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以泥东风螺幼螺为试验材料,研究了其在海区底播的生长、存活以及不同底播密度对其生长、存活的影响。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进行数据的显著性分析。2013—2014年第一次试验结果显示,泥东风螺幼螺底播475 d,壳高、体重分别达到(28.4 177±3.7 837)mm、(4.9 438±2.0 669)g,成活率为71.43%;除了68 d数据显示底播密度对其存活率有显著影响(P0.05)外,其它均显示对其壳高、体重、存活率没有显著影响(P0.05)。2013—2014年第二次试验结果表明,泥东风螺幼螺底播385 d,壳高、体重分别达到(20.9904±2.8 276)mm、(2.5 936±0.9 482)g,成活率为38.65%;放养密度对其壳高、体重、存活率均没有显著影响(P0.05)。综上所述,5~20粒/m2为泥东风螺幼螺适宜的海区底播密度。  相似文献   

2.
采用盐度渐变和突变2种方法试验低盐度对平均体重3.7 mg、平均壳高(2.24±0.24)mm的泥东风螺稚螺生长与存活的影响。结果表明:盐度28时,稚螺的生长速度最快,盐度降到24时,对稚螺的影响并不明显,摄食基本正常,但活力略有降低;变态7 d的泥东风螺稚螺能够适应高于21的低盐环境,存活基本正常,有比较高的成活率,但对其摄食和生长有一定的影响;当盐度突变至18时,泥东风螺稚螺仍能存活,突变至15时,则不能存活;而盐度渐变至15时,稚螺仍可存活;盐度逐渐降低只可扩大泥东风螺稚螺的存活盐度范围,但其对最适生长盐度范围影响有限。  相似文献   

3.
2012年06月—2014年09月期间,收集野生泥东风螺(Babylonia lutosa)5 775粒,经培育成活5 246粒,存活率90.8%。亲螺的繁殖期为6—9月,水温在26℃~30℃时为产卵高峰;卵囊呈梯形、马鞍状、透明,单个卵囊卵粒数量309~472粒,平均381粒。在日常饵料中补充金藻、角毛藻等高不饱和脂肪酸(High unsaturated fatty acid,HUFA)含量较高的单胞藻,可提高存活率。3年来浮游幼体的变态率逐年提高,并培育出壳高3.08~15.91 mm的泥东风螺苗1 733.85×104粒,同时对泥东风螺从受精卵到变态为稚螺的整个发育过程进行显微观察,共分16期。  相似文献   

4.
泥东风螺Babylonia lutosa(Lamarck)的人工育苗技术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对泥东风螺工厂化人工育苗的主要技术环节进行了初步探讨。幼体培育密度为5万个/m^3,以金藻、扁藻、小球藻为饵料,并根据水质的好坏结合适当的换水量,能成功的获得变态稚贝,变态率达30%;稚贝培育密度为3000粒/m^2,以蟹肉,杂鱼肉为饵料,最终获得规格0.5~1cm的螺苗150万粒。整个育苗工艺达到工厂化生产要求。  相似文献   

5.
本文报道了有底沙与无底沙培育方法对泥东风螺( Babylonia Lutosa)稚螺生长与存活影响的实验结果。以牡蛎为饵料,实验设计3×1042、5×104和7×104 ind/m2三个密度梯度,采用有底沙与无底沙两种方法培育刚变态的泥东风螺稚螺。经35 d培育,有底沙组稚螺壳高、体重的生长速度和存活率都高于无底沙组,壳高生长速度差异显著( P <0.05)。而两种培育方法不同的密度培育结果,密度7×104 ind/m2与3×104 ind/m2和5×104 ind/m2实验组稚螺壳高生长速度差异显著(P<0.05),而3×104 ind/m2与5×104 ind/m2实验组壳高生长速度差异不显著( P>0.05)。随着稚螺的生长其潜沙行为越明显,说明有沙培育更符合其具有的潜埋栖息习性,有利其生长和存活。  相似文献   

6.
不同环境条件对方斑东风螺幼螺生长、存活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3,他引:5  
本文报道了壳高4.13 mm的方斑东风螺幼螺,在不同密度、换水量、投饵率条件下的生长、存活情况.结果表明,在0.6~4.0万个/m2的密度范围内,在小水泥池(0.9 m×0.6 m×0.6 m),日换水量100~400%条件下,密度0.6万个/m2试验组生长最快,28 d平均体重增长24.4 mg/d,体重日均增长率5.9%,存活率最高,28 d平均存活率95.9%,且换水量达到100%以后,换水量的增大,对幼螺的生长和存活率的提高无明显促进作用.认为合适的条件是:密度0.6万粒/m2或略大于0.6万粒/m2,日换水量100~200%,日投饵率6~7%.  相似文献   

7.
通过实验生态学的方法,在温度28.2~29.7℃、pH7.6—8.3的条件下,研究了养殖方斑东风螺(Babylonia areolata)的适宜、最适生存盐度及适宜、最适生长盐度,以期为养殖生产提供科学依据。生存临界盐度界定为120h50%死亡的盐度(120hLS50),其范围为适宜生存盐度;生长临界盐度界定为增长率为最佳一组30%所对应的盐度,其范围为适宜生长盐度;把经过多重比较结果显示无显著差异的存活率或13生长量最高的几个实验组所对应的盐度范围作为最适生存或生长盐度。研究结果表明,方斑东风螺适宜生存盐度为19.18~41.39,最适生存盐度为26.0—34.4;适宜生长盐度为19.28~39.96,最适生长盐度为26.0—31.6。当盐度变化超出最适范围时,养殖方斑东风螺对低盐更为敏感。  相似文献   

8.
为了解莆田南日岛泥东风螺(Babylonia lutosa)种质情况,采集泥东风螺养殖群体,对其样本的壳高(H)、壳宽(B)、体重(W)数量性状进行测量、推导关系式,以线粒体16S rRNA与COI、核18S rRNA与18S-28S rRNA基因为靶序列进行扩增和测序,结合同源序列与同属的其他7种东风螺或蛾螺总科(Buccinoidea)相关序列比对计算,以蝾螺属(Turbo)中华蝾螺(T.chinensis)作外群构建系统发育树,并提取样本个体的酯酶(EST)、苹果酸酶(ME)、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乳酸脱氢酶(LDH)、苹果酸脱氢酶(MDH)和异柠檬酸脱氢酶(IDH)进行同工酶多态性分析。结果表明,南日岛泥东风螺(B.lutosa)个体之间壳面斑块不规则、螺壳形态差异不明显;系统发育树显示在东风螺属内泥东风螺和台湾东风螺(B.formosae)优先聚支、亲缘关系最近;个体间EST、SOD和IDH电泳观察到酶位点表达多态性,ME、LDH和MDH检测未发现酶带数多态性,仅存在酶活性表达差异。  相似文献   

9.
南美白对虾仔、幼虾对盐度突变的适应性试验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南美白对虾 (Litopenaeusvannamei)属白虾类 ,原产于中南美洲太平洋沿岸的暖水水域 ,具有壳薄体肥 ,生长快、抗病力强、群体增长均匀等优点 ,与中国对虾、斑节对虾并列为世界上养殖产量最高的三大优良虾种 ,目前已成为我国主要养殖虾种之一。南美白对虾对盐度适应范围较广 ,经驯化可在淡水池塘中养殖 ,而淡化则是南美白对虾淡水养殖成败的关键。本文对南美白对虾仔虾及糠虾幼体对盐度突变的适应性进行了初步探讨 ,旨在为南美白对虾的育苗和在内陆淡水水域中推广养殖提供理论依据。1 材料与方法试验于 2 0 0 1年 4月 1 0…  相似文献   

10.
笔者开展了不同饵料种类与密度对方斑东风螺面盘幼虫生长与成活率的影响的研究。实验结果:以单种单胞藻投喂方斑东风螺幼虫是牟氏角毛藻的效果最好;两种单胞藻混合投喂方斑东风螺幼虫是牟氏角毛藻+湛江叉鞭金藻组合效果最好;任何两种饵料组合均比这两种饵料的单种投喂幼虫生长速度快。牟氏角毛藻以4×104cells/mL的日投饵密度饲养幼虫效果最好;湛江叉鞭金藻和微绿球藻均是以6×104cells/mL日投饵密度饲养幼虫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11.
曼氏无针乌贼增养殖开发与利用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曼氏无针乌贼(Sepiella maindroni de Rochebruns)属软体动物门(Mollusca)、头足纲(Cephalopoda)、乌贼目(Sepioidea)、乌贼科(Sepiidae)动物,为中型乌贼.  相似文献   

12.
不同饵料添加剂对泥东风螺幼螺生长及消化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饲养试验方法,探讨在饵料中添加中药制剂、微生态制剂及多维制剂对泥东风螺生长及胃蛋白酶、脂肪酶和淀粉酶等消化酶活性的影响。以平均体重(3.99±0.94)g、平均壳高(25.58±4.56)mm的泥东风螺幼螺为研究对象,分为S0空白对照组、S1中药制剂组、S2微生态制剂组、S3多维制剂组以及S4混合投喂组(每日选择中药制剂、微生态制剂及多维制剂其中一种轮换投喂)。结果显示,S4在试验40 d结束时,平均体重为(11.79±0.32)g,是S0的1.32倍,差异显著。三种消化酶活性均随投喂时间的增加而呈先升高后降低趋势,胃蛋白酶、脂肪酶及淀粉酶之间存在协同作用。对泥东风螺生长、消化酶的影响以S4组最显著,S1、S2组幼螺各指标波动幅度较大,S3组较为稳定。四个处理组均显著影响消化酶活性,但效果逐渐减弱,所以低频率地添加并配合使用多维制剂、中药制剂及微生态制剂能够有效地促进泥东风螺幼螺的生长和消化功能。  相似文献   

13.
为研究泥东风螺线粒体基因组遗传进化和遗传多样性,采用PCR扩增和直接测序技术,对泥东风螺线粒体基因组全序列及3个野生群体线粒体基因测序,并用生物软件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泥东风螺线粒体基因组上的tRNA-Met、tRNA-Tyr、tRNA-Cys、tRNA-Trp、tRNA-GLn、tRNA-Gly、tRNA-Glu和tRNA-Thr位于环形线粒体L链上;18种腹足纲动物线粒体全长基因相似性为70.1%~92.9%,种间的12SRNA和16SRNA相似性与线粒体基因组全长相似性相当;12SRNA的391~491bp区域和16SRNA的1~106bp和361~481bp区域为高度变异区,而16SRNA的1191~1317bp区域为高度保守区;以F5引物扩增测序3个野生群体,共检测到由40个多态位点组成的26个单倍型,野生群体单倍型多样性为(0.406±0.112)~(0.532±0.113),野生群体核苷酸多样性为(0.00094±0.00124)~(0.00111±0.00123);北海野生群体与连江和长乐野生群体之间的遗距离分别为0.00094和0.00099。其结果可以为泥东风螺遗传进化、人工增殖和种质资源保护评估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2012—2014年,采用笼壶作业渔船定点调查和生产性调查相结合方法对福建省连江县黄岐湾海域泥东风螺增殖放流效果进行了初步评估。结果表明:2014年6月定点调查捕获的泥东风螺重量较2012年(放流前)增加25.1倍;2014年生产性调查捕获的泥东风螺重量(107.84 kg)较2012年增加2.8倍;单日螺重量(2.51 kg/d)增加2.7倍;单笼螺重量(120.50 g/笼)增加2.4倍。2013年和2014年捕获的泥东风螺平均体重分别比2012年(放流前)下降了73.98%和67.45%,这说明了放流海区新的泥东风螺补充群体已形成并初显成效,已有部分小螺加入了捕捞群体。通过两年增殖放流,泥东风螺资源恢复已取得较为明显效果。  相似文献   

15.
本研究采用MISA软件分析泥东风螺(Babylonia lutosa)转录组中微卫星信息。结果显示,从转录组中共获得16324个SSR,共有181种重复基元;泥东风螺转录组中不同类型微卫星的重复基元具有不同的分布特征,其中,二核苷酸重复基元中AC/GT(70.58%)重复基元以重复6次出现频率占优;长度为12~20 bp的SSR占63.95%,长度为21~25 bp的SSR占9.14%,总体的平均长度为18.4 bp。随机选取其中50条序列设计引物,通过对福建野生泥东风螺群体(WP)DNA样本进行PCR扩增和分型,结果获得23个多态性位点,等位基因数目为2~7个不等,期望杂合度(Ne)为0.190~0.937,观察杂合度(No)为0.065~0.936,多态性信息含量(PIC)为0.061~0.777,有4个位点显著偏离哈迪温伯格平衡(Hardy-Weinberg equilibrium, HWE) (P<0.05)。对野生群体和养殖群体(BP)遗传多样性分析显示,野生群体和养殖群体的平均Ne分别为0.491和0.544,平均No分别为0.477和0.564,平均PIC分别为0.541和0.407。Fis结果显示,野生群体和养殖群体分别有13个和9个位点杂合子过剩。群体间遗传分化指数(Fst)为0.001~0.655,平均值为0.053 (0.05相似文献   

16.
为探究双线紫蛤(Sanguinolaria diphos)幼贝最适生长条件,采用响应面法研究了温度(24℃、27℃、30℃)、盐度(20、25、30)和p H(7.3±0.03,8.3±0.03,9.3±0.03)对双线紫蛤幼贝日生长率的联合效应。实验结果表明:1)温度对幼贝生长率影响极显著(P0.01),3种生态因子对幼贝生长率影响程度大小顺序是:温度盐度pH;2)通过Design-Expert 8.0.6软件进行响应面分析实验,得出双线紫蛤幼贝最适生长环境组合是温度为26.43℃、盐度为25、pH为8.3,理论最佳日生长率为2.90%。经模型验证实验后,得到的日生长率为2.76%。实验验证结果与预测结果较接近,响应面分析法可靠。研究结果为双线紫蛤池塘大面积养殖的推广提供科学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