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柞蚕发源于中国的山东半岛,作为经济昆虫在未被开发利用前,属于野生状态,栖息在天然柞林里自生自长。柞蚕业的提倡,早在东汉初期即有。公元3世纪,古人从以柞蚕茧作绵发展到能够抽丝捻线织绸,至宋、元之际,柞蚕业进入发展时期。到明代中期以后,柞蚕业发生巨大变革,开始由采集利用野生蚕茧,逐渐过渡到人工放养生产柞蚕茧了。柞蚕的人工放养,  相似文献   

2.
柞蚕人工放养在柞园中,常被害蚕蚂蚁捕食危害。害蚕蚂蚁种类多、分布广,严重影响柞蚕生产和柞园资源高效利用。文中对辽宁省柞蚕主产区柞园中害蚕蚂蚁的种类、生活习性、发生数量、发生规律以及对柞蚕的危害程度等情况进行调查,评估柞园害蚕蚂蚁对柞蚕放养造成的经济损失。研究表明黑褐草蚁、血红林蚁是柞园害蚕优势种,蚁害每年可造成经济损失4 200万~8 300万元,调查结果将为防治害蚕蚂蚁提供防控依据。  相似文献   

3.
冯驰  韩兆国 《农业与技术》2007,27(2):129-131
柞蚕饰腹寄蝇又称蚕寄蝇、蛆蝇、蛆蛟,是辽宁省春蚕生产危害最为严重的一种寄生虫病,它在每年春柞蚕放养期间发生一次,以丹东、宽甸、凤城、东港和鞍山的岫岩为重。特别在近几年来,危害春柞蚕生产更为严重,利用四台子蚕药厂生产的灭蚕蝇3号、4号药浸蚕杀蛆效果仅占30%,采用灭蚕  相似文献   

4.
“灭线灵”2号防治柞蚕寄生线虫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柞蚕放养在野外,经常受到各种不良条件和病虫害的侵袭而影响产量。柞蚕寄生线虫就是我省柞蚕重要敌害之一。此外,在吉林、山东、河南、贵州等省部分柞蚕区,都有发生和为害。据不完全统计,辽宁有近三万把(210万亩)柞蚕场有线虫发生和危害,其中最严重的也有一万余把。在有效防治之前,蚕儿受害率一般为50~60%,重者可达90%以上,故有些蚕场被迫停止养蚕。  相似文献   

5.
由于自然条件的限制,汤原县柞蚕放养一年只能进行一次,因此,在自然条件下,高寒地区的柞蚕生产过程中,选择合适的时间是养蚕成功的必须因素之一。柞蚕放养前,一定要实现调查当地日气象资料、蚕事记录,同时要对柞蚕的各个发育时期所需的积温进行计算,从而对汤原县柞蚕自然条件生产的起止时期进行了安全合理的界定,对指导以后生产具有一定的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6.
“二化一放”柞蚕生产,以其不与农活争工,不受早霜及柞蚕饰腹寄蝇危害,产量高,茧质好等优点,被广大蚕民所接受。但由于放养时期所决定,种茧需长时间在地下保管,特别是从四月份到出库前必须人为采取低温控制手段,从而打破了二化性柞蚕所固有的发育规律,生命力受到影响,继代留种难度大。  相似文献   

7.
<正>中国地域辽阔,在柞蚕生产上由于地域和气候不同,自然分成一化性柞蚕生产区和二化性柞蚕生产区。河南为一化性柞蚕生产区,一般只放养春柞蚕。整个柞蚕生产是一个比较庞大的系统工程,单就春柞蚕放养来说,也包括许多技术环节。现将河南柞蚕丝茧育放养技术以柞蚕生长发育为主线进行编排,以期更简明地了解和掌握春柞蚕生产技术,达到获得优质高产蚕茧的目的。1柞蚕的放养程序A网引法→饲料调节→敌病虫害防治→  相似文献   

8.
柞蚕是在野外放养,因受外界不良环境因素的影响,非常容易发生病害。影响柞蚕幼虫期的主要病害有:病毒性病害、细菌性病害、真菌性病害和原虫寄生性病害。在放养期间一旦发生病害,将造成大量减产,严重时可达绝产程度。因此,在放养柞蚕时,要抓好生产中的每个技术环节,尤其是做到彻底消毒,消灭病源,这是保证丰产丰收的先决条件之一。为了养好柞蚕,杜绝或减少幼虫期病害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文章介绍秋柞蚕放养实用技术,通过放养优良的柞蚕品种,选购质量合格的柞蚕种卵,科学合理的使用柞树.科学的放养管理才能在较好的气象条件下取得柞蚕放养的大丰收.  相似文献   

10.
由于蚕业科学技术普及率不高,高产技术不配套,蚕农放养技术水平较低,多数蚕农还是采用传统的放养方式.因此急需研究总结一整套柞蚕增产放养综合技术在生产中推广应用,以提高柞蚕产量,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柞蚕生态放养综合技术通过采取柞蚕场地园林化建设技术及柞蚕放养技术相结合,达到柞蚕放养既增加农民收入,又保护生态环境的目的.  相似文献   

11.
<正>柞蚕场是饲养柞蚕的基地,其建设和管理的好坏,对柞蚕业能否实现可持续发展起着关键作用。蚕业科学技术普及率不高,高产技术不配套,蚕农放养技术水平较低,多数蚕农还是采用传统的放养方式。因此急需研究总结一整套柞蚕增产放养综合技术在生产中推广应用,以提高柞蚕产量,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柞蚕生态放养综合技术通过采取柞蚕场地园林化建设技术及柞蚕放养技术相结合,达到柞蚕放养既增加农民收入,又保护生态环境的  相似文献   

12.
镇平柳泉铺山为东西走向,山势平坦,无大石,多碎石及沙土.北坡为蚁场,南坡放养大蚕.多年来发生柞蚕多角体病,危害严重.发病重的年份高达50%,甚至有些年份绝收.  相似文献   

13.
清至民国,一方面由于人地矛盾的加剧和商品意识的增强,另一方面由于朝廷的鼓励和地方官绅的倡导,中国柞蚕业从山东开始向周边地区不断传播.因为放养柞蚕不占农田、利倍功半,因此柞蚕放养很快传播至邻近省份.康雍乾时期是柞蚕业传播的发轫时期,柞蚕业逐渐由山东地区向邻近的河南、东北、陕西和贵州等地传播,柞蚕生产区域化格局初步显现.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北方口岸开埠通商,国际市场对柞蚕丝制品的需求日增,进一步刺激了中国柞蚕业的传播和发展,最终形成了山东、辽宁和河南三足鼎立的柞蚕业分布格局,这种格局对现在中国柞蚕业的分布发展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14.
秋柞蚕放养中,掌握好各时期技术要点,目的是提高秋柞蚕蚕茧产量和质量,使蚕民增产增收,用较少的资源获得最佳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15.
柞蚕生产是山区、半山区农民脱贫致富的产业,其特点是投资少、见效快、销路好、经济效益高,农民说:“种地带放蚕,收入一年顶二年。”因此,广大农民放养柞蚕的积极性非常高。保持柞蚕生产高产、稳产,除了提高放养技术水平和放养高产品种外,更主要的是提高蚁蚕保苗率。目前,放养柞蚕,收蚁结茧率不高,一般在40%~47%,严重地影响了经济效益的提高。出现上述情况的主要原因是秋蚕蚕期正是雨季,高温多湿,各种害虫繁殖、活动猖獗,对小蚕期的蚁蚕危害特别严重。  相似文献   

16.
柞蚕放养在我市有着悠久的历史,它周期短、投资少、见效快,是农民增收的一项支柱产业。作为我市特色效益农业重要组成部分已有深厚的产业基础和群众基础。在我市93%的村及88%的居民组放养柞蚕。我市现有柞园150万亩,蚕农2万4千户,每年放养春秋两季柞蚕,春季柞蚕放养2231把,秋季柞蚕放养17856把,全年蚕业总收入3.91亿元。经测算凤城市每年就有8万多人依靠柞蚕业生活,占凤城市总人口的14%。蚕农仅70天时间就人均收入2万元以上,凤城市蚕业社会总产值达10亿元左右。我市现有柞园150万亩,蚕农2万4千户,每年放养春秋两季柞蚕,春季柞蚕放养2231把,秋季柞蚕放养17856把,全年蚕业总收入3.91亿元。  相似文献   

17.
由于我省蚕业科学技术普及率不高,高产技术不配套,蚕农放养技术水平偏低,多数蚕农还是采用传统的养蚕方式。因此急需总结一整套蚕业增产放养综合技术在生产中推广应用,以提高柞蚕产量,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生态蚕业放养综合技术通过采取柞蚕场地园林化建设技术和柞蚕放养技术相结合,达到柞蚕放养既能增加农民收入,又可以保护生态环境的目的。  相似文献   

18.
柞蚕细菌性病害是由细菌寄生柞蚕后而引发的一种病害,主要有三种类型,即空胴病、细菌性中毒软化病和败血病三种病害对柞蚕危害性极为严重.在放养柞蚕生产中,为防止此病的发生,笔者就此病的病原、病症、传染规律及预防措施简介如下:  相似文献   

19.
柞蚕放养是在山区柞园里进行的,极易受到风雨、霜冻、高温等自然灾害和鸟、兽等敌害和病虫害的危害。而河南省又是典型的一化柞蚕区,1年只能春季放养1次。因此,加强春蚕防护极其重要。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河南省蚕业科学研究院老一辈蚕业工作者经过反复试验研究了固定蚁场(现称小蚕专用柞园),为提高小蚕保苗率、实现稳产作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20.
中国是最早利用柞蚕和放养柞蚕的国家。柞蚕卵在室内加温孵化,幼虫则通过人工管护下放在野外柞树上任其自行觅食生长、吐丝结茧。同时加强管理,防止鸟、兽危害,并及时采茧。柞蚕的主要病害有:柞蚕核型多角体病(柞蚕脓病)、柞蚕微粒子病、空胴病、柞蚕寄蝇病(蝇蛆病)和线虫病等。应通过严格检验,及时淘汰病蚕、病蛹、病蛾。进行卵面和蚕室柞蚕生活史蚕具消毒,施用化学药剂和选育抗病品种等方法防治。一、采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