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3 毫秒
1.
以河南省舞阳县光伏扶贫电站项目为对象,选取4个电站现场测试了光伏组件在无积灰无遮挡、无积灰有遮挡、有积灰无遮挡和有积灰有遮挡4种工况条件下的组件功率衰减,依据测试数据对比分析了光伏电池板表面积灰、阵列局部阴影对功率衰减率和发电量的影响程度.结果表明,电站组件在无积灰无遮挡、无积灰有遮挡、有积灰无遮挡和有积灰有遮挡4种工...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分布固定式光伏发电是通过硅晶体电池将太阳光辐射能直接转换为电能的一种新型发电技术。方法 通过利用相关软件模拟分析,设计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的搭建、设备的连接和光伏电板的固定装置的倾角,对其输出的性能进行比较。结果 得出适用分布固定式光伏发电阵列MPPT的固定装置最佳倾角。结论 提出了以恒定负载固定式太阳电池阵列MPPT在冬季最优、夏季最优和全年最优接受到最大太阳辐射量所安放的最佳倾角模拟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价不同材料、不同模式沙障的固沙效益,为青土湖的治理提供建议。[方法]通过在风沙口设置不同材料、不同模式的沙障,监测分析不同类型的沙障在不同风力条件下的固沙效果、保存年限等。[结果]麦草网格沙障利用价值最高,表现在积沙能力强、成本低廉、使用寿命长。其成本类同于粘土沙障,棉花秆、芨芨草低立式沙障、土工编织袋沙障、高分子固沙剂沙障、沥青沙障、生态垫沙障、尼龙网沙障积沙能力明显,实用价值较高,但由于造价昂贵,限制了其推广应用。[结论]青土湖地形复杂,流动沙丘一般以沙垅、新月形沙丘出现,高度在3~15m,在沙丘的不同部位应设置不同的沙障组合,以实现沙障整体功能最大化。同时,根据各沙障的优缺点安排所处的位置,以充分调动其固沙潜力。 相似文献
4.
土地荒漠化严重制约着我国干旱、半干旱、亚湿润干旱区的生产发展,威胁地区生态环境发展,设置沙障是荒漠化防治过程中重要的工程措施之一。菊芋不仅可作为优良的饲料作物,也可作为荒漠化地区防风固沙的植物种。为探明高寒半干旱地区不同类型沙障对菊芋生长的影响,总结出适宜沙珠玉地区“沙障+菊芋种植”治理模式,本研究对沙珠玉地区5种不同类型沙障(柴草条带沙障、尼龙袋沙障、黏土沙障、燕麦沙障、小麦沙障,以裸沙地为对照)下菊芋的株高、基径、节间、叶片数、生物量等特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菊芋的株高、基径、节间、叶片数、生物量在不同类型沙障中均表现出显著性差异;(2)菊芋的株高(64.40±5.69 cm)、基径(10.43±0.74 mm)、节间(5.60±0.32 mm)、叶片数(27.33±2.23个)、生物量(地上部分549.60±39.09 g;地下部分562.27±28.24 g)均以小麦沙障下的表现最佳;(3)通过主成分分析,得出“小麦沙障+菊芋”种植模式是更适宜沙珠玉地区“沙障+菊芋”的治理模式。 相似文献
5.
以有限元法分析流体力学问题为基础,运用ANSYS 9.0软件模拟了温室周围空气流的运动情况, 并分析了利用风压进行通风换气时比较实用的开窗方式。模拟结果显示:采用天窗与侧窗组合通风的效果优于仅利用侧窗通风。最后将二维模拟温室周围气流运动的方法进一步推广到三维模拟中,模拟了温室周围气流的运动情况。结果表明,下风向风速在距离温室0-3 m处为3.260 4-2.905 5 m/s,在3-12 m处为2.888 8-2.845 7 m/s;上风向风速在距离温室0-4.2 m处为3.120 5-2.698 9 m/s,在4.2-12 m处为2.698 9-2.946 m/s。 相似文献
6.
采用TMS320F2812 DSP为控制器,BUCK电路为主电路,研究与设计了一种新型光伏阵列模拟器.模拟算法利用模拟器负载电流与阵列特性电流的差值控制BUCK电路开关的占空比,调节模拟器输出电压,使模拟器的工作点逐步逼近光伏阵列I-V特性的工作点,实现对光伏阵列输出特性的模拟.阵列的特性电流值由存贮于DSP中的工程数学模型,根据选定的不同光照量和环境温度条件计算得到.MATLAB仿真和模拟器样机的实验结果表明,本文模拟器的逼近与稳定时间约为80 ms,仅为传统逐点逼近法的25%,且超调小于4%,稳态误差小于1%,均优于传统逼近法,且能够实现光伏阵列不同I-V特性曲线的完整模拟. 相似文献
7.
[目的]为了更好地防风固沙,防治荒漠化。[方法]通过对达拉特旗七里沙沙柳(Salix psammophilaC.)沙障的实地调查研究,系统分析沙柳沙障对土壤水分和养分的影响。[结果]沙柳沙障对土壤含水量有极显著影响,死沙障土壤含水量较高,成活沙障土壤含水量低;沙柳沙障对土壤全氮含量有影响,成活沙障沙丘影响极显著,死沙障沙丘影响不显著,土壤全氮含量以成活沙障沙丘最高,另外2个沙丘全氮含量差别不大,没有明显规律性;沙柳沙障对土壤全磷含量有影响,但均不显著,土壤全磷含量以成活沙障沙丘最高,死沙障沙丘全磷含量最少;沙柳沙障对土壤全钾含量有极显著影响,土壤全钾含量以死沙障沙丘含量最高,裸沙地沙丘全钾含量最少;沙柳沙障对土壤有机质含量有影响,成活沙障影响显著,死沙障影响不显著,土壤有机质含量以死沙障沙丘为最高,成活沙障沙丘有机质含量最少。[结论]该研究可为今后沙柳沙障的设立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8.
利用阳山县气象观测站1957~2008年阳山县秋季水分蒸发量的气象观测资料,分析了阳山县秋季水分蒸发量的演变规律以及影响蒸发量的气象要素,以此研究蒸发量对阳山县秋旱的影响。结果表明:热力作用对阳山秋季蒸发量影响最大,动力作用次之;气象要素中,对秋季蒸发量影响较大的是平均气温、平均最高气温、平均日较差和日照,风速的影响次之。用气象观测的蒸发量作为实际蒸发量的表征,评估了气候干湿的变化及对当地秋旱的可能影响。运用干燥度,定量地讨论了蒸发量对秋旱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本文以巴林右旗科尔沁沙地2年生杨柴(Hedysarum laeve)沙障为研究对象,对营建沙障迎风坡,不同坡位主要气象因子的日变化进程测定和分析,结果表明:杨柴沙障对沙地小气候的影响主要表现为风速和气温降低、空气相对湿度增加;不同坡位沙障的影响不同,位于迎风坡中部的杨柴沙障对沙地小气候的改善作用较明显。 相似文献
10.
沙漠前沿不同植被恢复模式对风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2006-2009年新疆奇台县沙漠前沿人工植被恢复区和天然植被恢复区监测到的风的相关数据,研究了不同时间尺度上天然和人工植被恢复模式对风的影响差异.结果表明:在年度尺度上,人工植被恢复区的无风天比天然植被恢复区多58.8 d/a,年均降低风速0.88m/s,多消抵65.2%的风动能,人工植被恢复对北向和西北向风的消... 相似文献
11.
多边形草沙障防风效果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为了解正三角形、正方形和正六边形格状草沙障的防风固沙能力,通过测定沙障样地内不同高度风速,针对单个网格面积为1 m2的3种沙障,对沙障的防风效能、风速廓线特征和地表粗糙度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正三角形和正六边形沙障的防风效能显著大于正方形沙障。高度为0.2 m时,正方形沙障的防风效能比三角形和六边形沙障分别低12%和8%,高度为0.3 m时,分别低11%和10%。0.2~0.3 m高度范围内,三角形沙障和六边形沙障的防风效能差异不显著。风速小于6 m/s时,地表粗糙度随风速变化接近线性变化规律。裸露地表 1 m高处,风速为4 m/s时,裸露地表粗糙度为0.166 cm,三角形沙障、正方形沙障和六边形沙障的地表粗糙度分别为11.5、9.3和10.4 cm,分别为裸露地表粗糙度的69.3、56和62.7倍。三角形沙障的地表粗糙度比正方形沙障和六边形沙障的地表粗糙度分别高23.7%和10.5%。铺设三角形沙障的地表粗糙度最大。 相似文献
12.
新型生物可降解PLA沙障与传统草方格沙障防风效益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为了解新型材料生物可降解聚乳酸纤维(PLA)沙障防风效益,通过测定PLA沙障样地内不同高度风速,分别研究1 m×1 m、2 m×2 m、3 m×3 m规格PLA沙障防风效能、地表粗糙度与风速廓线特征,同时以相同坡位同种规格的传统半隐蔽式麦草沙障样地和流动沙丘为对照,对比研究了PLA沙障与传统麦草沙障的防风效益。结果表明,新型生物可降解PLA沙障防风效能显著大于麦草沙障,2种类型沙障最大差值可达10.3%,2种材料沙障不同规格防护效果为1 m×1 m规格较其他2种规格更好;2种材料沙障增加地表粗糙度表现为PLA沙障麦草沙障流动沙丘,且均随规格增大呈逐渐下降趋势,在相同地形条件下,PLA沙障地表粗糙度均值为麦草沙障的1.4倍;2种材料沙障在迎风坡坡底、坡中、坡顶及背风坡4种地形下地表粗糙度差异不明显,其地表粗糙度均值为0.7 cm;1 m×1 m规格的PLA方格沙障和麦草沙障内的风速廓线曲线呈现“S”型曲线特征,而在2 m×2 m和3 m×3 m规格的2种材料沙障内,风速廓线与对照裸沙丘相似,其风速廓线均呈指数函数分布。随着沙障规格的增大,降低风速作用减弱,其风速廓线逐渐由“S”型趋向于指数函数曲线。 相似文献
13.
为探究沙区光伏阵列防风阻沙效应,以库布齐沙漠200 MWp光伏电站为研究对象,分别在阵列内上风向边缘(观测点A)、下风向边缘(观测点B)和阵列外的上风向流动沙地(CK)设置观测点,通过HOBO 小型移动气象站和阶梯式集沙仪测定风速变化和输沙情况.结果表明:①观测点A 和观测点B 的粗糙度较流动沙地增大,各观测高度平均风... 相似文献
14.
基于力学模型的小麦腊熟期倒伏的风速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丽华袁袁武捷春袁包玉海袁王春霞袁徐锟 《广东农业科学》2014,41(15):158-161
随着小麦产量的提高袁其倒伏的可能性也增大。因此,解决小麦的倒伏问题对提高小麦产量具有重要意义。将腊熟期小麦茎秆简化为刚/弹性材料,研究了腊熟期小麦茎秆在风载作用下应力变化的基本规律袁运用振动理论建立了小麦单茎穗重在风载作用下的抗倒伏力学模型遥最后,利用2013年的试验数据,基于该模型计算出了周麦18茎秆和矮抗58茎秆的抗倒伏风速,计算结果与已有文献数据较吻合,表明该模型可为研究小麦的抗倒伏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为探讨肉牛在运输过程中风速风向和温湿度对肉牛的影响,给防制"肉牛运输应激综合征"提供科学的参数,以及为运牛车车厢结构的改进提供依据,采取了亲处运牛车车厢内进行测量的方法,分别对有蓬运牛车和无蓬运牛车车厢内风速风向、温湿度进行了测量试验。结果表明,运牛车厢内风速都随车速按线性关系增加而增大,车厢前部风速与车厢后部风速、无蓬车厢内风速与有蓬车厢内风速差异都极显著(P<0.01);运牛车厢内温度随车速按线性关系增加而下降;运牛车厢内风向和湿度随车速无规律性变化。综上所述,在气温稍高的季节,采用有蓬车厢运输车进行肉牛的运输对防制"肉牛运输应激综合征"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6.
为解决现有油菜抗倒伏品种选育周期长、难度大等问题,依托计算流体力学软件Fluent建立油菜抗倒伏测试风洞模型,对风洞扩散段、稳定段、收缩段等关键部位进行参数设计及仿真试验,分析该模型对风洞流场品质的影响,最终通过正交试验选择最佳设计方案。结果显示,单因素试验中,收缩段长度L c ![]()
![]()
增加,风洞出口风速变异系数增加,气流品质下降;随稳定段长度L w ![]()
![]()
增加,风洞出口风速变异系数先减小后增加,稳定段长度1 000 mm时,风速变异系数最低,气流品质最佳;阻尼网距稳定段出口长度增加,风洞出口风速变异系数先降低后增加,阻尼网距稳定段出口0.65L w ![]()
![]()
时,风速变异系数最小。正交试验结果显示,收缩段长度600 mm、稳定段800 mm、阻尼网距风洞出口0.65L w ![]()
![]()
时,对应风洞试验区风速平均变异系数为0.139,风速较其他方案更稳定,气流品质最佳。实测验证发现,与仿真结果相比,实测风速大小无明显差别,且实测结果中各截面风速变异系数略优于仿真值,整体仿真结果与实测效果拟合较好。 相似文献
17.
为探究利用小麦秸秆及浸提液对谷田杂草的化感作用。室内试验设置小麦秸秆浸提液1(T1)、2(T2)、10(T3)、100 g/L(T4)共4个处理和对照(CK1,0 g/L),测定对稗草(Echinochloa crusgalli(L.) Beauv)、反枝苋(Amaranthus retroflexus L.)、狗尾草(Setaria viridis(L.) Beauv)、藜(Chenopodium album L.)4种杂草种子发芽率、根长、芽长、发芽化感指数、根长化感指数、芽长化感指数、综合化感指数的影响;田间试验设置0(CK2)、2 250(W1)、4 500(W2)、9 000 kg/hm2(W3)4种小麦秸秆覆盖还田量,50%(P1)、70%(P2)、100%(P3)3种地膜覆盖遮光处理,测定4... 相似文献
18.
利用适用于寒冷地区的超声波式风速风向测量系统,采集了东北农业大学校园内2009年全年的风能资源数据.采用风资源评估理论对风资源进行了分析,确立了在寒冷地区进行风能资源调查的方法.通过计算年平均风速和风向、风速频率、风功率密度等参数,并估算风力机的年发电量及设备利用率,论证了风力发电的可行性.研究为地处寒冷地区的农业大省... 相似文献
19.
冀北沙漠化土地黄柳生物沙障防风阻沙与土壤改良效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流沙固定及土壤改良是冀北沙漠化土地植被恢复与重建技术体系的关键环节之一。本研究通过对冀北沙漠化土地黄柳生物沙障内与裸露沙地的风速、积沙量及土壤理化性质的观测分析,研究了黄柳生物沙障的防风阻沙效益及土壤改良效益。结果表明:黄柳沙障后1 m,0.5 m高度处的防风效能为28.69%,黄柳沙障内下垫面粗糙度为裸露沙地的4.5倍,黄柳基部积沙量为0.09 m3。黄柳沙障内0~10 cm、10~20 cm、20~40 cm土壤极粗砂粒(1.0 mm)含量分别比裸露沙地减少了92.84%、95.38%、82.85%,细砂粒(0.25~0.1 mm)含量则分别比裸露沙地增加了57.09%、44.93%、46.37%,土壤非毛管孔隙度较裸露沙地提高了24.85%、41.30%、22.86%。黄柳沙障内表层土壤有机质含量、微生物总量分别比裸露沙地高出30.93%、54.54%,沙障内土壤酶活性亦有增强,其中过氧化氢酶活性变化明显,其活性在0~40 cm土层比裸露沙地高出37.69%。 相似文献
20.
腐熟秸秆替代化肥对冬小麦田节肢动物 群落结构与小麦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开展等氮条件下腐熟秸秆替代化肥定位试验,研究不同施肥处理对冬小麦田节肢动物群落结构与小麦产量的影响,以期为化肥减量施用和秸秆资源化利用提供理论依据.试验共设置5个处理:单施化肥、腐熟秸秆替代20%、50%、80%和100%化肥.结果 显示:随着腐熟秸秆替代化肥量的增多,害虫数量呈现减少趋势,天敌数量呈现先增后减的趋势.以腐熟秸秆替代50%化肥为节点,除了害虫优势集中性指数,节肢动物群落各主要特征值均随着替代量的增多呈现先增后减的趋势.当腐熟秸秆替代化肥达50%及以上时,小麦各产量指标均显著低于单施化肥.结论 表明腐熟秸秆替代化肥比例宜控制在50%以下.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