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宾川县大坟山植物多样性及随海拔梯度的变化趋势。[方法]2022年6—7月采用样方法和线路调查法对沿海拔梯度设置的3条样带(2 290~2 902 m)开展调查,对种子植物的生活型和科、属、种的多样性沿海拔梯度的变化趋势进行分析。[结果]大坟山具有丰富的物种多样性,共有种子植物153种,隶属于69科、135属,物种多样性随海拔变化呈现出“中间高度膨胀”的“单峰”分布格局;乔灌草生活型种数比为1∶1.5∶2.96;乔木和灌木的数量及郁闭度随海拔升高呈现出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草本数量与海拔呈正相关关系。[结论]海拔梯度的变化形成了复杂的环境异质性,强烈影响了大坟山物种多样性分布格局的形成。  相似文献   

2.
林琳  姜林林  孙备  李建东  刘芳 《玉米科学》2008,16(3):150-153
应用群落生态学方法,对玉米田杂草群落进行调查研究,探讨不同肥力和密度下玉米田杂草的群落组成、多样性和稳定性。结果表明,玉米田优势种杂草为稗草、红蓼、反枝苋、圆叶藜,其中稗草综合优势度最高。施肥可增加杂草数量和生物量,肥力和密度分别对群落中不同物种的综合优势度产生不同影响,并对玉米田杂草群落的组成、多样性和稳定性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究阔叶混交林的更新特性。[方法]对红椎纯林、马尾松纯林、红椎+马尾松同龄混交林、红椎+马尾松异龄混交林4种林分设置固定样地进行幼苗更新研究。[结果]红锥与马尾松同龄混交林下幼苗物种数量及个体数均远高于各自的纯林及异龄混交林分;各林分自然更新显示物种数、个体数稀少特征;固定幼苗样方分析表明,红椎纯林和同龄混交林幼苗在不同坡位差异显著,而马尾松纯林和异龄混交林幼苗的个体数在不同坡位差异不显著;间伐因素对同龄混交林和异龄混交林的幼苗物种数影响显著,去除凋落物能显著增加红椎纯林和同龄混交林林下幼苗的物种数。[结论]结果为阔叶混交林的培育和更新研究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4.
韦扬春 《园艺与种苗》2021,(6):20-21,24
[目的]考察红锥及马尾松异龄混交林林下幼苗更新的环境效应.[方法]通过对环江县华山林场红锥与马尾松异龄混交林林下幼苗建立固定样地进行物种和数量统计,分析不同坡位、间伐强度、凋落物盖度对幼苗更新的影响.[结果]红椎与马尾松异龄混交林林下各时期不同坡位下的幼苗个体数和物种数无显著差异.多重比较分析表明,强度、中度间伐更有利...  相似文献   

5.
以文昌航天发射缓冲区不同森林群落为研究对象,选择8个不同植被类型,分别设置1 hm2固定大样地,对森林植物群落的多样性、森林植物群落的物种均匀度、森林植物群落的物种优势度进行观测。结果表明:不同森林群落乔木层物种多样性差异显著,半红树林群落树种种类最高,物种多样性最高达到2.38,其次分别是天然次生林和人工混交林;不同森林群落中不同层次植物均匀度总体表现出草本层>灌木层>乔木层的规律,但天然次生林由于郁闭度较高,林下草本较灌木少,多样性和均匀度均小于灌木层;红树林物种优势度最小,各物种优势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究不同施氮水平下丛枝菌根真菌(AMF)对工业废弃地植物生产力和多样性的影响。[方法]设计了水处理和灭菌及3个不同施氮水平的双因素六处理野外试验,分别测定植物群落的生产力及物种多样性。[结果]加入灭菌剂苯菌灵后,生产力及物种多样性均出现明显的下降;而随着施氮水平的增加,植物生产力及物种多样性均出现升高的趋势,并且在高氮水平下水处理与苯菌灵处理之间的差异达显著水平。[结论]苯菌灵处理对植物生产力有显著负效应;在一定氮素范围内,氮素含量有植物生产力和多样性存在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7.
棕榈藤是一种重要的非木质森林资源,在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经济发展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为了解棕榈藤伴生群落特征及其对棕榈藤种群数量的影响,本研究应用样方调查和排序分析法,对海南岛甘什岭5个棕榈藤种的伴生群落物种组成、物种多样性及其对棕榈藤种群数量影响进行研究。在20个面积为400 m2的样方中,共记录维管植物192种,隶属63科140属。群落植物以大戟科(Euphorbiaceae)、樟科(Lauraceae)和茜草科(Rubiaceae)等为数量优势科,热带科优势明显,建群种为龙脑香科(Dipterocarpaceae)的铁凌(Hopea reticulata)和青皮(Vatica mangachapoi);群落物种丰富度和多样性均以乔木层(54,2.89)最高,草本层(8,1.68)最低。均匀度指数以草本层(0.84)最高,灌木层(0.65)最低;DCA和RDA排序结果表明,除黄藤(Daemonorops jenkinsiana)外,其余4种棕榈藤与群落优势种关系密切,群落多数物种多样性因子抑制杖藤(Calamus rhabdocladus)种群多度,层间植物多样性促进黄藤和多果省藤(Calamus walkeri)种群发展,乔木层、灌木层和草本层物种多样性促进白藤(Calamus tetradactylus)和小钩叶藤(Plectocomia microstachys)多度增加。建议加强对甘什岭棕榈藤伴生群落的生境、重要伴生植物和群落物种多样性保护,以促进棕榈藤种群更新繁衍。  相似文献   

8.
通过野外样方调查,对广东陆河南万红锥林群落野生维管植物进行了区系和群落物种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共统计维管植物58科88属122种,其中种子植物属和种的区系成分均以热带成分为主。在群落各层植物种类组成中,乔木层有40种,占该群落总种数的32.79%;灌木层有76种,占总种数的62.30%;草本层有48种,占总种数的25.93%。群落外貌常绿,物种丰富度指数表现为:整个群落>灌木层>草本层>乔木层,Shannon-Wiener指数以及Pielou均匀度指数表现为:乔木层>灌木层,自然更新良好,处于稳定增长阶段。陆河南万红锥林群落的物种多样性指数低于广西容县红锥林,高于福建华安红锥群落和广西玉林人工红锥林,且与同样为次生群落的广西容县红锥林最为接近。  相似文献   

9.
物种多样性是生物多样性的基本层次,不仅体现生物种类的丰富程度,也表现物种演化的空间范围及对特定环境的生态适应性。群落结构是研究植物历史动态的基础,在认识明确物种间生长竞争关系的同时,反映着群落演替的趋势。本研究以江西省大岗山为研究区,基于62个样地,共计3.72 hm2面积调查结果,对大岗山植物群落的物种多样性和群落结构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群落内共有植物486种,隶属于120科286属,其中单种属占总数的66.43%,杉木在群落中处于优势地位;大岗山处于亚热带地区,具有过渡带性质,种子植物属包括13个分布类型,其中包含9个中国特有属;香农-威纳(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辛普森(Simpson)多样性指数、皮诺(Pielou)均匀度指数在各生长层的分布趋势基本一致,灌木层优势明显,草本层略高于乔木层。群落整体物种多样性指数较高,物种较丰富;按样带划分,2号样带物种最丰富,1号样带略低于其他样带。但1、2号样带群落相似性最高,3、4号样带物种多样性指数相差较小,但群落差异最大。  相似文献   

10.
试验对农牧一体化方式下玉米田养鹅模式和传统种植模式的田间杂草群落进行对比研究,统计分析放牧前各杂草的生物多样性指数和地上生物量,初步探讨玉米田养鹅模式下物种多样性指数与杂草生物量之间关系。研究结果表明,萝北、林芝两地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Simpson优势度指数和Margalef物种丰富度指数与地上生物量指标之间均显著相关(P0.05),说明玉米田养鹅系统群落物种多样性与生产力之间紧密相关,物种多样性的增加可明显提高地上生物量。萝北玉米田养鹅处理玉米产量较对照降低17.73%,处理间差异不显著(P0.05);林芝玉米田养鹅处理下玉米产量较对照降低40.64%,处理间差异显著(P0.05)。  相似文献   

11.
准确把握森林群落特征与其物种多样性的耦合关系是林分管理的基础。选择亚热带3种地带性森林类型,分别为季风常绿阔叶林(米槠林)、天然针叶林(马尾松林)和落叶-常绿阔叶混交林(闽桦-闽楠林),调查了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和藤本植物群落特征(高度、胸径、冠幅、盖度等)并计算了不同层次物种多样性,旨在探讨森林群落特征与物种多样性的耦合关系。结果表明:(1)闽桦-闽楠林胸径显著大于马尾松林,而马尾松林和米槠林、闽桦-闽楠林和米槠林之间胸径无显著差异(P>0.05),此外,3种林分乔木层树高和枝下高均无显著差异(P>0.05),马尾松林和闽桦-闽楠林的灌木株高、地径和草本多度、盖度显著高于米槠林,草本层多度和盖度为马尾松林>闽桦-闽楠林>米槠林(P<0.05)。(2)3种森林类型的物种多样性基本都呈灌木层>乔木层>藤本层>草本层的趋势,群落的物种多样性取决于乔灌层多样性。(3)典范对应分析表明,3种林分群落特征与其物种多样性存在相互影响的关系。其中米槠林胸径、草本高度和盖度对乔灌层物种多样性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马尾松林的灌木冠幅对草本物种多样性和均匀度有显著影响,是影响群落物种多样性的主导因子。闽桦-闽楠林灌木冠幅和地径,树高和枝下高对灌草层丰富度的提高具有促进作用,通过提高枝下高和灌木高度生长,降低草本盖度、灌木冠幅和大小,可增加群落物种多样性。研究结果对于科学评价森林空间结构,制定合理经营措施实现物种多样性保育和森林科学经营等方面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应用TWINSPAN和DCA,研究海南凤仙花所在群落植被的分布格局,并探讨了海南凤仙花种群大小及其不同群丛下物种的多样性。结果表明:(1)DCA排序结果与TWINSPAN分类结果一致,将16个样方划分为4个群丛类型;(2)DCA排序能较好地反映各群丛类型与环境因子的生态关系,DCA第一、第二排序轴分布反映了海拔和郁闭度的变化;(3)不同群丛的物种多样性指数和丰富度指数存在差异,且不同层之间也存在差异。海南凤仙花所在群落不同群丛的形成与环境因子关系密切,其中海拔是影响其分布格局和物种多样性的环境因子;(4)不同群落结构下的海南凤仙花的种群大小及幼苗更新能力不同,在今后的保护中应采取不同的保护措施。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海南七仙岭裂苞省藤群落的物种组成以及群落特征。[方法]采用样方调查法,统计样方内乔木(胸径大于2 cm)的胸径、树高、种名,同时记录裂苞省藤的萌蘖数和长度;记录灌木(胸径小于2 cm且株高大于50 cm)的种名、株高和株数,以及草本植物(株高低于50 cm)的种名、盖度。[结果](1)在1 200 m2样方中,裂苞省藤密度为24.11%;共记录维管植物129种,隶属51科97属。(2)群落植物科以泛热带分布类型最为丰富,植物属以热带亚洲分布类型最为丰富;以大戟科、梧桐科、番荔枝科和樟科为优势科,野桐属、柿属和山矾属为优势属。(3)乔木层物种丰富度最大,多样性指数变化趋势为乔木层>草本层>灌木层,均匀性指数的变化趋势均表现为草本层>灌木层>乔木层。(4)裂苞省藤幼苗在该群落占较高的优势,具有较高的重要值,反映该藤种在群落处于发育的初级阶段。[结论]不仅为生物多样性研究提供物质基础,还为裂苞省藤资源保存提供针对不同种类和生长阶段的种源知识贮备,对天然藤林可持续经营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为探究生草大叶油草种植对芒果园节肢动物群落的影响,将种植大叶油草的芒果园与传统清耕生境节肢动物群落结构进行比较,对2种不同生境2018年8月—2019年6月的节肢动物群落物种数量、物种多样性、群落稳定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大叶油草生境下芒果园节肢动物物种数量、个体数量约为清耕生境的2倍;物种多样性指数、群落稳定性显著高于清耕生境,在天敌亚群落方面也表现出相似差异。而害虫亚群落方面,清耕生境害虫数量(4730头)约为大叶油草生境(2027头)的2倍。综合分析表明,芒果园种植大叶油草有利于增强节肢动物群落稳定性,减少害虫、提高天敌的种群数量、便于发挥天敌的自然控制作用,是一种较好的绿色防控措施。  相似文献   

15.
以海南中部山区的草地、灌丛、次生林和原始林为演替系列,研究植被演替过程中群落结构多样性与物种多样性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群落演替过程中植物科属种数、总体Shannon-Wiener指数和Margalef指数、乔灌木层的Shannon-Wiener指数和Margalef指数及垂直结构多样性指数都显著增大;群落结构多样性指数分别与群落植物科属种数、总体alpha物种多样性指数、灌木层和乔木层物种alpha多样性指数都显著正相关。通过恢复演替,植被复杂性和质量都呈增大趋势。  相似文献   

16.
种植玉米诱集带对棉田昆虫群落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3,他引:9  
运用群落生态学的研究方法,研究了棉田种植单季和双季玉米诱集带对昆虫群落的影响.研究表明,种植单季和双季玉米诱集带后棉田的物种数、天敌的种类和数量均明显增加;棉田昆虫群落和害虫亚群落的多样性指数增加,但天敌亚群落的多样性指数有所下降;昆虫群落和害虫亚群落的稳定性增加.种植双季玉米诱集带对天敌的保护增殖作用优于单季玉米诱集带.  相似文献   

17.
为研究化肥减施对花生根际土壤微生物的影响,设不同化肥减施梯度试验,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各处理根际土壤细菌群落结构和多样性。结果表明:对比不施肥处理,习惯施肥处理OTUs、ACE和Chao1指数均明显上升,Simpson指数显著增大,Shannon指数显著减小,两处理间差异显著的细菌门\属(相对丰度排名前10)为8\3个;各减施处理间的群落构成和多样性差异不明显,但菌群丰度均显著高于不施肥处理,多样性与不施肥处理间差异不显著;化肥减施50%(225 kg/hm~2)条件下,根际土壤菌群物种丰度指数最高,多样性指数与不施肥处理差异很小;通过Venn图分析发现,在OTU数量种类方面,减施肥料处理不仅包含习惯施肥和不施肥,并拥有2个代表特有细菌属的独特OTU;相似性分析说明,减施处理的菌群结构和物种组成介于习惯施肥与不施肥处理之间,随减施量的提高,土壤菌群物种组成逐步趋同于不施肥处理。习惯施肥提高了根际土壤菌群丰度但多样性降低,显著改变了门\属水平上的菌群构成,减施化肥在增加菌群丰度的同时维持其原有多样性。化肥减施50%,花生根际土壤细菌群落最丰富,其物种构成和多样性与不施肥土壤类似。  相似文献   

18.
采用随机取样法,调查受螺旋粉虱为害的2种寄主植物上节肢动物群落结构,以探讨螺旋粉虱为害对寄主植物上节肢动物群落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2种寄主中,受螺旋粉虱为害的植株,节肢动物发生量明显高于未受害植株,并且主要以同翅目类昆虫数量增加为主;受螺旋粉虱为害的洋紫荆植株上,节肢动物群落的物种数量明显高于未受害植株,群落结构也较为复杂,受螺旋粉虱为害与未为害的番石榴植株上,物种数量也有所增加,但群落结构组成未发生较大改变;整体而言,于未受害洋紫荆植株相比,受害洋紫荆植株的物种丰富度及多样性较高、物种发生较为均匀,而番石榴植株受害与未受害植株间,群落的物种丰富度、多样性及均匀度等各指数差异不明显;未受害洋紫荆寄主的种群优势度较受害洋紫荆的种群优势度高。  相似文献   

19.
不同轮耕模式对黑土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吉林省公主岭市黑土3年的田间试验为研究对象,采用高通量测序方法,研究不同轮耕模式和秸秆还田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组成及其多样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与秸秆离田处理(A)相比,秸秆连年深翻(D)、深翻/旋耕(C)和覆盖/覆盖/深翻(E)3个还田处理均显著提高亚表层(20~40 cm)土壤有机质和氮磷钾含量。对于微生物总量OTU分析表明,经过秸秆深翻处理亚表层土壤微生物总数均高于表层土壤,秸秆连年覆盖还田(B)处理则是表层(0~20 cm)土壤微生物总量高于亚表层土壤。经秸秆深翻处理亚表层土壤Chao1指数较高,Simpson指数较低,物种丰度明显提高;连年覆盖还田处理表层土壤物种Chao1指数和Shannon指数较高;秸秆覆盖还田可提高表层土壤物种丰度。C和D处理与A处理亚表层土壤组间物种多样性有显著差异,具体差异在分类学上的组成中有所体现,门水平上物种组成无差异,但属水平上亚表层土壤与表层土壤之间微生物组成不同。冗余分析显示,不同秸秆还田模式下土壤有机质及有效N、P养分变化是引起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变化的重要环境因子。秸秆覆盖还田和秸秆深翻还田分别能够有效改善表层和亚表层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多样性。  相似文献   

20.
[目的]对辽南地区选育和引进的17个糯玉米自交系农艺性状的遗传多样性及其杂种优势类群进行分析。[方法]采用NCⅡ试验设计,选用不同杂种优势类群且国内常用的4个糯玉米自交系为测验种,对辽南地区17个外引和自选糯玉米自交系进行研究。[结果]17份糯玉米自交系的主要农艺性状间存在显著遗传差异,通过聚类分析划分为4个杂优类群。[结论]17份糯玉米自交系农艺性状好,优良性状遗传力高、一般配合力好,各个类群间存在杂种优势,但遗传基础不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