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35 毫秒
1.
张磊 《安徽农业科学》1995,23(2):131-132
1986-1994年安徽省904份大品种资料进行抗大豆孢囊线虫5号生理小种的鉴定。结果鉴定出5个抗病品种,抗性与粒色、花色、茸毛以关系密切,而与株高、生育期和百粒重等性状无关。  相似文献   

2.
本研究旨在鉴定和评价大豆种质资源对大豆孢囊线虫4号生理小种的抗性.1988-1990年在砀山县病地里对黄淮地区1800份大豆种质资源进行了抗大豆孢囊线虫4号生理小种鉴定.结果鉴定出7个抗病品种,其中2个褐色种皮,5个黑色种皮.品种的抗性与花色、茸毛色关系密切,与株高、生育期和百粒重不相关.  相似文献   

3.
大豆对食叶性害虫抗性的自然鉴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503份国内外大豆种质资源食叶性害虫抗性的自然鉴定,发掘出对本地大豆食叶性害虫表现抗性的资源7份,主要抗豆芫菁的5份,主要抗大豆毒蛾的5份。其中大多数资源的抗性水平高于已鉴定的4个食叶性害虫抗源赶江南×泰兴黑豆选系、丰平黑豆、吴江青豆3、通山薄皮黄豆甲等。一些抗性资源综合性状优良,可作为抗虫育种的首选亲本。同时发掘出对本地大豆食叶性害虫表现感性的大豆资源6份,与抗性资源一起可用于抗虫机制与遗传研究。  相似文献   

4.
中国六省土壤中大豆根瘤菌血清类群及其分布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别从湖北,湖南等6个省的5种土壤,13个大豆品种分离。鉴定出800多株快、慢生大豆根瘤菌。快生根瘤菌在其中的4个地区出现,分离频率为0 ̄56.5%,我国土壤中的快生大豆根瘤菌订是USDA217、2048、DE1611,2120,2077等血清型。  相似文献   

5.
耐连作大豆品种(系)筛选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1-1994年对23个品种经正茬、连作一年、连作二年及连作三年的四个茬口连续种植,利用田间自然发病条件对其耐、抗病虫性和产量进行鉴定比较,鉴定和筛选耐连作、丰产性好的品种。试验结果表明,抗线1号高抗大豆孢囊线虫病,对大豆根腐病和根潜蝇未发现有高抗品种,但品种之间有差异,垦农5号高抗灰斑病。产量结果看出品种间差异显著,垦农5号和黑农35产量比较稳定。  相似文献   

6.
本文报道丹贝中生物活性物质大豆甙元同辣根过氧化物酶偶氧及其酶活性、免疫活性和光谱分析鉴定,大豆甙元--辣根地氧化物酶标记物中两者摩尔比11:1,标记物工作浓度50mg/ml,3.5ng/ml大豆甙元能与氧化酶标记物发生50%左右竞争。  相似文献   

7.
由当地分离纯化并回接有效而获得的4株快生型大豆根瘤菌株,通过形态、生理鉴定,表明与慢生型菌株有明显差异;在菌株与大豆品种亲和性的盆栽试验中,其中A034菌株与“徐州四号”、A032与“东解选”大豆品种间具有良好共生效应;其株高、茎叶干重及含氮量、株瘤数与瘤重、及固氮酶活性等,均明显高于不接种对照;固氮率分别提高为48.1%与44.5%。  相似文献   

8.
玉米大豆间作效应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玉米与大豆间作不同带型和密度试验的结果表明,玉米大豆2:1带型、玉米5.25万株/hm ̄2、大豆19.5万株/hm ̄2产量最高,效益最好;玉米大豆产量与各自的群体数量和光照强度呈极显著正相关,而玉米的群体数量与大豆产量呈显著负相关;总产量与玉米产量、群体数量、株高和大豆株高呈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9.
玉米大豆间作效应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通过玉米与大豆间作不同带型和密度试验的结果表明,玉米大豆2:1带型,玉米5.25万株/hm^2,大豆19.5株/hm^2产量最高,效益最好;玉米大豆产量与各自的群体数量和光照强度呈极显著正相关,而玉米的群体数量与大豆产量呈显著负相关;总产量与玉米产量,群体数量,株高和大豆株高呈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10.
经连续9年分期分批对2659个栽培大豆品种进行了抗大豆食心虫性与其有关的形态学、生物学、化学因子关系试验研究,结果表明,结果表明,品种抗虫性与株形(分枝,结英习性、分枝与主茎角度、生长习性)、茸毛(茸毛色、长度、密度)、英皮(英熟色、英皮隔离层细胞)、子粒(脐色、粒大小)等形态因子;开花日数、结英日数、生育日数等生物学因子;以及与子粒蛋白质,脂肪含量等化学因子均有不同程度相关。  相似文献   

11.
大豆新品种(系)对大豆孢囊线虫3号生理小种的抗性鉴定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2003~2006年,应用田间自然病圃法,先后对来自于7个省市的394份大豆种质资源进行了大豆胞囊线虫3号生理小种的抗病性鉴定。从中选出8份抗病种质,占鉴定总数的2.03%,这些抗病种质均是优良的品种或品系,是较好的抗性亲本。  相似文献   

12.
通过田间小区试验,比较几种杀虫剂及两种防治方法对大豆蚜虫及大豆食心虫的防治效果,筛选出防效较好的3种杀虫剂:绝蚜、利镖和甲维盐,为大豆害虫防治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3.
大豆及3种豆制品中大豆异黄酮组分的含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建立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大豆及3种豆制品中大豆异黄酮组分和含量的方法,研究其大豆异黄酮组分的差异。[方法]将供试样品用80%甲醇溶解提取,净化后用Wonda Sil C_(18)WR(4.6×250 mm,5μm)色谱柱分离,以乙腈和磷酸水溶液(p H 3.0)作为流动相,流速1 m L/min,柱温为40℃,用二极管阵列检测器在波长260 nm检测大豆异黄酮组分,用外标法进行定量。[结果]大豆及3种豆制品中大豆异黄酮的含量,大豆最高,其次是豆芽、豆腐、豆浆。供试样品的大豆异黄酮组分中大豆苷相关系数为0.997 2,黄豆黄苷相关系数为0.999 6,大豆苷元相关系数为0.994 7,黄豆黄素相关系数为0.999 1,染料木素相关系数为0.994 2,平行测定结果之差均低于算术平均值的10%。[结论]高效液相色谱法可用于豆制品中大豆异黄酮组分和含量检测。  相似文献   

14.
大豆豆渣中大豆异黄酮的提取工艺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以乙醇为溶剂,以大豆豆渣为原料,研究了大豆异黄酮的提取工艺。结果表明,乙醇浓度、温度、时间、料液比对大豆豆渣中大豆异黄酮的提取均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其中乙醇浓度对大豆异黄酮提取量的影响最大,提取时间对大豆异黄酮提取量的影响最小。通过正交试验得出从大豆豆渣中提取大豆异黄酮的最佳工艺条件为乙醇浓度80%,温度70℃,时间3 h、料液比1∶12,在此条件下异黄酮的提取量为8.95 mg/10 g。  相似文献   

15.
戴长春  赵奎军  迟德富  商璐 《安徽农业科学》2014,(17):5475-5476,5505
[目的]明确供试大豆品种对大豆蚜(Aphis glycines Matsmura)的抗性。[方法]6月中旬大豆蚜在大豆田出现后开始调查,至9月初大豆蚜消失止,每5d调查一次有蚜株率、大豆蚜种群数量、年龄结构和天敌昆虫数量,并进行蚜害指数统计。[结果]nf58、hobbit和冀豆17均具有一定抗蚜性,其中以冀豆17的抗蚜性最优。品种早5241经过多种筛选,未发现其具有抗蚜性,并且与对照品种黑农51相比更感虫。[结论]冀豆17具有较好的抗蚜性,为品种自身抗性,但属非高抗品种。  相似文献   

16.
吉林省大豆新品种(系)对大豆食心虫抗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2~2004年,采用田间自然诱发鉴定方法,对吉林省新育成的91份大豆新品种(系)进行了抗大豆食心虫鉴定。鉴定结果表明,表现高抗品种16份,占17.6%;抗虫品种15份,占16.5%;中抗品种24份,占26.4%;感虫品种29份,占31.9%;高感品种7份,占7.7%。参试品种整体抗性水平呈逐年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17.
[目的]确定黄豆芽生长的最佳生产条件.[方法]以黄豆芽的发芽率、生长条件为指标,研究黄豆的浸泡加水量、浸泡温度对黄豆芽生长的影响;同时研究大豆异黄酮随黄豆芽生长的变化规律.[结果]试验得出生产黄豆芽的最佳浸泡条件为:加水量2倍豆重,浸泡温度为25℃;发现大豆异黄酮随黄豆芽生长而逐渐增加.[结论]研究可为黄豆芽的生产和营养价值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酶解法制备微苦大豆多肽的新方法,为其在食品和药品领域的广泛应用提供参考。[方法]选择Alcalase蛋白酶和Flavourzyme酶对大豆分离蛋白进行分步水解。采用单因素分析法和正交试验设计,研究pH值、温度、酶浓度和底物浓度等因素对Alca-lase蛋白酶水解效果的影响,确定其最佳的水解条件。并且,对Flavourzyme酶的脱苦作用进行了研究。[结果]Alcalase蛋白酶水解大豆分离蛋白的最佳水解条件是pH值8.0,温度60℃,酶浓度1000U/g、底物浓度3%,水解时间2h,此时的大豆分离蛋白水解度可达46.13%。Flavourzyme酶可明显降低大豆多肽的苦味。[结论]采用Alcalase蛋白酶和Flavourzyme酶分步酶解法制备的大豆多肽无明显苦味,可被广泛应用于食品生产中。  相似文献   

19.
于潇萌  刘爱民 《安徽农业科学》2008,36(11):4773-4775
系统梳理了大豆需求的影响因素体系及影响机制,根据我国近10年来大豆需求变动情况,实证研究了决定大豆需求及进口数量的因素。研究发现,养殖方式向规模化转变,大幅增加了对工业饲料及豆粕的消耗;豆粕需求是大豆国内压榨数量的决定性因素,进而也是我国大豆进口量的标尺性指标。  相似文献   

20.
大豆浸泡产豆乳工艺条件的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亚宁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12):7088-7090
[目的]优化大豆浸泡工艺。[方法]在采用单因素试验研究不同豆水比、水质,浸泡温度、时间以及pH等因素对豆乳饮料的感官质量和理化指标影响的基础上,采用正交试验研究不同浸泡时间、温度及pH对豆乳饮料产品质量的影响。[结果]以软水浸泡、豆水比1∶2、浸泡时间7~9 h、浸泡温度20~30℃、浸泡水pH 7.5~8.5时,豆乳中的蛋白含量较高。正交试验结果表明:影响浸泡豆乳蛋白质含量的主次因素为温度、pH、浸泡时间;最佳浸泡工艺条件为温度25℃,pH 8.5,浸泡时间8 h。[结论]优化所得大豆浸泡工艺条件为优质豆乳的工业化生产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