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再生稻白背飞虱为害损失测定和防治指标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福建,白背飞虱是再生稻的重要害虫。文中进行了再生稻白背飞虱为害损失的测定。根据虫量和产量损失的关系,结合现行稻谷价格、产量水平、防治费用等因素,确定允许为害损失率,同时建立了防治指标模型。按照防治指标模型,制定出不同产量水平的防治指标。  相似文献   

2.
二代白背飞虱对粳稻为害损失及其防治指标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解二代白背飞虱对粳稻的为害损失,确定合理的防治指标,作者在武育粳3号上,通过接不同的虫量,然后一直保持自然状态的办法,研究了二代白背飞虱的增殖规律和为害损失及其防治指标。结果表明,不同水稻生育期,不同虫口密度的白背飞虱的增长速度不一样;同一生育期,低密度的增殖速度要大于高密度,但总虫量高密度处理显著高于低密度区。二代白背飞虱百丛虫量与水稻产量损失呈极显著正相关(r=0.9444**),关系式为Y=-13.875+7.451lg(x)(x为7月19日白背飞虱百丛虫量),防治指标为百丛180~200头。因此,当二代白背飞虱早发生或中等发生程度时,必须用药防治,控制其为害。  相似文献   

3.
二代白背飞虱对粳稻为害损失及其防治指标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接虫笼罩法,研究了二代白背飞虱在武育粳三号上的增殖规律,为害损失及防治指标。结果表明,不同水稻生育期,不同虫口密度的白背飞虱的增长速度不一样,同一生育期,低密度的增殖速度要大于高密度,但总虫量高密度处理显著高于低密度区。二代白背飞虱百丛虫量与水稻产量损失呈极显著正相关(r=0.9761),关系式为Y=14.2503lg(X)-29.0955(X为7月19日白背飞虱百丛虫量),防治指标为180 ̄  相似文献   

4.
再生稻白背虱为害损失测定和防治指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在福建,白背飞虱是再生稻的重要害虫。文中进行了再生稻白背飞虱为害损失的测定。根据虫量和产量损失的关系,结合现行稻谷价格、产量水平、防治费用等因素,确定允许为害损失率,同时建立了防治指标模型。按照防治指标模型,制定出不同产量水平的防治指标。  相似文献   

5.
玉米全蚀病为害损失测定及防治指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者对山东小麦—玉米两季作物区玉米全蚀病的发生情况进行田间自然发病田、人工接种田为害损失测定。结果表明,玉米受害后果穗千粒重下降,秃顶率增加;对产量的影响:1级减产20%左右,2级减产40%左右,3级减产50%以上。根据病情指数与产量损失率的数学模型,结合防治工本、产量水平和产品价格及经济效益,分高、中、低产田对经济允许为害水平进行了估算,并确定了防治指标,经大田验证,可以有效地指导更换品种和综合防治。  相似文献   

6.
山东省小麦纹枯病为害损失及防治指标的研究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2  
通过44个品种83块麦田小麦纹枯病为害损失的测定,明确小麦纹枯病可引起小麦显著减产。病级1~4级,穗粒数降低依次为3.39%、4.68%、5.97%、15.99%,但差异并不显著。千粒重降低依次为2.15%、5.74%、10.53%、18.66%,减产依次为7.21%、12.22%、25.05%、37.72%,千粒重降低是减产的主导因素。同一病级的为害损失,品种间有明显的差异,表现出耐病和敏感的不同,稻茬小麦损失大于玉米茬小麦。小麦群体病株率(X_1)和病情指数(X_2)与产量损失率(L)的关系符合二次曲线:L=0.2072X_1-8.0747×10~(-5)X_1~2-1.4937(n=67,R=0.7181),L=0.4346X_2-3.4835×10~(-4)X_2~2-0.8787(n=67,R=0.7530)。防治适期在小麦返青拔节期3月15日前后。小麦纹枯病防治指标商榷为病株率15%,或病情指数4%。  相似文献   

7.
水稻条纹叶枯病产量损失与防治指标研究初报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通过对条纹叶枯病不同病情与产量损失关系的研究,初步探明了水稻条纹叶枯病对产量的影响,病株率(x)与产量损失率(y)之间的关系为正相关,回归方程为y=1.06 0.84x(R=0.9278)。据此提出水稻条纹叶枯病的防治指标为病株率3%。  相似文献   

8.
水稻二化螟和稻纵卷叶螟复合为害损失及防治指标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田间对比试验结果,嘉兴地区单季稻田二代二化螟和五(3)代稻纵卷叶螟混合发生时,其复合为害的产量损失率y=0.0159X1+0.2456X2-0.2227(式中X1为二化螟枯鞘团密度,X2为稻纵卷叶螟虫口密度)。按照当前水稻生产水平,计算得经济允许损失L=2.3464。由满足0.0159X1+0.2456X2-0.2227=2.3464,测得二化螟和稻纵卷叶螟混合为害的1组动态的复合防治指标。  相似文献   

9.
采用多点试验方法,对稻蝗若虫集中田边为害期导致的水稻产量损失进行测定。结果表明:若虫虫量与产量损失呈正相关(r=0.9353),损失率回归方程y=1.2947+5.5723x。应用经济效益指标代替目前沿用的经济阈值指标,在生产水平550kg/667m2,6月上旬稻田边2m范围内化学防治的虫量指标为310头/百丛,较原指标61头/百丛放宽5倍。  相似文献   

10.
水稻不同生育期中华稻蝗危害损失及防治指标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网室盆栽试验表明,水稻苗期、分蘖期及孕穗期受稻蝗危害的产量损失,依稻蝗虫口密度的增加而逐渐增大,二者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式分别为: Y苗=-0.08328+0.5416x(r苗=0.9963**) Y分=0.06465+0.6891x(r分:=0.9982**) Y孕=0.07999+1.1080x(r孕=0.9966**)经计算,亩产500公斤生产水平的稻田,在苗期、分蘖期及孕穗期防治指标,分别为百丛水稻有若虫97、69和42头。  相似文献   

11.
12.
水稻纹枯病、二化螟为害损失估计及复合经济阈值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采取二次通用旋转设计及病虫2因素7水平全因子试验,研究不同肥密水平及相同条件下纹枯病(A)、第二代二化螟(B)的复合为害损失(AB)。结果表明,对水稻产量的影响,A、B、A×B均达极显著水准,证明病虫存在复合为害关系;复合为害的总损失与肥密因子有关,但受害株的损失与此无关。其损失率大小依次为:A相似文献   

13.
稻飞虱和纹枯病化控的策略及复合指标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取田间小区和网室盆栽试验,研究稻飞虱和纹枯病混合发生的化控策略及复合防治指标。结果表明,水稻孕穗期(7月上中旬)用高效、长效、安全药剂扑虱灵和粉锈灵混合防治的“治前控后”化防策略保产效果最佳。试验证明,稻飞虱和纹枯病对水稻有明显的交互作用。组建了稻飞虱(白背飞虱、褐飞虱)虫量(X_(1-2))、纹枯病病株率(X_3)的复合为害损失及动态经济阈值模型。经田间小区、大田应用检验,不仅防效高,保产效果好,而且减少施药次数,保护了天敌,三大效益显著。  相似文献   

14.
褐稻虱为害损失测算方法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进行盆栽单株罩笼接虫试验,测定褐稻虱三龄若虫在水稻分蘖末、孕穗和乳熟期,一龄若虫和成虫在孕穗期为害15天所造成的产量损失。根据褐稻虱的发育历期及其与累计取食量的关系,推算出每头褐稻虱在各虫龄期内的平均为害损失,由此推导出不同虫龄若虫和成虫的逐日为害损失率模型。探讨了一种较为准确的褐稻虱为害损失的测算方法。  相似文献   

15.
在水稻穗期分阶段设点,进行小区接虫和田间查虫分级,至收获前测定产量损失。结果表明,各生育期褐稻虱每穴虫量与产量损失率,均呈极显著的指数函数关系。在同一生育阶段,虫量越大损失也越大;在相同虫量条件下,产量损失随齐穗后天数的增加而下降。据此,求得各生育期褐稻虱虫量与损失率的综合关系式: ■=e~(4.0893-0.1793K 0.0121K~2-0.00022K~3-(6.7914e~(0.0624K))/x并提出在当地生产水平下的经济损害允许水平EIL=e~(1.12 0.06K)。进而提出中粳稻褐稻虱的防治阈限。早发年ET与EIL相交,迟发年ET恒小于EIL。  相似文献   

16.
麦鞘毛眼水蝇为害损失与经济阈值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89—1990年在甘南藏族自治州合作地区选用青棵农家品种“肚里黄”为试验材料,根据麦鞘毛眼水蝇(IIydrellia chinensis Qi et Li)为害特点,应用田间自然种群与药剂处理相结合的方法,通过线性回归分析、相关分析及通径分析、对青稞不同受害程度与产量损失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肚里黄”品种旗叶叶鞘受害程度的大小对青稞千粒重产量的形成有明显的影响,而其它叶鞘的影响不明显;经回归分析,平均严重度(X_2)、为害指数(X_3)与产量损失率(Y)的关系式分别为:Y=4.1599 0.4962X_2和Y=5.4197 0.4718X_3;空壳率的上升是造成产量损失的直接因素;在自然条件下,其经济阈值的数学模型为: X=1/2.58977CN(10.8737CN C_1)(卵量) 据此,合作地区麦鞘毛眼水蝇的防治指标为拔节后期单株卵量4.2粒。  相似文献   

17.
温度、食料条件对白背飞虱种群增长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白背飞虱若虫和全世代发育速率与温度的关系呈逻辑斯谛关系,成虫产卵前期和卵的发育速率与温度的关系呈二次抛物线关系。在18—30℃下,卵孵化率比较稳定,水稻生育期对卵孵化亦无明显影响,孵化率平均为86.96%。若虫存活率、成虫产卵量和内禀增长力受温度和食料条件的影响十分明显,取食分蘖期和拔节期水稻的若虫存活率最高,成虫产卵量和内禀增长力最大。在水稻各生育期,若虫存活率、成虫产卵量和内禀增长力与温度的关系呈抛物线趋势。当温度达到35℃时,各生育期卵孵化率均下降到50%以下,且若虫陆续全部死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