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59 毫秒
1.
2003年,怀化奥谱隆作物育种工程研究所选育出生育期适中、综合性状优良、高产广适的杂交早稻新组合T优15,2004年参加湖南怀化、常德等地“四所一校”早稻联合品比平均产量7901kg/hm2,比湘早籼13号(对照)增产7.65%,达极显著水平;2005年参加南方稻区早籼早中熟组国家区试初试平均产量7422kg/hm2,比浙733(对照)增产4.58%,达极显著水平,增产点比例为70.6%,各区试点最高产量为9585kg/hm2;该组合在南方稻区作双季早稻平均全生育期109.9d,株高91.7cm,株型较紧凑,茎秆矮壮,坚韧抗倒,剑叶窄长挺直,分蘖力较强,生长稳健,后期成熟落色好,于2007年通过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国审稻2007005),适于长江流域杂交早稻的应用和推广。  相似文献   

2.
南方稻区早籼区试品种产量分析及育种刍议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六五”至“八五”期间南方稻区早籼区论资料分析表明,南方稻区早籼育种取得了明显进展,产量水平大约每5年提高4%~6%。产量水平得以提高的主要因素是每穗粒数和粒重的增加。但优质品种产量水平偏低,其主要原因是粒重偏低。  相似文献   

3.
长江流域早籼新品种丰产稳产性和适应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1998年南方稻区长江流域早籼品种区域试验的资料,运用AMMI模型分析了新育成的早籼新品种的丰产性,稳产性及其适应性。结果表明,早中熟组有6个品种产量超过了对照浙852,增产幅度达1.8% ̄17.2%;中迟熟组品种产量均低于对照威优402,但有5个品种产量超过对照浙733,增产幅度达2.1% ̄9.7%,品种F131S/R402和CK1浙852的稳定性相对较好。中组1号,K优404,嘉早935和  相似文献   

4.
南方稻区早籼产量与主要经济性状的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揭示主要经济性状对南方稻区早籼产量的影响规律,采用相关、通径、主成分和回归分析方法,对2009—2011年南方稻区早籼区域试验29个水稻品种或组合的产量及主要经济性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经济性状的变异系数最大的是有效穗(12.78%);偏相关分析结果表明产量与有效穗(0.5632**)、千粒重(0.7456**)呈极显著正相关;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早籼产量信息的主要因子是粒数因子、贡献率为39.93%,生育期因子、贡献率为20.28%,粒重因子、贡献率为17.30%;从主成分第一特征向量分析结果看,负荷量较大因子是每穗总粒数和每穗实粒数,前3个主成分累积贡献率就达到77.51%。通径分析表明4个产量构成因素的直接通径系数的大小依次为:总粒数(Py2=0.9601)>千粒重(Py4=0.7309)>结实率(Py3=0.6872)>有效穗(Py1=0.5411)。回归分析结果表明早籼产量的72.56%是由有效穗、总粒数、结实率、千粒重决定。据此结果,提出了早籼高产育种和高产栽培的主攻方向。  相似文献   

5.
通过在东南沿海稻区(福建)不同区域开展的双季稻主栽品种田间观测试验,采用RCSODS模型,结合水稻品种特性和稻区气候特点,对模型参数进行调整,进行水稻试验品种的生长发育期及产量模拟预测;同时以田间观测数据验证模型模拟的准确性,结果表明基于RCSODS模型的水稻生育期模拟误差在0~5d,产量模拟的平均误差在5%以内,模拟准确率较高,模拟结果基本符合东南沿海地区水稻生长发育实际情况。  相似文献   

6.
航天育种新成果赣早籼47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赣早籼 4 7原名 V50 2 5,江西省抚州市农业科学研究所、中国科学院遗传研究所、江西省抚州市种子公司联合 ,用早籼迟熟品种 86- 70选系干种子搭载返回式遥感科学卫星 ,从太空诱变早熟突变体中定向培育而成。它具有早熟、高产、中优、多抗优点。1999年 12月江西省科委主持技术鉴定认为达国内同类研究先进水平。 2 0 0 0年 4月江西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产量表现  1998~ 1999年江西省早籼区试产量 5716kg/hm2 ,比对照赣早籼 37增产 15.0 5% ,表现差异极显著。 1999年全国南方稻区早籼区试产量6154kg/hm2 ,比对照 1浙 852增产 8.4 1%…  相似文献   

7.
早熟与常规熟期冬油菜品种养分吸收规律差异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明南方三熟区早熟与常规熟期冬油菜品种在干物质积累及养分吸收方面的规律差异,为稻-稻-油三熟制油菜施肥提供依据。于2017年冬季至2018年春季在湖南衡阳布置田间小区试验,供试品种为早熟品种湘油420和湘油642、常规熟期品种湘油1035和湘杂油710×1035,间隔10~15d取样,监测4个油菜品种的干物质积累动态,氮、磷、钾元素吸收的时空特征及产量。早熟冬油菜品种与常规熟期冬油菜品种的产量及产量收获指数无显著差异,早熟冬油菜品种的干物质、磷在花期-角果期积累比例最大,分别为79.9%~80.0%、69.3%~79.5%,氮、钾积累量在花期的比例最大,分别为46.8%~47.7%、39.9%~52.3%;常规熟期冬油菜品种的干物质、磷、钾在花期积累比例最大,分别为37.1%~38.6%、44.1%~49.3%、32.8%~36.2%,氮在苗期的积累比例最大(48.6%~73.9%)。相较于常规熟期冬油菜品种,早熟冬油菜品种对干物质及养分的吸收高峰推迟,干物质和磷、钾养分累积多集中在花期-角果期。冬油菜的养分积累量随干物质积累量的增大而提高。早熟冬油菜品种生育期185d,较常规熟期冬油菜品种短15d,能缓解稻油轮作时茬口矛盾;收获期早熟冬油菜品种氮、磷积累量明显高于常规熟期冬油菜品种,氮、磷、钾累积特性适用于缓控释肥养分释放速率慢、周期长的释肥特性。早熟冬油菜品种生育期短且养分积累量高,在南方三熟区存在季节优势和养分积累优势,适宜在南方三熟区大面积推广。  相似文献   

8.
为适应稻油两熟制生产需要,选取最近几年新通过审定的 11 个水稻品种,以生产应用面积较大的甬优 1540 为对照,开展了水稻品种筛选研究。结果表明,作为制约稻油两熟制下水稻品种的 2 个重要因素,生育期与产量之间矛盾明显,从产量和生育期综合排名看,春优 927 为稻油两熟制下水稻的优选品种,其次为甬优 7872、甬优 31、华中优 1 号和甬优 1540(CK);而甬优 7860、嘉丰优 2 号生育期较长,中浙优 H7 产量偏低,不建议选用。  相似文献   

9.
朱建方  沈公约 《种子科技》2000,18(2):121-121
嘉早 935是浙江省嘉兴市农科院育成的中熟早籼新品种 ,1999年 3月通过浙江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是浙江省重点发展的优质早籼品种 ,1999年推广面积已达 2万 hm2 。该品种熟期适中 ,大穗大粒 ,优质高产 ,抗性较好。嘉早 935的大面积推广应用 ,突破了早稻生产长期以来“高而不优 ,优而不高”的格局 ,走上了早稻生产优质高产的道路。1 产量表现1997年至 1998年参加浙江省区试 ,平均单产分别为 4 82 .4 kg/ 6 6 7m2 和 4 59.6 kg/ 6 6 7m2 ,比对照嘉育 2 93增产 5.87%和 1.97%。2 特征特性2 .1 生育期适中。嘉 935为中熟偏迟早籼品种 …  相似文献   

10.
湘早籼13号(原名怀4077-2)是湖南省怀化地区农科所用2279(IR8/矮火早//珍龙13)作母本,湘早籼3号(IR36/广解九号)作父本杂交,于1988年育成,1993年1月通过湖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并命名。湘早籼13号具有如下几个特点: 1.产量高。1988~1992年五年中先后参加南方粮油作物科技联合开发集团(中国水  相似文献   

11.
野生稻与亚洲栽培稻的遗传多样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评价野生稻与亚洲栽培稻的遗传多样性及其变异关系,56对SSR引物被用于研究广泛地理分布的55份普通野生稻(其中32份O. rufipogon和23份O. nivara)和25份亚洲栽培稻(14份indica和11份japonica)样本。298个多态性位点被检出,占总扩增等位点的98.68%。野生稻多态性位点的百分比(平均达91%)及Nei’s遗传多样性值(h)明显高于亚洲栽培稻,表明普通野生稻比亚洲栽培稻具更丰富的遗传多样性。UPGMA聚类分析显示野生稻的两个类群(O. rufipogon和O. nivara)关系密切,但在遗传上存在明显的分化,支持其作为两个独立物种的分类观点。许多普通野生稻中籼粳分化尽管不很明显,然而亚洲栽培稻的籼粳亚种分化是明显的。亚洲栽培稻与多年生普通野生稻(O. rufipogon)关系更为密切,符合异源起源的遗传分化模式。  相似文献   

12.
不同稻鱼共生方式对水稻性状及稻鱼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探索适宜的稻鱼共生模式,开展了平作稻养鱼、平作稻凼式养鱼、垄稻沟鱼(垄作稻养鱼)和平作稻(中稻+再生稻)的试验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稻鱼共生方式对中稻、再生稻主要农艺性状及稻、鱼产量有影响。平作稻养鱼和平作稻凼式养鱼共生方式水稻单产能保持平作稻产量水平,增收鱼53.6~69.4kg/667m2,增加纯收益745~780元/667m2;垄稻沟鱼共生方式水稻单产比平作稻增产9.13%,增收鱼66.9kg/667m2,增加纯收益1 040元/667m2。说明垄稻沟鱼经济效益高,效果好,适宜生产上推广。  相似文献   

13.
旨在探究水稻多基因型种群品种在不同生态稻区的适应性和稳定性,为多基因型种群品种的推广提供依据。选用参试品种‘尤群6号’、‘南八糯’和对照品种‘红优7号’开展田间试验,通过抗病性、农艺性状等指标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参试品种‘尤群6号’(0.40~0.95 kg/m2)和‘南八糯’(0.81~1.04 kg/m2)在4个稻区产量显著高于对照品种(尤群6号在文山地区表现除外);田间发病总体较轻,个别品种在局部试验点表现有差异,‘尤群6号’在文山稻瘟病发生 (DI=48.66)和粳稻区楚雄稻曲病发生相对较重,仍需继续种植综合观察;品种生育期随试验点海拔的升高而缩短,株高随月平均气温升高而增高,品种内株高变异系数介于1.97~6.13之间。研究表明参试品种在籼粳混栽区红河表现最佳,籼稻区德宏表现较好,在文山、楚雄田间表现有待继续评价;总体上,表现出较好适应性和稳定性。  相似文献   

14.
连续多年鉴定了21份普通野生稻(从染色体组)DNA导入后代株系对稻瘟病的抗性,筛选出3个稳定抗病的后代株系2005 D3-60、2005 D3-136和2005 D3-112,以其与感病地方品种白皮稻的杂交F1代和F2代为材料,初步分析了导入后代对稻瘟病菌系01-13-1的抗性遗传特性.研究结果表明:3个组合的F1代对01-13-1菌系全部表现抗病,说明其抗病性都是由显性基因控制的;2005 D 3-60/白皮稻和2005 D 3-136/白皮稻的F2代抗感分离比例为9:7,说明对01-13-1的抗性是由2对显性基因控制,且基因存在互补作用,而05 D 3-112/白皮稻的F2代抗感分离比例为27:37,说明其抗病性是由3对显性基因控制的,基因亦存在互补作用;3个组合正反交的F1代均表现抗病、F1代分离比例相同,说明导入系中抗稻瘟病性状属细胞核遗传.  相似文献   

15.
不同株型水稻对杂草稻的生态控制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以不同株型水稻品种为材料,研究了混插其中杂草稻的生长状况。在两种杂草稻密度下,相对于分蘖中等、直立穗型沈农265,分蘖力强、大冠层、弯曲穗型辽盐16都能显著降低移栽稻田中杂草稻的株高、叶面积指数、分蘖、植株干物重。在12株/m2杂草稻干扰下,齐穗期沈农265的有效穗数、叶面积指数、干物重明显下降,这些最终会导致其产量的下降,而辽盐16的穗数、干物重等因子下降并不明显。在两种株型中,辽盐16对杂草稻竞争力强,这对农业生产中杂草稻的防治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水稻品种对稻田甲烷排放的影响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5  
王增远  徐雨昌 《作物学报》1999,25(4):441-446
在大田条件下,应用甲烷自动测试系统在水稻生育期内持续测定3个水稻品种的甲烷排放通量。试验结果表明:水稻品种对稻田甲烷排放通量有明显的影响,品种间差异高达2.26倍;根量大的水稻品种,甲烷排放通量高,稻田气泡排放甲烷强度大,土壤水溶液中水溶甲烷浓度也高。试验证明,水稻根系的大小是导致水稻品种间甲烷排放通量差  相似文献   

17.
水稻常规种与杂交种产量性状的对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产量性状改良一直是水稻育种的第一目标, 在杂交稻选配成功后的二十多年里所推出数量众多的杂交稻品种的单产潜力没有明显超过早期培育出来的水稻品种, 而常规育种由于新种质资源的不断拓展与应用, 其产量不断得到提高, 部分常规稻品种的产量水平超出杂交水稻。为明确常规稻与杂交稻品种的产量差异性, 重新评价和定位常规稻品种。以相同遗传背景的常规稻与杂交稻组合为比较对象,比较分析了 12个组合的产量及其相关性状。研究结果显示, 12组常规稻与杂交稻的的对比试验中, 杂交种产量明显高于常规种的占总数的 41.7%, 常规种产量高于杂交种的占 16.6%, 二者产量差异不明显的占总数的 41.7%。部分常规品种在产量上与同类型杂交稻产量相当甚至高于杂交稻, 这为常规稻的遗传育种及其推广应用提供了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8.
旱育秧在杂交水稻制种上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贺德友 《种子科技》2004,22(6):341-343
在杂交水稻Ⅱ-32A×泸恢17的两个亲本播始天数相近的杂交水稻制种上,通过对旱育秧与常规湿润育秧两种不同育秧方式的制种试验对比得出:旱育秧不仅能节约制种成本,而且同样可以实现制种的高产稳产.此外,旱育秧制种会延长亲本的播始天数,而且父本表现比母本更明显,即父本要比母本多推迟4 d左右始穗.试验表明:为确保制种花期相遇,此时旱育秧制种的父本应比母本提早播种7 d以上,具体的父母本播差天数应以Ⅰ期父本播后的气温高低而定.  相似文献   

19.
为了使碎米能用来生产米粉,使用酸法处理碎米。设计正交试验研究pH值、温度和时间对处理效果的影响,并优化工艺条件,得到适宜的工艺条件为:pH值5.0,温度40℃,时间4 h。在此条件下处理的碎米可以用来生产米粉,生产的米粉外观并条少,煮熟后松散柔韧,不黏条,不浑汤,干炒不易断。  相似文献   

20.
出米率是米厂及储粮库点评判稻谷优劣的重要指标。在实际检验过程中,由于没有相应的国家标准及检验方法,因此稻谷出米率值的检验结果准确性有待考量。通过比较不同操作方法对粳稻净稻谷出米率值的影响,以出米率值最大为依据,根据碾磨出大米达到三级精度为判定标准,确定测定粳稻出米率的规范化操作方法为:待测试样为净稻谷140 g,碾磨时间30 s,卡槽位置为第5格,过筛方式为顺时针筛30 s,逆时针筛30 s,同时精米机中心轴温度过高会降低出米率值,为提高出米率试验结果的准确性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