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稳定高效的多营养层级景观生态系统构建是近年来水族行业的发展热门,为探究海水水族箱在引入大型海藻后微宇宙生态系统结构和稳定性的变化,分别对不同处理组进行水质指标、浮游生物及细菌群落结构分析。结果表明:(1)有藻组水体溶解氧(DO)含量和pH上升趋势高于无藻组,并可维持亚硝态氮(NO2--N)含量在较低水平,实验结束时磷酸盐(PO43--P)及铵态氮(NH4+-N)含量显著低于无藻组(P < 0.05)。(2)有藻组细菌多样性及均匀度指数显著低于无藻组(P < 0.05);浮游生物群落均匀度指数存在显著组间差异(P < 0.05)。(3)细菌群落结构分析结果显示,无藻及有藻组第一、二优势菌门均为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无生物对照组分别为变形菌门和厚壁菌门(Firmicutes);各处理组浮游生物群落的第一优势门均为硅藻门(Bacillariophyta),至少占样品中浮游生物群落丰度的40%以上,第一优势属均为直链藻属(Melosira)。(4)CCA结果显示,无藻组微生物优势种丰度与营养盐含量呈正相关关系,与溶解氧(DO)及pH负相关,有藻组则相反。通过以上结果可推测,不同营养层级的微宇宙系统浮游生物及细菌群落组成不同,培养针叶蕨藻(Caulerpa sertularioides)能有效改善生态水族箱水质环境并影响水体微宇宙结构,有利于构建稳定高效并美观的海水景观生态系统。  相似文献   

2.
利用人工构建的上流式藻丛刷系统(UAS)处理海水观赏鱼养殖用水,并对水中NO3--N、NO2--N、NH4+-N和PO43--P等水质指标进行测定,以确定UAS对观赏鱼养殖用水水质的净化效果。结果表明,整个试验期间,水中NO3--N含量维持在11.12~19.91 mg/L范围内,NO2--N含量维持在0.001~0.002 mg/L范围内,NH4+-N含量维持在0.011~0.028 mg/L范围内,PO43--P含量维持在0.834~1.169 mg/L范围内。在适宜的养殖密度和适当的投饵条件下,UAS能够有效净化海水观赏鱼养殖用水水质,使各水化指标在不换水情况下维持在稳定范围内。  相似文献   

3.
构建了适用于水产养殖水体原位修复的滤料浮床生态调控系统,考察了不同床水比(浮床面积与水体面积比)条件下的水产养殖水体原位修复效果。结果表明,当床水比为1∶10时,试验周期内的化学需氧量(CODMn)、NH3-N和溶解氧(DO)分别维持在20、0.07和6.5 mg/L左右,鱼苗的成活率和增重率比无浮床系统分别提高了13%和25%;床水比为1∶15时,净化能力不足,水质指标逐渐恶化;床水比为1∶5时,布水装置启动频繁,减缓鱼苗的生长速度。  相似文献   

4.
为研究海水养殖业对海岛生态系统脆弱性的影响,通过分析海岛生态系统本身所具有的脆弱性,探讨了海水养殖活动对海岛生态系统脆弱性的影响机制。根据海岛生态系统的特点,将海岛生态系统划分为岛陆子系统、潮间带子系统和近海子系统;采用指标评价法构建VDS(暴露—敏感—适应)框架,初步探索了海水养殖业对海岛生态系统脆弱性影响的评估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本研究结果可为今后海水养殖影响下的海岛生态系统脆弱性评估工作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5.
围隔海域水质评价及底栖曲浒苔对水质修复能力评估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于2015年1—12月对杭州湾北部沿岸碧海金沙围隔海域水环境质量进行每月一次的跟踪监测,进行围隔海域水质分析评价,通过调查底栖浒苔群落的种类组成及其生物量,评估其对围隔海域水质的修复能力。根据富营养化状态指数(E)表明,2015年该围隔海域1—9月份属于高富营养化状态,10—12月份属于富营养化状态,其中溶解无机氮(DIN)全年平均为(0.91±0.11)mg/L,属劣Ⅳ类海水水质标准;溶解无机磷(DIP)全年平均为(0.031±0.005)mg/L,属Ⅲ类海水水质标准;根据有机污染指数(A)显示,2015年该围隔海域2—7月份开始受到有机污染,8月、9月和12月属于轻度有机污染,10月和11月属于中度有机污染。底栖浒苔类的优势种为曲浒苔(Ulva flexuosa),占底栖藻场总生物量的97.3%。2015年3月至12月碧海金沙围隔海域底栖曲浒苔全年总生物量净增长量为1 497.3 t,实验测得曲浒苔组织内总氮(TN)和总磷(TP)平均含量分别为3.50%±0.02%和0.13%±0.01%(干重),全年吸收水体中氮和磷量分别为(4 354.90±46.78)kg和(161.75±1.74)kg。分析表明,碧海金沙围隔海域天然曲浒苔种群通过同化养殖水体中氮磷,具备一定的水质修复能力,但尚未平衡由水产养殖活动造成的营养负荷。因此,在近岸海水养殖海域,除需进行底栖海藻场的构建外,还需要调整养殖结构,如增加大型海藻栽培以建立多营养层次的综合养殖模式(IMTA),实现近岸海水养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6.
为研究沉水植物对罗氏沼虾养殖系统的水质调控效应,比较了生态养殖组与传统养殖组的水质、浮游动植物和微生物群落结构特征,解析了浮游动植物、微生物优势种群与水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两组养殖水体水质与浮游生物群落结构均存在显著差异。生态养殖组的总磷(TP)、总氮(TN)、化学需氧量(COD)和叶绿素a(Chl-a)浓度均低于传统养殖组。传统养殖组浮游植物与浮游动物生物量均高于生态养殖组,两组浮游植物与浮游动物多样性指数存在显著差异。微生物主要包括放线菌门、拟杆菌门、蓝细菌门和变形菌门,其中生态养殖组放线菌门的丰度最高,传统养殖组优势菌为蓝细菌门的微囊藻属、鱼腥藻属以及拟杆菌门的黄杆菌属。冗余分析结果表明TP、COD和溶解氧(DO)是影响水体浮游生物群落组成与分布的关键因子。综上所述,利用沉水植物开展罗氏沼虾养殖水环境的原位净化,可显著消减养殖水体氮、磷营养盐,降低浮游动植物生物量,提高水体微生物群落结构稳定性,改善养殖水环境。  相似文献   

7.
东兴市南美白对虾养殖业目前已趋向集约化、高密度、高产出的养殖模式发展,然而,随着对虾产量的不断提高,长期以来制约对虾养殖行业发展的病害和养殖废水处理问题也愈发突出。工厂化海水养殖需要综合型的污水处理方法,其中,选取不同生态位的生物进行混养,构建较为完整的生态系统,利用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来阻止病害蔓延和提高环境质量的生态学方法正是其中之一。腺带刺沙蚕--南美白对虾混养就是生态学方法改善养殖水体环境的一种具体应用,通过完善食物链构成,提高养殖系统的稳定性,极大程度上提高饵料的利用率。基于东兴市鸿生实业有限公司和江源水产有限公司两家龙头企业的实地调研,结合东兴市区位条件,通过收集数据和查阅文献,介绍了沙蚕--对虾混养的具体方法和实际效果,客观地分析和评估了将沙蚕科底栖动物移植到东兴市南美白对虾养殖场的可行性、必要性和所面临的困难,旨在探寻进一步优化东兴市高密度工厂化、海水养殖模式的有效途径,推动东兴市海水养殖向着高效环保可持续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8.
洞头列岛大型底栖海藻的组成与区系分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7年10月至2009年6月对洞头列岛沿岸、羊栖菜养殖筏架和深水网箱网衣上的大型海藻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洞头列岛共有大型底栖海藻92种,隶属于51属,其中蓝藻门4属4种,红藻门30属50种,褐藻门10属17种,绿藻门7属21种。区系以暖温带性和亚热带性海藻为主,分别占总种数的64.13%和26.09%。受基质类型和海水混浊度的影响,洞头列岛海藻种类的水平分布和垂直分布均存在较大的差异。同时对羊栖菜栽培筏架上附着的大型海藻的调查结果进行比较分析,发现光照条件是影响海藻生长繁衍的重要生态因子,充足的光照能够弥补环境因子中的诸多欠缺,是海藻调查中应重点考虑的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9.
为了揭示大型海藻中营养元素含量的差异及其修复环境的能力,通过系统测定4个区系的大型海藻——海带的主要营养元素和微量营养元素含量水平,发现海带中氮、磷、碘、铁等元素含量有很大差异,且含碘量随纬度递减呈现出明显的下降趋势,由8 165μg/g降低至2 896μg/g。利用海带制作海藻碘肥,在此基础上培育含碘蔬菜。结果表明,蔬菜中含碘量有明显的提升,最高可达103 mg/kg,同时土壤中碘的溶出率控制保持在6.5%以下,这论证了海藻碘肥培育含碘蔬菜及提高土壤碘背景值的可行性。以海带为基础,提出了构建包括规模化海带养殖、海带发酵提取生物质能源、海藻有机碘肥生产、含碘植物性食品培育在内的潜在模式和技术框架。  相似文献   

10.
将半咸水(S=7.5±0.1)复合水平流人工湿地同室内水泥池养殖暗纹东方鲀(Takifugu obscurus)结合,构建室内集约化养殖—湿地生态系统,研究了人工湿地处理养殖循环用水过程中,湿地不同沿程处理系统对NH4+-N、NO2--N、NO3--N、TSS和COD的去除规律和动态变化.结果表明,人工湿地对上述水质指标有良好的净化效果,NH4+-N平均去除率66.37%,NO2--N平均去除率97.68%,NO3--N平均去除率7.63%,TSS平均去除率80.39%,COD平均去除率16.50%.各水质指标在湿地床内的动态模型可表示为曲线:CL=C0·exp(K1L2+K2L+K).  相似文献   

11.
为探讨高品质实蝇基因组DNA提取,研究模板DNA浓度、引物浓度、Taq DNA聚合酶用量、dNTP浓度、退火温度及时间对ISSR-PCR扩增结果的影响,以3种实蝇为材料,建立通用且稳定的实蝇ISSR-PCR反应体系。结果表明:获得了高品质实蝇基因组DNA;确立了通用且稳定的实蝇ISSR-PCR反应体系:10×PCR Buffer 2.5 μL,模板DNA 50 ng,引物0.25 μmol/L,Taq DNA聚合酶0.50 U,dNTP 200 μmol/L,最后加ddH2O至25 μL;明确了ISSR-PCR扩增程序:94℃预变性5 min,94℃变性30 s,52.4℃退火45 s,72℃延伸90 s,循环36次,最后72℃延伸7 min,4℃保存。体系的建立弥补了实蝇传统形态检测的不足,为快速准确鉴定、种群异质性及遗传多样性分析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2.
徐明哲 《安徽农业科学》2013,(24):10017-10018,10062
[目的]研究蝉蜕多巴胺成分在体外试验中自由基DPPH清除的效果.[方法]利用DPPH法测定蝉蜕成分的抗自由基活性.[结果]蝉蜕中分离得到2种N-乙酰基多巴胺聚合物(2R,3S)-2-(3’,4’-二羟基苯基)-3-乙酰氨基-7-(N-乙酰基-2''氨基乙基)-1,4-苯并二氧六环(1)和(2R,3S)-2-(3’,4’-二羟基苯基)-3-乙酰氨基-7-(N-乙酰基-2”-氨基乙烯基)-1,4-苯并二氧六环(2),化合物1和2在DPPH自由基清除试验中表现出抗自由基活性(1:EC50=8.9 μmol/L和2:EC50 =7.8 μmol/L).[结论]蝉蜕多巴胺成分具有较强的抗自由基活性.  相似文献   

13.
茄子RAPD分子标记体系的建立与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改良的CTAB法提取茄子基因组DNA,并通过单因素多水平梯度试验,比较筛选RAPD扩增体系的各影响因素,建立了茄子RAPD-PCR的最佳反应体系:20μL反应体系其中含25 mmol/L MgCl2 2.0μL1、0×PCR Buffer 2.0μL、10mmol/L dNTP 0.5μL5、U/μL Taq E 0.2μL0、.1μmol/L Primer 3μL1、0 ng/L模板DNA 3μL、灭菌双蒸水9.3μL。扩增程序为:94℃预变性5 min;94℃变性1 min,37℃退火1 min7,2℃延伸1.5 min4,5个循环;72℃延伸10 min后4℃保存。  相似文献   

14.
镉对金鱼藻植株生长和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镉对金鱼藻(Ceratophyllum demersum L.)植株生长和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用不同浓度的氯化镉溶液(镉离子浓度分别为0、2、5、10μmol/L)处理金鱼藻植株,并分别于处理后1、2、4、8 d测定金鱼藻植株的生物量和抗氧化酶活性。结果表明,低浓度镉促进金鱼藻的生长,而高浓度镉抑制金鱼藻的生长,且随着时间的延长,胁迫程度加重,镉离子浓度为10μmol/L的处理最终导致植株死亡;抗氧化酶系统对镉胁迫具有应激反应,当镉离子浓度小于5μmol/L时,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活性和过氧化氢酶(Catalase,CAT)活性均上升,而当镉离子浓度达到10μmol/L时,二者酶活性均下降。因此,当镉离子浓度小于5μmol/L时,可以诱导金鱼藻抗氧化酶活性增加,抵御氧化胁迫,使植株不受伤害。  相似文献   

15.
利用生态足迹成分法对宝鸡市4所中小学校学生个人生态足迹进行了计算与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中小学生个人生态足迹的最大成分是肉类,其次是奶类,两者占个人总足迹的64%以上;(2)中小学生个人生态足迹的大小与年龄并无很大的关系,而与消费水平、个人偏好密切相关;(3)中小学生中男生的个人生态足迹大于女生的个人生态足迹。通过上述分析,希望为宝鸡市建设"绿色"校园、开展生态教育提供一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6.
小飞蓬对Cd的耐性与吸收特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分析小飞蓬的生长、生理及富集重金属的能力,探索小飞蓬对Cd污染的生理响应机制与耐性机理。[方法]采用水培试验方法,研究了5个Cd浓度(0、25、50、75、100μmol/L)处理对小飞蓬(赣南钨矿区优势植物)生长、叶绿素含量和吸收Cd的影响。[结果]当Cd浓度为25和50μmol/L时小飞蓬能正常生长,各生长指标与对照(0μmol/L)相比差异均不显著。当Cd浓度达到75和100μmol/L时植物生长缓慢、植株矮小。小飞蓬对Cd吸收有很强的分异特征,能将更多重金属积累在植物地上部。小飞蓬地上部和根系的Cd含量随营养液Cd浓度的增加而增加,当Cd浓度为75μmol/L时,植物地上部Cd吸收总量达到最高,为118.87 mg。[结论]小飞蓬对修复低、中浓度Cd污染的土壤具有一定潜力。  相似文献   

17.
实验材料为色素万寿菊雄性不育两用系'9901AB',通过对SSR-PCR反应体系中的主要因素dNTPs、引物及模板DNA进行最优条件筛选,建立了适合于万寿菊雄性不育两用系的SSRPCR反应体系:2.5μL 10×buffer、40 ng模板DNA、2μL 10μmol·μL1引物、1.0 U Taq酶、1.2μL2.5...  相似文献   

18.
采用Li-6400型便携式光合作用测定系统测定了小叶榕叶片的光合特性.结果表明:小叶榕的净光合速率日变化呈双峰曲线,存在光合“午休”现象.第一峰值均出现在10:00左右,第二峰值均出现在15:00左右.日最大净光合速率为4.72μmol/(m2·s).净光合速率与蒸腾速率呈正相关,与胞间CO2浓度、气孔导度呈负相关.光饱和点为1 350 μmol/(m2·s),光补偿点为85 μmol/(m2·s),小叶榕具有一定的耐阴能力,是不耐强光的植物.  相似文献   

19.
高丽霞 《安徽农业科学》2014,(20):6553-6555
[目的]对麻栗坡兜兰ISSR引物进行筛选,并建立一个稳定性高、重现性好、适合麻栗坡兜兰ISSR反应体系。[方法]以麻栗坡兜兰DNA为模板,分别对Mg2+、dNTP、引物、Taq DNA聚合酶、DNA等PCR反应成分进行优化,并用优化的体系对25条兰科中报道的ISSR引物进行筛选。[结果]确立了麻栗坡兜兰最适ISSR-PCR反应体系:在25μl反应体系中,Mg2+2 mmol/L、引物0.4 mmol/L、dNTP 0.20 mmol/L、DNA 1.5μl、Taq酶1.4 U。利用该体系,共筛选得到10条ISSR引物用于麻栗坡兜兰分析,并对21份麻栗坡兜兰材料进行扩增,获得了较好的扩增效果。[结论]该体系稳定可靠,为今后ISSR标记在兜兰属植物的种质鉴定、遗传多样性等方面的广泛应用奠定了重要基础。  相似文献   

20.
人参基因组DNA的提取及RAPD—PCR反应条件的优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探讨了人参基因组DNA提取方法及RAPD—PCR反应条件的优化.结果表明,用改良的CTAB方法提取的DNA均达到了RAPD—PCR分析的要求;优化的RAPD—PCR反应条件为:在25μLRAPD—PCR反应体系中,模板DNA20ng,dNTP200μmol/L,MgCl2 1.5mmol/L,10×Buffer2.5μL,引物浓度0.4pmol/L,TaqDNA聚合酶1.0U,其余以ddH20定容至25μL.PCR反应程序为:94℃预变性5min;94℃45S,40℃退火1min,72℃1min,共40个循环;最后在72℃延伸5mi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