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研究大兴安岭地区雷击火的发生规律和关键影响因素,为大兴安岭林区雷击火防控决策提供指导。【方法】基于1968-2010年黑龙江大兴安岭地区的雷击火历史统计数据,以及雷电定位监测数据、植被数据、气象数据、DEM数据等,利用Arcmap和统计软件从雷电活动(雷电流强度、陡度、电流极性、能量)、气象因子(降水量、风速、相对湿度、气温)、林分类型(落叶松林、阔叶林、针阔混交林、灌木林等)和地形(坡度、坡向、海拔)等方面,分析大兴安岭地区雷击火的发生规律。【结果】黑龙江大兴安岭地区1968-2010年共发生508次雷击火,主要集中在5-8月份,其中6月份最为频繁;10:00-17:00是雷击火高发时段;阿木尔、塔河、呼中、新林和松岭是大兴安岭雷击火易发地区。雷电活动对雷击火发生有一定影响,引发雷击火的闪电多为负闪,雷电流强度和陡度分别为-10~-1 kA和-10~-1 kA/μs,雷电流释放的能量与雷击火的发生之间无明显规律性。气象因子中,气温与雷击火发生呈极显著正相关,降水量、相对湿度和风速与雷击火发生相关性不显著。雷击火的发生同样受林分类型和海拔的影响,主要发生在落叶松林中,0°~10°坡度雷击火发生较频繁,坡向对其影响并不显著,海拔300~900 m的地区为雷击火高发区。【结论】明确了大兴安岭地区雷击火的发生规律及影响因素,建议在夏季尤其是6月份对重点林区进行雷击火的监测和预防。  相似文献   

2.
黑龙江省夏季林火与气象环境条件的相关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2001-2007年黑龙江省所辖林区的夏季林火火场资料以及相应地区的降水、气温、相对湿度、风速、日照等气象资料,分析黑龙江省夏季林火特征以及夏季林火与气象条件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黑龙江省夏季林火集中期为7月25日-8月16日,且夏季林火日变化明显,主要发生在15:00-17:00时,多发生在大兴安岭和黑河林区(50°44′~53°24′N,121°34′~126°40′E),此地区是黑龙江省夏季林火防御的重点区域,其中雷击火是引起森林火灾的主要原因;雨日里,出现林火的概率较低,75%以上林火当日无降水;日最小相对湿度<40%时易发生林火,40%的林火当日最小相对湿度<30%;日平均气温在15~25 ℃、日最高气温25~35 ℃是夏季林火发生的关键温度区间;在日照时数超过6 h易发生夏季林火.经过方差分析发现:降水量、最小相对湿度与林火具有显著的负相关,气温、地温、日照时数、风速均与林火具有显著的正相关.  相似文献   

3.
东北是中国雷击火发生最频繁的地区,因此有必要研究该地区的闪电活动规律。本文根据美国NASA提供的LIS/OTD v2.2格点资料,分析了东北地区闪电活动的时空分布。并结合雷击火的时空分布,用东北地区的气象资料、DEM数据和植被数据,分析了雷击火发生的原因。结果表明闪电在呼伦贝尔盟和黑河地区活动频繁,7月闪电最集中;而雷击火在大兴安岭、呼伦贝尔盟和黑河地区分布较多,6月份雷击火最多。可见二者在空间分布上大致一致,但也存在差异;在时间分布上有明显差别。本文研究发现,大兴安岭闪电活动不多,但雷击火频繁发生,主要原因是:地形起伏大、受大气环流影响容易形成干暴雷、易燃物分布广泛;相对于7月、8月来说,6月份闪电值较小但雷击火最多,主要原因是:7月、8月份降水多、相对湿度大、风速小,不容易着火。  相似文献   

4.
大兴安岭地区雷击火发生的雷电条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掌握大兴安岭地区雷电分布的特点,以提高当地森林火险等级的预报水平。【方法】利用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地区的闪电定位仪数据及雷击火和气象数据,分析2005-2008年闪电分布特征及其与雷击火的关系。【结果】大兴安岭地区闪电主要发生在6-8月份,日变化基本呈双峰分布,其中12:00-20:00发生最频繁;研究区负闪次数明显多于正闪,6月和8月以雷电流强度绝对值在1~10kA的闪击次数居多,7月以雷电流强度绝对值大于10kA的闪击次数占优势,其中从10:00-20:00,雷电流强度绝对值多为1~10kA,从21:00-03:00,雷电流强度绝对值在20kA以上所占比例高;闪击当日的降水量对雷击火的发生有较大影响,闪击次数为[1,1000]∪[10500,+∞),且当日降水量为[0,1]mm易发生雷击火;发生雷击火的雷电流强度绝对值主要在1~10kA。【结论】闪电和降水对大兴安岭地区的雷击火发生均有较大影响,在较少降水及中等强度雷电流时更易发生雷击火。  相似文献   

5.
吉林省森林火灾释放碳量的时间变化规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根据吉林省1969-2004年的森林火灾统计数据,计算出吉林省森林火灾年均释放碳22004.38~29339.17t,约占全国年均森林火灾排放碳的1.05%.用排放比法得出吉林省年平均森林火灾释放的CO2、CO、CH4量分别为72614.45~96819.27、5283.01~7044.02和1784.40~2379.20t.吉林省森林火灾碳和含碳气体释放最多的月份是9月,占总释放量的60.6%,其次为10、5和4月,分别占总释放量的16.1%、11.4%和9.8%.吉林省森林火灾碳和含碳气体释放最多的时间段是13:00-13:59,占总释放量的31.4%,其次是14:00-14:59、15:00-15:59和11:00-11:59,分别占总释放量的18.7%、16.4%和16.0%.  相似文献   

6.
调控膜是微孔地膜研究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具有透水保水和调温等功能。对调控膜覆盖下的土壤水分、温度与普通地膜覆盖及裸地对比观察结果表明,调控膜覆盖对中等以下强度的降水可使90%以上渗入膜下土中,雨后17d从调控膜中散发出的水分仅占渗入水分的17.6%;温度变化,5~20cm土层中午14:00时调控膜覆盖的比普通膜低0.5~0.6℃,早8:00时和晚20:00时温度差异仅在0.2~0.3℃之间。  相似文献   

7.
测定了5种温度(14 、17、 20、 24和29℃)下,白条锦蛇的耗氧量及耗氧率.结果表明:在这5种温度条件下,白条锦蛇的耗氧量均随体质量的增加而明显增大,而白条锦蛇的耗氧率则刚好相反,随体质量的增加耗氧率反而减小; 另外,白条锦蛇的耗氧量、耗氧率与温度均呈显著的线性回归关系.在14~29℃白条锦蛇的耗氧量、耗氧率均随温度升高而增加,并得出耗氧量x0与温度t的一元线性回归方程:x0=-25.25+3.51t,耗氧率Q0与温度t的一元线性回归方程Q0=-230.25+27.14t.白条锦蛇的耗氧率与温度的变化关系,说明白条锦蛇的新陈代谢率随环境温度改变而改变,在14~29℃白条锦蛇的新陈代谢随环境温度升高而加快.  相似文献   

8.
大兴安岭气候变化及其对林火发生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大兴安岭地区1972—2005年的气象资料,运用Yamamoto检测、气候倾向率等方法分析了该区域的气候变化规律、突变特征等,并初步探讨了这种变化对林火发生的影响。结果表明:近34a来,大兴安岭年均气温呈显著的升高趋势,气温突变出现在1988年前后;降水量、年平均相对湿度波动性较大,总体上呈略增加趋势;进入21世纪,年及各季节降水、相对湿度大幅度减少,且气温升高,表现出明显暖干化趋势;各气候因子季节性差异很大,夏季干旱化趋势较为严重。1987年后,积极的防火措施促进了可燃物的大量积累,在气候干旱的条件下,大兴安岭雷击火明显增多,8月份成为新的雷击火多发月。  相似文献   

9.
本文利用FNL1°×1°再分析资料、三门县气象区域自动站观测资料,对2019年第9号台风"利奇马"对三门县造成的降水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利奇马台风影响期间,三门县时空分布不均,降水集中时间为2019年8月9日07∶00—10日20∶00,约占过程降水90%;极端性显著,呈现西多东少的分布特征,超400mm的降水主要集中在中西部山区,突破当地历史台风过程降水记录;水汽通量大,低层存在水汽通量散度大值区,有充足的水汽供应且持续时间长;迎风坡地形对枧头村降水的增幅作用主要集中在9日07∶00—10日08∶00,增幅2~3倍;枧头村地区垂直速度的变化与降水变化具有较好的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10.
西藏拉萨灌草区的气象要素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掌握西藏拉萨达孜县山地气候的特点,以西藏拉萨达孜县巴嘎雪村西南河谷山地灌草区为研究对象,分析2014—2015年不同海拔梯度下主要气象要素(降水量、气温、风速)特征,结果表明:(1)随着海拔梯度的升高,降水量逐渐增加,平均气温逐渐降低,风速逐渐增大。(2)降水主要集中在6—9月份,其中8月份降水量最大,7月份次之,其他月份降水量较少。降水时段主要分布在晚上,特别是01:00—07:00降水量较多,白天降水量相对较少。最大降水量时间为04:00,最小降水量时间为13:00。(3) 6月份平均气温最高,7、8月份平均气温次之,1月平均气温最低。最高气温日(2015年6月7日)各时间段内气温均在10℃以上,日平均气温为20. 1℃,从08:00开始气温持续上升,17:00气温最高,为27. 6℃。最低气温日(2015年1月10日)气温均在0℃以下,日平均气温为-11. 3℃,16:00气温最高,为-4. 3℃,09:00的气温最低,为-17. 5℃。(4)冬、春季节风速最大,秋季风速次之,夏季风速最小。白天(08:00—18:00)的风速明显高于晚上,最大风速出现在18:00;凌晨(03:00—07:00)的平均风速最小,最小风速出现在07:00。  相似文献   

11.
2000~2008年大兴安岭森林雷击火特征分析与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骞  肖稳安  庞文静  刘达新 《农技服务》2009,26(10):106-107,136
大兴安岭林区是我国重点森林火险地区之一,每年由雷击引发的火灾占较大的比例。根据2000~2008年雷击火数据资料及对应的气象要素资料,分析大兴安岭雷击火的分布特征及规律,并对预防和避免森林雷击起火的方法加以阐述。  相似文献   

12.
为研究江汉平原云地闪电活动特征,依据湖北省ADTD(Adranced Direction Finding on Time Difference)闪电监测系统2007-2016年10年的监测资料,采用数理统计方法 ,对该区域10年间云地闪电频次的年、月、日和季节变化以及雷电流幅值分布特征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2007-2016年,云地闪电频次有逐年降低的趋势,但正闪比例逐年升高,频次未降。年平均负闪电频次占总闪电频次的94.50%,正闪占5.50%。夏季闪电频次最多,但正闪占比最小,仅有4.70%;冬季闪电最少,而正闪占比最大,是夏季正闪电占比的2.5倍以上。总闪电频次的月变化呈现单峰型特征,峰值出现在7月,12月闪电频次最少。通常状况下,正闪平均强度均大于总闪平均强度和负闪平均强度,正闪平均强度在25~70 k A之间;总闪和负闪的平均强度在30~45 k A之间。总闪电频次日变化特征明显,呈单峰单谷型,其中,云地闪电频次最多和最少的时段分别出现在15:00~16:00和10:00~11:00,农民外出劳作应尽量避免雷电高发时段。  相似文献   

13.
利用拉萨市历年人工地面观测资料、闪电定位仪等资料,采用ArkGIS等软件和层次分析法,研究拉萨市城区历史雷击及雷灾情况、爆炸危险场所分布,最终划分出拉萨市城区雷灾易发区,并提出相应的防御措施。结果表明,拉萨市城区年均雷暴日数为70.5 d,月雷暴日数主要在5—9月,11月—次年3月几乎无雷暴出现,月雷暴日分布呈单峰型;雷电活动存在明显的日变化,主要出现在14∶00—次日02∶00。拉萨市城区闪电分布较为均匀,负闪电占绝大多数。雷电灾害具有发生频次多、范围广、雷暴活动期长等特点。城中、城东、城南区域为雷电灾害易发区域;城北、城西/开发区雷灾易发等级中等,柳梧新区雷灾易发等级最低。  相似文献   

14.
利用威海气象局1997—2017年雷电灾害统计资料,分析威海市雷电灾害的主要形式、经济损失、伤亡人数、时空分布特征、行业特征和地域差异,并对灾害成因做了进一步的分析。结果表明,雷灾事故相对发生较多的地区为威海中部及西部内陆地区,雷灾事故相对发生较少的地区为东部及南部沿海地区;年雷电灾害次数总体呈上升趋势;雷电造成的损害有直接雷击灾害和间接雷击灾害,其中间接雷击造成的损失占79.44%;每年5—8月是威海雷电灾害事故高发时期,每天15:00—17:00是雷电灾害事故高发时段;雷击造成微电子设施损失位居榜首,供配电设施次之;郊区雷击时常造成人员伤亡事故,应引起特别关注。  相似文献   

15.
黄振  李万彪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7):3728-3730,3733
采用大连地区不同地理位置的4个雷击探测仪组成的闪电监测定位系统获取的2007-2008年云地闪电资料,从闪电的极性分布、日变化、强度、闪电密度等方面,研究了大连周边地区云地闪电时空分布特点。结果表明,云地闪中负闪电占闪电总数的93.9%,平均闪电强度为27.99 kA;正闪电占闪电总数的6.1%,平均闪电强度为35.56 kA;闪电频次的日变化呈明显的双峰双谷结构,17:00-18:00和04:00-05:00为2个峰值,2个谷值分别出现在09:00-10:00和00:00-01:00;5-9月闪电次数占全年闪电总数的91.5%,其中6-8月闪电次数最多;正、负闪电的强度主要集中在15-35 kA,80%以上闪电强度小于40 kA,100 kA以下的闪电次数约占闪电总数的99.3%;大连周边地区闪电空间分布呈明显的地域性差异,辽东湾和大连东部沿海地区是对流发生的主要发生地,远离海区的内地区域闪电发生的频率要低的多,沿海地区是大连周边地区雷电灾害防御工作重点。  相似文献   

16.
根据吉林省1969—1980年的重特大森林火灾的统计数据,借助SPSS17.0统计软件,运用非参数检验的方法,分析了不同地区、起火月份、起火时间、林型、林龄、疏密度、气温、风速等因素对受害森林面积和过火总面积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地区的过火总面积之间存在极其显著性差异,延边地区的起火次数最多(127次),过火总面积的均值最大(528.878 9 hm2);不同起火月份的受害森林面积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3月份受害森林面积的均值最大(572.021 4 hm2),而起火次数较多的月份主要集中在4、5、9、10月份,应注意春、秋两季的重特大森林火灾预防。  相似文献   

17.
江苏地区雷电活动分布特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李芳  黄兴友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28):13725-13727
利用江苏省气象部门提供的ADTD雷电探测系统2007年全年的闪电资料,分析了江苏地区闪电的月变化、日变化、季节变化等特征,并将所得结果与美国俄克拉荷马和堪萨斯州的闪电气候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江苏省云地闪中负闪占绝大多数。占总地闪的95.4%;地闪主要出现在夏季,占全年的92.8%,其中,8月份出现的地闪次数为全年之最,高达385817次,约占全年的45.7%;正地闪所占比例的月际变化与闪电次数正好相反,夏季正地闪所占的比例最小,而冬季正地闪所占比例较大;闪电的发生也有明显的日变化;雷电发生的主要时间段在各个季节是不同的,形成雷电的原因也不同。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利用闪电定位资料对厦门市同安区雷电活动规律进行深入研究。[方法]采用2005~2010年同安区雷电观测和闪电定位资料,分析同安区雷电分布特征。[结果]同安区雷电活动频繁,主要出现在3~11月,其中5~9月最为活跃;空间分布不均匀,北部山区多,南部平原少。对同期相关环流形势和天气系统进行统计,结果表明,产生雷闪的天气类型主要有高空槽类、副热带高压类和热带系统类等3类6型。[结论]该研究可为开展雷击损害评估、雷电灾害预警预报等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新巴尔虎草原火时空分布特征及对气象因子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草原火是草原生态系统重要的干扰因子,严重影响着系统的结构与功能。新巴尔虎草原草是我国重要的草原生态系统,随着极端气候事件的频发,加剧了该地区发生重特大草原火灾的可能性。本研究可为草原火的火险区划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本研究基于遥感影像,借助地理信息系统和ENVI等软件,分析了2001—2016年新巴尔虎草原火时空特征,并结合气象数据,探讨草原过火面积对气象因子的响应特性。结果新巴尔虎草原火在时间和空间上呈现规律性分布。在时间上,过火面积年变化存周期性变化规律,2003年和2013年分别出现过火面积峰值,周期间隔10年;过火面积月变化差异明显,过火面积集中在4、5月和9、10月,时间对应研究区域火灾频发的春秋两季;在空间上,高频度火灾发生区域全部分布于国境线附近,越境火灾风险比较大。草原火过火面积与气象因子有着密切关系。在月平均气温为0~10 ℃、月总降水量在0~20 mm、月平均相对湿度40%以下及月平均风速大于5 m/s的区域最利于草原火灾的发生和蔓延。结论新巴尔虎草原火预防工作在区域上应集中在新巴尔虎草原西部、东南部和东北部地区,加强边境地区草原火的监测和管理。在时间上应关注每年4、5月和9、10月,特别是月平均气温0~10 ℃、月总降水量0~20 mm、月平均相对湿度40%以下及月平均风速大于5 m/s的地区。未来可从更长的时间和更广的空间尺度来对草原火的发生周期进行模拟和预测,更有效地探究野火的长期动态变化规律及其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20.
利用甘肃省各林区16年的森林火灾资料,分析了火灾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甘肃省森林火灾主要集中在2~3月份;森林火灾平均开始于10月下旬,结束于5月中旬;地域分布主要集中在马衔山、小陇山、白龙江等林区。此外,利用NOAA气象卫星资料研究发现,遥感监测到的归一化差分植被指数与森林火灾发生率有较好的负相关关系,因此归一化差分植被指数可用于森林火灾的预警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