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88 毫秒
1.
为支撑乌东德水电站人造洪峰生态调度方案制定,掌握刺激中华金沙鳅自然繁殖的生态水文指标和水温阈值,2017-2019年5-7月在金沙江下游巧家断面进行鱼类早期资源调查,分析中华金沙鳅卵苗径流量与同期水温、流量日上涨率、涨水持续时间等生态水文指标之间的响应关系,在此基础上提出乌东德水电站生态调度运行要求。结果表明:巧家江段中华金沙鳅产卵高峰期为5月下旬-6月中下旬,产卵高峰期起始水温不低于19.0℃;对应的洪峰过程流量日上涨率平均为358m3/s/d,涨水持续天数平均为 5d,洪峰过程2-3d后开展大规模产卵;偏相关分析表明中华金沙鳅卵苗径流量与起始水位呈负相关关系,结合乌东德水电站3-7月生态基流泄放要求,推荐人造洪峰的起始流量为1160 m3/s,对应的乌东德水文站水位为791.1m,可有效促进中华金沙鳅产卵繁殖。  相似文献   

2.
周向峰  李君轶  杜浩  盖帅帅  方冬冬  危起伟 《水产学报》2023,85(2):029307-1-029307-11
为了解长江上游江安段鱼类繁殖状况, 于2022年4—5月在该江段采用底层采卵网进行鱼类早期资源调查,鱼卵使用解剖镜观察分类,并通过分子生物学方法进行鉴定。结果显示,至少有20种鱼类在江安段繁殖,其中产漂流性卵鱼类11种,长江上游特有鱼类3种。监测期间,S1和S2位点出现4次产卵高峰,S3位点出现5次产卵高峰,估算通过江安段的鱼卵总径流量为3.94×108粒。冗余分析显示,水温、pH、溶解氧、透明度、流速和流量等环境因子对鱼类产卵活动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研究表明,江安段是多种鱼类的产卵场,鱼类早期资源规模较大,但多样性较为贫乏,长江鲟、胭脂鱼以及岩原鲤并未监测到自然繁殖,同时,流量的增减对鱼类的自然繁殖活动有刺激作用。建议继续科学适宜地开展增殖放流,并开展长江上游梯级水电站生态调度研究,以满足长江上游鱼类繁殖需求。  相似文献   

3.
周向峰  李君轶  杜浩  盖帅帅  方冬冬  危起伟 《水产学报》2023,47(2):029307-029307
为了解长江上游江安段鱼类繁殖状况,于2022年4—5月在该江段采用底层采卵网进行鱼类早期资源调查,鱼卵使用解剖镜观察分类,并通过分子生物学方法进行鉴定。结果显示,至少有20种鱼类在江安段繁殖,其中产漂流性卵鱼类11种,长江上游特有鱼类3种。监测期间,S1和S2位点出现4次产卵高峰,S3位点出现5次产卵高峰,估算通过江安段的鱼卵总径流量为3.94×108粒。冗余分析显示,水温、pH、溶解氧、透明度、流速和流量等环境因子对鱼类产卵活动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研究表明,江安段是多种鱼类的产卵场,鱼类早期资源规模较大,但多样性较为贫乏,长江鲟、胭脂鱼以及岩原鲤并未监测到自然繁殖,同时,流量的增减对鱼类的自然繁殖活动有刺激作用。建议继续科学适宜地开展增殖放流,并开展长江上游梯级水电站生态调度研究,以满足长江上游鱼类繁殖需求。  相似文献   

4.
日调峰是乌东德水电站日常运行的主要出力约束和调度目标,但调度引起的水库出库流量大幅涨落也可能对下游生态环境产生不利影响。采用河道内流量增量法,通过构建二维水动力模型,研究了乌东德水电站日调峰引起的下游河段水文水动力条件波动对裂腹鱼类繁殖期栖息地适宜性的影响,并分析了2023年电站基荷发电生态调度试验效果。结果表明:当乌东德电站下泄流量低于1160 m3/s时,坝下江段裂腹鱼类潜在产卵场面积相对较大;当流量高于2000 m3/s时,裂腹鱼类潜在产卵场面积显著减少。电站日调峰结束时,出库流量降幅越大,裂腹鱼类潜在产卵场脱水面积及鱼卵脱水风险越大。2023年乌东德电站基荷发电生态调度期间,坝下江段裂腹鱼类潜在产卵场的加权面积有所减少,但潜在产卵场和鱼卵早期的脱水风险有显著降低。为提高繁殖期裂腹鱼类生境适宜性和持续性,电站有必要进一步减少调峰频次、降低出库流量至适宜区间。  相似文献   

5.
为了探明梯级电站开发下金沙江下游鱼类群落的结构特征及主要环境驱动因子,于2017年对春季和秋季金沙江下游尚未建成的乌东德和白鹤滩水电站江段以及已下闸蓄水的溪洛渡和向家坝水电站江段应用多网目复合刺网进行了鱼类群落定量研究,同时运用多种统计分析方法分析了鱼类多样性特征以及鱼类群落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研究发现仍保持正常流水未成库区的乌东德和白鹤滩江段鱼类群落与已成库区的溪洛渡和向家坝江段有着明显的差异。在仍为峡谷激流型生境的江段,鱼类组成以土著特有鱼类为主,优势种为喜流水的圆口铜鱼C. guichenoti、泉水鱼P. procheilus、犁头鳅L. fimbriata;而在已蓄水的库区江段,鱼类组成多为长江中下游常见种类,优势种为喜静水缓流的?H. leucisculus、飘鱼P. sinensis、似鱎T. wwinhonis。应用典范对应分析对鱼类群落与环境因子做了相关分析,发现影响金沙江下游鱼类群落的主要环境驱动因子包括水深、总固体悬浮物、电导率、pH和水温等。这些研究结果为制定金沙江下游鱼类种质资源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相关管理政策提供了基础与支撑。  相似文献   

6.
为探讨金沙江下游溪洛渡和向家坝水电站蓄水运行对下游江段鱼类早期资源群聚动态的影响,基于2016-2020年宜宾江段鱼类早期资源调查数据,探究其资源种群结构与年际变化趋势。使用半圆弶网采集漂流性卵,通过分子生物学方法进行种类鉴定,并计算鱼卵丰度。结果表明,宜宾江段共计采集鱼卵20种,主要优势种为吻鮈(Rhinogobio typus)和寡鳞飘鱼(Pseudolaubuca engraulis);估算出鱼卵年均径流量为15.07×106粒,其中漂流性卵为9.89×106粒,年际间总体呈增加趋势;推算采样点以上分布有产漂流性卵鱼类产卵场3处;从多样性指数和相似度指数看,宜宾江段鱼卵种类组成结构较为稳定,年际间变化不大。尽管受金沙江下游水电工程开发的影响,宜宾江段作为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仍是产漂流性卵鱼类产卵繁殖的重要分布区,但以小型鱼类为主,圆口铜鱼(Coreius guichenoti)、长鳍吻鮈(Rhinogobio ventralis)等长距离洄游性鱼类鱼卵没有监测到。建议继续加强圆口铜鱼、长鳍吻鮈等鱼类的增殖放流;针对产漂流性卵小型鱼类的生态需求,开展...  相似文献   

7.
黄河上游茨哈峡-羊曲干支流河段内鱼类的生态调度需要选择目标鱼类并明确其需求次序。采用2005-2006年、2011年、2012年、2014-2015年、2016年、2017年、2022年茨哈峡-羊曲干支流河段渔获物调查结果,考虑不同鱼类繁殖活动对生态水文过程的需求以及数据可得性,选择反映了鱼类的生活史特征、地理分布特征、保护必要性、种质资源价值和资源量现状等方面信息的10个评价指标构建评价体系,采用聚类分析与非维度排序方法对茨哈峡-羊曲干支流河段分布的21种土著鱼类生态调度需求次序进行分组分析。结果,生态需求等级最高的组别有8种鱼类,主要为适应缓流生境且均为砂砾产卵类型鱼类。根据评价体系综合结果分析,生态需求等级最高的8种鱼类厚唇裸重唇鱼、黄河高原鳅、黄河裸裂尻鱼、拟鲇高原鳅、花斑裸鲤、刺鮈、骨唇黄河鱼、极边扁咽齿鱼为茨哈峡-羊曲河段的主要生态调度目标鱼类,其它13种鱼类作为该河段生态调度的兼顾对象。研究结果可为茨哈峡-羊曲干支流河段生态调度方案的制订提供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8.
大型水库实施生态调度是修复河流水文情势、维持河流生态系统健康的重要手段。江垭水库位于溇水干流下游的张家界慈利县,是澧水流域具有重要防洪意义的大型水库。本研究通过环境DNA采样、IHA水文指标变动分析和文献资料总结等方法,开展了江垭坝下水文情势及鱼类繁殖需求的关系研究,提出了江垭水库生态调度需求及建议。2021年9月在溇水干支流综合调查到鱼类55种,与上世纪90年代相比,流水性种类在干流江段显著减少了51.35%;按照生态调度优先等级评估原则,确定江垭水库生态调度的主要目标物种为产漂流性卵的银鲴、银鮈、贝氏?和产粘沉性卵的鲤、鲫;江垭建坝前后下游水文情势变化较大,发生高度改变且对鱼类洄游产卵及鱼卵发育有重要作用的水文指标包括:年最大1日、3日平均流量指标,年出现高流量脉冲事件的次数和持续时间,以及连续日流量上涨率。以促进坝下不同产卵类型的鱼类繁殖为目标,江垭水库生态调度一方面需要恢复一定的高流量脉冲次数和历时,另一方面需要控制下游的水位日降幅,通过泄放合理的生态流量来维持下游鱼类的生物多样性。  相似文献   

9.
在金沙江下游干流大规模水电开发的背景下,干流开发与支流保护是生态环境保护的有效措施;黑水河是白鹤滩库区鱼类的优先保护支流,确定其鱼类优先保护次序和保护物种是进行鱼类栖息地修复和保护工作的首要任务和前提基础。在野外调查和查阅相关文献资料的基础上,运用濒危系数、遗传价值系数和物种价值系数对黑水河35种鱼类进行优先保护次序的定量分析,并结合黑水河栖息地实际情况,确定保护目标鱼类。结果显示,达到黑水河一级保护的鱼类只有1种,为长江上游特有鱼类长薄鳅(Leptobotia elongata);达到二级保护的种类有12种,其中昆明裂腹鱼(Schizothorax grahami)、黄石爬鮡(Euchiloglanis kishinouyei)、短须裂腹鱼(Schizothorax wangchiachii)和长鳍吻鮈(Rhinogobio ventralis)为长江上游特有鱼类;处于三级保护的鱼类有17种,其中钝吻棒花鱼(Abbottina obtusirostris)和张氏?(Hemiculter tchangi)是长江上游特有鱼类;四级保护鱼类有5种,其中短体副鳅(Paracobitis potanini)为长江上游特有鱼类,评价结果基本反映了黑水河鱼类的实际情况。结合白鹤滩水库蓄水后黑水河栖息地生境改变的情况,最终确定昆明裂腹鱼、黄石爬鮡、短须裂腹鱼为黑水河栖息地修复和保护的目标鱼类,长薄鳅和长鳍吻鮈为备选保护鱼类。  相似文献   

10.
长江中游宜昌江段鱼类早期资源现状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为了探明长江中游宜昌江段鱼类早期资源状况,2014年和2015年连续两年于5―7月在长江中游宜昌江段对产漂流性卵鱼类进行监测,期间共采集鱼卵12209粒。通过分子生物学方法共鉴定出27种鱼类,隶属于2目、4科。其中鲤科鱼类种类数最多,占77%;其次是鳅科,占15%;平鳍鳅科和银鱼科最少,均为4%。鉴定出的27种鱼类中,产漂流性卵鱼类有22种。2014年和2015年长江中游宜昌江段产漂流性卵鱼类的产卵量分别为79.1×10~8粒和70.9×10~8粒,其中四大家鱼产卵量分别为5.65×10~8粒和6.13×10~8粒。监测期间共出现7次产卵高峰(2014年4次,2015年3次),集中在6月初及6月中下旬。四大家鱼产卵量日变化与长江流量日变化关联性较强。2014年宜昌断面采集的四大家鱼鱼卵来自采样点上游的葛洲坝下(坝下–庙咀)、宜昌(胭脂坝–云池)和白洋(白洋镇–关州)三处产卵江段,2015年的四大家鱼鱼卵则来自葛洲坝下(坝下–庙咀)、宜昌(胭脂坝–红花套)两个产卵场。和历史资料相比,长江中游宜昌江段四大家鱼产卵场位置略有下移,规模呈减少趋势。建议继续科学适宜地开展生态调度和增殖放流,满足长江中游鱼类繁殖需求。  相似文献   

11.
开展赤水河河源段重点鱼类优先保护排序及河道栖息地健康评价,为赤水河鱼类保护和栖息地修复提供参考。以赤水河河源段为研究区域,设置18个采样点,于2021年11月、2022年4月进行调查。综合考虑区域内小水电拆除对鱼类栖息地的影响,依据AHP-熵权法,筛选了金沙鲈鲤、青石爬鮡、圆口铜鱼、岩原鲤、昆明裂腹鱼、长薄鳅6种优先保护鱼类,构建基于河流地貌特征、水文、水质及鱼类等4方面的河道栖息地健康评价指标体系,建立多尺度赤水河河源段栖息地综合评价标准。评价结果显示该河段仅30%河道栖息地为较好状况,50%河道栖息地处于一般状况,20%河道栖息地处于较差状况。小水电拆除可以有效恢复鱼类栖息地,但其质量仍需进一步提升,结合研究区栖息地现状评估结果,可采取河道清理、卵砾石注入、河段平面形态修复、砾石群修复、构建生态丁字坝等5种修复措施。  相似文献   

12.
圆口铜鱼(Coreius guichenoti)是长江上游渔业资源衰退的代表性物种,目前已被列为极度濒危物种,社会关注度空前。在圆口铜鱼自然繁殖条件几尽丧失的情况下,人工驯养繁育成为保护该物种的极重要选择。近年来,圆口铜鱼的人工驯养繁殖技术取得了一些突破性进展,对圆口铜鱼的保护管理具有重大意义。本文总结了圆口铜鱼养殖生物学、人工驯养与繁育技术的研究进展,分析了存在的主要问题,并针对性地提出解决建议。  相似文献   

13.
通过探究瀑布沟水电站建成后鱼类物种结构与建库前的相应变化,为有针对性的生态补偿措施提供参考,还可为西部地区水电开发与自然生态保护的协调发展提供宏观决策依据。基于1985年、2002年和2012年在瀑布沟库尾至坝下河段的调查数据,研究了瀑布沟水电站水库形成前后库区鱼类物种组成、渔获物结构以及保护物种分布的变化趋势。2012年库区调查共采集到鱼类14种,相比1985年和2002年分别减少了53种和51种,群落组成中定居性鱼类物种比例及渔获物比例均显著上升,适应流水环境的鱼类所占比例大幅下降。渔获物中优势物种为鲫(Carassius auratus),占渔获总重量的比例为61.59%,而在前2次调查中占据优势的齐口裂腹鱼(Schizothorax prenanti)和重口裂腹鱼(Schizothorax davidi)几近消失。研究结果显示,水库形成后鱼类组成已发生显著改变,适应流水生境的鱼类在库区难以捕获,而静水性鱼类比例则显著升高;重口裂腹鱼等保护物种以及四川白甲鱼(Onychostoma angustistomata)等特有鱼类因水文条件的变化总体上表现为资源量下降,同时分布区域向坝下或库尾等流域生境迁移。针对成库后鱼类物种的变化特征,提出了实施生态保护、规划过鱼设施以及开展增殖放流等措施和建议。  相似文献   

14.
水利设施运行影响下的鱼类早期资源发生规律被逐渐关注,坝下区域也成为鱼类产卵生境的关注热点。西苕溪作为太湖上游的重要补充支流,是太湖流域鱼类完成生活史过程的重要载体。为解析电站影响下的坝下河流生境变量与鱼类早期资源的内在联系,本研究于2022年4—7月在西苕溪江东电站坝下的东山段开展了持续90 d的鱼类早期资源调查以及时空格局研究。结果显示,该区域鱼卵日平均密度为(0.5±0.7)ind/m3,仔鱼日平均密度为(0.5±0.6) ind/m3。运用形态学结合分子生物学方法进行种类鉴定,共鉴定鱼类35种,隶属4目14科22属,其中产沉性卵鱼类9种,产浮性卵5种,产黏性卵9种,产漂流性卵12种。5月下旬、6月上旬和6月下旬为产卵高峰期。左右岸样线以沉性卵和以水生植物为黏附基质的产黏性卵鱼类为主,河心样线则以产漂流性卵、产黏性卵和浮性卵鱼类为主。该区域鱼类卵苗数量受水温、流速、水位影响较大,水位、流速是影响鱼类繁殖的主要因子,电站调度对卵苗量有显著影响。基于卵苗收获量、卵苗发育时期等结果,判定该采样区域——西苕溪江东电站坝下东山段为适宜多种鱼类繁殖的复合型产卵场,对太湖流域鱼类多样性和渔业资源...  相似文献   

15.
2017-2019年,对大渡河上游鱼类种类组成、优势种和多样性指数等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大渡河上游采集到鱼类2目6科24种,其中包括了四川省级保护鱼类2种、长江上游特有鱼类8种以及外来物种3种.大渡河上游现有分布鱼类以齐口裂腹鱼(Schizothorax prenanti)和重口裂腹鱼(S.davidi)等为优势种群...  相似文献   

16.
于2010年9-11月在长江干流朱杨江段采集到8种鱼类标本,分别为圆筒吻鮈(Rhinogobio cylindricus)、鲫(Cyprinus auratus)、铜鱼(Coreius heterodon)、圆口铜鱼(Coreius guichenoti)、瓦氏黄颡鱼(Pelteobagrus vachelli)、鲤(Cyprinus carpio)、大眼鳜(Siniperca kneri)、鲇(Silurus asotus)。在该江段上游支流沱江富顺江段采集到5种鱼类标本,分别为鲤、鲫、大鳍鱯(Mystus macropterus)、大眼鳜、黄颡鱼(Pelteobagrus fulvidraco)。各种鱼的样本量为6~12尾。采用快速溶剂萃取及气相色谱法对各标本鱼体内的6种邻苯二甲酸酯(PAEs)含量进行了检测。结果显示,在两个江段的各种鱼类标本体内检测到邻苯二甲酸二乙酯(DEP)、邻苯二甲酸二丁酯(DBP)、邻苯二甲酸丁基苄基酯(BBP)和邻苯二甲酸(2-乙基)己基酯(DEHP);在所有鱼体样本中均未检出邻苯二甲酸二辛酯(DnOP)。在长江干流朱杨江段所采集到的8种鱼中圆筒吻鮈体内邻苯二甲酸酯的总量(∑PAEs)最高,为(1 818.32±190.88)μg/kg。在沱江富顺江段采集到的5种鱼中鲤体内∑PAEs最高,其含量为(790.60±76.04)μg/kg。在长江朱杨段和沱江富顺段两采集地的相同种类有3种,其中鲤和大眼鳜各自体内的∑PAEs之间的差异不显著,但朱杨段鲫体内的∑PAEs含量显著高于富顺段鲫体内的含量。结果表明,长江朱杨段及支流沱江富顺段的鱼体均受到了PAEs的污染,而长江干流朱杨段的污染程度要稍高于其上游支流沱江富顺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