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红松松针锈病是黑龙江省伊春林区普遍发生的病害,主要为害15年以下的幼树,病原菌是凤毛菊鞘锈菌。松针锈病不能至死幼苗,但降低幼苗的生长率。病原菌是转主寄生的,性孢子和锈孢子寄生于红松针叶上,夏孢子和锈孢子寄生于凤毛菊叶背面。当年冬孢子萌发产生的担孢子是红松的初侵染源。在林中锈孢子的放散期是5月中旬至6月中旬,6月上旬为放散期盛期。各种孢子的萌发温度:锈孢子10℃—27℃,最适温度25℃,夏孢子20℃—30℃,最适温度22℃,担孢子10℃—25℃,最适温度20℃。早春是病害防治适宜时机,最好的药剂是不硫合剂,其次是代森铵,退菌铵。  相似文献   

2.
兴凯湖松瘤锈病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兴凯湖松(Pinut takhasii)瘤锈病,是东北地区树干严重病害,其病原菌为松栎柱锈菌(Cronartium guercuum (Berk.)Miyabe ex Shirai],转主寄主为蒙古栎[Quercus mongolica Fish]。锈子和夏孢子萌发特性相似,芽管多不分枝,具附着胞,萌发温度4—32℃,最适12℃。冬孢子萌发温度8—28℃,最适16—18℃。担抱子萌发温度8—28℃,最适18—20℃。三种孢子萌发时对光和基质表面自由水均敏感,但不能直接暴露在阳光下。人工接种产生夏、冬孢子的时间分别为6—15日、3—33日。嫩叶感病老叶抗病。用13种杀菌剂试验,松焦油、松焦油+柴油(1:1,1:3,1:5),75%百菌清乳剂,70%代森锰锋乳剂涂干的防治效果好。  相似文献   

3.
菊花白锈病病原菌侵染循环的显微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光学显微镜下菊花白锈病病原菌侵染菊花的过程.结果表明:病原菌冬孢子萌发后产生先菌丝,先菌丝上发育成2~4个担孢子.担孢子圆肾形,飞落到菊花叶表皮后萌发成菌丝,造成新的侵染点,菌丝成熟后发育成新的冬孢子,完成1个侵染循环.未见夏孢子.  相似文献   

4.
本文报道了对云南油杉叶锈病(the needle rust of Keteleeria evelyniana)及其病原多年系统研究的结果。经生物学特性研究,己知油杉金锈 Chrysomyxa keteleeriae(Tai)Wang etPeterson 冬孢子萌发的最适条件为:温度20℃左右,相对湿度100%或100%加水滴;持续光照则有强烈的抑制萌发作用。担孢子萌发的最适条件是:温度24℃左右,相对湿度75%。湿度过高,萌发率反而下降;萌发也受持续光照的抑制。系统观察和以担孢子悬浮液为接种体的室内外人工接种实验,确认油杉金锈具有单主寄生短循环型(automicrocyclic)生活史,它以菌丝体在针叶病斑组织中越冬,次年春末夏初产生冬孢子柱,冬孢子不经休眠即可萌发,以担孢子为初侵染源,侵染当年抽生的幼嫩针叶,当年发病,且不再产生新的接种体,故云南油杉叶锈病为单循环病害(singlecycle disease)。  相似文献   

5.
豇豆锈病由豇豆属单胞锈病和豇豆单胞锈菌引起。系单主寄生锈菌,能产生性孢子、锈孢子、夏孢子、冬孢子及担孢子,是专性寄生菌,只为害豇豆。我国北方主要以冬孢子在病残体上越冬。翌春日均温度21~28℃,具水湿及散射光条件,经3~5天冬孢子萌发产生担孢子,借气流传播,产生芽管,侵入豇豆叶片为害,同时产生性孢子和锈孢子。锈孢子成熟后。  相似文献   

6.
豇豆锈病由豇豆属单胞锈病和豇豆单胞锈菌引起。系单主寄生锈菌,能产生性孢子、锈孢子、夏孢子、冬孢子及担孢子,是专性寄生菌,只为害豇豆。我国北方主要以冬孢子在病残体上越冬。翌春日均温度21~28℃,具水湿及散射光条件,经3~5天冬孢子萌发产生担孢子,借气流传播,产生芽管,  相似文献   

7.
<正>苹果锈病又称赤星病,俗称羊胡子、羊毛疔,除了危害苹果、梨等果树,还危害转主寄主桧柏。其病原菌是转主寄生菌,是有转主寄主现象的代表性病害。1发生规律苹果锈病以菌丝体在桧柏枝上的菌瘿里或桧柏体表的锈孢子上越冬。春天菌瘿产出冬孢子,萌发后产生担孢子,随风传播到果树上,侵染形成性孢子和锈孢子,进行为害,担孢子每年只侵染一次。秋季锈孢子成熟后随风传播到桧柏上,形成菌瘿越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玉米普通锈病在新疆自然的生境条件下,个体发育中各个孢子世代的生物表现型及其初侵染源形式.[方法]采集玉米普通锈病孢子,分析夏孢子和冬孢子存活能力,并将病原菌接种于玉米上观察发病情况.[结果]菌初侵染时期和整个夏季所生成夏孢子堆的生物特性,只是为病原在寄生生活周期内营扩大再侵染的繁殖用.夏孢子的萌发和侵染的适宜温度为10.8~29℃,最适温度为14.9~22.4℃,温度在10℃ 以下萌发终止.玉米收割后,夏孢子在寄主基质上可残生时间约在55 d以内,至11月26日检验其活性时,发现许多夏孢子体内的颗粒体已消耗殆尽,形成透明的空腔,有的则失去光泽,呈现淡灰褐色,丧失了发芽能力,鉴此看出该病夏孢子抗逆性很差,不能逾越新疆漫长严酷的寒冬.研究还发现,临秋时节,玉米病体上出现一种深锈褐色的休眠夏孢子堆的菌态,此菌态有强劲抗逆性的特异功能,在持续2个多月零下20~24℃ 的寒冬期后,仍具有正常的萌发力和对寄主侵染的致病毒性.[结论]在新疆的冬季,玉米普通锈病是以休眠夏孢子堆作为越冬世代,而且是玉米在生产中感染锈病唯一的初次感染源.该病冬孢子世代在新疆的侵染生活史上并无实质性的病理学意义.  相似文献   

9.
梨锈病在湖北省各产梨区均普遍发生,但其为害的严重程度与早春的气候条件有密切关系。梨锈病菌在桧柏(Juniperuschinensis L.)上越冬后,在当年2月下旬至3月初即在桧柏绿色枝叶上冬孢子角全部长出。冬孢子角在桧柏上发育成熟约需25天,吸湿后胀大呈胶质团状物。冬孢子萌发产生担孢子或芽管与冬孢子角的成熟度为正相关。在梨叶上,担孢子在高湿或有水膜状态下,气温在15℃左右,只需1小时即可完成其侵染,进入寄主体内。病菌侵入叶片直到性子器阶段出现的时间长短,与田间的温度和梨叶的成熟度有显著差别,最短为6-7天,最长为14-15天或以上。在武汉情况下,从5月下旬起,锈子腔中的锈孢子开始从梨叶上飞散到桧柏上,6月上旬为盛期,7月初为末期。  相似文献   

10.
经接种试验证明,Melampsora magnusiana wagn只能侵染杨属中白杨派树种,而不能侵染黑杨派和青杨派的树种。在白杨派中,以毛白杨、河北杨和新疆杨最为感病。毛白杨对此锈病的抗病性改变与其个体发育有密切联系:抗病力随植株年龄的增长和叶片的老熟程度而提高。10年生以上的幼树或大树很少发病,夏、秋季开放60天以上的叶片很少受侵染。比较、分析了不同成熟度的叶片在解剖上的差异,并研究了夏孢子侵入的途径。发现夏孢子除可以通过叶背侵入外,同样可以在叶正面萌发,直接穿透角质层侵入叶内。叶片的抗病性随角质层及表皮细胞外壁的加厚而增强。测定了老、幼叶片及病、健叶片在生化上的某些变化。  相似文献   

11.
<正>玉米锈病是我国华南、西南一带的重要病害,主要侵染叶片,严重时也可侵染果穗、苞叶乃至雄花。在受害部位初形成乳白色、淡黄色,后变黄褐色乃至红褐色的夏孢子堆,夏孢子堆在叶两面散生或聚生,椭圆或长椭圆形,隆起,表皮破裂,散出锈粉状夏孢子,呈黄褐色至红褐色。后期在叶两面形成冬孢子堆,长椭圆形,突破表皮呈黑色,长1~2mm,多个冬孢子堆汇合连片,叶片提早枯死。病原为玉米柄锈,属担子菌亚门真菌。  相似文献   

12.
本文首次报道了落叶松褐锈病的重寄生菌,经鉴定为锈寄生菌〔Sphaerellopsis filum(Bi(?).-Bern.exFr.)Sutton〕,寄生在褐锈病菌的冬孢子堆和夏孢子堆上,落叶松褐锈病菌是寄主新记录。在人工培养基上,锈寄生菌生长最适温度是20~25℃,培育至20天时,供试7种培养基中有6种产生了子实体,以1号和2号培养基为佳,25℃下7~10天即可形成分生孢子,12~17天可见溢出淡黄色至黄褐色孢子角。  相似文献   

13.
枣锈病初侵染来源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试验测定了外来菌源与发病关系、冬孢子及转主寄主、越冬夏孢子的侵染和发病。自7月1日~9月22日捕捉空中夏孢子、夏孢子的始见期为病害零星发生期。此后,随病情增长,空中夏孢子数上升,表明枣锈病无外来菌源。在越冬后的病叶上刮取的大量夏孢子中,混有少量冬孢子。夏孢子、冬孢子比约为214.55:0.77,冬孢子平均萌发率为27.48%,用与枣林混生的杂草及小灌木上的锈孢子接种于枣叶上,未见发病。因此,至今未发现转主寄生,冬孢子作用不明。在病叶上越冬的夏孢子萌发率0.98%~7.11%,平均萌发率为3.15%。用越冬夏孢子接种大枣可以导致发病。因此初步明确枣锈病无外来首源及转主寄主,冬孢子数量极少,作用不明,其主要的初步侵染源为当地病叶上越冬的夏孢子堆。  相似文献   

14.
云杉球果锈病菌属长循环型锈菌.春孢子、性袍子寄生在云彬球果鳞片上:夏抱子,冬孢子寄生在丰属的野樱桃叶上。以冬孢子和锈袍子分别在各自寄主上越冬。春袍子在10~25℃均能萌发.20℃萌发率最高:在相对湿度100%条件下萌发率最高.80%时停止葫发。春袍子葫发对营养也具选择性.在0.3%琼脂膜、PDA 野樱桃汁、野樱桃汁 葡萄糖 0.3%琼脂营养膜上均能萌发,为此.将四川西部云杉球果锈病菌鉴定为杉李盖痴锈菌。  相似文献   

15.
研究了落叶松-青杨叶锈病菌(Melampsora larici-populina)担孢子在不同温度和不同光照条件下的萌发规律。结果表明:担孢子在10℃以下时不萌发,20℃时担孢子的萌发率最高,平均可达83.42%,25、30℃时萌发的担孢子芽管扭曲。担孢子必须经过冷冻才能获得萌发能力,担孢子芽管在黑暗中生长最好。  相似文献   

16.
马尾松疱锈病是重要病害。病原菌为松芍柱锈菌阴行草专化型[Cronartium flaccidumAlb.et Schw.)Wint.f.sp.siphonostegium Jing et Wang];其冬孢子寄主为玄参科的阴行草(Siphonostegia chinensis Benth.),锈孢子器4月初开始出现,锈孢子放散期50天,4月26日至5月20日为飞散高峰期,水平传播距离25米,垂直扩散5米。锈孢子在20—24℃,饱和湿度,pH7时最适于萌发;夏孢子5月初开始飞散,5月22日进入盛期,最适温度25℃,在加入阴行草汁液的2%琼脂膜上萌发最好;5月中、下旬即可形成冬孢子柱,冬孢子当年萌发。用饱和食盐溶液可杀死阴行草,2.4—D丁脂对阴行草灭生效果不理想。用托布津500倍液、粉锈宁500倍液、对氨基苯磺酸500倍液涂干均有一定效果。  相似文献   

17.
百合灰霉病发生规律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本项研究表明:百合灰霉病的初侵染源主要是随病残体在土壤中越夏越冬的菌核。3月中旬左右百合芽苞出土展叶时,菌核萌发产生孢子,初次侵染植株引起发病。一般温度15~27℃、RH80%以上的气候条件有利发病;连作、地势低洼、排水不良等情况发病严重。  相似文献   

18.
梨锈病(Gymnosporaugium haraeanum Syd.)是转主寄生的病害。春季,冬孢子角膨胀,冬孢子萌芽,担孢子传播与侵染梨树,取决于适宜的气候条件。潮湿天气,特别是雨天,对冬孢子角胶化和萌发是必需的。此病害发生于3月下旬到4月,在梨芽展叶期天气潮湿或雨天,有利于冬孢子角胶化和担孢子萌发侵入。石灰硫磺合剂、多菌灵和福美双等,能有效地杀灭桧柏上的冬孢子角;托布津和多菌灵等能保护梨树免受病菌侵染。  相似文献   

19.
水稻是一种对已知所有锈菌免疫的重要粮食作物,从组织和细胞水平研究锈菌与水稻之间的互作关系对于利用水稻抗锈性机制具有重要意义。通过系统观察小麦条锈病菌夏孢子在水稻品种丽江新团黑谷叶片上的侵染过程,发现小麦条锈菌混合菌株的夏孢子在水稻叶片上附着不稳定。在静置叶片上病菌夏孢子能够萌发、侵入,并形成气孔下囊、侵染菌丝、吸器母细胞、吸器、次生菌丝等结构,但是自侵入起便受到丽江新团黑谷对其侵染和扩展的抵抗,表现在侵染各个环节成功率均显著低于在小麦感病品种铭贤169叶片上的成功率。接种后5 d内夏孢子芽管侵入气孔并形成气孔下囊、气孔下囊产生初级侵染菌丝、初生侵染菌丝产生吸器母细胞和/或吸器的比率分别比在铭贤169叶片上低51.01%、53.99%和43.05%;自接种后3 d开始,侵染点便开始逐渐出现越来越强烈的水稻气孔细胞和/或叶肉细胞的坏死反应;最终孢子床和孢子堆发育则完全未发生。研究结果表明,水稻对小麦条锈病菌的非寄主抗性涉及预成型抗性和诱导抗性等多种抗性机制。  相似文献   

20.
柳树干锈病(Uredosp.),主要危害柳树枝干韧皮部,亦危害叶、叶柄和花序等部位。病菌以双核菌丝在枝、干的韧皮部老病斑周围活组织内越冬,4月下旬至12月产生夏孢子堆,夏孢子可重复侵染叶、叶柄和嫩梢,5月下旬至8月下旬为发病盛期。4月下旬至5月上旬在枝干老病斑周围皮下产生夏孢子,作为初次侵染来源,经风传播,由自然孔口或直接入侵,潜育期7~18d。病害为局部侵染,局部发病。夏孢子萌发的适温为20~24℃。人工接种叶片和嫩梢后,可产生夏孢子堆。绦柳、垂柳、旱柳、川滇柳、龙爪柳和左旋柳等均可染病,以绦柳发病最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