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小麦节水高产的土壤水分调控标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简明阐述了小麦节水高产的土壤水分调控理论依据,系统研究了影响土壤水分调控标准的主要因素的相互作用与特点,总结提出了调控标准与范围以及农水措施相结合的栽培技术,小麦的水分利用效率达到1.61kg/m3,对指导当前节水农业实践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农作物高产的适宜土壤水分指标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王宝英  张学 《灌溉排水》1996,15(3):35-39
依据大量的实测试验资料,论证了土壤水分对小麦,玉米,棉花生长发育的影响及不同土壤水分与作物产量的关系,分析确定了三种作物高产的适宜土壤水分上、下限指标,为实现高产及节水灌溉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3.
依据大量的实测试验资料,论证了土壤水分对小麦、玉米、棉花生长发育的影响及不同土壤水分与作物产量的关系,分析确定了三种作物高产的适宜土壤水分上、下限指标,为实现高产及节水灌溉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4.
试验证明,适时冬灌比早春灌,具有良好的防旱防冻、促根壮蘖增穗作用;小麦越冬期秸秆覆盖能保墒和提高土壤水分的调节能力,为当季小麦生长和套播玉米创造适宜的土壤水分条件;于小麦孕穗和灌浆期喷翠竹生长剂,其增粒增重作用显著。采取冬灌、越冬秸秆覆盖和孕穗、灌浆期喷生长剂等配套措施,可实现保墒与节水相结合,壮苗促蘖增穗与增粒增重的统一,节水增产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5.
水稻节水高产灌溉模式及土壤水分能量调控标准研究   总被引:14,自引:4,他引:14  
198 9~ 1998年在沈阳农业大学灌溉试验场通过盆载、蒸渗仪、小区及大田进行试验研究 ,分析了水稻的需水规律及稻田土壤水分能量的变化特点 ,论述了土壤水分状况与水稻腾发强度之间的关系、不同灌溉模式对水稻腾发量的调控作用以及水分胁迫对水稻产量的影响 ,提出了水稻节水高产灌溉模式和土壤水分能量调控标准。  相似文献   

6.
吨粮田节水灌排调控指标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控水灌溉技术有效地调控土壤水分状况,增强土壤水分效应是节水高产的重要因素之一。提出了全年节水吨粮的主要外部环境条件和灌排调控技术参数及其对水稻的生理效应。这一试验结果为南方类似地区实现节水吨粮持续发展的灌排技术指标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7.
吨粮田节水灌排调控指标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张薇  司徒淞 《灌溉排水》1998,17(1):22-25
控水灌溉技术有效地调控土壤水分状况,增强土壤水分效应是节水高产的重要因素之一。提出了全年节水吨粮的主要外部环境条件和灌排调控技术参数及其对水稻的生理效应。这一试验结果为南方类似地区实现节水吨粮持续发展的灌排技术指标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8.
对不同地面灌水技术进行优化组合应用,根据全年作物连作的需水特点实施调亏灌溉使土壤水分消长过程在节水高产调控范围内,提高了水分效应,小麦和棉花水分生产效率达1.53kg/m3和0.41kg/m3的较高水平。同时还对其节水高产机理进行了探讨,为节水高产的地面灌水技术优化组合应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
冬小麦节水高产栽培技术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研究了节水灌溉条件下高产小麦的耗水规律和麦田土壤水分变化规律,以及作物对短期缺水的适应、补偿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10.
对不同地面灌水技术进行优化组合应用,根据全年要物连作的需水特点实施调亏灌溉使土壤水分消长过程在节水高产调控范围内,提高了水分效应,小麦和棉花水分生产效率达1.53kg/m^3和0.14kg/m^3的较高水平。同时还对其节水高产机理进行了探讨,为节水高产的地面灌水技术优化组合应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1.
在分析水资源紧缺和设施农业节水潜力巨大的现状基础上,从作物生理节水调控理论、作物生长冗余调控与缺水补偿效应理论、作物节水调质理论等方面,论述了设施栽培作物高效用水的理论基础。探讨了适用于设施栽培作物高效用水的灌溉技术及其研究动态,概述了基于土壤水分信息、基于综合气象状况及基于作物水分信息的设施作物高效用水指标与灌溉模式的研究现状,提出了设施栽培作物高效用水的研究目标和未来研究趋势。  相似文献   

12.
试验证明,适时冬灌比早春灌,具有良好的防旱防冻,促根壮蘖增穗作用;小麦越冬期秸秆覆盖能保墒和提高土壤不汾的调节能力,为当季小麦生长和套播玉米创造适宜的土壤水分条件,于小麦孕穗和灌浆期喷翠竹生长剂,其增粒增重作用显著。采取冬灌,越冬秸秆覆盖和孕穗,浆期喷生长剂等配套措施,可实现保墒与节水相结合,壮苗保蘖增穗与增粒增重的统一,节水增产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3.
节水灌溉的土壤水分控制标准问题研究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农田土壤水分散失是在二个表面上进行的,一是土壤表面称之为蒸发,另外是作物表面称之为蒸腾,两者均与土壤水分呈线性相关,即随着土壤水分增大而增大,但土壤水分与光合速率关系研究表明,当土壤水分低于65 ̄69%田持时,随着土壤水分增大光合速率增大,若土壤水分高于65 ̄69%时,随着土壤水分增大光合速率降低,光合作用对土壤水分有一阈值反应。这一阈值可考虑为节水灌溉的田间土壤水分控制标准。  相似文献   

14.
节水灌溉的土壤水分控制标准问题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农田土壤水分散失是在二个表面上进行的,一是土壤表面称之为蒸发,另外是作物表面称之为蒸腾。两者均与土壤水分呈线性相关,即随着土壤水分增大而增大。但土壤水分与光合速率关系研究表明,当土壤水分低于65~69%田持时,随着土壤水分增大光合速率增大,若土壤水分高于65~69%田持时,随着土壤水分增大光合速率降低。光合作用对土壤水分有一阈值反应。这一阈值可考虑为节水灌溉的田间土壤水分控制标准  相似文献   

15.
冬小麦节水高产栽培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节水灌溉条件下高产小麦的耗水规律和麦田土壤水分变化规律 ,以及作物对短期缺水的适应、补偿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16.
春小麦免储水灌全膜覆盖穴播与保水剂配合节水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甘肃河西地区春小麦免储水灌全膜覆盖穴播与保水剂配合节水技术的试验研究,测定了春小麦地土壤水分变化规律、小麦耗水规律及产量效应,分析配套施用保水剂对春小麦地土壤水分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河西地区,小麦采用免储水灌全膜覆盖施用保水剂穴播技术能有效地减少农田在休闲期的土壤蒸发量,提高农田的水分利用效率,可减少首次灌水量30mm,全生育期耗水量减少80.0mm,节水16.60%,增产4.37%,水分利用效率提高21.70%。  相似文献   

17.
土壤水分调控对超级稻根系特征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探究土壤中不同含水率对超级稻节水率以及节水条件下根系生长特征的影响。【方法】采用盆栽试验,通过设置不同的土壤含水率,以占田间持水率比例进行划分:A处理(90%~100%)、B处理(80%~90%)、C处理(70%~80%)、D处理(60%~70%),并以充分灌溉为对照(CK),测算了超级稻全生育期灌溉耗水量,并测试了超级稻不同生长阶段根系相关特征指标。【结果】土壤水分调控处理比CK节水15%~30%。土壤水分调控处理能够增加超级稻根系平均直径24.67%、总根体积4.80%。在超级稻生长阶段的颖花结实期和成熟期,土壤水分调控处理组根系活力高于CK。B处理根系生长优于其他土壤水分调控处理,另外B处理超级稻平均根系干物质积累量为92.36 g。【结论】土壤水分调控处理能减少超级稻灌溉水量,促进根系发育,提高耐旱性;土壤水分为田间持水率的80%~90%时,超级稻根系生长最佳。  相似文献   

18.
沧州市从1997年开始引进推广机械覆膜穴播小麦新技术,现推广范围已涉及到10个县(市),面积达8.9万亩(1亩=667m2,下同)。通过两年的试验推广,该项新技术在沧州市干旱及盐碱地上表现出极大的优越性。一、节水、保墒在旱地上实行小麦机械覆膜穴播,由于地膜的作用,使土壤水分蒸发速度大大减缓,水分利用率显著提高。据青县、南皮等县调查,覆膜麦比露地麦少浇两水,亩节水100m3。由于膜内土壤水分蒸发小,水分散失慢,有利于保墒,使覆膜麦从越冬期到成熟期一直保持较多水分供给。因此,冬季可避免冻害,防止越冬…  相似文献   

19.
以饱和-非饱和带水分运移理论为基础,对赛西灌区不同灌溉模式下土壤水分的运动过程、浸润范围、水量需求进行数值模拟计算,分析了不同灌溉条件下的水分运移状态,并对节水灌溉效果和经济性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在达到相同灌溉效果情况下,节水灌溉的用水量明显少于大水漫灌。根据小麦生长周期的需水量,提出了节水灌溉通量值0.375 cm~3/h以及在该通量值下布管间距100 cm的地下布管深度范围:50~60 cm,且节水灌溉具有较好的经济性。对土壤水分扩散模拟的结果能够为灌区的节水灌溉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0.
节水农业中土壤水研究有关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水资源紧缺,发展节水农业势在必行。土壤水是“四水”转化和SPAC的中心环节和联系纽带,因此,土壤水是节水农业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探讨高效利用土壤水及以调控根际、计划湿润层土壤水分指标的节水新技术,对节水农业研究和农业可持续发展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