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产生水体富营养化的主要因素是由于废水中过高的磷含量,其预防的关键是发展废水除磷技术.本文介绍了废水生物除磷技术和磷回收新技术,展望了废水生物除磷技术和回收技术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2.
废水除磷技术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水体富营养化的主要因素是磷盐含量增加,其预防的关键是废水除磷技术,本文介绍了目前废水除磷技术的常用方法:物化除磷和生物除磷,并阐述了其机理及工艺发展现状,对今后的研究方向作出展望。 相似文献
3.
4.
介绍了生物除磷机理的发展过程和生物除磷的生化过程,探讨了对生物除磷起重要作用的微生物,并对聚磷菌的分离纯化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5.
水体富营养化是世界性难题,其中磷是主要限制因子。生物除磷工艺具有结构简单、污泥产量少、运行费用较低、便于操作和磷的回收等优点。在介绍PAO和DPB除磷原理的基础上,综述国内外生物除磷的研究进展,并介绍应用较多的除磷工艺,以供污水防治参考。 相似文献
6.
7.
文章介绍了池塘养殖废水的生物处理技术及应用前景,结合我国池塘养殖大多规模较小、地域分散、季节性换水和废水排放时间比较集中的特点,指出在我国发展高效的微生物制剂和养殖-种植复合系统是比较可行的池塘养殖废水处理模式。 相似文献
8.
微生物除磷研究与工艺技术的发展前景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综述聚磷菌的生物除磷机理和影响除磷效果的主要因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对湖泊底泥应用生物除磷和纳米材料除磷的观点,为应用生物除磷方法来解决富营养化水体中作为限制因子的磷的有效去除问题提供技术研发依据。 相似文献
9.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05,(13)
综述聚磷菌的生物除磷机理和影响除磷效果的主要因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对湖泊底泥应用生物除磷和纳米材料除磷的观点,为应用生物除磷方法来解决富营养化水体中作为限制因子的磷的有效去除问题提供技术研发依据。 相似文献
10.
11.
以巢湖底泥为原料进行梯度驯化,利用平板分离技术,从底泥中分离到三株聚磷菌株,参照伯杰氏手册进行菌种分类鉴定,初步确定均属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spp)。通过进行相应的单因子优化实验,初步确定其最佳生长条件为:三株菌的最适生长温度为30℃;K1菌最适pH为8,K2、K3菌最适pH为7;K1、K3菌最适菌量为OD=0.4,K2菌最适菌量为OD=0.6。同时研究了氧气、碳源对这3株菌聚磷能力的影响,在厌氧条件下出现放磷现象,好氧条件下过量摄磷现象;以乙酸钠为碳源时,其聚磷率高于以乳糖、甲醇、乙醇为碳源时的摄磷量。 相似文献
12.
13.
14.
通过烧杯实验,考察了聚合氯化铝(PAC)、氯化铁(FeCl3)及聚合硫酸铁(PFS)对二级出水中磷的去除效果及其影响因素,并对混凝剂的经济性及选用标准进行了讨论.结果表明,PAC、FeCl,及PPS除磷最佳pH值范围分别为6~9、7—9和7~9.对于较低浓度含磷的二级出水,宜采用PFS除磷,可以在混凝剂投加量较低的条件下,获得较高的除磷率.欲使初始总磷质量浓度为1.735mg/L的二级出水经混凝处理后,其出水总磷浓度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中Ⅲ类水体的水质标准,PAC、FeCl3、PFS的最佳投药量分别为40、20、25mg/L. 相似文献
15.
干渣吸附处理含磷污水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批量平衡法,研究了水体磷浓度、干渣粒径和温度对干渣吸附除磷效果的影响,探讨了干渣对水体中磷素的选择性吸附特征及其饱和吸附磷素后的解吸释磷现象。结果表明,溶液浓度越高,干渣吸附除磷速率越慢,效率越低。磷浓度为6和12mg·L^-1时,作用20h后,除磷效率可达90%。干渣粒径越小,除磷速率越快,效果也越好,磷浓度为12mg·L^-1,吸附平衡后,30、60和100目干渣的除磷效率分别为80%、93%和96%。温度对干渣除磷效果的影响较大,磷浓度为12mg·L^-1,25和35℃时,除磷效率可达95%,但在5℃时,除磷效率仅为75%。干渣能够选择性地吸附去除水体中的磷素,适宜作为除磷吸附剂,处理多种含磷污水。 相似文献
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