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江苏棉旱田黑线姬鼠种群动态和分布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江苏沿海农区黑线姬鼠种群密度在全年在发生规律是一个双峰型曲线,第一峰在4月份出现,峰值较小,第二峰在9月份出现,峰值较大。黑线姬鼠在不同作物之间主要向食料和隐蔽条件好的作物栽培区转移,同一作物在播种期和成熟期间的鼠密度最高。同一作物在不同布局类型田块中对该鼠的吸引能力有很大差异。  相似文献   

2.
黑线姬鼠是贵州省农田区优势鼠种,为了解其肥满度变化情况,给种群数量预测提供科学依据,对贵州省播州区2016—2022年农区鼠情监测捕获的1 054只黑线姬鼠标本肥满度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黑线姬鼠平均肥满度为(3.58±0.75)g/cm3;不同性别黑线姬鼠肥满度差异极显著,不同年度黑线姬鼠肥满度存在一定差异,不同月份、不同季节下黑线姬鼠肥满度差异显著,不同年龄组黑线姬鼠肥满度差异极显著;稻田区黑线姬鼠肥满度高于旱地作物区黑线姬鼠肥满度,但差异不显著。同时,通过比较我国其他地区黑线姬鼠平均肥满度和贵州省主要鼠类平均肥满度可知,不同鼠种的肥满度不相同。  相似文献   

3.
瓮安县黑线姬鼠种群数量变化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黑线姬鼠种群数量的年度、月份、季节变化规律,给其预测预报和防治提供科学依据。对贵州省瓮安县19962012年稻田、旱地耕作区黑线姬鼠种群组成和种群数量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黑线姬鼠为当地农田害鼠优势种,占总鼠数的92.03%。多年平均捕获率为2.70%,随着时间的推移,黑线姬鼠种群数量呈明显的下降趋势。不同年度、不同月份、不同季节之间种群数量存在明显差异。一年中在52012年稻田、旱地耕作区黑线姬鼠种群组成和种群数量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黑线姬鼠为当地农田害鼠优势种,占总鼠数的92.03%。多年平均捕获率为2.70%,随着时间的推移,黑线姬鼠种群数量呈明显的下降趋势。不同年度、不同月份、不同季节之间种群数量存在明显差异。一年中在56月和86月和89月出现2个种群数量高峰期,平均捕获率分别为3.16%9月出现2个种群数量高峰期,平均捕获率分别为3.16%3.21%和3.07%3.21%和3.07%3.16%。  相似文献   

4.
于1984年开始在浙江诸暨每年定2个点,就农田鼠害的发生种类分布及其数量消长变化,开展系统监测与调查研究,并于2004年在所有乡镇(街道)进行普查。调查结果表明,农田害鼠的发生情况与20年前相比,害鼠的种类有所增加,黑线姬鼠仍为农田优势种,所占比例上升8个百分点;鼠密度平均为2.150%,下降了57.14%;一年中2~4月和8月出现两个种群数量高峰,但主峰期有所延迟,峰值变小。害鼠数量分布分化出明显的两大区域,高密度的梯田类型区和低密度的河谷平田区。灭鼠重点对象(黑线姬鼠)和重点区域(梯田及冬季作物区)及数量高峰期的进一步明确,为有针对性地进行科学灭鼠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5.
为黑线姬鼠预测预报及防治提供依据,采用夹夜法对1986—2015年贵州省息烽县农田黑线姬鼠种群数量发生动态进行监测。结果表明:黑线姬鼠在当地主要分布于稻田区和旱地耕作区,共捕获各种鼠类标本10种3 986只,黑线姬鼠占总鼠数的85.15%,各年度间种群组成比例在56.25%~98.36%,为本地绝对优势鼠种,是监测和防治的主要对象。不同年度、月份及季节,黑线姬鼠种群数量存在极显著差异,各年度间平均捕获率在0.92%~7.92%,最高值与最低值间相差8.61倍,总平均捕获率为3.92%;全年种群数量出现2个高峰期,分别在6—7月和9—10月,2个高峰期的捕获率分别为4.78%~5.93%和4.56%~3.68%;不同季节间以夏季(6—8月)种群数量最高,总平均捕获率为4.97%,冬季(12月至翌年2月)最低,总平均捕获率为2.34%。  相似文献   

6.
农田黑线姬鼠的发生规律及治理技术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1986—2002年对贵别省息烽县农田黑线姬鼠发生规律及综合治理技术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黑线姬鼠在息烽县农田混合种群中占85.70%,平均鼠密度为5.12%,每年的6—7月和9—10月出现2个数量高峰;主要繁殖期为3—11月,3—4月和8—9月出现2次繁殖高峰期。每年4月和8月为最佳天鼠时机,据此提供了以化学药物灭鼠为主的综合配套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7.
为给贵州省瓮安县农区鼠害防治提供依据,基于相关监测资料,对2013—2022年当地害鼠种类组成及种群数量变化进行系统分析。结果表明:瓮安县农区主要害鼠种类有褐家鼠、黑线姬鼠、小家鼠、黄胸鼠4种,优势种为黑线姬鼠、小家鼠、褐家鼠;不同年份瓮安县农区害鼠种群数量变化有时差异较大、有时差异较小,2014年农区害鼠种群数量最高,之后时升时降,2021年害鼠种群数量最低;不同月份瓮安县农区害鼠种群数量波动较大,3月、6月、9月出现3个种群数量高峰期,全年种群数量表现为中间高、两头低的状态;不同季节住宅区、农田区(稻田及旱地耕作区)害鼠种群数量变化均存在明显区别,夏秋季明显高于春冬季。因此,黑线姬鼠、褐家鼠、小家鼠应列为当地监测和防治的主要对象,每年3月、6月、9月是鼠害防治的关键时期。  相似文献   

8.
黑线姬鼠胴体重长指标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体重与体长的比值作为胴体重长指标KWL',对贵州省余庆县2003~2004年捕获的326只黑线姬鼠(其中,雌鼠160只,雄鼠166只)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黑线姬鼠胴体重长指标在1.31~3.25,平均为2.09±0.38, 雌雄鼠胴体重长指标之间无显著差异;不同年龄组之间胴体重长指标差异极显著,且随着种群内年龄的增长,胴体重长指标逐渐增加;不同生境胴体重长指标差异显著;不同月份之间胴体重长指标具有一定差异,在4~5月和8~9月出现2个高峰期,其季节变化趋势为春季最高,夏季较高,秋季较低,冬季最低.黑线姬鼠胴体重长指标与种群繁殖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9.
雷山县黑线姬鼠种群数量动态及繁殖参数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贵州省雷山县1985~2011年黑线姬鼠种群数量动态及繁殖参数变化规律分析表明:黑线姬鼠多年平均捕获率达3.15%±1.37%,全年种群数量变动曲线呈单峰型,一年内种群数量在7月出现1个数量高峰期,平均捕获率达5.34%±2.25%,不同年度、不同月份、不同季节之间种群数量存在显著差异。黑线姬鼠种群繁殖参数具有明显的季节周期性波动,主要繁殖期在4~9月,一年中在春季4~5月和秋季8~9月出现2次怀孕高峰期,多年种群总性比为0.96,平均怀孕率为38.23%,平均胎仔数为6.12只,平均繁殖指数为1.15,平均睾丸下降率为59.55%,雄鼠睾丸下降率的季节变化与雌鼠怀孕率季节变化呈同步变动趋势。不同年度、不同月份、不同季节种群繁殖参数存在一定差异。  相似文献   

10.
通过分析2004—2014年温岭市3个镇(街道)5个村的农田鼠情监测,结果表明,温岭市农田常见鼠种有小家鼠、褐家鼠、黑线姬鼠、黄毛鼠及黄胸鼠5种,种群占比分别为60.13%,25.86%,6.65%,5.04%和1.84%,平均捕获率为3.06%。不同年度、不同月份、不同季节混合鼠群的种群数量存在一定差异。2006年的捕获率最高(5.08%),秋季(9—11月)鼠类活动最为猖獗,捕获率为4.89%(10月最高为5.34%);黑线姬鼠的怀孕率最高,为22.58%,繁殖指数小家鼠最高,黑线姬鼠次之,分别为75%和50.75%,繁殖期以3—4月为主。因此,春秋季节是温岭市农田鼠类防治的最佳时期,褐家鼠、小家鼠、黑线姬鼠、黄毛鼠是监测和防治的主要对象。  相似文献   

11.
系统研究分析了1999-2004年贵州省余庆县黑线姬鼠不同年龄组种群繁殖特征的变化规律。 研究期间共解剖黑线姬鼠1011只(其中,雌鼠483只,雄鼠528只)。黑线姬鼠种群性比存在显著的年龄 变化,不同年龄组之间种群繁殖力存在显著差异,随着种群年龄的增长,种群繁殖力不断增加。成年Ⅰ 组、成年Ⅱ组、老年组是黑线姬鼠种群的繁殖群体,平均怀孕率为45.97%,胎仔数为5.02只,睾丸下降 率为91.98%,繁殖指数为1.0618,除平均胎仔数与总平均胎仔数差异不显著外,平均怀孕率、睾丸下降 率、繁殖指数均显著高于总体平均值,分别为总体平均值的1.57倍、1.42倍、1.52倍,它们在种群中所 占比例的多少与种群数量消长关系密切,可作为预测黑线姬鼠种群数量的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2.
黑线姬鼠种群空间格局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黑线姬鼠(Apodemus agrarius Pallas)种群的空间格局属典型的聚集分布。集群在农田内为随机分布型。黑线姬鼠个体群具有明显的领域性和巢区范围,而同一家族或个体群内的个体之间却有相当的内聚力。黑线姬鼠种群的聚集强度是高密度,低聚集;低密度,高聚集。3-4月密度最低,聚集度最高,6-7月密度最高,而聚集度最低。  相似文献   

13.
为进一步探讨黑线姬鼠不同年龄组种群繁殖参数的变动规律,采用夹夜法调查,收集鼠类标本。对贵州省余庆县2006~2010年捕获的701只黑线姬鼠(雌鼠327只,雄鼠374只)分析表明:黑线姬鼠种群总性比为0.87,不同年龄组种群性比存在一定差异。亚成年组、成年Ⅰ组、成年Ⅱ组、老年组均可参与繁殖,不同年龄组种群繁殖力存在显著差异,随着种群年龄的增长,怀孕率、胎仔数、繁殖指数、睾丸下降率不断增加,成年Ⅰ组、成年Ⅱ组、老年组是黑线姬鼠种群繁殖的主体,平均怀孕率为43.01%,平均胎仔数为5.11只,平均繁殖指数为0.9298,平均睾丸下降率为95.44%,均显著高于总体平均值。  相似文献   

14.
对贵州省余庆县1987~2007年2563只黑线姬鼠体重统计分析,结果表明:黑线姬鼠体重最低5.36g,最高53.41g,平均体重为26.31±8.14g,其个体体重主要分布在15.01~35.00g之间.占总鼠数的79.01%,是活动能力较强的个体.黑线姬鼠怀孕鼠最低体重为17.61g,睾丸下降鼠最低体重为16.50g,体重达16.0g以上时开始繁殖,随着体重的增加,种群繁殖力不断增加,体重达24.0g以上时,种群繁殖力迅速增加,怀孕率、睾丸下降率分别达31.82%、67.02%,接近雌鼠总怀孕率30.06%和雄鼠总睾丸下降率52.67%,繁殖指数达0.7138,亦接近总繁殖指数0.7599.黑线姬鼠不同年龄组种群繁殖力存在显著差异,随着种群年龄的增长,雌鼠怀孕率、胎仔数、雄鼠睾丸下降率、繁殖指数不断增加,成年Ⅰ组、成年Ⅱ组、老年组是黑线姬鼠种群的繁殖群体,因此,它们在种群中所占比例的多少与种群数量消长关系密切,可以作为预测黑线姬鼠种群数量的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5.
安义农区黑线姬鼠种群繁殖生态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985~1988年作者等在赣北安义农区研究了黑线姬鼠种群繁殖生态,对其雌雄性比、妊娠率、胎仔数和繁殖指数等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雄雌总性比(/)为1.14,年度间无差异,但随姬鼠年龄和季节不同而发生变化;雌鼠周年均可繁殖,一年中有两个繁殖高峰:即春季高峰和秋季高峰;多数个体胎仔数为4~6只;一年中繁殖指数最高的月份为9~10月,最低的月份为1~2月。  相似文献   

16.
为验证围栏捕鼠技术对鼠害的控制效果,以西瓜为诱饵作物在水稻区进行了围栏捕鼠试验,捕获黄毛鼠、黑线姬鼠和小家鼠36只,鼠害控效19.09%,水稻每667m2增产7.96%,每667m2成本降低50%,具一定的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7.
山西娄烦生态区鼠类数量配置和变动规律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用铗捕法调查娄烦生态区有害哺乳动物,查明啮齿目动物7种、兔形目动物1种;数量配置上优势种类达乌尔鼠兔占35.44%,稀有种黑线姬鼠占0.84%。数量变动规律研究表明,数量季节变动明显,1年中形成7月和10月2个数量高峰;各年度数量也存在明显的变化,即在1994—2009年15年间,呈现高—低—高的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18.
为给雷山县鼠类种群数量预测预报和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对雷山县1985—2011年农区鼠情监测资料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雷山县农区鼠类隶属1目(啮齿目)2科(鼠科、仓鼠科)7种,其中,褐家鼠、黄胸鼠为住宅区害鼠优势种,分别占住宅区总鼠数的52.54%、29.49%,合计占82.03%;黑线姬鼠为稻田、旱地耕作区优势种,分别占稻田、旱地耕作区总鼠数的71.67%、49.89%,合计占60.67%。褐家鼠、黄胸鼠、黑线姬鼠是当地监测和防治的主要对象,住宅区混合鼠种种群数量明显高于稻田、旱地耕作区,随着时间的推移,混合鼠种种群数量呈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19.
黑线姬鼠贮食行为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闫兵  金志民  杨春文  刘铸  李殿伟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5):2389-2390,2398
[目的]探讨黑线姬鼠的贮食行为并研究鼠类和植物的相互关系。[方法]在牡丹江西山及周边的庄稼地内随机选择20个样方,采用挖洞测量法研究了牡丹江城市郊区庄稼地的黑线姬鼠的贮食习性。[结果]11月和12月挖开的31个黑线姬鼠鼠洞的总贮食湿重为10.100 kg,最大贮食量为0.930 kg,最小贮食量为0.140 kg,平均每洞贮食量为0.265 kg。黑线姬鼠的贮食行为属于集中贮食。食物采自以鼠洞口为中心半径5 m的区域,取食高度为10 cm左右。洞口朝向受方向影响较少,受食物源影响较大。黑线姬鼠是杂食性鼠种,以取食农作物为主。黑线姬鼠最大食量为12.70 g,最小食量为0.91 g,平均食量为5.13 g。黑线姬鼠一年四季皆活动,春、秋季活动比较频繁。[结论]该研究为揭示啮齿动物的贮食习性和鼠害防治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