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整秸秆氨化饲料的蛋白质含量为11.06%,比对照地窖氨化饲料蛋白质含量4.5%提高了1.45倍;饲料呈黄褐色,伴有爆米花香带酸甜味的酥脆感;牲畜采食量提高15%,消化率提高45%;每头牛每年节约饲料费500元、纯收入1100元以上。适宜我国东北玉米区、华北平原小麦区、西部干旱杂粮区以及南方水稻区的农作物整秸秆氨化饲料规模化养牛。  相似文献   

2.
秸秆氨化处理技术是目前我国畜牧业生产中发展最快、应用最广的秸秆饲料化方法之一。现结合笔者的工作实践,将饲喂氨化秸秆饲料时应注意的问题总结如下,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研究目的】提高玉米秸的饲用价值;【方法】对玉米秸进行了不同的氨化处理并饲喂育成牛;【结果】玉米秸经盐水复合氨化处理,其粗蛋白含量、采食量和日增重比对照组分别提高了124.25%、22.26%和56.25%,每kg增重饲料成本降低15.63%。【结论】建议大力推广使用盐水复合氨化玉米秸秆,以促进养牛业的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4.
麦秸不同氨化处理对肉牛饲喂效果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目的】为提高麦秸的饲用价值,【方法】对麦秸进行了不同的氨化处理并饲喂肉牛试验,【结果】结果表明:麦秸经造纸废液复合氨化处理,其粗蛋白含量和日增重比对照组分别提高了111.40%和45.28%,采食量显著增加(P<0.05),每千克增重饲料成本降低25.04%。【结论】建议在秸秆的氨化处理中推广使用造纸废液复合氨化处理技术,以提高养牛业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5.
正我国农作物秸秆年生产量为7亿~8亿吨,但多腐烂于田中或被焚烧,饲用率不到30%,既浪费宝贵的资源又污染环境。如能对它们进行微生物发酵等处理,利用率和营养价值都会得到大幅提高,对缓解饲料不足和促进畜牧业发展等都有很好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一、微生物发酵秸秆的利用效能秸秆的主要成分是粗纤维、木质素、粗蛋白、胶质物和抗营养物质,其中蛋白质含量仅3%~6%,  相似文献   

6.
市场掠影     
生态饲料前途广阔(1)秸秆饲料农村农作物秸秆资源十分丰富,将其青贮氨化,可以转化为适口性强、营养好的饲料,还可净化环境。(2)树叶饲料我国林木资源丰富,可用来饲喂畜禽的树叶品种很多,且树叶中富含蛋白质、维生素和动物体内所需的微量元素。(3)绿肥饲料绿肥作物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和维生素,营养全面,是一种优质饲料。(4)蚕粪饲料桑蚕和柞蚕的蚕粪,经物理、化学处理,能制成营养价值较高的饲料,既可喂畜禽,也可喂鱼。(5)羽毛饲料各种禽类的羽毛中蛋白质的含量很高,经特殊处理后可制成优质的蛋白质饲料。(6)酸贮饲料将水产品加工后的废弃物或低…  相似文献   

7.
梁刚 《科学种养》2010,(7):41-41
<正>随着草地生态畜牧业的不断发展,各地正着力推广使用氨化饲料,利用农作物秸杆制作大量的氨化饲料,以解决畜牧业生产中存在的饲料不足难题。现结合工作实践,谈谈氨化饲料制作与使用方法,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为缓解福建省发展畜牧业过程中豆科饲草短缺现状,了解福建省花生秸秆资源情况,为花生秸秆资源的合理利用提供依据,采用随机区组小区试验和品质分析等方法,结合统计年鉴数据,对12个福建省适栽的花生品种秸秆产量、主要品质与固碳量进行评价分析。结果表明,荚果产量为4012.5~5557.5 kg/hm2,平均为5119.5 kg/hm2;籽仁产量2742~3843 kg/hm2,平均为2881.5 kg/hm2;花生秸秆鲜草产量为20425.5~28488 kg/hm2,平均为24475.5 kg/ hm2;花生秸秆含水率为69.95%~73.98%,平均为72.41%;估算出2008-2010年福建省花生秸秆鲜草存量约235.087万t~242.45303万t,年平均为239.199万t;干草量约64.86万t~66.89万t,年平均为65.995万t。秸秆蛋白质含量8.38%~10.7%,平均为9.57%;粗脂肪含量1.2%~2.5%,平均为1.7%;总糖含量0.82%~6.26%,平均为4.72%;蔗糖含量0.4%~3.0%,平均为2.2%;还原糖含量0.4%~3.2%,平均为2.4%;中性洗涤纤维含量43.03%~52.4%,平均为46.48%;酸性洗涤纤维含量33.49%~42.23%,平均为36.67%;酸洗木质素含量7.19%~9.66%,平均为8.15%。综合品质分析,‘福花4号’、‘皖花4号’等品种的秸秆品质较优。福建省花生所固定的CO2约133.455924万t~143.007561万t,年平均为136.0317315万t。花生秸秆是优质的牧草资源,可相当于65万t饲料粮食,花生生产对CO2固定的贡献巨大,可减轻CO2排放对大气温室效应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双季青贮玉米模式物质生产及资源利用效率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随着畜牧业产品需求不断增加,“节粮型”草食牲畜的高效舍饲畜牧业已向农区转移。为建立与农区畜牧业发展相适应的资源高效利用的新型饲料生产技术体系,2004—2005年在热量资源限制的两熟北缘区北京地区进行了双季青贮玉米周年高产的技术探索,对双季青贮玉米与冬小麦-夏玉米和单季春玉米不同模式的物质积累量和生育过程的光、温、水资源的实际利用效率进行系统测定分析。结果表明,双季青贮地膜玉米-玉米模式优于传统模式冬小麦-夏玉米,其全年干物质生产率提高10.3%,能量提高12%,总辐射利用效率提高12.5%,热量资源生产效率提高22.5%,水分生产效率增加36.3%。与单季春玉米模式相比,在干物质生产率、能量、总辐射利用效率、光能生产效率上更具有明显优势。由此可见,通过利用全年两季C4玉米的高光效,早春覆膜栽培以及两季品种有效配置,不但可以充分利用两熟区的自然资源,而且为该区畜牧发展提供了一条新型的高产高效种植模式。  相似文献   

10.
作物秸秆既是农业生产的一种“副产物”,更是一项重要的农业资源。充分利用作物秸秆资源,对于发展农田循环生产技术,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均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简述了江西作物秸秆资源概况;分析了江西作物秸秆还田的方式、技术及其成效;提出了大力推行作物秸秆还田、不断提高农田土壤肥力的对策和措施。全文对当前发展农田循环生产技术具有积极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1.
秸秆资源统计是其综合利用的前提。按照农业部标准NY/T 1701-2009《农作物秸秆资源考察与评估技术规范》中的技术方法,以安徽省为例,采用2013 年《安徽统计年鉴》提供的统计数据,对主要农作物秸秆资源进行了统计分析与能源化利用评价。结果表明:安徽省主要农作物秸秆年理论资源量4487.99 万t,年可收集资源量3878.84 万t,年人均资源量72.88 kg/人;水稻、小麦和玉米秸秆是安徽省主要的作物秸秆资源,3 者合计可占秸秆资源总量的82.23%,年可收集量分别为1567.86、1539.43 和582.98 万t;皖北地区秸秆资源占全省资源总量的49.75%;江淮之间为32.08%;皖南山区为18.17%,呈现出明显的由北向南逐步递减的整体趋势。在此基础上,结合秸秆能源化利用方式,将安徽省秸秆资源利用能源化利用划分为重点开发区(A区)、适度开发区(B区)和限制开发区(C区)等3 个区域。为安徽省秸秆资源开发及能源化利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有机培肥与轮耕方式对夏玉米田土壤碳氮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探明不同轮耕和有机培肥方式对夏玉米田土壤碳氮及其酶活性的影响,对提升农田土壤肥力及促进玉米高产具有重要意义。设秸秆(P)与牛粪(F)两种有机培肥方式和小麦季旋耕-玉米季深松(RS)、小麦季深松-玉米季免耕(SN)、小麦季翻耕-玉米季免耕(CN) 3种轮耕方式,共6个处理,于2015—2016和2016—2017玉米收获期采样测定,研究了不同有机培肥和轮耕方式对土壤碳氮及其酶活性和作物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轮耕方式、有机肥及其交互效应对土壤肥力有显著影响。在0~10 cm和10~20 cm土层,与轮耕方式CN相比, RS和SN能够显著提高土壤有机碳、全氮含量和脲酶、蔗糖酶活性。在轮耕方式RS中,与施用牛粪相比,秸秆还田显著提高了10~20 cm、20~30 cm和30~40 cm土层的有机碳含量,增加了10~20 cm土层的全氮含量和蔗糖酶活性。在轮耕方式SN中,与秸秆还田相比,施用牛粪显著提高了0~10 cm和10~20 cm土层的有机碳、全氮含量和蔗糖酶活性,增加了各土层脲酶活性。与秸秆还田+翻耕-免耕(PCN)相比,秸秆还田+旋耕-深松(PRS)和施用牛粪+深松-免耕(FSN)能显著提高土壤肥力。在0~10 cm和10~20 cm土层,各处理中以FSN增加土壤有机碳、全氮含量和蔗糖酶、脲酶活性最为明显。轮耕方式、有机肥及其交互效应对产量有显著影响。轮耕方式RS和SN的产量较CN分别显著提高了1.89%~10.49%、5.44%~11.99%。在轮耕方式RS中,产量表现为秸秆还田较施用牛粪显著提高了2.91%~3.11%;而在轮耕方式SN中,则表现为秸秆还田较施用牛粪显著降低了5.02%~9.07%。两年玉米产量均表现为FSNPRSFRSPSNFCNPCN。综上所述,在6种处理中,处理FSN在提高土壤肥力和产量方面最为显著,可以作为试验及周边地区适宜的轮耕培肥方式。  相似文献   

13.
为解决黑龙江省早春大棚土壤温度低及设施土壤环境恶化问题,以‘千禧’番茄为材料,研究秸秆+牛粪(NGH)、秸秆+马粪(MGH)、秸秆+羊粪(YGH)、单一秸秆(JG),以未进行反应堆技术为对照(CK),对早春大棚‘千禧’番茄土壤温度、土壤理化性状、酶活性及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各处理降低了土壤pH,提高了土壤温度、土壤EC、碱解氮、速效钾、有机质含量及土壤蔗糖酶、脲酶、磷酸酶、过氧化氢酶活性。经过秸秆生物反应堆处理的20 cm土层温度有明显的提升,其中秸秆+羊粪处理在反应启动后提升土壤温度效果最好;秸秆+羊粪(YGH)处理提高了土壤速效磷含量,是对照的2倍;秸秆+羊粪(YGH)处理土壤中4种酶活性均处于最高水平,分别比对照提高了91.9%、220%、18.5%、7.3%。各处理微生物多样性指数均显著高于对照,变化规律一致为秸秆+羊粪(YGH)>秸秆+牛粪(NGH)>秸秆+马粪(MGH)>秸秆(JG)>对照(CK);秸秆+羊粪(YGH)及秸秆+牛粪(NGH)处理对糖类、氨基酸类、酯类、醇类、胺类、酸类6类碳源的利用能力最强,显著高于其他处理和对照。应用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方法将大棚番茄土壤分为4个等级,秸秆+羊粪(YGH)处理为第一级,秸秆+牛粪(NGH)处理为第二级,秸秆+马粪(MGH)及单一秸秆(JG)处理为第三级,对照(CK)为第四级。应用秸秆复合有机酿热物生物反应堆促进了土壤环境的改善,以秸秆+羊粪(YGH)作为复合有机酿热物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14.
为探讨不同配比的生物质炭基肥料对青稞生长、产量和氮素利用的影响。以牛粪为研究对象,在限氧条件下经高温热解炭化制成生物炭,将生物质炭与一定比例的化学肥料混合,制成生物质炭基肥料。研究表明,随着碳化的进行,牛粪中的全氮和有机质(有机碳)含量降低,材料的碳氮比也随之降低,而全磷、全钾的含量升高;增施牛粪生物炭,青稞叶片中叶绿素含量升高,促进作物对肥料中养分的利用,进而利于青稞生长,草木灰与化肥配施的叶片叶绿素含量最高;不同处理籽粒产量之间的差异达到极显著;化肥施入量减少至70%,牛粪生物炭施入量30%时,籽粒产量最高,达到4830.75 kg/hm2,高于有机肥、草木灰与化肥配施和羊粪的处理(较对照增产13.88%);22500 kg/hm2羊粪处理的秸秆产量最高;同等氮输入条件下,减少化肥施用量,增加生物炭,可以提高氮素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15.
豆-稻-菜循环耕作模式是中国南方地区最重要的轮作模式之一,但秸秆还田对该耕作制度下作物产量和土壤肥力的影响尚不明确。通过连续7年的田间定位试验(2009—2015年),研究秸秆还田对豆-稻-菜循环耕作模式下作物产量和土壤养分状况的影响。结果表明:秸秆还田对浙江省豆-稻-菜轮作模式下作物产量的影响显著:与单施化肥相比,秸秆还田有效提高了水稻和小萝卜的产量,且水稻和小萝卜年均增产10%以上;此外,秸秆还田对豆-稻-菜循环种植区域土壤肥力也有较大影响:提高了土壤有机质、全氮、有效磷、速效钾含量和土壤pH值,此外,秸秆还田区域土壤全氮、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呈逐年增加趋势。由此可见,多熟制耕作制度下秸秆还田仍具有作物增产和土壤培肥作用,可作为耕地质量提升的有效手段长期实施。  相似文献   

16.
秸秆还田与实地氮肥管理对水稻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4,自引:4,他引:14  
以扬粳9538为材料,通过秸秆还田与氮素管理与秸秆不还田(对照)比较试验,研究了水稻产量及品质的表现。结果表明:秸秆还田与实地氮肥管理(SSNM)可以在减少氮肥施用量,秸秆全量还田的同时,增加水稻的产量,降低单位面积穗数,提高每穗粒数、结实率。秸秆还田与实地氮肥管理降低稻米的垩白米率、垩白度和直链淀粉含量,改善稻米的外观品质和营养品质,淀粉谱的最高粘度和崩解值增加,消减值减低,稻米食味品质得到改善,该技术同时减少穗分化前干物质积累,增加抽穗期光合速率、根系活力与ATP酶活性,促进同化物向籽粒的运转,减少茎杆中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的残留。对秸秆还田与不同氮素管理在产量、品质上的差异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7.
影响农作物秸秆处置利用的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是世界上的一个农业大国,农业生产中产生大量的废弃物,这些废弃物的不当处置严重地危害了环境,影响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通过对江苏省农户的实地调查,从农户的微观视角集中研究农户对农作物秸秆处置利用方式的选择方式及其影响因素,调查资料显示,农户主要是通过焚烧弃置和综合利用两种方式处置农作物秸秆。运用Logit二元选择模型的回归分析,发现农户在选择农作物秸秆的处置利用方式时受到了农户的个人身份特征、农户的家庭特征、农户的生产经营特征以及农户所处的地区等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秸秆还田是一种受政府和科学界鼓励的农业生物质循环处理方式,但近年来秸秆田间焚烧日益严重。为了解秸秆还田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效果,以河南省产粮大市——商丘市为研究对象,随机走访该市部分村庄,采用问卷调查方式采集秸秆还田实施情况及问题的相关信息,并进行了调查结果的统计分析。结果表明:92.5%的受访农户实行了秸秆还田,但70.8%的受访农户认为秸秆还田会加重病虫害,50%以上的受访者提出秸秆还田后需要多打药才能保证产量;愿意秸秆直接还田的农户只占调查农户的50%。目前部分农户已经采用秸秆生物质炭还田,其中多数(60%)农户认为生物质炭具有增产和减少病虫害的作用。调查分析还表明,影响秸秆还田意愿的主要因素是农户种植规模和是否以农为生,以农为生和种植规模较大的农户反映秸秆还田不增产并且需要多打药。从本次调查结果可以看出,秸秆直接还田确实存在实际困难,迫切需要寻找秸秆处理新途径。  相似文献   

19.
为探讨秸秆条带还田对东北春玉米产量的影响, 及其与土壤水氮及根系空间分布的关系, 2015年和2016年在辽宁铁岭开展田间试验, 设置垄间旋耕+秸秆还田(RR+S)、垄间旋耕(RR)、隔行垄间旋耕+秸秆还田(IR+S)和隔行垄间旋耕(IR) 4种处理方式。结果表明, 与不还田处理相比, RR+S和IR+S分别增产6.7%和8.2%, 其穗粒数、收获指数均显著增加, 但千粒重差异不显著; RR+S和IR+S处理较RR和IR处理, 30~60 cm土层土壤水分含量提高7.8%和6.1%, 0~30 cm土层土壤全氮含量平均增加6.9%和4.5%。秸秆还田处理较秸秆不还田处理玉米根长密度增加29.4%和22.7%, 其中30~60 cm土层达到显著水平, 根冠比降低21.0%和32.3%, 水分利用效率提高7.8%和7.0%。垄间与隔行垄间处理间水氮空间分布存在明显差异, 垄间处理(RR+S和RR)的土壤水、氮在空间上呈“植株中心两侧含量对称分布”状态, 而隔行垄间处理(IR+S和IR)则呈“植株中心两侧含量不对称分布”状态。说明秸秆条带还田(RR+S和IR+S)通过优化耕层土壤结构及土壤水氮分布, 显著提高了水分利用效率和籽粒产量, 但水氮空间分布对产量未产生直接影响。此外, 干旱年份(2015年)秸秆条带还田的增产效果更为显著, 为东北春玉米高产高效和秸秆综合利用提供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20.
为了充分挖掘贵州省丰富的农作物副产物资源、缓解饲料资源短缺和加快推进农作物副产物综合利用,基于《贵州统计年鉴》(2006-2019年)及实地调查数据,开展贵州主要农作物(稻谷、小麦、玉米、大豆、甘蔗、花生、油菜、薏苡和荞麦)及其副产物资源调查,对收集到的部分农作物副产物的常规营养成分、消化能和相对饲用价值(RFV)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在9种贵州主要农作物副产物中,小麦秸秆、薏苡秸秆和花生秸秆具有较高的粗蛋白含量(8.68%、8.52%和8.45%)、较低的酸性洗涤纤维(46.74%、40.63%和37.75%)和中性洗涤纤维含量(51.74%、46.37%和43.16%),营养成分较好;油菜秸杆、花生秸秆和薏苡秸秆的消化能(分别为10.91、9.25和8.91MJ/kg)均显著优于其他6种农作物副产物;油菜秸秆、花生秸秆和稻草的RFV均显著高于其他6种农作物副产物,且RFV高于100(分别为148.65、110.34和102.68)。说明在贵州地区,油菜秸秆、花生秸秆和薏苡秸秆等农作物副产物相对利用价值较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