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陕西线辣椒疫病发生与危害损失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陕西省线辣椒疫病病原菌为辣椒疫霉病菌(Phytophthora capsici Leonian.该病猖獗发生与茬口、灌水、降雨和施肥等环境因素关系密切。染病植株的损失事在43.1%至100%之间,防治以改进农业措施为主,结合以杀毒矾等药剂防治而进行的。  相似文献   

2.
黄芪根腐病发生危害与防治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2001~2004年对河西走廊绿洲灌区黄芪根腐病发病危害情况、病原和不同栽培条件下发病因子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在河西走廊黄芪根腐病发病率为21.4%,致病菌主要是尖镰孢菌(Fusarium oxysporum Schlecht.)和腐皮镰孢菌[Fusarium solaniun(Mart.)Sacc]。灌水不当或在黄芪结实期遇连续阴雨是引起黄芪根腐病大面积发生危害的直接因子,提出了相应的防治方法。  相似文献   

3.
甘肃辣椒疫病病原与流行因素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辣椒疫病危害甜椒(Capsicum frutescens L.var.grossum Bail.)、牛角椒(Capsicum frutescens L.var.longum Bail.)根部显示根腐症状,危害茎基部显示黑胫症状。7月份多雨、22℃以上高温持续9天,或22℃以上高温持续17天情况下,给辣椒地灌水是辣椒疫病大流行的决定因素。通过对病原菌的研究,明确了引起甘肃境内辣椒疫病的病原菌为辣椒疫霉(Phytophthora capsici Leonian)。  相似文献   

4.
淡剑袭夜蛾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黎天山 《植物保护》1990,16(4):16-17
淡剑袭夜蛾[Sidemia depravata(Butler)]是细叶结缕草(Zoysia tenuifolia Willd.ex Trin.台湾草)的主要害虫之一。以幼虫食害叶片和茎,致使叶片枯黄,严重时成丛枯死,形似火烧,影响生长和观察。根据室内饲养和田间观察,此种夜蛾在桂林雁山每年发生7代,以幼虫或蛹在草根内越冬。幼虫5龄,三龄前是药剂防治的有利时机。80%敌敌畏乳油,40%乐果乳油以及40%水胺硫磷乳剂,各按1000—1500倍液,或25%杀虫脒水剂300倍液淋灌,对幼虫防效均可达90%以上。  相似文献   

5.
多功能生物制剂对黄瓜白粉病的防治效应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盆栽和田间药效试验,研究了多功能生物制剂多霸2对黄瓜白粉病的防治效应。盆栽试验结果表明,先施用多霸2的100、200倍液后接种病原菌,可显著提高黄瓜的抗病能力,降低发病率,防效达到72.0%和69.2%,差异极显著(P<0.01);先接种后喷药多霸2的100、200倍液,在一定程度上能抑制病原菌的扩展,也具有防治作用,相对防效达到26.5%和23.1%,差异显著(P<0.05)。田间调查表明,在黄瓜苗期开始施用或未发病前施用多功能制剂,能有效预防白粉病的发生,具有很好的防治效应。多霸2的100、200倍液对黄瓜白粉病的防效与清水对照和常用药剂粉锈宁相比,差异都达到显著或极显著水平。其中,多霸2的100倍液使用效果最好,优于200倍液。  相似文献   

6.
应用盆栽试验研究了线辣椒苗期土壤水分下限、灌水上限对后期产量的协同效应,结果表明:灌水上限与土壤水分下限对线辣椒产量有明显的正效应和交互效应,灌水上限主效应为土壤水分下限主效应的1.65倍;线辣椒灌水上限与土壤水分下限之间的效应函数为报酬递减函数,灌水上限与土壤水分下限效应存在一个合理协同区域,灌水上限为62%~84.1%,土壤水分下限为40%~49%;在上述协同区域内,提高灌水上限、土壤水分下限均能起到增产的目的,且两因素之间的作用具有补偿性,即灌水上限(或土壤水分下限)的降低可以通过增加土壤水分下限(或灌水上限)的水平保证产量不减;本盆栽试验线辣椒获得最大产量的适宜灌水上限为相当于田间持水量的84.1%,土壤水分下限为相当于田间持水量的49%。  相似文献   

7.
加气灌溉对温室番茄生长、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试验目地是探明加气灌溉不同灌水量和加气灌水频率对温室番茄生长、产量和品质的影响,为实际生产应用奠定基础。采用温室小区对照试验,设置3个不同作物-皿系数Kcp(Kcp=0.8、Kcp=1.0、Kcp=1.2)和2个加气灌水频率(1次/3d、1次/6d)共组成6个处理,均以对应的不加气灌溉为对照,比较不同处理对番茄植株生长及果实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相同的灌溉频率及灌水量下,加气灌溉可以提高番茄的生长量、产量及品质,加气灌溉的番茄株高较不加气灌溉增加1.44%、茎粗增加3.02%、产量增加19.49%;加气灌溉有利于温室番茄茎粗、株高的生长,并且对番茄的产量和品质均有利。加气灌溉处理时,在相同的灌水量条件下,1次/6d较1次/3d的加气灌水频率,株高增加了8.08%,茎粗增加了6.33%,产量增加了26.01%。由此得出:加气灌溉对植株生长量及果实产量和品质的影响明显优于不加气处理;灌水频率为1次/6d且Kcp=1.0的处理最有利于番茄生长量的积累、产量的提高和品质的改善。  相似文献   

8.
为探究棉花生长关键时期灌溉预警线,2017年在新疆呼图壁县开展了蕾期和花铃期灌水下限分别为55%(仅蕾期)、65%和75%田间持水量(θf)及其不同组合的大田试验,研究了不同滴灌条件下棉花的生长及产量状况。结果表明:灌水下限的提升对株高和生物量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在蕾期灌水下限从55%θf增至75θf,棉花株高和生物量分别增加了0.18~0.19 cm·d-1和11.58~20.44 g;在花铃期灌水下限从65%θf增至75θf,棉花株高和生物量分别增加了0.04~0.10 cm·d-1和3.47~4.04 g;蕾期和花铃期灌水下限分别为65%θf和75%θf时单铃重和单株成铃数分别为5.58 g和7.79个·株-1,显著高于其他处理;蕾期和花铃期灌水下限均为75%θf时耗水量最大,为517.05 mm;蕾期和花铃期灌水下限分别为55%θf和65%θf时籽棉产量显著低于其他处理;蕾期和花铃期灌水下限分别为65%θf和75%θf时与均为75%θf时产量无显著性差异。综上,棉花蕾期和花铃期灌水下限分别为65%θf和75%θf为适宜的灌溉预警线。以播后天数为自变量,Logistic模型可以很好地模拟棉花的株高和生物量,以耗水量和株高为自变量预测棉花生物量变化情况的模型可为滴灌棉花灌水量及生长状况预测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9.
探究生物炭对亏缺灌溉下温室重壤土栽培番茄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确定番茄产量和综合品质最优的灌水量及生物炭添加量,为重壤土地区温室番茄栽培提供灌水及生物炭施加依据。采用桶栽试验,设置3个生物炭添加量(0,3%,6%,按干土重的百分比计)和3个灌水水平(充分灌溉W1:75%~85%θf;中度亏缺W2:55%~65%θf;重度亏缺W3:40%~50%θf。θf为田间持水量),共9个处理。结果表明:无生物炭添加时,亏缺灌溉下番茄产量降低了13.8%~54.0%(P<0.05),果实硬度、果色指数、VC、可溶性固形物、有机酸含量等营养品质指标均显著降低,果型指数、番茄红素则呈现增加的趋势,灌溉水利用效率在重度亏缺下降低了10.9%(P<0.05);在充分灌溉条件下添加生物炭,番茄产量和灌溉水利用效率分别提高了12.3%~22.0%和23.3%~28.6%,可溶性固形物含量降低了6.4%~17.7%(P<0.05),对VC、番茄红素、有机酸含量及外观品质无显著影响;在亏缺灌溉条件下添加生物炭不利于增产,C1W3、C2W3处理产量较C0W3处理分别降低了37.6%(P<0.05)、17.1%(P>0.05),但外观品质指标、VC、可溶性固形物均有一定幅度的提升,对灌溉水利用效率的影响表现为低添加量时降低而高添加量时提高。综合分析表明,各灌水水平下添加生物炭均能提高番茄品质的综合排名,充分灌溉下生物炭低添加量效果较好,而亏缺灌溉下高添加量较优,尤其是C2W2处理,番茄品质综合排名可达到充分灌溉的效果。综合考虑番茄品质、产量及灌溉水利用效率,C1W1处理(灌水水平为75%~85%θf,施炭量为3%)为最优处理。  相似文献   

10.
用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50%醚菌酯水分散粒剂、2%武夷菌素水剂、25%吡唑醚菌酯乳油、30%醚菌·啶酰菌悬浮剂、枯草芽孢杆菌S44菌株悬浮液等6种药剂对新疆焉耆垦区加工辣椒白粉病进行防治试验。结果表明,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1 000倍液、2 000倍液和50%醚菌酯水分散粒剂2 000倍液对辣椒白粉病的防治效果分别为95.65%、89.54%和88.23%。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2 000倍液可作为焉耆垦区辣椒白粉病的首选药剂,可与50%醚菌酯水分散粒剂2 000倍液交替使用。  相似文献   

11.
对山嵛菜白锈病进行调查、病原鉴定 ,结果表明侵染山嵛菜的病原为白锈属的大孢白锈菌[Albugo macrospora (Togashi)Ito]。病害发生与湿度关系密切 ,在高海拔或高纬度低温地区发生重。提高管理水平 ,清除病残体 ,降低田间湿度 ,发病初期喷施58%甲霜灵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64%杀毒矾可湿性粉剂400倍液等药剂 ,可有效控制该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2002-2005年,于不同季节,到云南省灯盏花主要栽培区对灯盏花黄萎病发病情况、病原和发病因子进行系统调查。结果表明,在主要栽培区灯盏花黄萎病的发病率为10%~15%,严重时超过2 0%,该病由黑白轮枝菌(Verticillium albo-atrum)所致。灌水不当或阴雨连绵的天气,是引起灯盏花黄萎病大面积发生危害的直接因子。  相似文献   

13.
为明确干旱胁迫下不同叶位光合、荧光特性的变化规律,进而选择出典型叶片来准确测量干旱条件下植株光合、荧光参数,以实现干旱条件下植株光合能力的快速评价。研究通过盆栽试验对不同干旱处理下(充分供水(CK):75%~85%田间持水量;中度胁迫(MS):65%~75%田间持水量;重度胁迫(SS):55%~65%田间持水量)辣椒幼苗不同叶位叶片的光合、荧光特性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充分供水时,随叶位的增加,气体交换参数(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蒸腾速率)、叶绿素含量、叶面积、叶绿素荧光参数(光化学淬灭系数、光系统Ⅱ最大光化学量子产量)均呈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在第3叶位达到最大值;在干旱条件时,各叶位的参数随水分胁迫程度的增加在1~3叶位逐渐减小,4~6叶位先增加后减小,并在第4叶位达到最大值(CiF0Fv/FmNPQ除外);水分胁迫对辣椒叶片光合作用影响较大,MS与SS处理,第3叶位的Pn分别较CK下降14.05%和55.91%,第4叶位的Pn MS处理较CK增加25.20%,SS处理较CK降低15.42%;第3、4叶位是对辣椒幼苗生长具有主要贡献的叶片,但在水分胁迫条件下,第3叶位光合参数、叶面积、叶绿素含量及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变异系数较第4叶位更大,尤其对于Ci、Chlb、F0,在光合参数、叶绿素参数及叶绿素荧光参数中变幅最大,其第3叶位的变异系数分别较第4叶位增大了133.33%,180.00%及200.00%。第3叶位对于水分胁迫更加敏感,因此,在干旱胁迫实验中,宜选用第3叶位测量辣椒幼苗光合、荧光参数。  相似文献   

14.
辣椒疫病为国内外辣椒生产上的重要病害,近年在武威为害日趋严重,成为影响辣椒生产发展的制约因素。为解决辣椒疫病的防治问题,进行了药剂防治试验,现简报如下。 一.材料与方法 试验设58%甲霜灵锰锌400倍液、50%瑞毒铜600倍液、64%杀毒矾500倍液、68%瑞毒铝铜400倍液、40%多菌灵胶悬剂500倍液和99%硫酸铜500倍液和不施药对照  相似文献   

15.
干旱区棉花水分胁迫指数对滴灌均匀系数和灌水量的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修订和完善滴灌均匀系数的设计与评价标准,在新疆干旱区研究了滴灌均匀系数和灌水量对作物水分胁迫指数(CWSI)的影响。供试作物为棉花,试验中滴灌均匀系数(Cu)设置0.65(C1)、0.78(C2)和0.94(C3)三个水平,灌水量设置充分灌水量的50%、75%和100%三个水平。结果表明:棉花冠层温度和CWSI表现出随灌水量增加而降低的趋势;冠层温度和CWSI均匀系数的变化范围分别为0.91~0.98和0.65~0.91,均随滴灌均匀系数增加而增大;灌水量对冠层温度和CWSI均值的影响达到极显著水平(α=0.01),滴灌均匀系数对冠层温度和CWSI均匀系数的影响达到显著水平(α=0.05)或极显著水平。CWSI与皮棉产量呈显著或极显著的负相关关系;滴灌均匀系数越低,水分亏缺引起的减产幅度越小。  相似文献   

16.
辣椒疫病综合治理技术及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经过 4年的调查研究 ,明确了辣椒疫病田间类型、发病部位、流行时间动态 ,探明了辣椒疫病的发生与栽培方式、气候条件、灌水及品种抗病性之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 ,提出了以轮作倒茬、高垄地膜栽培、合理灌水为主 ,抗病品种与杀菌剂相结合为辅的综防配套技术措施。该套技术措施能有效地控制辣椒疫病的危害。4年累计综防示范推广3 481hm2,效果 90%以上  相似文献   

17.
雷玉明 《植物保护》2003,29(5):49-51
经对鲁梅克斯K- 1杂交酸模白粉病发生调查、病原鉴定和防治研究结果表明 ,该病由蓼白粉菌 (Erysiphe polygoni DC .)引起 ,在分枝期、叶簇期、拔节期、开花期、刈割期均可发病 ,与田间杂草巴天酸模白粉菌相互侵染。通过清除杂草、枯枝落叶 ,合理增施肥料 ,适期播种 ,合理刈割等农业防治措施 ,结合高脂膜200倍液与50%多菌灵、50%甲基托布津600~800倍液复配 ,每隔 10d喷雾1次 ,2~3次防效达 95%以上。  相似文献   

18.
为了准确估算滴灌条件下农田土壤湿润体,利用亮蓝染色剂示踪技术分别在陕西杨凌(粘壤土)、甘肃武威(沙壤土)和宁夏盐池(沙土)3个试验站点开展了农田滴灌试验。试验设不同灌水量和滴头流量,研究不同土壤质地条件下灌水量和滴头流量组合对农田土壤湿润体的影响,进而探求不同土壤质地的土壤湿润体估算模型。结果表明:在相同的土壤条件下灌水后农田土壤形成的湿润体随灌水量的增加而增大,在相同灌水量下增加滴头流量能够显著增加水平方向的湿润距离,相较于小滴头流量(1.38 L·h-1)而言,大滴头流量(3.0 L·h-1)形成宽浅形湿润体。在相同的灌水量和滴头流量下,农田土壤湿润体的垂向湿润距离随土壤饱和导水率(Ks)的增加而增加,随灌水前土壤有效持水能力(Δθ)的增加而减小,而水平方向的湿润距离随土壤饱和导水率(Ks)和有效持水能力(Δθ)的增加而减小。在试验的基础上,利用土壤饱和导水率(Ks)、灌水前土壤有效持水能力(Δθ)、灌水量(v)和滴头流量(q)建立了湿润体垂直和水平方向湿润距离的估算模型(幂函数连乘模型),并结合湿润体形状利用椭圆方程描述湿润体的轮廓形状(湿润体估算模型)。经试验数据验证,农田土壤湿润体估算模型能够很好估算湿润体轮廓,模拟值和试验实测值的决定系数(R2)在0.93~0.99之间,均方根误差(RMSE)在1.3~4.1 cm之间。  相似文献   

19.
2009—2010年,通过大田试验,在不同灌水梯度下,研究了少耕和秸秆覆盖对小麦间作玉米产量、耗水特性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旨在为高效节水间作技术体系的构建提供新思路。研究表明:间作处理的土地当量比(LER)为1.46~1.56,间作优势明显;高灌水平与低、中灌水平相比,少耕留茬间作及传统间作中,玉米组分经济产量平均提高44.4%和9.31%,小麦组分经济产量平均提高10.22%和2.36%;少耕留茬显著提高了小麦间作玉米播种前和收获后0~120 cm土层平均贮水量。少耕留茬、间作及灌水量均是影响小麦、玉米耗水量的主导因子,将少耕留茬集成于间作,并结合中灌水处理,为提高小麦、玉米WUE的最优组合。  相似文献   

20.
以AquaCrop模型为基础,结合2021—2022年塔额盆地夏玉米实测数据,对模型部分保守参数和产量模块的标准水分生产力(WP*)和参考收获指数(HI0)进行校准与验证,通过设置起始灌水时间、灌溉定额和灌水周期三因素交叉试验,对夏玉米进行产量模拟,分析其产量与作物水分利用效率受灌溉定额和起始灌水时间的影响程度,在产量和作物水分利用效率均为较高值的前提下选择最优灌溉方案。以实际夏玉米播种面积为参考值,模拟并预测2022年及未来4年在不同灌溉方案下的夏玉米产量和节水总量,并依此分析塔额盆地夏玉米节水潜力。结果表明:(1)对AquaCrop模型作物生长模块主要参数、土壤水分胁迫参数和产量模块参数WP*HI0进行参数率定,最终产量模块参数选择WP*=35 g·m-2HI0=43%,2021年和2022年产量模拟相对误差值分别为1.26%和1.07%。(2)结合模型模拟得出最优灌溉方案如下:起始灌水时间5月20日,灌溉定额470 mm,灌水周期7 d,灌水11次,作物水分利用效率2.005 kg·m-3,产量9.423 t·hm-2。(3)以2022年为现状水平年,最优灌溉方案下,现状水平年和未来水平年(2022—2025年)可分别实现节水量2.1338×105、2.1826×105、2.1992×105 m3和2.2306×105 m3。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