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59 毫秒
1.
翻转课堂是一种创新型的教学模式,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升学习效率。该文从《花卉学》传统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入手,介绍了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花卉学》教学中的实施情况及成效,以期为农林院校《花卉学》翻转课堂的实践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
结合《园林树木学》教学现状,阐述《园林树木学》和植物造景教学结合的作用和方式,以及教学过程中改变被动教学的途径,提出的学科交叉结合和学生被动变主动的教学方式,可以改变传统授课的不足,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自主学习能力和与实践结合能力。  相似文献   

3.
《茶树栽培学》是农业院校茶学专业学生的基础与主干课程.本文总结了当前《茶树栽培学》教学现状,分析了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结合疫情期间实验课的安排,提出若干教学改革方案.  相似文献   

4.
通过分析目前《茶树栽培学》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根据产业发展需求,从教学内容的优化和教学方法的改进两方面对《茶树栽培学》课程教学进行了改革探索,以达到提高课程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的目的。  相似文献   

5.
针对当前《花卉学》教学课时少、授课方式单一、学生兴趣不浓等弊端,引入"雨课堂"等教学工具,从课前、课中、课后多环节,引导学生深入学习花卉学当今最新知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端正学习思想、重视创新引领,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教育效果。  相似文献   

6.
杨可航  张玥 《茶叶通讯》2022,(4):556-562
在新农科的大背景下,推进基于文化交往视角的课程教学是实现大学立德树人根本要求的重要举措。当前课程教学主要以知识传递为主,不能较好地实现高等教育“立德树人”的总体目标。从课堂教学的本质来看,要打破对于教学活动的传统认知赋予师生平等的教学主体地位,以实现“教”与“育”并举的目的。茶文化作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茶文化学》课程天然具有开展文化育人的优势,能够通过文化引导学生树立当代主流价值观。笔者在基于文化交往视角的教学要素分析及“文化交往”视角下《茶文化学》课程教学意义的基础上,探讨并提出基于文化交往视角下的教学活动实践路径,以期给《茶文化学》等课程教学的新模式提供有效参考。  相似文献   

7.
楼有林 《茶叶》2018,(1):46-47
正引言张堂恒,男,出身于1917年7月,浙江平湖人,1938年毕业于浙江大学农业经济系,先后在复旦大学和武汉大学任教。1950年起任浙江农业大学茶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是我国著名茶学家、评茶大师。从事教育科研工作60年,热爱忠诚党的教育事业,曾讲授过《茶树栽培学》、《茶作学》、《茶叶概论》、《制茶学》、《茶叶审评与检验学》、《茶叶加工原理》、《茶叶专业英语》、《田间试验与生物统计》、  相似文献   

8.
《茶艺学》课程是我国涉茶与非涉茶专业高校课程之一,其对学生的专业技能与综合素质的提升具有的关键作用逐渐显现,课程地位不断提升,现有的传统教学设计已无法满足其日益增长的对学生的培养要求。微课融入《茶艺学》的课程教学设计中,可在教学活动的全过程中真正实现“学生为主体,学生积极参与,学生主动思考,教师持续发展,教育方式不断探索研究”的新理念的逐步实施,可为其他课程的教学设计与开展提供理论基础与依据。  相似文献   

9.
借助于网络教学平台,分别从课程培养目标、教学内容、课程考核等环节探讨了《园艺植物栽培学总论》课程的SPOC混合式教学模式,为园艺专业其他在线课程的建设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0.
正9月26日,由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出版的高校茶健康学教材《茶健康学》在福建省安溪县举行首发式。《茶健康学》内容包含茶保健成分、茶保健机制、茶保健功效、茶保健疗方、饮茶与养生等茶保健养生领域的科学研究成果与数据资料。《茶健康学》主编、福建农林大学安溪茶学院院长林金科认为,现代医学的科学实验和临床实践都  相似文献   

11.
《茶树栽培学》是茶学专业的核心课程,在目前建设“新农科”的背景之下,在扎实专业基础的情况下提升学生创新科技水平和服务社会能力,提高学生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在农业生产管理的应用能力成为课程的改革新目标。本文以原先课程改革为基础,对茶树栽培学课程内容从优整合优化,从理论课、实践课教学、课程考核制度与教学体系全方位进一步探索改革。  相似文献   

12.
《茶叶加工学》是茶学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应用型核心课程。本文在分析《茶叶加工学》课程教学现状和存在问题的基础上,结合茶学发展趋势和茶产业各环节对制茶技术人才的需求,提出以巩固基础理论与提高创新实践能力结合模式下的课程教学改革思路与建议,以期为茶学专业人才的高质量培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摆在我们面前的是一部装帧精美、洋洋百万言的当代中国水稻重要专著《中国水稻》。这是继《中国水稻栽培学》和《中国稻作学》之后在全国范围内组织有关水稻专家编写的又一部具有我国特色的水稻专著。1961年由中国农业科学院第一任院长、著名水稻科学家丁颖教授主编的《中国水稻栽培学》是建国以后第一部全面、系统总结介绍我国水稻科学技术的专著,它对我国水稻科学技术和生产的发展作出了历史性的贡献。20年之后诞生的《中国稻作学》及时总结了中国稻作科学的新发展和新成就,特  相似文献   

14.
教学研究与教学改革对于提高教学质量和专业建设水平具有重要的意义。从课程教学内容组织、教材等资源选取、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等方面对《土地法学》课程教学开展了研究与实践,提出了课堂讲授结合案例教学、角色扮演模拟教学、网络互动教学以及规范化课程考核等具体教学手段,并进行了实践应用。结果表明,上述教学改革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保持教学内容的现势性、提高教学质量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5.
为适应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要求,对《茶道与茶艺》课程教学进行了"教、学、做"一体化改革的探索与实践。通过整合课程内容,实现学科知识与茶艺师职业岗位技能的有机融合,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构建实践教学体系,改革课程考核方式,提高学生职业技能,全面促进学生职业能力的提升。  相似文献   

16.
由中国农业科学院主持全国近七十名专家学者编纂的《中国稻作学》已由农业出版社公开发行(1986年版,以下简称《稻作学》),全书百万字共十七章,举凡廿多年来我国稻作科研和生产中的重大课题,该书几乎皆有涉猎。建国以来我国首部稻作巨著《中国水稻栽培学》(农业出版社1961年版,以下简称《栽培学》)曾由丁颖教授主编,但旧著出版迄今已逾25年,其间我国稻作理论与实践已有长足的进步和积累,人们期望从更高的视界审查和分析历史文献的欲念每常不能自禁,新版《稻作学》的应运而生,基本上满足了这种冀求。《稻作学》采用的主体文献,多以我国60年代以来的最新资料为主,这构成《稻作学》以新取胜的特点。不仅于此,该书在介绍主题学科的关键内容时,多能适当引用国外文献,这不仅有利于体现科学的继承和发展,引入和创新的关系,而且确能标明我国稻作理论和实践在世界稻作学海中的地位。如我国杂交稻的开发和利用,无论在理论和实践上都占世界领先  相似文献   

17.
旷碧峰     
<正>著名蔬菜栽培育种专家,现任衡阳市蔬菜研究所所长、研究员。长期从事蔬菜栽培育种研究及管理工作,已获省、市科技进步奖等各类奖项22项,其中:"蔬菜均衡生产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推广"获湖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大白菜规范化栽培研究"获湖南省科  相似文献   

18.
针对专业技术基础课《工程制图》教学所面临的问题,结合现代教学理念,将多维教学模式引入《工程制图》课程教学中,从教学目标、教学设计、教学手段等出发,探讨了如何实现多维教学模式在《工程制图》教学中的应用。对教学改革效果进行了调研和分析,为在新形式下提高《工程制图》的教学质量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9.
我院从1981年开始,把农学专业的《作物栽培学》、《作物育种学》、《耕作学》三门专业课的实验部分从理论中独立出来,改为一门必修的《农学实验》课,通过五年的实践,有如下粗浅体会,特提出和同志们共同探讨。  相似文献   

20.
<正>安徽文艺出版社将著名学者余秋雨最富于学术价值的著作汇编为《余秋雨学术六卷》出版,其中包括《极端之美》《北大授课》《世界戏剧学》《中国戏剧史》《艺术创造学》《观众心理学》。如同该丛书《序言》在《极端之美》一书后边所说明的:我为中华民族的顶端美学,选定了两个项目:一是书法,二是昆曲。为了凸显越来越重要的生态文明,又加入了普洱茶的品鉴美学。因此,此书的副标题是"举世独有的三项文化"。如果说得更学术一点,也可以称之为"中国美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