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研究Zn肥种类和施用方式对小麦生育期内土壤有效Zn(DTPA-Zn)和不同形态Zn含量的影响,为潜在缺锌石灰性土壤合理土施锌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田间试验,以不施用Zn肥为对照,研究水溶态锌肥ZnSO4、螯合态锌肥ZnEDTA条施和均施后,小麦不同生育期株间土壤有效锌和不同形态Zn含量的动态变化,并对不同形态Zn含量与有效锌(DTPA-Zn)含量的相关性进行探讨。【结果】施用2种锌肥总体上均增加了株间土壤中DTPA-Zn及各形态Zn含量,施用Zn肥后,土壤各形态Zn含量大小顺序依次为松结有机态Zn碳酸盐结合态Zn紧结有机态Zn氧化锰结合态Zn交换态Zn。在小麦不同生育时期,条施ZnSO4和ZnEDTA处理土壤DTPA-Zn均显著高于均施处理。相关分析表明,均施ZnSO4的条件下,土壤交换态Zn与DTPA-Zn呈显著正相关关系,均施ZnEDTA的条件下,土壤氧化锰结合态Zn与DTPA-Zn呈显著正相关关系。ZnEDTA施入土壤后,与不施锌肥相比,在小麦整个生育时期交换态Zn含量明显增大,而紧结有机态Zn含量则相对减少。条施锌肥处理提高了土壤DTPA-Zn及各形态Zn含量(紧结有机态Zn除外),而且效果明显优于均施锌肥处理。【结论】在潜在缺锌石灰性土壤中,将螯合态锌肥条施能明显增加土壤中潜在有效的锌组分,而且螯合态锌肥施入土壤后较高的DTPA-Zn含量可以维持至小麦收获后,保证了土壤有较长时间的供锌能力。  相似文献   

2.
土壤有机结合态锌的分级及其活性的研究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用 pH9.5 0.1mol/L Na_4P_2O_7和 H_2O_2有效地将土壤有机态锌区分为松结有机态及紧结有机态。松结有机态对负荷水平、培养时间及土壤 pH 等环境因子的反应较紧结有机态更为敏感;同时松结有机态锌对活性锌的贡献远远大于后者。土壤中松结有机态锌与紧结有机态锌的相互转化是直接影响土壤锌的营养供应或污染致毒程度的重要缓冲体系之一。  相似文献   

3.
广州农田土壤重金属生物有效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为研究农田土壤中镉、铬、铜、铅、锌的生物有效性提供依据。[方法]研究测定了广州一城中村的水田和旱田土壤中的重金属镉、铬、铜、铅、锌的含量,并采用五态分级法对镉、铬、铜、铅、锌在土壤中的存在形态进行了提取和测定,在此基础上探讨了这些重金属的生物有效性。[结果]结果表明,该村的水田和旱田土壤中镉的含量分别为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15618-1995)二级标准值的6.87倍和10.23倍;铜含量分别为标准值的4.68倍和3.76倍,锌含量分别为标准值的1.22倍和2.01倍,铬和铅达标。水田土壤中镉和铬以残渣态为主,铜以有机态为主,铅以有机态和残渣态为主,锌以铁/锰态为主。旱田土壤中镉、铬和铅以残渣态为主,铜以有机态为主,锌以铁/锰态为主。[结论]重金属的可交换态和碳酸盐态具有较高的生物有效性,镉在水田和旱田的可交换态与碳酸盐态之和为0.32mg/kg和0.31 mg/kg,超过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15618-1995)二级标准值,其污染状况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4.
采集我国南方13个茶园土壤样品,采用硝酸-高氯酸混酸消化测定土壤锌的全量,以Tessier法对土壤锌进行形态分级,探讨了茶园土壤锌的形态分布及其与土壤锌全量和土壤理化性质的关系。茶园土壤锌的形态分布表明,13个茶园土壤的锌含量略有差异,但均低于茶园所在地区土壤锌的背景含量。比较13个茶园土壤各形态锌的平均含量,茶园土壤锌的形态分布规律为残渣态>有机结合态>交换态>铁锰氧化物结合态>碳酸盐结合态。茶园土壤锌的形态分布与土壤锌全量的关系表明,随茶园土壤锌全量的增加,残渣态锌含量显著增加,碳酸盐结合态锌和铁锰氧化物结合态锌随土壤锌全量增加的趋势不显著。茶园土壤锌的形态分布与土壤理化性质的关系表明,交换态锌含量与土壤pH呈显著负相关;有机结合态锌与土壤阳子交换量显著负相关;残渣态锌与粘粒含量和阳离子交换量均呈显著正相关,碳酸盐结合态锌和铁锰氧化物结合态锌与土壤理化性质没有显著的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5.
茶园土壤锌的形态分布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集我国南方13个茶园土壤样品,采用硝酸-高氯酸混酸消化测定土壤锌的全量,以Tessier法对土壤锌进行形态分级,探讨了茶园土壤锌的形态分布及其与土壤锌全量和土壤理化性质的关系。茶园土壤锌的形态分布表明,13个茶园土壤的锌含量略有差异,但均低于茶园所在地区土壤锌的背景含量。比较13个茶园土壤各形态锌的平均含量,茶园土壤锌的形态分布规律为残渣态>有机结合态>交换态>铁锰氧化物结合态>碳酸盐结合态。茶园土壤锌的形态分布与土壤锌全量的关系表明,随茶园土壤锌全量的增加,残渣态锌含量显著增加,碳酸盐结合态锌和铁锰氧化物结合态锌随土壤锌全量增加的趋势不显著。茶园土壤锌的形态分布与土壤理化性质的关系表明,交换态锌含量与土壤pH呈显著负相关;有机结合态锌与土壤阳子交换量显著负相关;残渣态锌与粘粒含量和阳离子交换量均呈显著正相关,碳酸盐结合态锌和铁锰氧化物结合态锌与土壤理化性质没有显著的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6.
本文在测定黑龙江省几种主要土壤全锌和有效锌含量的基础上,进一步采用化学连续浸提法测定了土壤中7种形态锌;交换态锌(Ex-Zn)、碳酸盐结合态锌(CARB—Zn)(石灰性土壤)、有机质结合态锌(OM-Zn)、锰氧化物结合态锌(MnO-Zn)、无定形铁氧化物结合态锌(AFeO-Zn)、晶型铁氧化物结合态锌(CFeO-Zn)和残留态锌(RES-Zn)的含量。并通过各形态锌含量间相关分析和生物试验,验证土壤7种形态锌中以 OM-Zn,MnO-Zn 和 AFeO-Zn 有效性较高,而以 CFeO-Zn 和 RES-Zn 有效性低,Ex-Zn 和 MnO-Zn 分别与 OM—Zn 和AFeO-Zn 间存在着密切的动态依存关系。土壤中锰氧化物及无定形铁氧化物对土壤锌的有效化及土壤供锌能力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为研究长期不同施肥措施对典型土壤中铜、锌、镉形态分布特征及生物有效性的影响,采用BCR连续提取法测定了黑土、潮土和红壤在20多年不同施肥措施(不施肥、施化肥、化肥有机肥配施)下土壤中Cu、Zn、Cd形态的含量。结果表明,黑土施用磷肥提高了Cu、Zn的酸提取态和氧化物结合态比例,施用有机肥增加了土壤Cu、Zn的酸提取态和有机结合态比例,降低了Cd的有机结合态比例;潮土单施化肥或配施有机肥均能提高酸提取态、氧化物结合态和有机结合态Zn比例;红壤施磷肥提高了Zn的酸提取态和有机结合态比例,施有机肥提高了Cu、Zn氧化物结合态和有机结合态比例。对作物籽粒和秸秆Cu、Zn、Cd浓度与其在土壤中各形态含量作逐步回归分析表明,黑土中Cu、Zn、Cd的生物有效态以酸提取态为主;潮土中Zn、Cd的生物有效态以氧化物结合态和有机结合态为主;红壤中土壤酸提取态、氧化物结合态和有机物结合态Cu、Zn、Cd都具有一定的生物有效性。Cu、Zn、Cd总量和EDTA-可提取态是黑土和红壤重金属形态的主要影响因子。  相似文献   

8.
青岛市土壤Pb的形态分布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钱翌  张玮  冉德超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2):11960-11961,11973
选取青岛市63个土壤样品,采用分级提取试验方法,研究了土壤中Pb的形态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土壤Pb的形态分布规律为:残渣态〉铁锰氧化态〉碳酸盐结合态〉有机结合态〉可交换态;Pb总量和土壤有机质含量是影响Pb化学形态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9.
稻田土壤样品自然风干和冷冻干燥处理,是目前稻田土壤中镉形态分析过程中广泛采用的两种前处理方法,然而,风干和冻干处理对不同施肥稻田土壤镉形态分析的影响规律及机制的影响尚不明确。本研究以长期不同施肥稻田土壤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比自然风干和冷冻干燥稻田土壤样品,探讨了两种干燥方式对稻田土壤镉形态变化和化学提取有效镉含量的影响规律及机制。结果表明:不同施肥稻田土壤冷冻干燥样品中化学提取有效态镉含量均明显低于自然风干样品,长期施用化肥和高量有机肥稻田土壤有效态镉提取量差异分别达到56.5%~69.2%和50.8%~66.3%;而长期施用常量有机肥的稻田土壤有效态镉提取量差异为16.9%~22.3%。与自然风干样品相比,冷冻干燥处理的长期施用化肥和高量有机肥稻田土壤可交换态、有机结合态和铁锰氧化物结合态镉含量变化明显,而长期施用常量有机肥稻田土壤中可交换态和碳酸盐结合态镉含量变化较明显。两种干燥方式下土壤颗粒大小分布差异对土壤有效态镉提取影响较小。相关分析表明,风干和冻干过程中土壤pH、有机质、交换态铁和水铁矿性质变化对有效态镉提取的影响较大。干燥方式可显著影响长期不同施肥稻田土壤镉的形态及化学提取有效态镉的数量,在分析稻田土壤有效态镉含量时应注意干燥方式对不同土壤和提取剂提取效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采用改进BCR法和DTPA提取法研究了韶关主要矿区周边农田土壤Pb、Cd的形态分布和生物有效性。结果表明,参照土壤环境质量标准二级标准,韶关主要矿区周边农田土壤Pb、Cd的超标率分别为14.1%和92.3%;参照食品中污染物限量标准,调查的5种蔬菜样品Pb、Cd的超标率分别为57.7%和48.7%。土壤Pb以可还原态为主,占到4种形态和的76.13%,Pb各形态的分布顺序为:可还原态>残渣态>可氧化态>酸提取态;土壤Cd以酸提取态和可还原态为主,占到4种形态和近89%,Cd各形态的分布顺序为:酸提取态>可还原态>可氧化态>残渣态。用DTPA提取得到的土壤Pb、Cd有效态均值分别为24.91、1.29mg·kg-1。相关性分析表明,除了胡萝卜Cd,5种蔬菜Pb、Cd含量与土壤酸提取态、可还原态、可氧化态及土壤有效态含量显著相关,与土壤pH和有机质相关性不大。逐步回归分析表明,只有土壤残渣态含量对蔬菜Pb、Cd含量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11.
以施用不同年限有机物的设施菜地土壤为研究对象,采用化学试剂分布提取法研究土壤中重金属不同形态分布特征。结果表明,虽然菜地土壤中As超过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15618—1995)二级标准,但As主要以残渣态为主,生物有效态含量低于二级标准;其他金属Cu,Zn和Cr主要以残渣态为主,有效态含量低。综合评价该设施菜地土壤质量相对安全。  相似文献   

12.
黄土高原地区连续施锌条件下土壤锌的形态及有效性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采用连续浸提形态分级方法,研究了连续施用锌肥后锌的土壤化学特性变化。结果表明,经过17年连续施用锌肥,锌在土壤中有明显的累积。0~60 cm各土层土壤全锌和有效锌(DTPA-Zn)含量均高于对照,并且表现出锌在表层土壤(0~15 cm)累积和向深层土壤迁移的特点。土壤中的锌主要以矿物态锌存在,占土壤全锌含量的95.57%~99.11%。其次为松结态锌,约占全锌的0.82%~3.58%。其它形态锌占全锌的比例很小,不到1.00%。锌肥施入土壤后各形态锌的含量都有较大幅度的增加,施入土壤中的锌有很大一部分转化为矿物态锌,只有一小部分进入土壤溶液,或与有机质、碳酸盐及氧化锰相结合。在土壤各形态锌中,交换态、松结态和碳酸盐态锌均能不同程度反映土壤锌的有效性。长期施用锌肥改善了小麦的锌营养状况,促进了小麦对锌的吸收,施锌小麦各器官锌含量和吸锌量均高于对照。  相似文献   

13.
为了解种植紫云英对洞庭湖西北部石灰性水稻土中锌形态转化的驱动作用及其机理,以南县地区湖积物发育出来的紫潮泥为研究对象,通过盆栽试验研究了冬种紫云英和冬闲处理对紫潮泥锌形态及其相互间关系的影响,探讨冬种紫云英后不同形态锌在紫潮泥中的含量变化。结果表明:2个处理均提高了土壤pH值和交换态锌含量,冬种紫云英处理的增幅略低;2个处理均提高了土壤紧结有机结合态锌含量,冬种紫云英处理的增幅更高;冬闲处理提高了氧化锰结合态锌含量,而冬种紫云英处理降低了氧化锰结合态锌含量;2个处理均降低了土壤松结有机结合态锌、碳酸盐结合态锌和矿物残渣态锌含量,冬种紫云英处理对土壤松结有机结合态锌含量的降幅更大,而对碳酸盐结合态锌和矿物残渣态锌含量的降幅较小;冬种紫云英在整个生长期内并不能明显增加紫潮泥的DTPAZn含量;土壤中的锌主要以残渣态存在,其他形态锌占全锌的比例均很小,不足1%。  相似文献   

14.
锌肥种类和施用方式对土壤锌形态及有效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索谷类作物适宜的锌肥种类及施用方式,为高效土施锌肥提供参考。【方法】设置连续两季小麦田间定位试验,以不施锌肥为对照,选取ZnEDTA(4kg/hm~2)和ZnSO_4(20kg/hm~2)2种锌源,采用均施和条施2种施锌方式,比较不同锌肥以不同方式施入土壤后,在连续两季小麦种植过程中土壤Zn形态的转化规律及有效性的差异。【结果】与均施锌肥相比,条施ZnEDTA和ZnSO_42种锌肥后,在第1季土壤有效锌、交换态锌、松结有机态锌的增加率分别为20.87%和374.03%,3 497.36%和1 077.39%,41.14%和256.38%,第2季增加效果有所降低;与4kg/hm~2 ZnEDTA处理相比,20kg/hm~2 ZnSO_4处理采用均施和条施2种方式均可以增加土壤有效锌及松结有机态锌、碳酸盐结合态锌含量,且两季的增加效果均较好,但与第1季相比,第2季的效果极大降低;ZnEDTA处理均施和条施均可在第1季保持较高的交换态锌含量(平均为0.26mg/kg),而在第2季该形态锌大部分被固定(平均含量为0.02mg/kg)。【结论】条施较低量的ZnEDTA可有效增加当季作物土壤中的有效锌含量,但对后季作物生长过程中土壤有效锌含量的提升效果较小。  相似文献   

15.
采用二因素完全组合盆栽试验研究了施入不同有机物料与不同外源锌浓度对土壤全锌、有效锌、锌形态分布以及小白菜中锌含量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壤全锌、有效锌和各锌形态含量都是随着外源锌浓度的增加而增加。草坪草和玉米秸可以有效降低土壤全锌, 提高土壤中有效锌和非残留态锌的含量, 促进小白菜对锌的吸收;鸡粪、猪粪和牛粪显著提高土壤全锌、有效锌和非残留态锌含量, 使得土壤锌的活性增强, 显著促进了小白菜对锌的吸收;而泥炭和风化煤能有效提高土壤有机结合态锌和残留态锌的含量, 降低全锌和有效锌含量, 对土壤锌起到钝化作用, 未促进小白菜对锌的吸收。随着锌浓度的增加, 锌在小白菜根部富集量增加。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矿区土壤铜、铅和锌的形态分布及生物活性。[方法]选取广东某金属硫化物矿区外围2个代表性的农田深层土壤样品,运用Tessier连续提取法分析其铜、铅和锌的总量和5种化学形态。[结果]结果表明,土壤中铜、铅和锌主要以残渣态形式存在,铁锰氧化物结合态和有机物结合态次之,碳酸盐结合态很少,可交换态最低。不同元素在不同土壤类型和不同土壤层位的形态分布有很大差别。以生物活性系数来评价重金属的危害性,这3种元素的生物活性均偏低,其中铅〉锌〉铜,生物可利用性不高,对生态环境的潜在危害性不大。[结论]该研究结果对土壤铜、铅和锌的环境生物效应及其迁移转化规律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通过微区试验,研究玉米秸秆4种还田方式对土体联合态腐殖质的含量及组成影响。采用熊毅—傅积平改进法对土壤进行不同结合态的腐殖质提取,再分别测定有机碳含量、胡敏酸含量及富里酸含量。结果表明,秸秆不同方式还田对土壤总有机碳、松结态和联结态腐殖质影响显著。总有机碳、松结态、联结态的碳含量和HA、FA的含量以秸秆混合覆盖还田处理最高,玉米秸秆深还田处理总有机碳、FA的含量与松联结合态的HA含量最低,差异显著;稳结态、紧结态的腐殖质碳和HA含量为粉碎混合覆盖处理最高,差异不显著。不同玉米秸秆还田方式,各腐殖质形态含量各异。秸秆一年内还田以粉碎秸秆与土混合覆盖还田方式整体表现最好。  相似文献   

18.
采用室内模拟方式,探究温度、水分及冻融交替对锌施入黑钙土后有效锌含量及锌形态转化的影响。结果表明:210 d时,30℃时土壤有效锌含量比-10℃时有效锌含量分别高16. 4%(20%含水量)和8. 3%(10%含水量)。冻融作用会加剧土壤有效锌含量的降低,经20个冻融周期处理后的土壤有效锌含量比未经冻融土壤降低1. 6%。温度及水分会对土壤锌形态转化产生影响,210 d时,30℃时交换态锌含量比-10℃时高出25. 2%(20%含水量)和6. 6%(10%含水量);碳酸盐结合态锌含量随温度的升高逐渐降低,10%含水量时降幅更为明显;温度和含水量的升高会在一定程度上增加有机结合态锌及残渣态锌的含量。冻融作用会促进土壤锌趋于稳定化。这说明,黑钙土缺锌易发生于低温、湿度大的土壤环境中;冻融交替作用会降低土壤有效锌含量,促使锌的稳定化。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无机钠盐对土壤中各种形态锌含量的影响。[方法]用Tessier连续提取法进行试验,研究了不同种类、不同浓度的无机钠盐对不同形态的锌离子浓度的影响。[结果]向土壤中加入不同的无机钠盐对于锌的存在形态产生的影响不同。对于可交换态锌,土壤中加入Na2CO3和Na2SO4使其含量减少,加入NaCl使其含量增加;对于碳酸盐结合态锌,NaCl和Na2SO4使其含量增加,而Na2CO3则使其含量减少,该形态锌的含量受Na2SO4影响较大;对于锌的铁锰氧化态、有机态和残余态,加入NaCl和Na2SO4后,其含量均减少,且加入钠盐浓度越大减少越明显,而加入Na2CO3则使铁锰氧化态的含量减少,使有机态和残余态的含量出现不同变化——低浓度使两者含量增加,高浓度使两者含量降低。[结论]该研究为不同地区土壤重金属离子含量的测定提供了指导方法。  相似文献   

20.
氮锌交互作用对黄棕壤锌形态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选用南方牧场土壤,在盆栽条件下,研究了氮锌交互作用对土壤中锌形态和生物有效性的影响。结果表明:(1)随施氮[(NH4)2SO4]水平增加土壤pH显著降低。在不施锌或低量施氮条件下,施氮对速效锌影响不大;施锌条件下,高水平施氮显著提高了土壤速效锌含量。(2)随施锌水平增加,交换态锌、松结有机态锌、氧化锰结合态锌、无定形氧化铁结合态锌、紧结有机态锌所占比例明显增加,晶形氧化铁结合态锌及残留态锌所占比例明显下降:随施氮水平增加,土壤中交换态锌所占比例显著增加,松结有机态锌亦呈增加趋势。氮锌配施对土壤中交换态锌含量有协同效应,从而提高了锌对牧草的有效性。试验结果对南方牧场合理施肥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