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粮食生产是黄土高原地区的基本产业。对黄土高原典型区域粮食生产的监测数据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区粮食增产潜力巨大。从中低产田改造,气候和资源等方面分析了提高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区粮食增产潜力的途径。结果认为,应通过加强良种繁育,提高土壤水分利用效率,推广中低产田改造技术,强化农田基础设施建设等措施,达到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区粮食增产的目的。  相似文献   

2.
从我国国情出发,中低产田改良利用是保障社会经济发展和粮食基本需求的必由之路。针对商洛山区耕地资源状况,分析研究了该区主要中低产田分布情况及土壤特性。提出了各类中低产田的改良利用措施。  相似文献   

3.
中低产田的形成原因与培肥改良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低产田是由历史条件,自然条件和耕作制度等综合影响的结果,培肥改良中低产田的根本任务是培育深厚的土壤熟化层,增加土壤的有机质含量。常用于中低产田改良的有播种绿肥,秸还田,增离有机肥,防治水土流失4种途径。  相似文献   

4.
基于甘肃省中低产田现状的改良措施及其应用效果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中低产田是指土壤存在一种或几种制约农业生产的障碍因素,农业单产相对低而不稳的耕地。研究和分析甘肃省中低产田的现状及其改良技术措施,有针对性地实施中低产田改良改造,对改善甘肃省的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提高土地产出率和经济效益,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针对甘肃省中低产田面积大、分布广和相对集中的特征,在分析中低产田障碍因素成因和主要类型的基础上,梳理了近年甘肃省主要的中低产田改良集成技术措施及其应用效果,提出了中低产田改良和治理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序言     
正化肥是农业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是粮食的粮食。我国化肥大量施用始于20世纪80年代,不仅改变了我国数千年以有机肥施用为主的历史,农田土壤质量和农作物产量也出现了根本性改变。我国化肥施用总量从1980年的1296万吨增长到2016年的5984万吨,每公顷耕地面积的化肥施用量约为世界平均用量的4倍。然而,我国耕地依然整体质量偏低、中低产田比例大,障碍因子多、退化和污染严重,  相似文献   

6.
内蒙古河套灌区中低产田的分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樊润威  崔志祥  张三粉  郜翻身  董进亚 《土壤》1995,27(2):64-66,104
内蒙古河套区现有耕地中有三分之二为中低产田。它们主要依靠引黄自流灌溉,发展农业,创造高产。我们在现有水利基础上,以培肥为中心对中低产田进行改造,根据中低产田的土壤物理性质、化学性质、酶活性和产量等状况,采取了针对性措施,为取得高产稳产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7.
分析了玉门市中低产田现状,从增施有机农家肥、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协调基肥与追肥的比例、推广绿肥种植、秸秆直接还田等综合改良技术,并按盐化僵湿型土壤、瘠薄型土壤、漏水漏肥型土壤、沙化型土壤分类提出了改良措施。  相似文献   

8.
孟庆华 《土壤》2008,40(4):622-625
研究了山东省3大土类2个产量水平土壤表层的5种主要微量元素(Zn、Fe、Mn、Cu、B)含量及其与土壤主要理化指标的相关性.结果表明:不同土类的微量元素含量有明显差异,其特征是棕壤严重缺B,富含Fe和Mn.高产农田的有效Fe含量为13.10mg/kg,显著高于中低产田:有效Mn、有效Zn、有效Cu和有效B的含量分别为16.5、1.63、1.40、0.92mg/kg,也高于中低产田,但差异不显著.高产农田缺Mn、轻缺Zn比例分别为9%和33%,略大于中低产田,而缺B比例为28%,则略低于中低产田,其他微量元素不缺.  相似文献   

9.
中低产田评价指标与主要方法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中低产田分布广泛,产能提升潜力巨大,提高中低产田产能对于保障粮食安全、实现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具有重要的意义。明确中低产田的质量等级、面积与空间分布,开展中低产田评价相关研究是中低产田改造的前提和基础。本文系统梳理了中低产田的概念 、评价指标和主要评价方法,分析了中低产田概念的演变过程,在此基础上探讨了我国中低产田评价的主要不足和发展趋势。现有的中低产田概念以中低产田数量和质量评价为主、对生态功能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研究仍较少,指标体系与评价方法尚不统一,中低产田高分辨率、长时序的时空动态变化情况尚不清楚。未来中低产田评价相关研究可围绕“数量、质量和生态”三个方面,开展多尺度中低产田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多源数据融合、创新中低产田评价方法、中低产田时空变化分析等相关研究,实现不同尺度上的中低产田动态变化分析,探索绿色高产高效的耕地产能提升路径,保障粮食安全、促进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10.
东北黑土区水土流失与粮食安全   总被引:36,自引:2,他引:36  
东北黑土区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著名的玉米带和大豆主产区,但水土流失对粮食生产的影响很大,主要表现在剥蚀表土、恶化土壤结构、降低土壤肥力和侵蚀沟侵吞耕地上,估算坡耕地水土流失导致的粮食减产和侵蚀沟导致的粮食损失总量达108亿kg左右。通过扩大农田灌溉面积、改造中低产田、治理水土流失、科学施肥、应用新品种和耕作栽培新技术等,在未来15~20年内,可实现增产粮食约2 000万t的目标,相当于全国为保障粮食安全需新增4 000万t粮食生产能力的50%。  相似文献   

11.
退耕还林(草)背景下延安市粮食安全态势评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姚蓉 《水土保持研究》2011,18(6):226-230,235
延安市的粮食生产与粮食安全问题关系到延安市退耕还林(草)工程的持久、稳定。运用最小人均耕地面积和耕地压力指数模型法,采用耕地面积、粮食产量、人口数量等数据,分析了1997-2007年延安市粮食安全状态。结果表明:在空间上,延安市宝塔区以南县区的耕地压力指数、最小耕地面积较小,粮食生产压力小,耕地的生产力高;在时间上,1998-2003年延安市耕地压力指数、最小耕地面积呈上升态势,2003年后则趋于下降。近些年耕地压力指数略高于1,区内耕地压力、粮食供需矛盾有所缓解,但粮食安全问题依然存在。对此,延安市应控制人口增长,通过改造中低产田、旱作农业技术的应用等途径稳定粮食生产。  相似文献   

12.
基于聚类和分类与回归树的地力等级评价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黄淮海平原粮食主产区河南封丘县为研究区域,利用基于GIS的土壤空间和属性数据库,采用聚类分析和分类与回归树(CART)相结合的方法建立了耕地地力评价模型。研究结果表明,基于聚类分析和CART的地力评价模型准确度为93.56%,较单独使用决策树模型的准确度有明显提高;根据耕地地力分级规则,一等地至五等地分别占全县61 733.3 hm2耕地的28.167%、49.518%、9.389%、5.77%和7.156%;地力等级较高的耕地主要分布于封丘西北部,地力较低的区域主要在东南部,由西北向东南地力呈带状递减趋势。本文的研究结果可为当地中低产田及其障碍因子的解析和农田精准管理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3.
昭平县中低产田的主要障碍因素及其治理对策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下载免费PDF全文
莫华忠  黄庆裕 《土壤》2001,33(3):150-153,162
昭平县中低产田主要类型有浅 (粘 )瘠型、冷浸型、沙漏型、缺素型和酸碱型等 ,其障碍因素是多方面的 ,可以归纳为环境、物理和化学性障碍因素。根据多年的实践和研究 ,提出相应的治理对策 :因地布局 ,优化良种搭配 ;因土改良 ,克服土壤障碍因素 ;诊土施肥 ,保持养分供需平衡 ;以及调节土壤酸碱度等。实施中做到物理、化学、生态等多项措施有机结合 ,改良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4.
二熟耕作区是我国粮食生产的重点区域,其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53.2%。1985年以来该区粮食生产形势及生产格局发生了巨大变化,黄淮与江淮地区粮食总产量分别增长47.63%和61.67%,四川与西南地区粮食总产量增长43.76%和10.32%。二熟耕作区未来粮食增长的重点应放在黄淮与江淮地区,其技术对策为主攻高产田,大力抓好中低产田改造;选用优良品种,提高水肥利用效率,以提高综合效益,降低成本。  相似文献   

15.
GIS支持下豫东地区土壤野外采样布点方法探索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李梅  张学雷  武继承 《土壤》2011,43(3):459-465
以河南省通许县潮土区中低产田为例,介绍了一种GIS支持下的土壤野外采样布点方法,并对所取得的结果进行了讨论。根据要求覆盖研究区中低产田潮土的面积、涵盖所有土种类型、表层采样与剖面采样相结合、网格点与类型控制点相结合等原则,确定采用2 km×2 km网格布点方法。室内初步布点157个,涵盖了研究区16种土种类型,其中普通网格点141个,类型网格采样点6个,类型参考采样点10个。将布点图层与土壤图进行叠加分析,建立了空间数据库,完善布点属性表,作为野外精确采样的依据。实际采集普通网格点135个,剖面点15个。将室内布点与实际采样点位信息在数据库中分层管理,方便查询与更新。特别在剖面采样过程中发现实际采样与第二次土壤普查土种图比较,存在某些差异,应该根据实际采样诊断土壤类型并在GIS界面修正原始土壤分布图,将此改动作为建议提出,以便完善当地的土壤图。  相似文献   

16.
讷河曾因耕地面积大、土壤肥沃、粮食产量高被国家命名为百名产粮大县。然而,随着人口增长,资源所承受的压力增大,生态环境不断遭到破坏,影响该市农业生产的诸多不利因素逐渐显现出来,阻碍了其农业可持续发展。分析了该市农业生产的有利条件和制约因素,从水土流失治理、耕作体制改善、中低产田改造等方面提出了解决办法。  相似文献   

17.
安徽省粮食安全及现代农业发展战略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安徽省从一个灾害频发的穷省,经过60多年的艰苦奋斗,目前具有350亿kg的粮食生产能力,是解放初期63.9亿kg的5.5倍,已经成为我国五大粮食调出大省之一,粮食总产到2020年有望达到400亿kg,在我国农业区域发展和粮食安全保障中占有重要地位。但安徽省农田水利建设薄弱、多数地区靠雨养农业,中低产田面积占耕地面积的60%左右;农业机械化发展缓慢,农业管理粗放,单产普遍较低;远远没有发挥其自然资源禀赋的生产潜力,是我国未来中低产田重点改造的地区。本文提出安徽省粮食安全和现代农业的发展战略是:在绿色提质增产增效的总体方针指导下,在区域治理方面,重点改造淮北砂姜黑土中低产田面积,扩大建设淮河流域吨粮县市;在区域发展模式方面,主抓沿江淮(水稻-小麦)和淮北平原(小麦-玉米)粮食生产及深加工主体功能区农业现代化建设,拓展江淮丘陵发展经济林果业和特色养殖业,加快发展皖南及皖西大别山区绿色生态产业;在农业基础建设方面,突出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加快投资大中型农业机械化普及,创建绿色提质增效防灾减灾体系;在种植业结构调整方面,继续坚持水稻提升,小麦高产、玉米振兴,兼顾油料作物(油菜、大豆)调节;在作物品种优化布局方面,淮南地区减籼稻扩粳稻稳定油菜,沿淮和淮北地区是减弱冬小麦扩半冬性优质小麦,改中晚熟玉米为中早熟籽粒脱水快优质品种。创建出具有安徽省特色、水热资源高效利用(800~1 000 mm降水)、投入少、快速改造大面积中低产田、延伸绿色优质高效农产品产业链,是保障粮食安全的现代农业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18.
陕西省关中粮食主产区土壤环境质量评价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大面积调查的基础上,通过现场调查取样、实验室检测、数据统计分析等,对陕西省关中粮食主产区10县10万hm2粮食主产区土壤中重金属的污染现状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表明:陕西省粮食主产区域所监测的652个监测点中,5个监测点综合污染指数超过0.7,处于警戒线,其他区域土壤质量良好,全部为清洁;根据陕西省土壤重金属本底值和国家二级土壤环境质量标准评价,所监测的8种重金属在陕西省关中粮食主产区均存在不同程度的污染累积现象;监测区域总污染面积占到了监测总面积的1.1%。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陕西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区生态退耕对粮食生产产生的可能影响分析表明生态退耕将减少粮食产量近30×104 t,按1999年该区农业总人口665×104计算,人均减少粮食45 kg.从生态退耕的正面影响看,退耕节省下来的生产要素的转移可以带来未退耕耕地粮食产量的增加;同时技术进步、中低产田改造等农业基础设施的建设和生态环境的改善,势必也对粮食生产产生促进和推动作用.粮食需求预测显示,2010年陕西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区粮食总量达693.92×104 t,在人均400 kg、420 kg、450 kg水平下粮食需求分别为475.54×104 t、499.32×104 t和535.01×104 t,粮食总需求均小于总供给.这意味着生态退耕不会对该区的粮食安全构成较大威胁,但也决不能对粮食安全放松警惕.  相似文献   

20.
黄淮南片粮仓现代农业发展战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皖北、苏北、鲁西南和豫东南的4省交界地区,有以淮北平原为主的砂姜黑土、黄泛区为主的风沙盐碱地等易旱易涝中低产田面积400万hm~2以上,虽然处于南北过渡带的黄淮南片,温热降水等自然资源条件较好,但因地理偏远、交通不便,科技文化和社会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农业高产潜力还未发挥。加快黄淮南片中低产田改造,建设黄淮南片第二粮仓,可以新增粮食50亿kg,在区域现代农业发展和保障我国粮食安全中具有重要作用。根据气候变暖和绿色提质增产增效的现代农业发展态势,提出以下黄淮南片粮仓现代农业发展战略:在种植业方面,第1是培育抗赤霉病的小麦品种,利用综合防治措施减轻小麦赤霉病的危害;第2是培育耐旱耐涝、脱水快适合机械化粒收的玉米新品种并快速示范推广;第3是扩大吨粮田建设,确保黄淮南片和国家粮食安全。在区域治理方面,重点改造淮北砂姜黑土、黄泛区的风沙盐碱地等易旱易涝区的中低产田,加强农田排灌系统基础投入,建设旱涝保收、林网路、渠井电配套的高标准农田。在现代科技装备方面,要加大农机补贴,增加大中型农机的数量,加强深翻深松农机的示范推广,普及农作全程机械化。在绿色提质增效方面,积极推行化肥农药减施,扩大环境友好型的绿色生物肥料制剂等应用,加强秸秆还田和生物资源等循环高效利用。在科技教育方面,要扩大职业教育规模,培养知识农民,专业服务工人,打造社会化服务的专业队伍。在区域经济发展方面,在皖北做强做大粮食品牌化生产,在苏北做大粮食规模化生产和培育现代新型产业,在鲁西南做好农林牧协同高效发展,在豫东南打造中国食品深加工的旗舰。在农业信息化建设方面,加大"互联网+"农业的普及,带动订单农业、外销农业、观光农业等的快速发展。建议国家及早启动黄淮南片第二粮仓重点科技专项,将黄淮南片粮食主产区和经济塌陷区建设成为国家主体粮仓和农业经济新兴区及环境优美的可持续发展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