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采用二次饱和D-最优设计建立了精播条件下不同类型花生品种N肥用量和密度与产量的数学模型,探讨肥料与密度的产量效应及优化配置.分析表明: (1) 大花生花育22号在产量潜力、最优措施组合方面与小花生鲁花12号有一定差异.花育22号最高产量可达到6 498.6 kg/hm2,最优措施组合为:N肥115.8 kg/hm2 密度20.9万株/hm2;鲁花12号最高产量可达到5 792.9 kg/hm2,最优措施组合为:N肥101.9 kg/hm2 密度22.2万株. (2) 大花生对肥料更为敏感,而小花生对密度反应更为强烈.当N肥用量和密度低于最优组合值时,N肥每增加1 kg,花育22号平均增产18.2 kg,比鲁花12号高6.3 kg;密度每增加1万株,鲁花12号平均增产92.3 kg,比花育22号高24.5 kg.因此,小花生精播更要注意发挥密度的增产作用.(3) 大花生产量在5 000 kg/hm2以上的措施组合为:N肥109.0~156.2 kg/hm2,密度17.5~25.7万株/hm2;小花生鲁花12号产量在4 000 kg/hm2以上的措施组合为:N肥86.6~147.2 kg/hm2,密度18.5~25.8万株/hm2.  相似文献   

2.
沈阳地区3种新型复种模式物质生产及资源利用效率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索适合沈阳地区的复种模式,采用灰色关联分析法,对三种新型种植模式(M1:覆膜鲜食玉米复种青贮玉米;M2:小麦复种青贮玉米;M3:马铃薯复种青贮玉米)的物质生产及资源利用效率等进行了分析评价.结果表明:三种复种模式的作物生产力、气候资源生产效率、能量效益、经济效益、综合效益等均明显高于一季春玉米(CK).其中,马铃薯复种青贮玉米纯效益最高,为25462元/hm2,较一季春玉米提高136%;覆膜鲜食玉米复种青贮玉米和小麦复种青贮玉米纯效益分别为22993元/hm2和14216元/hm2,较一季春玉米分别提高113%和32%.  相似文献   

3.
半干旱区坐水播种条件下玉米高产栽培措施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采用五因素(1/2)二次回归旋转组合设计,研究了坐水播种条件下,坐水量、氮肥、磷肥、钾肥和密度对玉米产量的影响,建立了产量模型.结果表明,各因素对产量的作用大小顺序为氮肥>坐水量≈磷肥>钾肥>密度;在各因素编码水平为最低时,磷肥的起始增产速率最大,其次为氮肥,坐水量、钾肥和密度分列第三、四、五位;随着因素水平的提高,各因素的增产速率均下降,下降的快慢顺序为磷肥>密度≈氮肥>坐水量>钾肥;当坐水量为46.25 t/hm2、氮肥(N)为327.68 kg/hm2、磷肥(P2O5)为149.10 kg/hm2、钾肥(K2O)为189.24 kg/hm2、密度为71 172.00 株/hm2,产量可达14 059.62 kg/hm2;玉米产量大于10 560 kg/hm2的主要农艺措施为:坐水量为41~54 t/hm2,氮肥(N)用量为276~348 kg/hm2,磷肥(P2O5)用量为145~165 kg/hm2,钾肥(K2O)用量为166~217 kg/hm2,种植密度为64 728~72 726株/hm2.  相似文献   

4.
种植密度和氮用量对烟叶光合特性和产量质量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在豫西半干旱地区洛宁采用密度和施氮量2因素裂区设计,研究了不同种植密度和氮用量对豫西地区烟叶光合有效辐射、光合特性和产量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随着氮肥和密度的增加,烟株能截获更多的光合有效辐射.随着施氮量的增加烤烟净光合速率增加.高密度和高施肥量会导致烟叶气孔导度变小.(2)从烟叶产量上看,在相同的密度下,烟叶的产量随着施肥量的增加而增加,产量以D3N4处理最高,达3 162 kg/hm2;种植密度对烟叶产量的影响较大,在相同施肥水平下以D3密度平均产量最高,但D3与D2密度除N4施肥水平外产量差异不显著.从产值上分析,在相同施肥水平下以D2密度产值较高,D2N2和D2N4产值分别达到42 148.5元/hm2和42 454.5元/hm2,上等烟比例分别为32.2%和32.8%,烟叶均价以D2N2处理最高,达14.9元/kg.(3)综合分析,在豫西烟区,种植密度以D2密度(16 500株/hm2),氮肥施用量以N2水平(60 kg/hm2)为宜.  相似文献   

5.
陇中半干旱地区马铃薯丰产栽培技术研究初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陇中半干旱地区垄沟栽培、垄作栽培、平作栽培以及施肥量和种植密度对马铃薯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垄沟栽培较平作栽培增产72.0%,每hm2纯收入增加1 050元;垄作栽培较平作播种栽培增产36.0%;三元复合肥施用量以675 kg/hm2为宜;种植密度以4.8万株/hm2为宜。  相似文献   

6.
甘肃中部半干旱雨养生态区甜荞麦施肥优化数学模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二次通用旋转组合设计,研究了甜荞麦产量、纯收益与N、P、K施用量之间的关系,建立了以产量和纯收益为目标的函数模型,解析了各因子对产量和纯收益的主效应及互作效应,通过寻优计算,提出产量高于3 000 kg/hm2的优化施肥方案为施氮量152.5~180.8 kg/hm2,施磷量139.1~172.0 kg/hm2,施钾量91.6~133.4kg/hm2;纯收益大于2 250元/hm2的优化施肥方案为施氮量156.5~191.5 kg/hm2,施磷量76.3~148.7 kg/hm2,施钾量2.9~20.2 kg/hm2。  相似文献   

7.
华北土石山区不同造林密度的油松林结构与功能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对北京八达岭林场32年生5种造林密度(2000株/hm2、1500株/hm2、1200株/hm2、1000株/hm2、800株/hm2)阴坡油松林生物多样性、碳密度、水源涵养等功能进行调查与实验,结果表明:随着林分密度的减小,林木生长状况良好,林下植被层各种生物多样性指数较其它林分高,并伴随着出现辽东栎等其它栎类更树种的生长;800株/hm2的阴坡油松林蓄积为108.19m3/hm2,是2000株/hm2油松林蓄积的1.22倍;不同密度油松林生态系统碳密度范围为107.43 t/hm2-174.30 t/hm2,平均碳密度为135.99 t/hm2,且随着密度增大而减小。油松林碳密度主要有三个部分组成:植被层、枯落物层和土壤层,其空间部分为土壤层>植被层>枯落物层,林地土壤的碳密度是相当可观大的,碳密度平均为90.34 t/hm2以上,地上部分碳密度与地下(包括土壤、树根和死地被物)碳密度之比平均为1?3.173;油松林地的稳渗速率、产流量随林分密度的增大而减小,这对增加该地区的径流水量、涵养水源能力具有重大意义。产沙量也随密度的增加而减少,这对选择油松800株/hm2作为最优林分密度是不利因素,但从北京的多年降雨来看,这种影响对我们选取油松在800株/hm2作为首选经营密度还是较小的。  相似文献   

8.
以阿瓦提1号为材料,研究新疆地区不同种植密度对鹰嘴豆植株性状、干物质积累量、产量与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随密度的增加,生育期提前,株高增高,叶面积指数上升,单株干物质积累量减少。单株荚数随着密度增大极显著减少。每荚粒数、粒重等与密度的关系不大。蛋白质含量、亚麻酸含量和廿碳烯酸含量都呈现增加的趋势。种植密度对鹰嘴豆维生素B1和油酸含量的影响不显著。在本试验条件下,以44.5万株/hm2处理的表现最佳,产量达5946.09 kg/hm2,品质较好。  相似文献   

9.
在陕西渭北旱塬进行了连续三年定点小麦田间试验,通过栽培模式、氮肥水平、种植密度三因素的不同处理,研究多因素小麦栽培优化组合.结果表明:采用垄沟、覆膜、秸杆覆盖栽培模式对小麦穗数不产生影响;施用氮肥能极显著地影响小麦穗数,在施纯氮0~240 kg/hm2范围内,每增减纯氮1 kg,增减穗数4 288;增加播量,极明显地提高小麦穗数;不同的栽培模式、氮肥用量和小麦种植密度对小麦的穗粒数不产生影响;覆膜栽培与垄沟栽培之间千粒重差异显著,种植密度对小麦千粒重在不同的条件下影响明显,覆膜栽培条件下,高氮肥水平,低密度(播种量180 kg/hm2)的千粒重大于高密度(播种量225 kg/hm2),垄沟模式下,高氮水平(施纯氮240 kg/hm2)与中氮水平(施纯氮120 kg/hm2)之间差异不显著,但与不施氮肥相比,千粒重明显提高,秸秆覆盖模式下,高密度(播种量225 kg/hm2)与不施氮、高氮水平组合的平均千粒重最低,两者差异不显著,但与其它各组合差异显著.正常降水年份,旱地小麦采用一定的农业栽培模式,能够显著影响小麦的产量,尤其是覆膜下,产量显著高于对照;降水量多的年份,采用垄沟模式及秸秆覆盖模式对小麦产量甚至产生负效应.施用氮肥对小麦产量有极显著影响,在施纯氮0~240 kg/hm2范围内,每增减纯氮1 kg,增减籽粒产量5.7 kg;种植密度对小麦籽粒产量与生物产量的影响显著,秸秆覆盖栽培和常规栽培(对照)模式下籽粒产量差异显著,产量排列次序都为高密度(播种量225 kg/hm2)大于低密度(播种量180 kg/hm2),低氮和不施氮时,增加密度,可提高产量.  相似文献   

10.
杨凌地区黄精氮磷钾优化施肥模式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氮、磷、钾三因素二次D-饱和最优设计,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氮、磷、钾的施肥量与黄精一年生根茎产量、多糖含量的效应函数。结果表明,氮、磷、钾肥对黄精产量的增产作用大小依次为磷肥>钾肥>氮肥,对多糖含量的作用大小依次为钾肥>氮肥>磷肥,其中磷肥为负效应,氮、钾肥为正效应。寻优结果表明,当目标产量为3 500~4 500 kg/hm2时,在95%的置信区间,优化施肥量为N 89.74~136.18 kg/hm2,P2O5121.39~157.16kg/hm2,K2O 61.06~92.63 kg/hm2。在多糖含量8%~9.5%之间,在95%的置信区间,优化施肥量为:N 103.91~153.65 kg/hm2,P2O569.5~124.27 kg/hm2,K2O 68.16~95.36 kg/hm2。黄精高产优质高效栽培的优化施肥量为:N103.91~136.18 kg/hm2,P2O5121.39~124.27 kg/hm2,K2O 68.16~92.63 kg/hm2,N、P2O5、K2O的最佳比例为:1∶0.89~0.91∶0.5~0.68。  相似文献   

11.
为了公正地评价氮肥对整个稻田生态系统的影响,在国际水稻研究所试验场分别设立0、100和200kg/hm^2三个氮肥水平,测定了水稻主要特性参数和叶冠层捕食性天敌的种群动态,同时以果蝇蛹作为替代猎物的方法在田间模拟评价了叶冠层捕食性天敌对害虫的自然控制能力。结果表明,虽然施用200kg/hm^2氮肥稻田的稻株高度、叶面积和稻草干重显著比施用100kg/hm^2氮肥稻田的高,但每丛分蘖数和稻谷产量则没有明显差异。在水稻叶冠层中,肖蛸、圆蛛、黑肩绿盲蝽、稻红瓢虫和捕食性螅等为稻飞虱主要捕食性天敌。肖蛸在水稻孕穗期的数量最高,圆蛛的种群随水稻的生长而下降,但黑肩绿盲蝽、稻红瓢虫和捕食性螅的数量却均随水稻的生长而增加。施用氮肥后稻田中肖蛸和稻红瓢虫的种群数量显著减少。在水稻孕穗期,叶冠层上蜘蛛网的数量和蜘蛛网总面积均随氮肥施用量的提高而显著减少。在水稻孕穗期和乳熟期,不施用氮肥稻田中的捕食性天敌对替代猎物果蝇蛹的捕食能力显著高于其它两个施用氮肥的稻田中的捕食能力。而在乳熟期施用100kg/hm^2氮肥稻田的捕食能力又显著比施用200kg/hm^2氮肥稻田的高。结果说明过量施用氮肥可削弱天敌对害虫的自然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12.
施用沼肥对番茄田节肢动物群落结构及番茄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等氮、等磷、等钾的条件下,对番茄田分别施用化肥、沼肥加化肥、沼肥加饼肥,研究不同施肥类型对番茄田节肢动物群落结构及番茄产量的影响。结果显示,施用化肥害虫种类为2.17±0.29种/m2,害虫个体数量为48.92±2.25头/m2,目标害虫桃蚜Myzus persicae(Sulzer)个体数量为40.83±1.08头/m2,均显著高于施用沼肥加化肥和沼肥加饼肥。施用沼肥加饼肥节肢动物群落多样性指数为2.4115±0.0324,均匀度指数为0.9472±0.0205,均显著高于施用化肥和沼肥加化肥,且施用沼肥加化肥显著高于施用化肥;优势度指数为0.3987±0.0224,显著低于施用化肥。施用沼肥加饼肥节肢动物群落稳定性Ss/Si指数为0.0686±0.0007,显著高于施用化肥;Sn/Sp指数为1.4153±0.0281,显著高于施用化肥和沼肥加化肥。施用沼肥加化肥、沼肥加饼肥的番茄产量与对照施用化肥相比无显著差异。表明番茄田施用沼肥减少了化肥施用量,促进了节肢动物群落的稳定性,对番茄产量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3.
长期定位施肥对黄绵土区作物产量及养分回收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近30年(1981—2010年)的长期定位试验,系统研究长期施肥对黄绵土区作物产量及养分累积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长期施用化肥和有机肥在显著增加小麦、油菜和胡麻3种作物产量的同时小麦产量年际间的稳定性也显著提高,化肥配施和有机肥与化肥配施的增产和稳产效果更佳;施用有机肥处理和不施用有机肥处理,氮磷配施(NP)及氮磷钾配施(NPK)的增产效应都随试验年限延长而逐渐增加,且与试验年限间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施用氮肥(N)、氮磷配施(NP)及氮磷钾配施(NPK)的平均增产效应分别为745、1 413 kg·hm-2和1474 kg·hm-2,有机肥的平均增产效应为983 kg·hm-2;不同施肥处理中,氮磷(NP)配合施用及氮磷钾(NPK)配施处理氮和磷的累积回收率最高,分别为44.35%、44.55%和15.11%、15.35%;施用有机肥降低了氮和磷的累积回收率,有机肥与氮磷(MNP)及有机肥与氮磷钾(MNP)配施处理氮和磷的累积回收率分别为30.41%、32.07%和9.95%、9.70%;氮磷钾(NPK)处理钾的累积回收率最高,为14.25%,同样施用有机肥显著降低了钾的累积回收率。  相似文献   

14.
塔里木绿洲种植制度对棉田土壤养分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了研究塔里木绿洲种植制度对棉田土壤养分特性的影响,以棉田轮作方式(水稻→棉花、水稻→冬麦→棉花、水稻→冬麦-绿肥→棉花)和连作年限(3、5、8、10、15 a)为试验因素,对0~100 cm土层土壤进行了调查与试验。结果表明:短期轮作对棉田土壤养分含量无影响,棉花连作年限是不同层次土壤养分含量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连作3、8、10、15 a土壤0~20 cm速效氮平均为40.60、48.75、51.96、44.35 mg/kg;速效磷平均为10.16、26.72、27.00、23.37 mg/kg;速效钾平均为184.70、142.60、130.20、105.56 mg/kg;有机质含量分别为10.43 g/kg、12.10g/kg、12.93 g/kg、13.56 mg/kg;无论轮作类型、连作年限长短,从垂直分布上,连作15 a、3 a土壤速效氮F值分别为79.01、299.45;速效磷F值分别为88.99、17.54;有机质F值分别为77.27和171.6。表明长期连作降低了上下层土壤速效氮和有机质含量差异而增加了上下层土壤速效磷含量差异;有机质含量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而降低;速效钾含量有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增加的趋势。棉花长期连作有利于增加各层次土壤速效氮、速效磷和有机质含量,同时降低深层土壤速效钾的含量;连作8~10 a耕作层土壤速效氮、有效磷含量达到最大值分别为52.35 mg/kg和27.45 mg/kg。  相似文献   

15.
为探明施用商品有机肥和秸秆还田对旱地夏玉米-冬小麦二熟体系作物产量、品质和肥料利用效率的影响,于2015—2020年度设置不施肥+秸秆不还田(CK)、施氮磷肥+秸秆不还田(NP)、施氮磷肥+秸秆不还田+商品有机肥(NPO)和施氮磷肥+秸秆还田(NPS)4个处理进行田间试验,测定并分析作物产量、氮磷肥农学效率、籽粒养分含量、蛋白质含量以及冬小麦籽粒中蛋白质组分含量。结果表明:(1)与NP和NPO处理相比,NPS处理夏玉米5 a平均产量分别显著提高21.33%和20.77%,周年产量分别显著提高9.99%和13.43%,但3个施肥处理间小麦产量差异不显著。(2)施用商品有机肥和秸秆还田对夏玉米、冬小麦的籽粒品质均有显著影响。与NP处理相比,NPO处理冬小麦籽粒各蛋白质组分含量提高5.69%~8.28%;NPS处理冬小麦籽粒氮含量、钾含量和各蛋白质组分含量分别提高4.68%、3.96%和7.75%~11.38%。相较于NPO处理,NPS处理冬小麦籽粒钾含量、谷蛋白含量、贮藏蛋白含量和谷醇比分别显著提高14.41%、9.86%、5.39%和9.65%,夏玉米籽粒蛋白质含量、产量和籽粒氮、籽粒磷含量以及周年蛋白质产量分别显著提高6.45%、28.89%、6.40%、23.08%和10.43%。(3)相较于NP和NPO处理,NPS处理夏玉米氮肥的农学效率分别提高118.35%和113.25%,周年氮、磷肥农学效率分别提高42.83%和64.36%、42.86%和64.27%,但3个施肥处理间冬小麦氮肥、磷肥农学效率5 a均值无显著差异。综合来看,长期施用商品有机肥和秸秆还田可改善冬小麦籽粒中的蛋白质组分特性,秸秆还田还能增加夏玉米籽粒钾含量和冬小麦籽粒蛋白质含量和蛋白质产量,秸秆还田较施用商品有机肥更利于提高旱地玉-麦二熟区作物产量、品质和肥料利用效率。综上所述,施氮磷肥+秸秆还田的管理模式更适宜在旱地玉-麦二熟区进行推广。  相似文献   

16.
为了解决贵州地区玉米高产施肥问题,以黔兴201玉米为研究对象,采用L9(34)氮磷钾三因素三水平试验方法,设计了不同的氮磷钾配比,通过在贵州平坝地区田间试验研究玉米的营养特性和施肥效应,以筛选出最佳氮磷钾配比.结果表明:氮肥360 kg/hm2、磷肥225 kg/hm2、钾肥105 kg/hm2印氮磷钾比例为1:0.6...  相似文献   

17.
在陕西杨凌选择3个新建大棚,采用田间试验方法研究了不同施肥处理(常规施肥、配方施肥1和配方施肥2)对番茄产量,及番茄种植前和收获后土壤有机质、全氮、速效氮、有效磷、速效钾和电导率等基本性质的影响。与农户常规施肥相比,配方施肥1和2处理氮、磷及钾肥用量分别减少9%~40%、26%~46%和18%~47%时,番茄产量并未显著变化,说明常规施肥处理存在肥料过量施用问题;与种植前相比,种植一季番茄后耕层(0~20 cm)土壤有机质、全氮、有效磷及速效钾含量均有不同程度增加,其中有机质和有效磷含量均达显著水平,增加幅度分别为25%和460%;0~100 cm土层电导率也有不同程度的增加;0~100 cm土层矿质氮含量显著增加,平均增加幅度为182%;0~200 cm土层硝态氮累积量平均达727 kg/hm2。新建日光温室存在过量施肥现象,由此带来的硝态氮及有效磷在土壤中的大量累积问题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18.
基于低污染的宁夏引黄灌区13种种植模式氮磷平衡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宁夏引黄灌区农业生产中大量施用化肥对环境及农业退水污染严重的实际,本试验以宁夏引黄灌区现有小麦/玉米为对照,通过选择冬小麦复种水稻及组配麦后复种(蔬菜、青贮玉米、油葵等)等13种种植模式,研究不同模式在作物不同生长时期内土壤氮磷运移规律以及综合效益,选择利于农业清洁生产的种植模式。结果表明:相对于单作,间套作由于增加了田面作物的覆盖时间,对降低土壤氮磷残留量效果明显;以土壤氮磷为主要衡量指标,结合经济效益,筛选出了适合于该灌区大面积种植,经济效益较高的四种低污染模式为:冬小麦复种水稻、春小麦复种芹菜、冬小麦复种青贮、冬小麦复种油葵,四种模式中尤以冬小麦复种水稻效益最明显,土壤中氮流失总量比对照低56.2%,磷流失总量比对照低28.6%。  相似文献   

19.
施肥对紫花苜蓿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在青海大通县长宁地区采用四因素二次通用旋转组合设计,研究氮、磷、钾、硫肥的施用效果.结果表明:在该地区,随着氮、磷、钾、硫施用量的增加,苜蓿产量先增后减.施用量的最优组合为尿素225 kg/hm2,过磷酸钙675 kg/hm2,加拿大钾肥225 kg/hm2,硫磺粉15 kg/hm2.在低氮时,苜蓿产量随磷肥用量增加而增加,随钾肥用量的增加而先增后减;在高氮情况下,产量随磷肥用量先增后减,随钾肥用量增加而增加.在低磷的情况下.产量随氮肥用量增加而增加;在高磷情况下,随氮肥用量的增加产量变化不大,磷、钾配合,在一个因素固定后,另一因素随着施肥水平的增加苜蓿产量先增后减.在低磷条件下,增加硫肥的施肥量,苜蓿产量先增后减,在高磷条件下,增加硫肥施肥量的苜蓿产量逐渐增加.  相似文献   

20.
为了解决长期施用化肥导致土壤质量下降,甜菜产量低,品质差的问题,在甘肃省张掖市甘州区明永镇甜菜种植基地,采用田间试验方法,连续3 a进行了不同比例羊粪与化肥配施对土壤质量及甜菜含糖率和效益影响的研究。结果表明:施用100%羊粪比其他处理有利于改善土壤质量,提高甜菜含糖率,与100%化肥比较,土壤容重、pH值和全盐降低10.45%、15.14%和15.35%,孔隙度和团聚体增加5.29和5.81个百分点,总持水量、CEC、有机质、有机碳和有机碳密度增加10.69%、16.85%、29.90%、29.93%和16.33%,蔗糖酶、脲酶、磷酸酶和多酚氧化酶活性增加18.93%、27.27%、21.74%和17.95%,甜菜含糖率增加2.74个百分点;施用100%化肥比其他处理有利于提高土壤全盐和氮磷钾含量,与100%羊粪比较,全盐含量提高18.14%,碱解氮、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提高1.23、1.78倍和1.22倍;施用50%羊粪+50%化肥比其他处理更有利于提高甜菜产量和经济效益,与100%化肥比较,甜菜叶丛高度、根体长度、根直径、单株根重、根产量、施肥利润和肥料投资效率增加6.40%、8.75%、19.00%、6.96%、5.33%、0.10万元·hm~(-2)和0.02元·元~(-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