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玉米是我市主要粮食作物,每年播种面积都在200多万亩以上,今年播种面积280万亩,玉米亩产500-750公斤.由于玉米面积扩大,重迎茬面积的增加,玉米螟的发生危害也越来越重.今年我市玉米螟发生面积150万亩,秋季百杆活虫数量在140-268之间,加权平均205,产量损失在4.04-8.21%之间,加权平均5.8%.今年省植保站为我市防治玉米螟投入14.7万亩物资,取得了很好防治效果,玉米螟防治面积累计16万亩.  相似文献   

2.
玉米在彰武县农业生产中占有重要位置,每年播种面积占种植面积的1/2以上。玉米螟则是玉米生育期的主要害虫,一般年份减产5%~10%,大发生年份减产20%~30%。应用赤眼蜂防治一代玉米螟是近年来防治玉米螟的新措施,并得以广泛应用。但是对于玉米螟发生二代...  相似文献   

3.
吴祖善  刘洪艳 《新农业》2010,(10):23-24
瓦房店市每年玉米播种面积80多万亩,约占全市农作物总播种面积的60%。但是,玉米生产受玉米螟成胁,每年都有不同程度的发生,为害植株、  相似文献   

4.
正玉米是辽阳地区重要的粮食作物,年播种面积约9.3万hm2,玉米螟是辽阳地区玉米生产上的主要害虫,每年均有不同程度的发生,每年由于玉米螟危害造成的损失达5%~10%左右,重发生年损失达30%,严重影响玉米的产量和质量。为了有效控制玉米螟的危害,辽阳市从1995年开始推广人工施放赤眼蜂防治玉米螟技术,每年应用赤眼蜂防治玉米螟面积1万hm2,应用赤眼峰防治玉米螟可以节省防治用工、减少防治成本、降  相似文献   

5.
玉米螟俗称箭杆虫,又叫玉米钻心虫,属鳞翅目,螟蛾科,是我国粮食作物的重要害虫,也是世界性大害虫,玉米螟食性杂,危害寄主种类多,其中以玉米受害最重,在我县玉米产区每年均有不同程度发生,一般年份可使玉米减产10%左右,发生严重年分的局部地块可使玉米减产20-30%,因此玉米螟防治工作是我县农业生产中一项重要艰巨的任务.  相似文献   

6.
玉米是我市主要粮食作物,每年播种面积都在200多万亩以上,今年播种面积280万亩,玉米亩产500—750公斤。由于玉米面积扩大,重迎茬面积的增加,玉米螟的发生危害也越来越重。今年我市玉米螟发生面积150万亩,秋季百杆活虫数量在140-268之间,加权平均205,产量损失在4.04-8.21%之间,加权平均5.8%。今年省植保站为我市防治玉米螟投入14.7万亩物资,取得了很好防治效果,玉米螟防治面积累计16万亩。赤眼蜂防治玉米螟面积7万亩,平均防效52.4%,百株幼虫数量在155-190头之间,加权平均172.5头,挽回玉米产量损失率为5.67%,挽回玉米产量损失248.06万公斤,增加收入297.67万元,纯增收入282.97万元,投入产出比为1:20.3。DT-15P型投射式杀虫灯防治玉米螟面积8万亩,平均防效64.9%,百  相似文献   

7.
农作物植保工作应纳入标准化法制轨道,诸如玉米螟防治这项举足轻重的技术措施,应该抓紧起草论证、颁布实施、预测预报及其防治技术标准。我省常年玉米播种面积都在4600万亩左右,30多年来玉米面积始终位居各种农作物播种面积之首,按保守的估算,每年玉米螟危害减产率为5%,每年损失玉米138万吨,这个数字相当于一个中等稍大的一个县的玉米总产量,遇有玉米螟大发生危害严重年,损失  相似文献   

8.
玉米螟是我县玉米生产中的头号害虫,每年玉米损失率都在10%左右,为积极响应农业部《到2020年农药使用量零增长行动方案》,应该积极推行无害化防治技术。  相似文献   

9.
玉米是辽宁省锦州地区的主栽作物,每年种植面积13.33万hm^2左右。玉米螟是为害玉米等作物的常发性主要害虫,一般年份玉米被害率达30%~50%,严重的达90%以上,因此玉米螟一直是锦州地区的重点防治对象。为适应农业生产发展的需要,从1994年开始示范应用赤眼蜂防治玉米螟,到2000年全市累计应用面积21.33万hm^2,收到了良好的防治效果和显著效益,这项生防技术已成为全市大面积开展统防统治、控制玉米螟危害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0.
为探索防治二代玉米螟幼虫的新技术,在田间释放松毛虫赤眼蜂后,应用自走式高秆作物喷雾机喷药防治玉米螟.结果表明,此综合技术防治玉米螟的平均防治效果达64.22%,挽回玉米产量损失率11.20%,而仅用赤眼蜂防治一代玉米螟的平均防治效果为56.95%,挽回玉米产量损失率9.25%.因此,自走式高秆作物喷雾机喷药对玉米螟二代幼虫有控制效果.松毛虫赤眼蜂结合自走式高秆作物喷雾机喷药的综合防治技术能够减少田间玉米螟一代和二代幼虫数量,在玉米螟多代发生区可根据玉米螟发生情况和粮食生产的需要进行选用.  相似文献   

11.
玉米螟是玉米生产中最为严重的害虫,在防治方法上。常规的化学方法很难控制,不仅造成环境污染、农药残留等问题,而且生产成本高,劳动强度大。利用绿色防控技术防治玉米螟与化学农药防治相比较,在总体防治效果上要提高60%左右,而且避免了化学农药防治玉米螟所带来的一系列负面影响。文章主要阐述了平河乡在玉米生产中玉米螟发生规律和4项绿色防控技术的应用。  相似文献   

12.
玉米亦称玉蜀黍、包谷、苞米、棒子,是一年生禾本科草本植物,是重要的粮食作物和重要的饲料来源,也是全世界总产量最高的粮食作物.玉米螟俗称箭杆虫,又叫玉米钻心虫,属鳞翅目,螟蛾科,是我国粮食作物的重要害虫,也是世界性大害虫,玉米螟食性杂,危害寄主种类多,其中以玉米受害最重,在我县玉米产区每年均有不同程度发生,一般年份可使玉米减产10%左右,发生严重年分的局部地块可使玉米减产20-30%,因此玉米螟防治工作是农业生产中一项重要艰巨的任务.  相似文献   

13.
<正>瓦房店市每年玉米播种面积80多万亩,约占全市农作物总播种面积的60%。但是,玉米生产受玉米螟威胁,每年都有不同程度的发生,为害植株、果穗及籽粒,一般地块每  相似文献   

14.
玉米螟是玉米生产上的一大害虫,一般可减产5%~10%,不仅降低玉米产量,而且还影响玉米的质量,因此要在防治玉米螟上下功夫.一般都是夏季玉米螟发生时期进行防治,很少在冬春出蛰前防治,根据玉米螟的生活习性及其越冬规律,冬春出蛰前防治效果也很好,可以减少越冬基数,能大大减轻来年玉米遭受玉米螟危害,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2012年3月5日惊蛰,此时气温回升较快,渐有春雷萌动,"惊蛰"是指钻到泥土里越冬的小动物被雷震苏醒,出来活动.其防治方法如下.  相似文献   

15.
玉米螟发生特点与防治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玉米螟是危害玉米较重的常发性害虫,每年都有不同程度的发生,平均减产10%~13%,近年来,随着气候条件的变化,耕作制度的改变,玉米种植密度的加大,肥水条件的提高,玉米螟的危害日益加重,因此做好玉米螟防治工作对提高粮食生产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6.
双城市玉米年种植面积在200万亩以上,年生产玉米的40%籽粒、80%以上桔杆用来饲喂奶牛实行过腹增值.可以说玉米是双城市重要的基础产业. 在玉米种植中玉米螟是危害玉米生产主要害虫,每年因玉米螟危害损失玉米产量占10%-15%,同时品质下降.为实现虫口夺粮,提高产量和品质,防治玉米螟更为重要.双城市率先推广具有国内先进水平的赤眼蜂防治玉米螟技术,通过利用生物之间食物链相互依存关系,选择最佳时期、最佳有益生物蜂种、最佳数量、最佳操作方法对玉米螟的寄生,实现有害生物无害化治理.双城市多年来连续推广赤眼蜂防治玉米螟,并实行逐年分区轮换统防,累计防治面积达800多万亩次,取得了良好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相似文献   

17.
<正>阜蒙县是以玉米生产为主的全国农业大县,每年因玉米螟危害而造成粮食损失达1亿元,玉米螟危害已经成为制约阜蒙县粮食稳定增产、农民持续增收的重大问题。为了帮助农民"虫口夺粮"保障玉米生产安全,阜蒙县推广生物防治技术,在全县范围内开展赤眼蜂防治玉米螟工作。这个项目的实施明显压低了我县玉米螟虫口基数,减轻了玉米螟虫的危害,取得了巨大经济效益。阜蒙县玉米螟绿色防控项目采取两次发放蜂卡的方式,保证赤眼蜂与玉米螟卵相遇,减轻玉米螟对  相似文献   

18.
《现代农业》2006,(2):27-27
赤眼蜂防治玉米螟技术是一项生物防治害虫技术,是利用赤眼蜂对玉米螟卵的寄生从而控制害虫数量、达到防治目的,防治效果可达到70%以上,是大面积防治玉米螟较为理想的措施。该技术包括赤眼蜂不同产品、放蜂量和最佳放蜂时期及方法等关键环节。增产增效情况:玉米螟是影响我国玉米  相似文献   

19.
王艳丽 《河南农业》2009,(11):22-22,37
玉米螟是危言玉米较重的常发性害虫,每年都有不同程度的发生,平均减产10%。近年来,随着气候条件的变化.耕作制度的改变,玉米种植密度的加大,肥水条件的提高,玉米螟的危害日益加重,因此做好玉米螟防治工作对提禹粮食生产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20.
<正>玉米螟俗称箭杆虫,又叫玉米钻心虫,属鳞翅目,螟蛾科,是我国粮食作物的重要害虫,也是世界性大害虫,玉米螟食性杂,危害寄主种类多,其中以玉米受害最重,在我县玉米产区每年均有不同程度发生,一般年份可使玉米减产10%左右,发生严重年分的局部地块可使玉米减产20—30%,因此玉米螟防治工作是我县农业生产中一项重要艰巨的任务。1、玉米螟的危害玉米螟以幼虫危害。初孵幼虫先在嫩叶上爬行,取食叶片表皮及叶片,后即潜入心叶取食,使心叶呈现不规则半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