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推广小蚕共育 促产业健康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种桑养蚕是我国的传统产业。在粤北的翁源县亦有悠久的种桑养蚕历史。据《翁源县志》记载:翁源县在明嘉靖36年(1557年)就有农民养蚕,距今447年。数百年来,种桑养蚕业在翁源县均以零星生产为主,小蚕饲育水平参差不齐,经常出现饲育失败、失收的状况。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翁源县信达茧丝有限公司组建以来,公司大力推进茧丝产业化,致力构筑“公司 研究所 基地 农户”的经营  相似文献   

2.
《四川蚕业》2017,(2):46-47
<正>大竹县栽桑养蚕的历史,可追溯到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距今已逾百年。百年发展历程,蚕桑产业已成为大竹传统特色产业。大竹县位于四川省东部,春有倒春寒、夏季高温多湿、秋有阴雨绵绵,空气湿度相对较大,极易发生各种蚕病。随着栽桑养蚕由零星分散向规模化、集约化发展,养蚕区域集中及蚕期  相似文献   

3.
<正> 我省栽桑、养蚕历史悠久,农民习惯养蚕,既有丰富技术经验,又有较高经济收入。农民说:“栽桑种桐,子孙不穷”,又说:“饲养一季蚕,相抵半年粮”。近年来,由于茧丝原料紧俏,经济效益高,栽桑、养蚕已成为农民致富的骨干项目,但在当前我国经济改革开放、搞活政策的深入贯彻,给养蚕业带来了新的转机,特别是随着农业自然经济向商品经济转化,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转化过程中,我国蚕业生产已逐步朝以下四个方向转移:一、由经济发达区朝经济薄弱区转移;二、出传统的手工操作朝省力化技术转移;三、分散产区朝集中方向转移;四、  相似文献   

4.
盛世侃桑蚕     
黄亮永 《中国蚕业》2001,22(4):50-50
中国是世界蚕丝发祥地,养蚕制丝源远流长.古希腊人和古罗马人称中国为"赛里斯",意即"丝国".从河姆渡文化遗址掘出的骨梭、打纬刀、陶制纺轮及盅形雕器上蚕形纹饰,足见距今6700年前的河姆渡时期,中国就已养蚕制丝了.  相似文献   

5.
种桑养蚕是我国的传统产业,在粤北的翁源县亦有悠久的种桑养蚕历史。据《翁源县誌》记载:翁源县在明嘉靖36年(1557年)就有农民养蚕,距今447年。数百年来,种桑养蚕事业在翁源县均以零星生产为形式,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广东信达茧丝绸股份有限公司组建以来,公司大力推进茧丝产业化建设,致力构筑  相似文献   

6.
宜丰县地处赣西北山区 ,有着传统的种桑养蚕历史。近年来 ,该县按照“以市场为导向 ,以科技为依托 ,以效益为中心 ,以农民增收为目的”的发展思路 ,实行“公司 +农户”的经营模式 ,已初步形成了生产、加工、销售为一体的产业化格局 ,种桑养蚕已逐步成为农业结构调整的好项目、农民致富的好路子。在历经曲折后 ,该县蚕桑面积得到恢复性增长 ,全县现有新老桑园 2 1 0 0亩 ,投产桑园 1 5 0 0亩 ;2 0 0 1年 ,养蚕 1 90 0张 ,产茧 64t,实现蚕桑收入 93万元 ,蚕农人平增收 5 0 0元。1 转变思想观念 ,重新审视蚕桑发展的新机遇宜丰的蚕桑工程 ,从…  相似文献   

7.
<正> 长寿县云集镇石堡村农户袁天奇充分挖掘土地潜力,积极育苗栽桑、养蚕,精心管理,短短几年时间成为长寿县闻名的最大养蚕专业户。1994年养蚕37张,生产蚕茧1418公斤,收入1万1千多元,全家人平蚕茧收入近2千元。 袁天奇富裕了。可是,他没有忘记周围的乡亲们。他家所处的四角头社,45户农民在他的帮助指导下,该社有41户调整产业结构,栽密桑园20多亩,94年养春蚕一季就收入2万多元,该社蚕农户平增收487.8元。该社94年仅养蚕一项就可增收5万余元。科学养蚕致富奔小康,已成为四角头社的一大经济支柱。  相似文献   

8.
(一) 江西蚕桑历史悠久。早在春秋战国之前,我省劳动人民对于蚕的认识、丝织物的使用已经开始。距今约1700年的东晋南朝,蚕桑生产已相当普遍,一年可养蚕4次。历代王朝的地方官吏在江西提倡栽桑养蚕的很多,如著名的《农书》作者广丰县尹王祯,瑞州知府赵世锡。外地为官告老还乡的上高县黄克显,江西藉绅士蔡金台、熊方  相似文献   

9.
刘泽辉 《四川蚕业》2000,28(1):11-13
<正> 我省科技养蚕与先进蚕区的差距,主要反映在养蚕单产低,如江苏、浙江、山东等省养蚕单产40公斤左右,而我省养蚕单产始终在20公斤上下徘徊,相差一倍以上,这一倍的差距,带来农民养蚕效益一倍的差异。如果我们有40公斤的单产,就以1999年每公  相似文献   

10.
湖北蚕丝业     
<正> 一、悠久的蚕丝业历史湖北省位居我国中原,地跨长江两岸中游。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无霜期长,是我国最适宜栽桑养蚕的地区之一。湖北蚕丝业有悠久的历史,据成书于战国时期的《禹贡》记载,公元前二十一世纪的夏朝,作为九州之一的荆州,丝织品是规定的贡物之一。可见早在距今四千一百年前,位于长江中游的湖北已发展了蚕丝生产。1954年在湖北京山县屈家岭  相似文献   

11.
蚕业是我国劳动人民的伟大创造,相传已有约五千多年的历史。浙省蚕业开始很早,从1958年吴兴钱山漾出土的新石器时代的丝织品,可以证明在距今4700±100年之前,我省已经从事养蚕  相似文献   

12.
翁源,是全国“六大”茧丝生产基地县之一,又是广东“十大”蚕桑生产重点县。我县的农民种桑养蚕历史悠久,据资料记载距今已四百三十余年。但大发展仅是十多年来的事。翁源能持续发展栽桑养蚕,一是具有优越的地理环境条件。我县地处粤北山区东南部,阳光充足,雨量充沛,气候温和。根据气象局的资料,年日照时数为1,856.5小时,降雨量为1,763.8毫  相似文献   

13.
<正> 元《农桑辑要》(以下简称《辑要》)七卷,系元世祖至元十年(1273年)颁布的官书,距今已七百多年。其中第三卷栽桑、第四卷养蚕,是专讲蚕桑技术的。由司农司撰写。司农司是元代的中央行政机关,专管农桑、水利等业务。书前有翰林学士王磐序。阐明编撰本书的缘由在于使田里之人,能得其术;资料来源是“徧求古今所有农家之书,披阅参考,删其繁重,摭其切要”而成的。引用的古籍,栽桑九种,养蚕也九种。养蚕九种是《齐民要术》、《士农必用》、《务本新书》、《农桑要旨》、《韩氏直说》、《蚕经》、《蚕桑直说》(有称《桑蚕直说》未知孰是),《岁时广记》、《博闻录》等。养蚕引用的九种古籍中,《岁时  相似文献   

14.
<正> 我县蚕桑生产是1981年起步的。近年来,我们紧紧围绕“稳步发展,巩固提高”的方针,坚持以科技服务为先导,狠抓基地建设,强化技术培训,增强服务功能,经过几年的努力,全县蚕桑生产出现了较好的发展势头。截止1991年,全县已建立成片桑园4000亩,投产500多亩,年养蚕1500多张,产鲜茧3.75万公斤,产值37.5万元。已建成坳刘、长马、方寨三个  相似文献   

15.
家蚕微粒子病的发生与防治近况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蚕微粒子病是一种古老的蚕病。世界各养蚕国家都有发生。距今1700余年前,我国晋代就有该病病征及其危害性的记述。家蚕微粒子病是一种对养蚕业具有毁灭性的疫病,是目前唯一的各养蚕国家列为检疫对象的病害。1845~1865年间,本病曾在法国、意大利等国相继流行,使欧洲蚕丝业造成严重损失。1865~1870年,著名微生物学家巴斯德为此研究了5年时  相似文献   

16.
何建梅 《四川蚕业》2012,40(4):39-40
<正>兴文县蚕桑产业受农村劳力缺乏和产业比较效益较低的影响发展缓慢。近年来,兴文县石海茧丝绸有限公司采取省力化养蚕、熟蚕自动上蔟以及养蚕布局的革新等措施,在产业下滑情况下,兴文县仍然实现产业持续发展局面,为蚕农增收致富作出了积极贡献。  相似文献   

17.
谈起江苏蚕桑发展历史,人们一定首先要问,江苏什么时候开始养蚕的?关于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甲骨文等出土文物中得到线索。甲骨文是我国现存最早的文字,是商殷统治者用以记载占卜和祭祀等事的,它刻在兽骨或龟甲上,所以称甲骨文。甲骨文中已有“蚕”、“桑”、“丝”、“帛”等字,又有祭祀蚕神的记载,由此可以肯定,商殷时代商族人已经养蚕。江苏的徐州一带,当时就有商族人住着,所以可以推断徐州地区在距今三、四千年前就已经养蚕了。  相似文献   

18.
河口大队是个老蚕区。种桑养蚕历史悠之。据说在清雍正年间已有种桑养蚕,素有“蚕乡”之称。解放后,党和政府鼓动发展蚕业生产,种桑养蚕已成为我大队一项重要的付业生产。近几年来,全大队每年养蚕三千多张,出售鲜茧在千担以上,成为平南县蚕茧生产基地之一。  相似文献   

19.
刘定琼 《蚕学通讯》2007,27(3):29-30,33
我县已多年采用桑树冬季重剪,一年养四次蚕,即春、夏、秋、晚秋四次养蚕布局.  相似文献   

20.
湖北蚕业科技发展20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兴明  吴恢  范锦 《北方蚕业》2009,30(2):66-68
湖北是我国重点蚕区之一,常年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四季分明,栽桑养蚕历史悠久.1995年,桑园面积曾达3.33万hm2,蚕茧产量达2.25万吨.但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湖北桑园面积有所减少.近年来,由于国家实施"东桑西移"工程和中部崛起战略,湖北蚕业生产迎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到2008年,桑园面积发展到3万hm2,蚕茧产量达1.35万t.伴随着蚕桑生产的发展,湖北蚕业科学技术研究工作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推动了湖北蚕业科技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