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黄土丘陵区生态农业建设效益评价指标体系初步研究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徐勇  韩国义 《水土保持研究》2002,9(4):139-143,146
总结了评价指标体系的概念,阐述了构建评价指标体系的目的应遵循的基本原则,依据生态农业建设的系统特征和指标间的前后、左右关系理清了评价指标体系的结构,初步建立起了适用于黄土丘陵区的生态农业建设效益评价指标体系,并对一些新指标或重要指标进行了解析,最后以燕沟流域为例,检验了评价指标体系的实证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2.
黄土高原中部丘陵区生态农业建设模式研究   总被引:9,自引:4,他引:9  
作为黄土高原中部丘陵区中尺度生态农业建设综合研究的组成部分,以燕沟流域为试验示范基地,在综合治理的同时,优化调整农林牧结构,进行规模化经营与示范;重点研究了高效农业型、农果复合型,林牧型等不同类型生态农业建设模式并取得了较好的试验示范效果。  相似文献   

3.
晋西黄土丘陵区生态农业总体规划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农业建设是一项多因素、多层次、多目标的复杂的系统工程。遵循生态经济学原理,以晋西黄土丘陵区为一个大系统,坚持经济、生态、社会三者效益相结合,采用目标规划和模型,对该区生态农业建设进行了总体规划,为有关部门决策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4.
宁南彭阳县黄土丘陵半干旱区的白岔村,自1979年开始综合治理。“八五”开始依据生态学原理与系统工程的方法,进行了生态农业建设的规划设计,经过3年的实施验证,于1993年取得了显的生态经济效益,治理水土流失面积达到70%,林草覆盖面积50%,森林覆盖率19%;人均有粮400kg,人均纯收入408元。全村97.2%的农户解决了温饱,有13%的农户人均有粮超500kg,纯收入超1000元。  相似文献   

5.
根据白岔种植业的自然条件,通过大量的试验,调查研究,分析了当地种植业的生产水平,限制了因素及种植结构,从水分,肥力,气候资源对作物的利用和满足程度多角度分析,提调整结构,增施化肥,优化农耕地质量建设,强化地力培能,实现良种化,推广窑窖蓄水节水灌溉和覆盖载培,应用生物调节剂等新型旱农耕作栽培技术,对指导当地及周边地区的农副业生产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安塞县纸坊沟小流域通过水土保持型生态农业建设,将农林牧用地比例由1983年的1:0.3:0.5调整到1990年的1:0.98:1.2,使生态环境和农业生产条件得到改善,扭转了整个农业生态系统的恶性循环。年土壤侵蚀模数由1.4万t/km2减少为6500t/km~2,粮食产量达2175~3225kg/hm~2,人均产粮由420.2kg提高到601.5kg,1990年人均纯收入达667元。该文以纸坊沟为例,论述了黄土丘陵区水土保持型生态农业建设的意义、指导思想、结构和功能及实施途径,提出了水土保持型生态农业建设的三个阶段和每个阶段要求达到的指标,为该地区生态农业建设提供了进一步治理开发的意见。  相似文献   

7.
黄土丘陵区坡向差异及其在生态环境建设中的意义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黄土丘陵区生态环境极其脆弱,侵蚀严重,在分析该区小气候、土地利用方式、土壤特性和侵蚀特征的坡向差异及其成因的基础上,指出坡向差异在该区域耕作业、林业、牧业和水土保持措施方面的指导意义,并提出了一些合理利用这种差异及土地资源的建议.以其能为区域生态环境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陕北黄土丘陵区新农村植被建设问题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促进陕北黄土丘陵沟壑区新农村植被建设的健康发展,对该区新农村植被建设进行了调查,发现新农村植被建设过程中存在着3个主要问题.(1)喜欢选择常绿树种,且多以松类、柏类为主,影响了当地以苹果、梨为主的果业发展.(2)模仿城市绿化,热衷于修建广场和草坪,导致田园风光、传统文化等乡村特色消失.(3)树种、草种比较单一,多为外来树种,不能反映区域特色,且树种、草种间搭配不够合理,存在着相克现象.建议新农村植被建设以乡土树种为主,合理搭配树种.突出田园风光和区域特色.  相似文献   

9.
陕北黄土丘陵区植被建设分区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陕北丘陵沟壑区的自然生态环境和植被分布状况,将该区植被建设划分为北部毛乌素沙地沿线丘陵沟壑区,东北部黄土丘陵及黄河谷地区,西北部白于山及横山山区,东部黄土丘陵及黄河谷地区和南部黄龙山、崂山沿线次生林区等5个区域,并阐述了每个区域的植被类型、建设任务、经营方向、经营模式和不同立地条件适宜的植被种类。  相似文献   

10.
该由社会林业概念谈起,阐述了林草间作模式的生态经济特征,举例论证了林草间作模式在解决黄土丘陵区“三料”俱缺问题方面的意义,表明:林草间作技术在黄土丘陵区有良好的生产应用前景,同时,根据生产经营的侧重点,可将林草间作模式分为三类,以林为主式,以草为主式和林草均衡式,通过对存在问题的探讨,作认为关于林草间作模式及经营管理等问题仍需要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1.
陇中黄土高原丘陵区生态建设与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介绍了陇中黄土高原丘陵区的自然地理特点,分析了其生态环境现状,认为极端脆弱的生态环境和超负荷的人口对该地区构成了双重压力。提出水土保持与生态建设是实现整个地区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前提。深入分析了水土保持与生态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其主要原因。在实地调研与比较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陇中黄土高原丘陵区生态建设的发展方向,即:(1)树立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建设指导思想;(2)走建设水土保持型生态农业与发展小流域生态  相似文献   

12.
黄土高原植被建设中的有关问题   总被引:27,自引:0,他引:27  
针对草土高原植被建设中存在的覆被率低,造林成活率、保存率低和效益低等问题,提出了只有在生态效益、树种选择等方面转变观念,才能切实搞好植被建设,并提出了植被建设中值得注意的若干重大问题。  相似文献   

13.
研究内容作为“九五”黄土高原中部丘陵区中尺度生态农业建设综合研究的组成部分,以位于黄土丘陵区中部腹地的延安市宝塔区和安塞县为代表,在总结和分析两区县农村经济发展历史演变过程、现状特征、优势资源、成功经验及制约因素的基础上,通过综合对比分析目前关于黄土丘陵区整治和开发在战略方针上存在的两种不同方略,认为黄土丘陵区的治理开发宜采取“两者兼顾”的战略,并提出了相应的农村经济发展方向和对策。  相似文献   

14.
关于黄土高原生态环境建设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相似文献   

15.
黄土高原第Ⅲ副区小流域降水空间异质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降水的空间异质性是水资源管理重要的理论基础。以吕二沟小流域为例,从地形地貌角度对黄土高原第Ⅲ副区小流域尺度上降水的空间异质性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多年平均降水量表现出流域上游〉中游〉下游的特性,并且随着海拔的增高而增加;不同降水强度引起的降水空间异质性不同,降水量愈大,空间异质性越大。应用SURFER软件对不同降水量情形下流域降水等值线的分布进行了模拟,结果表明,降水量越大,高程和距离沟口距离所起的作用越明显。  相似文献   

16.
黄土丘陵沟壑区水平沟耕作效益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9a试验资料,分析和研究了坡地水平沟耕作的土壤水分动态及耗水规律,并从水土流失、养分流失及水分利用方面研究了水平沟耕作效益.得出坡地水平沟耕作的土壤水分变化为:封冻前的强烈失墒期、越冬干湿交替失墒期和返青拔节后缓慢失墒期3个阶段.小麦灌浆期及返青期对产量作用最大;水平为能够显著地拦蓄径流,减少土镶冲刷和养分流失,提高土壤水分利用率,进而提高作物单产.  相似文献   

17.
黄土高原窑窖集水工程技术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 ,指出了目前黄土高原窑窖集水工程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包括沿路水窖布设过多、集流场建设滞后以及目前窑窖施工、沉沙池设计中存在的关键技术问题等。在具体分析集流场集流潜力和用水量基础上 ,针对沿路水窖布局提出了科学密度指标体系。作者还对水窖工程技术存在问题提出了对策 ,并推荐迷宫式沉沙池以完善目前窑窖工程的技术环节。  相似文献   

18.
梯田玉米土壤水分动态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依据田间试验资料,对梯田玉米土壤水分动态特征进行了研究。并以谷子和休闲地作为对比,对不同植被覆盖条件下的梯田土壤水分差异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1)雨季降水对玉米地土壤水分的补给起着重要的作用,其土壤贮水量动态与年内的降雨周期相吻合;(2)不同植被覆盖条件对梯田土壤水分状况影响较大,玉米、谷子全生育期的农田蒸散量分别为502.9mm和473.9mm,同期对照休闲地的蒸散量仅为414.1mm;(3)玉米全生育期ET/E0(农田蒸散量/同期水面蒸发量)的比值为0.77,并且在拔节期和抽雄期都大于1,而谷子全生育期该值为0.69。  相似文献   

19.
宽谷丘陵区是以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第Ⅴ副区为主体,涉及第Ⅱ、第Ⅲ、第Ⅳ副区的部分区域。该区域沟壑纵横,常年降水稀少,气候干旱,水土流失严重,人民生活水平低。水土流失、干旱、低产、贫困是该区突出的生态、社会和经济问题。选择黄土丘陵沟壑区第Ⅲ副区的中山沟流域东山村作为示范点,在治理水土流失的同时,配套集雨节灌措施,培育和发展葡萄等特色产业,大力推广节水农业,通过减少化肥、农药施用量,以减缓面源污染。并在综合确定监测指标的同时,通过定点监测、调查访问等监测方法,采用层次分析法建立了示范效益监测与评价指标体系,从而科学合理地评价示范效应及生态经济系统。  相似文献   

20.
通过室内人工模拟降雨的方法,分析了降雨对管理措施坡耕地水沙动态过程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降雨条件下,实施管理措施坡耕地初始产流时间有所不同。耙耱地措施和人工锄耕,不同雨强条件下的径流强度过程线从开始产流都呈现出先波动上升、后下降的变化趋势。人工掏挖,在雨强1.50mm/min条件下径流强度过程线从开始产流呈现出先上升、后下降的变化趋势,波动性较大;而雨强0.68mm/min条件下径流强度过程线从开始产流却一直呈增加的变化趋势。等高耕作,在雨强1.50mm/min条件下径流强度过程线从开始产流呈现出一直增加的变化趋势,起始波动性较大;而雨强0.68mm/min条件下径流强度过程线从开始产流却呈先增加、后降低的变化趋势。降雨强度对实施管理措施坡面累积产流产沙过程影响较大,随雨强的增大,累积产流产沙也随之增加,但各管理措施对水沙动态过程影响程度不同。这为揭示人为管理措施的水保效应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同时也可服务于黄土区坡耕地水土流失的治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