木林不同更新方式对林地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连栽杉木林地土壤粘性明显高于针阔叶混交林,自然更新形成的针阔叶混交林对林地土壤质地、通气性有了明显的改善;两种不同更新方式林地土壤自然含水量动态变化呈现出基本一致的季节变化规律,但在0~10cm、10~20cm土层中,不同季节,自然更新林地土壤含水量高于杉木人工林地,在垂直方向上,自然更新林地土壤含水量在不同层次空间上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而杉木人工林地的变化却不明显;与杉木林地相比,自然更新林地的pH值、有机质含量和营养元素含量增加的程度更为显著.说明针阔叶混交林能够更好地维持和恢复林地土壤肥力.  相似文献   

18.
<正> 湖北省国营竹山县九华山林场,创建于1955年,1987年开始经营采伐,目前全场已营造杉木二代林(以下简称二代林)9个小班、1420亩,但普遍生长不良。为了探讨二代林栽培技术,解决二代林生长衰退的问题,1989年以来,我们采取调查现有幼林生长状况与开展试验研究相结合,总体试验与分项试验相结合的方法,进行了比较全面的研究。先后抽样  相似文献   

19.
立地管理措施对7年生2代杉木林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对福建省南平峡阳国有林场29年生1代杉木人工林采伐迹地,采取5种不同立地管理措施营造的第2代杉木人工林7年生时的生长量进行调查分析,结果表明,BL3(收获树干和树皮,加倍采伐剩余物)处理对7年生2代杉木林的生长最为有利,其次为BL2(收获树干和树皮,不炼山)处理、BL1(全树收获)处理和BL0(收获地上所有有机质)处理,而SB(收获树干和树皮,炼山)处理杉木生长最差。炼山处理的7年生杉木蓄积量仅为不炼山处理的85.73%,但不同试验处理之间杉木生长量的差异均未达到显著水平(P<0.05)。  相似文献   

20.
方军 《安徽林业》2010,(1):51-51
杉木是我国南方重要的用材树种之一,由于其萌生能力强,其采伐迹地更新时的树种选择成了当前林业生产上的主要任务之一。在杉木采伐迹地栽植南酸枣形成针阔混交林是戴公山林场在杉木采伐迹地更新造林树种选择的实践中进行的尝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