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江都市作为国家级生态农业建设试点市(县)之一,按照总体规划,遵循生态学和生态经济学原理,重点实施了10大工程36个项目建设,全面推广应用生态农业技术,形成了江都特色,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明显的生态效益和显著的社会效益,摸索出一条江淮平原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2.
生态农业建设的新尝试及其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保护农业生态环境,保障农业生态资源循环再生和永续利用,使农业获得最佳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湖南省桃江县从80年代开始进行生态农业建设的尝试,取得了一定成效。1桃江县进行生态农业建设的做法1.2开展“洞庭湖区滨湖平原农村生态工程”研究和建设...  相似文献   

3.
水土保持型生态农业的建设与黄土高原的治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水土保持型生态农业的重要意义水土保持型生态农业,以水土保持为主要手段,以建设良性生态经济系统为中心,形成高效的农业生产系统,达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水土保持型生态农业是针对水土流失而提出的,是为了突出水土保持作用。  相似文献   

4.
克山县水土保持与生态农业建设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调查研究了克山县土壤侵蚀及农业生态环境恶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在开展水土保持工作中 ,通过水土保持措施的优化配置 ,建立不同的水土保持型生态农业模式 ,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十分可观。  相似文献   

5.
基于中尺度生态农业建设效益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建立了长武县生态农业建设效益评价指标体系。依据长武县1980—2008年间农业生态经济演变过程的资料和研究成果,对长武县29a来的生态农业综合效益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生态农业效益由1980年的"差"上升到2008年"良";经济效益发展变化最明显;生态效益总体上处于平稳发展期;近几年来,综合效益增长势头明显。为此,需要进一步改善农业生态环境,提高生态效益,使系统整体功能得到增加。  相似文献   

6.
生态农业是中国最早触及农业可持续发展问题的发展战略,且至今仍将其作为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主流方向。该战略是在总结吸取传统农业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根据生态经济学原理,运用系统工程的方法,结合现代农业的先进技术,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一种多层次、多结构、多功能的集约经营管理,以期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现代化农业发展模式,其基本特征"循环、持续、高效"反映了持续发展的宗旨。  相似文献   

7.
对杨树 虎纹蛙 罗非鱼("林 - 蛙 - 鱼")生态农业模式进行了3年的研究.结果表明,"林 - 蛙 - 鱼"立体种养生态农业模式经济效益明显,250 m2种养池当年可产生经济效益4 800元左右."林 - 蛙 - 鱼"立体种养生态农业模式也取得了良好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表现在改善生态环境、维护生物多样性、带动农民发展生产、教育青少年等方面,实现了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同步发展.  相似文献   

8.
循环经济型生态农业是将循环经济发展理念和模式运用到生态农业中,形成的资源节约、物质循环的具有多重效益的农业模式。以沼气为龙头的循环经济型生态农业是目前实践效果最好的生态农业模式。通过介绍循环经济型生态农业的概念,讨论了目前我国农村资源与生态环境存在的问题,最后,研究了开发利用沼气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以及社会效益的对策。  相似文献   

9.
新疆绿洲生态农业综合效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可持续发展理论探讨了生态农业的内涵,从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3方面入手,构造新疆绿洲生态农业综合效益的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灰色层次分析方法对新疆绿洲生态农业进行综合效益评价。  相似文献   

10.
生态农业就是按照经济生态学原理,选用先进科学技术,使农业形成科学的生产体系,并使这个体系建立在能量转换效率高,物质循环良性和多级利用的基础上获得最大的产出,良好的生态环境,以求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  相似文献   

11.
中国西南地区生态农业发展模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西南地区6个国家级生态农业试点县为例,通过对这一地区的生态环境特点、社会经济情况及生态农业建设情况的研究,探讨了适合该地区的生态农业模式及其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2.
四川省农业生态环境恢复与重建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四川省幅员辽阔,自然条件复杂,区域差异显著,同时由于人们对生态环境保护的认识不足、注重短期效益行为以及人地矛盾的尖锐化等原因,使得四川省水土流失、自然灾害、环境污染、土地退化较为严重。四川省只有进一步强化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加强政府宏观调控,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加大科学技术的推广应用,大力发展生态农业,调整产业结构,推行资源有偿使用制度,落实水土保持和环境污染治理措施,才能恢复与重建一个有利于四川省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农业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13.
黄河三角洲地区滨海盐渍土农业生态的利用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河三角洲是我国的重点经济开发区,分布着大量的盐碱荒地。根据黄河三角洲土地开发利用现状,总结提出了既有经济效益又有生态效益、适合黄河三角洲当地特点的四种高效生态农业模式。系统分析了四种模式的应用效益和实施技术规格,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不同模式在黄河三角洲地区的适用条件和区域布局,该研究对于黄河三角洲的资源、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4.
黄河三角洲地区滨海盐渍土农业生态的利用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河三角洲是我国的重点经济开发区,分布着大量的盐碱荒地。根据黄河三角洲土地开发利用现状,总结提出了既有经济效益又有生态效益、适合黄河三角洲当地特点的四种高效生态农业模式。系统分析了四种模式的应用效益和实施技术规格,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不同模式在黄河三角洲地区的适用条件和区域布局,该研究对于黄河三角洲的资源、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5.
山西省生态环境脆弱性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山西省生态环境极度脆弱,水土流失严重、森林覆盖率低、水资源短缺、开矿破坏严重等影响和制约着全省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对山西省生态环境进行定量研究表明:生态环境质量属较好级的有8个县、属一般级的有34个县、属较差级的有35个县、属极差级的有16个县。以上结果说明,山西省生态环境形势较为严峻,生态环境保护和重建工作需大力加强。  相似文献   

16.
地理信息技术在精准农业中的应用   总被引:14,自引:4,他引:14  
精准农业技术是科技含量最高、集成综合性最强的现代农业生产管理技术之一。其核心思想是实时采集、处理时空差异信息,获取作物生长状况或作物环境胁迫信息,以便及时确定对其投入的量、质和时间,以达到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的统一。因此,以地理信息系统、遥感和全球卫星定位系统为主的地理信息技术是精准农业技术体系的核心技术。该文在分析了地理信息技术发展现状与精准农业技术体系的基础上,对地理信息技术在精准农业中的应用现状和发展前景进行了分析和评述,并提出地理信息技术在精准农业方面应用的产业化途径。  相似文献   

17.
针对河北省张家口市特殊的生态区域地位和脆弱的生态环境及经济发展落后态势,为探讨其生态环境的重要性与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性的相互关系,以张家口地区的13县为研究对象,采用基于熵值法的协调评价方法对其县域协调发展进行了评价。首先建立了张家口地区县域协调发展的评价体系,包括生态资源、经济水平和社会发展3个子系统,共计21个指标。利用熵值法确定指标权重,计算得出各县域的子系统分值以及三者之间的协调度。根据协调度和经济水平将13个县域进行分区,共分为4个类型区:发达协调区,蔚县;发达调和区,怀来县;中等发展协调区,包括宣化县、张北县、阳原县、怀安县、万全县、涿鹿县、赤城县和崇礼县;欠发达失调区,包括康保县、沽源县和尚义县。各类型区的分布与区位分布有关:欠发达地区位于张家口地区的北部,发达区位于张家口南部,而中等发展区主要集中在中部。并针对不同分区制定因地制宜的发展策略,为其今后的发展提供具有指导意义的建议与帮助。  相似文献   

18.
黄土高原重点水土流失区农业资源合理利用的动态模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正> 黄土高原重点水土流失区包括黄河河口镇至龙门段沿线的35个县(图1),总面积86378.5km~2,1985年总人口602.69万人,平均人口密度约70人/km~2。这一地区地形复杂,植被稀少,水土流失严重,农林牧业生产基础薄弱,生态环境问题严重,因此,该区一直被作为黄土高原水土保持重点治理区及遥感应用动态监测的重点研究区。本文通过动态仿真模型模拟该区土地利用方式对水土流失和社会经济的潜在影响,优选出能促进该区农林牧业协调发展的土地利用模式,并提出了应采取的对策。  相似文献   

19.
水土保持主要有减洪减沙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减洪减沙效益是其它效益的基础,经济效益是各种效益的目的。蓄水保土的增产效益及减洪减沙对于水利、交通、工矿和城乡等生产建设及人民生命财产的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都有很大的经济意义。对各种效益提出了相应的计算分析方法和意见。减洪减沙效益主要用水土保持法和水文法进行对比计算分析,并注意新的水土流失等因素的影响。计算分析经济效益时必须注意与农林牧等有关效益的划分。各种效益计算分析前要核实各有关数据,做到定性准确,定量符合实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