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刺槐林是中国北方丘陵半干旱区典型的生态防护林树种之一。通过自然降雨径流场定位观测试验,本文对辽宁西部地区(1850-12225E,4024-4234N)刺槐生态防护林及其采伐迹地的产流、产沙特征和土壤水分动态变化规律进行了定量研究。采伐迹地与刺槐林地相比二者之间的产流量和产沙量存在显著差异,采伐迹地的产流量和产沙量比刺槐林地分别增加40%-177%和180%-400%。典型降雨产流水文过程线显示,刺槐林地径流峰值比采伐迹地低1.0-2.5?0-3m3穝-1,且径流峰值出现的时间比采伐迹地滞后10-20min。谐波分析表明,刺槐林地与采伐迹地土壤含水量随年内降水量变化分干、湿两季,呈周期性变化,刺槐林地土壤年平均含水量比采伐迹地高2.3%。研究结果表明:刺槐生态防护林具有涵养水源、增加土壤水分、减少地表径流与土壤侵蚀的重要作用。图2表4参12。  相似文献   

2.
黄土丘陵区油松人工林对土壤水分因子影响的相关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宜川森林水文观测站10年长期定位监测资料,在对影响土壤水分的各单因子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把土壤水分视作一个系统进行研究,通过回归分析,建立了不同土层深度水分含量(y)与蒸腾强度(x1)、林地蒸发量(x2)、降水量(x3)、地表径流深(x4)的回归方程y=A+Bx1+Cx2+Dx3+Ex4,回归方程相关系数高,结果表明影响林地土壤水分的主要因子是降水和林木蒸腾作用,其次为林地蒸发,影响最小的为地表径流。同时还对各因子间相互关系进行了分析,为黄土丘陵区林草植被建设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3.
祁连山林草复合流域土壤水分状况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祁连山排露沟林草复合流域土壤水分状况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流域内土壤水分状况随土壤结构、土壤层次、空间分布、季节动态等因子发生规律性变化;土壤水分状况影响径流形成.研究结论对评价土壤水分的径流作用及水文过程研究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4.
为了解黄土丘陵区不同坡向林地土壤水分的变化规律,在山西中阳县的圪针耳流域内,以不同坡向柠条林地为对象,对其土壤水分动态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土壤水分变化具有明显的时空规律。1)土壤剖面按含水量变化幅度大小分为活跃层、次活跃层和相对稳定层3个层次,3个层次土壤相对含水量的变异系数从上至下呈由大而小变化;2)土壤水分的季节变化可分为明显的3个时期:土壤水分消耗期、土壤水分补偿期、土壤水分消退期。3)降水是影响土壤水分变化的重要因素,土壤水分对降雨具有一定的滞后性。坡向对土壤水分的时空分布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5.
苏北海堤防护林地土壤水分动态特征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如东县海堤防护林地土壤水分的动态特征进行了3a定位研究,结果表明,各地类土壤水分动态变化主要取决于气候(降雨量的多少)条件和季节变化,不同地类土壤含水量的季节变化趋势基本一致,有林地的土壤含水量高低次序列是柳杉林地>水杉林地>刺槐林地,无林地(少年或平水年)土壤含水量高于水杉林地和刺槐林地,丰水年则低于有林地;根据土壤水分季节变化划分为土壤水相对稳定期、消耗补偿期,亏损期和积累期,依据土壤水分变化变异系数大小,将土壤水分垂直分布划分为土壤水分活跃层,次活跃层和稳定层,土壤水分与降雨的相关性虽较低,但对各地类表土层水分影响最为明显。  相似文献   

6.
对如东县海堤防护林地土壤水分的动态特征进行 3a定位研究 ,结果表明 ,各地类土壤水分动态变化主要取决于气候 (降雨量的多少 )条件和季节变化 ;不同地类土壤含水量的季节变化趋势基本一致 ,有林地的土壤含水量高低次序是柳杉林地 >水杉林地 >刺槐林地 ,无林地 (少水年或平水年 )土壤含水量高于水杉林地和刺槐林地 ,丰水年则低于有林地 ;根据土壤水分季节变化划分为土壤水分相对稳定期、消耗补偿期、亏损期和积累期 ;依据土壤水分变化变异系数大小 ,将土壤水分垂直分布划分为土壤水分活跃层、次活跃层和稳定层 ,土壤水分与降雨的相关性虽较低 ,但对各地类表土层水分影响最为明显  相似文献   

7.
由降雨造成的径流(地表径流和地下径流)是水分循环和水量平衡的基本要素,是气候、植被、地理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因地表径流的快速流失,缓慢有序的地下径流成了控制土壤水分变化的主导因子。区分地表径流和地下径流的关键是确定下渗率Fc,进而研究土壤水的补给及流出规律。现利用自然流域集水区连续4年的观测资料,研究分析土壤的降雨径流及下渗率的变化规律。1 自然概况和观测方法实验集水区位于云南省勐腊县勐仑镇热带生态站(101°15′E,21°56′N,海拔560m)橡胶-咖啡人工群落区,其内选一地形完整的小流域(面积为10hm2),平均坡度15°。…  相似文献   

8.
研究湿地防护林水文生态效益与气候环境因子的响应是湿地生态保护与经营管理中的热点问题。本文通过自然降雨径流小区定位观测试验,定量研究了黄河三角洲湿地刺槐林地及其采伐迹地的产流产沙效果和土壤水分动态变化规律。刺槐林地与采伐迹地相比,一场降雨的径流量减少53.9%~150.8%,泥沙量减少172.8%~387.1%;刺槐林地降雨径流洪峰峰值比采伐迹地低0.8L·s-1,且径流洪峰值出现的时间比采伐迹地滞后25min;刺槐林地和采伐迹地土壤含水率随年内降水量变化分干湿两季,呈周期性变化,刺槐林地年平均含水率比采伐迹地高23.3%~25.6%,特别是雨季其含水率比采伐迹地高24.3%~29.8%。应用逐步回归分析理论和方法,建立了刺槐生态防护林高生长量与气候环境因子的回归模型,影响该地区刺槐林高生长的主导因子是光照因子,其次是水分因子,再次是热量因子。该项研究可为黄河三角湿地刺槐防护林的更新改造及其生态水文效益的定量评价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
定西龙滩流域不同人工植被类型土壤水分动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定西市安定区龙滩流域7种人工植被类型(柠条林、油松林、侧柏林、山杏林、退耕紫花曹蓿地、退耕隔坡林地、农田)20个野外样点的土壤水分定位观测,研究了不同植被类型土壤水分动态变化规律。结果表明:1)不同植被类型间土壤水分具有显著性差异;2)坡位并非是影响该流域土壤水分变化的显著因子;3)坡度对土壤水分的影响以25°为具有显著性差异的分界点;4)土壤水分垂直层次可划分为土壤水分的弱利用层、主要利用层和调节层;5)剖面土壤水分的变异系数地表(0~20cm)最大,0~140cm土层呈递减趋势,140~200cm土层基本保持“恒定”,120~140cm土深为土壤水分速交层和稳定层的分界线。  相似文献   

10.
林地径流调控工程抗旱能力及效益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半干旱区降雨不足、供需错位,导致林木供水不足,造成土壤干化、植物生长发育困难甚至衰败,林地径流调控工程技术的发展为解决上述问题提供了技术支撑.对安定区退耕还林、荒坡林地径流调控工程林草生长量及后续土壤水分进行了调查分析,结果表明:2010~2011年遭遇10个月旱灾后,同等林木需水量设计的隔坡水平阶径流调控工程,2m土...  相似文献   

11.
土壤水分包括土壤含水率、土壤蒸发、土壤渗漏3个方面的内容,互相影响,互相制约。本次研究力求验证这3方面与土壤含水量的一种函数关系。  相似文献   

12.
本文综述了地被物对土壤含水量及土壤养分的影响、影响地被物因素的研究进展,并展望了未来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3.
水蚀风蚀交错区典型人工林土壤水分亏缺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充分了解水蚀风蚀交错区典型林地土壤水分差异性及其生态水文效应,选择陕西省延安市吴起县水蚀风蚀交错区长城镇退耕还林后形成的典型人工林(小叶杨、山杏、山桃、柠条、河北杨和沙棘林)为研究对象,采用烘干法测定土壤含水量,分析0~300 cm土层土壤水分季节变化特征、贮水量特征和土壤贮水亏缺程度。结果表明:在0~300 cm土层,6种林地土壤水分具有明显的垂直变异特征,即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土壤含水量先升高后降低;6种林地各土层的土壤含水量均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特征,且变异系数在表土层较大,随着深度的增加而减小;6种林地土壤水分活跃层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其中,沙棘林土壤水分活跃层最深(0~80 cm),其它林地相对较浅(20~40 cm);在0~100 cm土层,各林地土壤贮水量垂直变化趋势差异较大,且小叶杨、河北杨与沙棘林差异显著(P<0.05),沙棘各季节土壤贮水量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不同植被类型土壤贮水亏缺度存在差异,土壤水分亏缺度在季节上表现为秋季>春季>夏季。  相似文献   

14.
在吕梁山南段对不同林地的土壤持水力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不同林地土壤含水率由小到大的排序为:天然次生林地>油松人工林地>灌木林地>对照;林地土壤具有较强的持水能力,其中天然次生林地土壤持水力最大,1 m深土壤持水力为113.0 t/hm2,分别为灌木林和农地的2.3倍和5.45倍。  相似文献   

15.
卧龙自然保护区植物生长季节森林土壤水分状况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于1981-1984年植物生长季节对四川卧龙自然保护区森林土壤水分状况,进行了定位研究,试验林地设置在1200-4300m海拔高度的不同生物气候带的森林类型下。选择的五处试验林地是:①常绿阔叶林下的山地黄壤;②次生落叶阔叶林下的山地棕壤;③针阔混交林下的山地暗棕壤;④暗针叶林下的山地棕色暗针叶林土;⑤高山草甸植被下的高山草甸土。试验结果阐明了试验林地土壤的蓄水性能,枯枝落叶层最大蓄36-313t/ha,森林土壤的渗透系数在1.54-5.33mm/min,试验林地生长季节森林土壤水分贮量,都在最佳含水量下限以下,试验林地森林土壤水分供给(生态湿度)顺序为:山地棕色暗针叶林土(重湿)>高山草甸土(重温)>山地棕壤(湿)>山地黄壤(较湿)>山地暗棕壤(较湿一潮)。  相似文献   

16.
以雷州半岛气候背景条件下具有良好培育前景的5种桉树人工林(湿加松林为对照)为研究对象,测定并分析各个林分土壤呼吸速率在旱季和雨季的差异,以揭示其与土壤温、湿度的关系.结果表明:土壤呼吸速率在旱季表现为先减后增变化趋势,在雨季表现为先增后减或逐渐减小变化趋势,旱、雨季变化特征明显.6个林分旱、雨季土壤呼吸速率均值分别为1.63~3.32μmol·m-2·s-1和2.55~4.36μmol·m-2·s-1.旱季土壤温、湿度共同促进土壤呼吸作用,雨季土壤温度促进土壤呼吸,土壤湿度抑制土壤呼吸作用.  相似文献   

17.
通过测定不同土壤水分条件下2年生核桃幼苗叶片的光合作用光响应过程,探讨持续干旱过程对核桃光合作用的影响,以期为核桃的栽培管理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随着土壤水分的降低,核桃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和表观量子效率持续降低,暗呼吸速率和光补偿点都是先降低再升高,水分利用效率在不同土壤水分梯度间没有明显规律且差异不大。综合分析认为核桃为阳生树种,且管理核桃时的土壤相对含水量应该高于48.8%。  相似文献   

18.
以华北落叶松桦木混交林、山杨桦木混交林和油松蒙古栎混交林为研究对象,分别对其6~9月间的土壤含水量动态变化实时监测,结果表明:华北落叶松桦木混交林、山杨桦木混交林和油松蒙古栎混交林土壤含水量变动范围分别为5.67%~15.43%、7.10%~24.23%、2.25%~14.57%,土壤水分调节层分别在50cm、20cm、30cm,土壤蒸发总量分别为43.1cm、38.1cm、50.2cm;3种林地7月份土壤蒸发量最大,导致土壤含水量最低。  相似文献   

19.
北京西山油松栓皮栎混交林的土壤水分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讨林地土壤物理性质、土壤含水量的动态变化与土壤水分有效性的关系。研究表明:林地土壤密度为1.20~1.45Mg·m^-3,总孔隙度为45%~58%,非毛管孔隙度为6%~10%,通气性略差。应用压力膜仪测定和拟合土壤水分特征曲线符合Gardner提出的经验方程θv=AS^-B。林地土层厚80cm,土壤总持水量为418.77mm,土壤的田间持水量为348.53mm,土壤在凋萎湿度时的持水量为34.01mm。土壤有效水范围为土壤的田间持水量与土壤的凋萎湿度持水量之差,为314.52mm。土壤贮水量变化在60~180mm,远远低于土壤的田间持水量。从4月下旬到6月上旬土壤的平均容积含水量为最小,土壤平均容积含水量接近10%,为土壤的旱季;土壤在7月至9月上旬为最高含水量时期,土壤平均容积含水量为15%~20%。其他时段的土壤平均容积含水量在10%~15%。  相似文献   

20.
Tree growth and soil physical properties were compared on two grazed plots planted with sycamore at 5 and 10 m square spacing on an upland Scottish site. Both plots received fertilizer and stocking density of ewes and lambs was adjusted to maintain a constant sward height.Mean tree height in 1990 and height increment (1988–90) were significantly greater in the 5 m spaced plot (P<0.05). Although matric potential under the trees was generally greater than in the grassed rows between trees, mean penetration resistance (37–107 mm depth) was significantly greater (P<0.01) under the trees. Even when the soil was close to field capacity, less than 10% of penetrometer readings were < 1 MPa under the trees, in comparison to 44% in grassed areas between trees. This demonstrates that surface compaction due to preferential treading by sheep near the base of trees was sufficient to have seriously reduced tree root growth. Penetration resistance under the 5 m spaced trees was significantly less (P<0.05) than under the 10 m spaced trees. A technique for estimating the probability of root deflections by stones (in 35 mm depth intervals), Ps, from penetrometer readings was used. A significant relationship (P<0.1) was found between tree height increment and depth to Ps0.4 in the 10 m plo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