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59 毫秒
1.
我国秸秆资源状况对食用菌产业发展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食用菌产业的持续发展,需要减少对秸秆资源和林木资源的过度依赖,研究食用菌专用原料植物培育技术及其配套生产技术,构建食用菌生物反应器体系.利用栽培后的菌料开发家禽和鱼类的养殖饲料.加工、生产土壤有机肥料,使食用菌生物转化产业真正纳入生态经济和农村循环经济的体系中。  相似文献   

2.
日光温室黄瓜菇渣复合基质袋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利用食用菌废弃物研发成新型优质复合基质,采用袋培的方式应用于日光温室黄瓜生产,每667 m2黄瓜年产量达25~30 t。新疆幅员辽阔,多荒漠戈壁,发展设施蔬菜基质栽培,不仅可有效地解决设施农业与露地农业生产争地矛盾,还能突破因土壤耕作频繁、施肥量大、复种指数高而产生的土壤盐渍化和连作障碍的生产瓶颈。利用食用菌废弃物研制成新型优质基质替代泥炭,不论是从适用性、经济性的角度出发,还是  相似文献   

3.
袁瑞江  王丽乔 《蔬菜》2006,(5):44-45
中国食用菌种类之多,质量之优、价格之廉,是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无法与之抗衡的。330m2面积的菇棚每年消耗0.67 ̄1.33hm2的农作物秸秆,可产1万kg鲜菇,形成2万元左右的产值。食用菌的生产既可变废为宝,又增加了土壤的有机质,实现了增产增收。生产过食用菌的基质,还是生产生物蛋白饲料的好原料,从而可实现再增值。一、食用菌生产中存在的问题1.化学农药的危害食用菌生产中普遍使用化学农药防治病、虫(螨),而所使农药中有200余种含有致癌物质。据资料介绍:化学农药中杀虫剂30%、除草剂60%和杀菌剂90%的品种有致癌物质。2.化学肥料的危害生产过程…  相似文献   

4.
《食用菌》2007,29(1):I0009-I0009
由中国菌物学会主办,四川省农业科学院土壤肥料研究所、四川金地菌类有限责任公司承办的第八届全国食用菌学术研讨会,定于2007年11月在四川成都召开。本次会议将展示和交流近年来我国在食用菌科研和生产上取得的新成果,重点研讨食用菌资源利用、遗传育种、新品种开发、菌种鉴定与质量检测,以及产品开发等内容。届时将有来自海内外从事食用菌科研、教学、生产、加工以及经营工作的专家、学者和企业家作学术报告,进行学术研讨与交流、洽谈业务合作等事宜,共商我国食用菌产业发展大计。热诚欢迎全国同行光临本次盛会!  相似文献   

5.
将区域经济学与食用菌产业结合起来进行研究,有助于分析食用菌产业现存的不足之处,也能够将原本属于传统农业的食用菌生产与现代的经济学相结合,从中探讨出适合现代经济发展的食用菌发展道路。中小规模的食用菌生产企业是我国食用菌生产的主力军,因此以其为出发点对生产模型进行分析与探讨。  相似文献   

6.
魏秀章 《食用菌》2009,31(3):54-54
云和县位于浙江省南部,年平均气温17.6℃,雨量充沛,光照充足,犀夜温差较大,土壤为微酸性,肥沃,土壤透气性良好。为当地发展食用菌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条件。在长期的栽培实践中已成功的摸索出了一套代料食用菌生产管理技术。现将其总结报道如下,供广大菇友参考  相似文献   

7.
概述食用菌生产装备发展历程为:初始开发、引进消化吸收、提升与发展、稳定调整与产品创新4个阶段。根据生产流程给出食用菌生产装备体系,总结我国食用菌生产装备现状及存在问题,指出生产装备发展趋势将为多元化、智能化、标准化和国际化。提出:食用菌生产装备与栽培工艺融合是提高食用菌生产装备水平、保障食用菌安全生产、促进产业发展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8.
桑株栽培行间有较大间距,在桑叶生长季节,叶片有遮荫及保持小气候湿度的作用,夏季很适宜栽培草菇,冬季则可利用桑树休闲栽培平菇。套作可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增加收益,也有缓解在大田生产食用菌“与粮争地”的矛盾。食用菌废料就地下田,增加了土壤有机质含量,在改良土壤方面具有良好的生态效益。为探索桑田套作食用菌的有关技术以及测算其具体效益,我们连续三年在江阴市周庄等地设点:试行桑田夏季套作草菇,秋冬套作平菇,积累了一组数据。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正>食用菌设施栽培若连年重茬种植,易导致病虫害多发,单产下降,效益降低,不少菇农被迫更换栽培场所,甚至连栽培设施都更换。为此,笔者结合多年的实践经验并查阅有关农业资料,找到了食用菌重茬栽培容易失败的原因及综合防治对策。1重茬栽培失败原因1.1灭菌消毒不彻底种植过食用菌的菇棚再利用时,若消毒灭菌不彻底,尤其是土壤处理不彻底菇棚内的空气、土壤、设施带菌,是造成食用菌重茬栽培失败的主要原因。1.2预防措施不够菇农对前一年发生的轻微病虫害没有引起足够重视,感染菌袋随处乱扔,虫卵和病原菌积累越来越多,导致设施环境恶化,无法再进行食用菌生产。  相似文献   

10.
食用菌生产中的安全与健康王振河(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农艺系辉县453600)1食用菌生产中的安全问题食用菌生产过程中的安全问题常常被忽视,就现阶段我国食用菌生产状况来分析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1食用菌机械的应用及用电安全食用菌机械的应用在极大程...  相似文献   

11.
食用菌菌糠综合再利用研究概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食用菌产业的发展,食用菌栽培后产生了大量的菌糠。食用菌采收后,大部分菌糠得不到及时处理,这不仅给农业生态环境造成污染,而且会给之后的食用菌栽培带来很大隐患。当今世界资源短缺,能源匮乏,因此及时科学地处理食用菌菌糠,实现废物再利用,变废为宝,形成农业经济循环刻不容缓。菌糠已成为数量十分可观的重要资源,具有较高的利用价值。菌糠不但可以再利用栽培食用菌,还能应用于种植业、养殖业等方面。菌糠的转化再利用,解决了环境问题,也产生了较为显著的经济效益。总结了食用菌菌糠在食用菌栽培、食用菌菌种生产、做菌糠饲料、做栽培基质以及土壤改良方面的再利用研究情况,提出了实际应用中需要注意的问题,并对菌糠再利用的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2.
为了解我国食用菌产业现阶段发展情况及行业未来趋势,从食用菌栽培历史入手,阐述了目前食用菌产业生产规模扩大、产量提升、栽培品种多样化且形成了明显区域产业集群的现状;同时,也指出存在发展不平衡、自主产权品种稀缺、生产技术和质量安全管理水平有待提高等问题。进一步提出了传播食用菌文化以促进文化与产业相融合、提高品质以增加食用菌产业市场和保护食用菌种质资源以促进品种多样化等对策建议,旨在为食用菌产业未来蓬勃发展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3.
土壤改良剂对龙眼的增产效应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连续3年定点试验表明:龙眼果园施用土壤改良剂有极显著的增产效果,增产量可达0.11~2.96kg/株。还能改善果实质量,增加单果重和果肉率,提高果肉维生素C、可溶性糖和固形物含量,并提高土壤pH值、代换性Ca和Mg含量,在肥力水平低的土壤上施用土壤改良剂能使土壤有效N、P2O5和K2O含量分别提高1.28、9.0、4.0倍。改良剂适宜施用量为6kg/株。  相似文献   

14.
2015年~2018年我国食用菌产量和品种概况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总结分析了2015年~2018年我国食用菌生产区域产量和品种概况。我国食用菌产量连续4年保持100万吨以上的省份有11个,包括河南省、山东省、福建省、黑龙江省、河北省、吉林省、江苏省、四川省、湖北省、江西省以及辽宁省。这些省份4年共生产食用菌总量11451.17万吨,约占我国食用菌4年生产总量(14573.84万吨)的78.57%。我国年产量排前6位的食用菌品种有香菇、平菇、黑木耳、金针菇、双孢蘑菇以及毛木耳,6个品种4年总产量共计11770.65万吨,占全国4年食用菌总产量(14573.84万吨)的80.77%。此外,还对食用菌行业发展作了简要展望。  相似文献   

15.
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中,食用菌产业发展已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来源之一,但其发展具有特殊性。为保障食用菌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从法律角度出发提出要进一步完善食用菌产业相关的法律规范制度,明确食用菌产品生产、销售等环节的标准和行业规范,如此才能为食用菌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良好的制度保障。  相似文献   

16.
试验利用菌渣和廉价的河沙以不同比例配制混合基质进行番茄无土栽培,以期筛选出利用菌渣与河沙混合基质栽培番茄的最佳配比。试验结果表明,菌渣可以促进番茄植株的生长,加速根系发育,改善果实品质,以菌渣与河沙混合作为无土栽培基质明显优于传统的土壤栽培方法,其中,以菌渣∶河沙=8∶2的处理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17.
以贵州黔东南州为对象研究食用菌饮食文化开发对我国食用菌产业发展影响;分析我国食用菌饮食文化和贵州黔东南州食用菌发展现状。从食用菌从业人员、食用菌饮食文化活动、生产设备、发展模式四方面研究食用菌饮食文化开发对我国食用菌产业发展的影响,并提出挖掘稀有食用菌品种、加强食用菌产业布局、推广规模化食用菌产业、增加食用菌科技投入和食用菌的普及推广力度以及发展食用菌深加工等建议,以期为我国食用菌产业发展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8.
鉴于目前食用菌电商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着食用菌电商流程亟待完善、缺乏食用菌安全体系、缺乏食用菌电商人才以及缺乏知名食用菌品牌等困境,从食用菌生产销售主体角度,基于大数据视角出发,利用大数据优化食用菌电商流程,建设以大数据为支撑的食用菌安全体系,以大数据应用能力为导向培养食用菌电商人才,依托大数据建设知名食用菌品牌。  相似文献   

19.
辣椒叶浸提液对土壤微生物数量和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生长120d的辣椒植株上采集叶子,经风干后制成20g/L、40g/L和80g/L浓度的水浸提液,处理2叶1心的辣椒根系土壤,30d后测定辣椒根区土壤的细菌、真菌和放线菌的群落数量以及土壤脲酶和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结果表明,辣椒叶浸提液处理后的辣椒根区土壤的脲酶活性与过氧化氢酶活性之间相关性不明显:土壤细菌与真菌数量呈正相关、与放线菌数量呈负相关,土壤真菌数量与放线菌数量呈负相关;土壤脲酶活性与土壤细菌数量、真菌数量呈正相关,与土壤放线菌数量呈负相关。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与土壤细菌数量、真菌数量呈负相关、与土壤放线菌数量呈正相关。在辣椒叶浸提液作用下,土壤中细菌、真菌有所增加,而放线菌有所减少,土壤脲酶活性和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都有所增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