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随着城乡二元结构的破除,农村社会面临着巨大的冲击和迅速的解构,已由传统乡土社会逐步进入“后乡土社会”发展模式。后乡土社会视域下农村存在农民自我意识强化与传统治理模式矛盾、农村政治精英角色多重化影响其决策行动的公正性两大治理困境。提高农民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农民主动性、推动广大村民群体主动参与农村治理,同时建立完善的农村监督机制和激励机制以及农村文化建设及法制建设是化解以上困境的对策。  相似文献   

2.
人口老龄化、高龄化已经成为中国社会的常态,老年人口规模不断增加使得社会养老和家庭养老负担加重,在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基础服务设施不完善、公共卫生资源不足的情况下,老年贫困发生率逐年增加。研究表明,农村老年贫困发生率高于城市贫困老人,使得农村老年贫困人口成为弱势群体中的弱势群,农村老年贫困问题急需解决。通过对农村老年贫困文献的梳理,了解老年贫困类型、致贫原因以及贫困应对策略,我们能够更加深入地认识和了解农村老年贫困问题,为解决这一问题寻找新思路、新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前中国的脱贫攻坚战已经进入了决胜阶段,与此同时西部地区农村老年贫困人口存在的问题也变得日益突出。复杂的致贫原因、自身能力的不足、农村社会保障发展的滞后都给西部地区农村老年贫困的治理带来了阻碍和挑战,妥善解决以上问题既是脱贫攻坚战役的本质要求,也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必要前提条件。因此,拓宽贫困治理理念,完善贫困识别机制,创新增收模式,弥补自身能力不足,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提高社会保障供给水平就成为解决西部地区农村老年贫困治理问题的有效方法和手段。  相似文献   

4.
乡土性技术创新是农村走向内源式发展的触发点和中介力量,但整个技术的创新扩散是镶嵌在农村社会网络中的,离不开农村社会资本的支持,两者存在紧密的互动关联。一方面,现有的农村社会资本是乡土性技术创新的"促进器"和"粘合剂";另一方面,乡土性技术创新的整个过程也有助于现代农村社会资本的培育,两者应该有机结合,从而实现农村经济的高效发展。  相似文献   

5.
贫困既是一种普通而常见的经济现象,又是一个内涵复杂的社会问题,有效解决贫困问题是社会发展和进步的前提。采用文献梳理的方式,从贫困的概念及其演变,老年贫困概念及内涵,老年贫困的类型,老年贫困的成因、改善老年贫困的对策和建议五个方面综述了国内学者的相关研究成果。综述表明,政府政策、社会以及个人三个层面是今后改善农村老年贫困的努力方向。  相似文献   

6.
周献德 《河北农业科学》2009,13(10):141-143
介绍了我国农村熟人场域之中的传统婚姻模式,阐述了陌生人婚恋场域的形成和社会的评价,分析了在城乡流动性强的背景下,农村青年婚恋模式的调整状况。  相似文献   

7.
8.
从社会性别的视角出发,通过在山东省17地市的农村进行的610份问卷调查,对当代我国农村老年女性在夫妻权力关系、代际关系、社会生活参与等领域存在的社会性别权力关系的不平等进行了探究。结果发现,农村老年女性处于地域、年龄和性别三重弱势地位,这种弱势地位是女性生命历程劣势累积的结果。  相似文献   

9.
贫困农村的发展对于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和谐中国"的宏伟目标具有重要意义。然而,我国贫困农村发展存在很多限制因素,包括基础设施、民生建设、人才、社会保障等方面。贫困农村在发展中面临很多困难,需要社会支持网络的辅助。从这一角度出发,探讨了社会支持网络对贫困农村发展的促进意义,并从内部路径、外部路径两方面提出了社会支持网络的构建方法。  相似文献   

10.
2020年底,我国农村贫困人口在现行标准下实现了全面脱贫,中国进入了后脱贫时代,巩固脱贫成果、推进乡村振兴成为国家进一步的战略任务。后脱贫时代,农村精神贫困成为贫困治理中不容忽视、日渐紧迫的问题,主要表现在文化水平较低、思想道德素质不高、价值观落后等方面,而且存在代际传递的倾向,究其原因,既有政治、经济和社会文化等因素的影响,又有贫困户个体思想意识的作用,唯有通过统筹部署且针对性地提升贫困群体的奋发意识和致富能力,激发其主体作用,使农村摆脱精神贫困,走向精神富裕,进而促进乡村振兴。  相似文献   

11.
为摸清当前农村贫困产生的原因,找准影响和制约农村改革发展的突出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对策建议,为下一步顺利开展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柘城县农办一行3人于9月1日-3日,通过召开村干部、党员及部分代表群众座谈会、发放问卷、深入农户家中访谈等形式,对全国观察点郑楼村270户300余名村民进行了关于农村贫困情况的专题调研,现把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2.
基于贫困农户的调研数据,采用贫困发生率、贫困缺口率、SPG指数、贫困承受等指数对样本村的贫困广度、深度及强度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1)各地形区和各民族村的恩格尔系数、贫困发生率和贫困缺口指数三者之间的动态趋同度较高。2)各地形区和各民族村的贫困承受指数和SPG指数整体呈现逐年下降趋势,贫困状况向好趋势明显。3)各贫困村的脱贫时间在逐年缩短,扶贫工作取得切实成效,而黄土丘陵沟壑区贫困村的贫困广度、深度和强度是三地貌之最,扶贫负担仍然很重。村域扶贫对象的精准识别必须确保前期问卷设计的多维性,注重扶贫政策制定的均衡性、特殊性和资源分配的区域性,并要加强后期的技术动态监测与创新管理。  相似文献   

13.
《安徽农业科学》2019,(23):261-263
20世纪90年代,中国乡村社会经历了重大的变迁与发展,中国乡村社会由此进入后乡土社会时代,在对后乡土社会的内涵与特征进行相关理论阐释的基础上,从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村干部综合素质以及村民自身等三个维度分析了后乡土社会时代陕南地区在乡村社会治理与发展领域出现的关键问题,并以独特的视角对当前陕南地区乡村社会治理与发展的路径给出了具有实效性的见解与思考。  相似文献   

14.
解决相对贫困问题是后脱贫时代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保障。从经济条件、社会保障和生态环境3个维度,探讨中国农村地区多维相对贫困程度与时空演变特征。研究发现:中国农村地区多维相对贫困状况显著改善,贫困程度均得以缓解;从时空演变来看,中国多维相对贫困呈“东中轻、西重”格局,且多维相对贫困程度呈逐年下降趋势;从多维相对贫困指标来看,生态环境维度的各指标相较经济条件和社会保障维度未达到贫困标准的省份较多。基于此,要统筹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缩小区域发展差距、实现生态环境治理与经济发展并重。  相似文献   

15.
当前,在中国人口老龄化程度加深过程中,农村老龄贫困群体的社会心理失衡必然进一步凸显,从现状上看,普遍表现为失落与孤独、怀旧与恋旧、逃避与惰性心理等多方面。在优化人口心理素质的反贫困视角下,针对农村老龄贫困群体的社会心理“扶贫”不容忽视,需要我们在不断完善并切实推进农村养老保障制度实施的同时,加强政策扶贫、社会养老等方面的社会信息宣传指导,改善农村老龄贫困群体的社会认知模式,培育农村老龄贫困群体心理上的成就动机,进一步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倡导农村人际交往,培育农村老龄贫困群体健康正态的社会心理。这对于我国避免人口老龄化社会危机,打赢农村“扶贫攻坚战”,进而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  相似文献   

16.
《农村经济与科技》2020,(1):333-337
初中生退学危机在农村中愈演愈烈,尤其是在乡村振兴战略施行之际,初中生退学问题显得更加突出并亟待解决。以布迪厄的场域理论为研究视角,旨在通过对农村教育的场域、惯习、资本三大维度进行分析,厘清农村初中生退学的内在逻辑,进而提出优化农村教育生态、把先进思想文化教育落实到个人以及深化产教融合模式三大建议,以期能够进一步推动农村教育的良性发展,实现农村教育的振兴。  相似文献   

17.
以重庆市崇龛镇古泥村9个社为例,采用“两步走”策略分别对9个社内农村居民点整理潜力进行测算,即在运用人均建设用地标准法测算出各个社的农村居民点整理潜力理论值的基础上,综合考虑影响村域内农村居民点整理的影响因素,对理论潜力值进行修正,最终得到符合村域实际情况的农村居民点整理潜力值,以期探索村级尺度农村居民点整理潜力测算的方法,为村级土地利用规划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理论上,古泥村9个社的农村居民点整理均有较大的潜力,整理潜力面积为19.25 hm2,预计整理后能节地55.43%;通过建立农村居民点整理评价指标体系后,得出各个村的整理潜力修正系数在0.3866~0.7083之间,修正后的整理面积为10.38 hm2,预计整理后能节地29.89%,较理论潜力值少8.87 hm2;根据各个社农村居民点现实整理潜力,可把古泥村9个社划分为优先整理区、重点整理区、适度整理区和后续整理区.  相似文献   

18.
中国目前正处于老龄化浪潮和信息化浪潮交汇的十字路口,而农村老年人在社会高速运转之时“被边缘化”,以致成为信息化、数字化时代下的弱势群体。信息贫困是信息化社会下呈现出的一种新型相对贫困形式,本研究结合信息使用动机和信息使用技能两个维度,划分出无动机-无技能、无动机-有技能、有动机-无技能和有动机-有技能4类信息贫困老人,并基于增能理论,完成“无力”“失力”和“弱力”3种农村老年群体信息贫困的类型匹配。针对农村老年人面临纷繁复杂的环境信息贫困,信息获取动力不足与信息使用技能孱弱的个体信息能力贫困问题,尝试从增强农村老年人个体信息素养、实行人为信息技术反哺与构建公平友好的老年信息生活环境3个层面进行优化,以期让农村老年人积极融入信息社会。  相似文献   

19.
社会政策的发展作为国际社会政策和社会工作近几十年来的一个重要课题,在经济快速发展进程中,其作用日益彰显。新时期的贫困不再仅仅是一个传统的经济问题,更是一个复杂的社会发展和制度安排问题,一味靠经济增长并不能长久的消灭贫困,只能在一定程度上减缓贫困。发展型社会政策将"发展"理念及目标与社会政策密切结合,不仅强调经济政策应该包含的诸多因素,同时主张社会政策应强调"上游干预"、重视中长期战略,关注对社会的投资,增进人的发展能力等,以促进发展并解决发展中的问题。这一理念对于当前我国农村贫困治理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0.
刘根  刘祯 《安徽农业科学》2014,(9):2771-2773
城镇化既带来了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让农民享受了实实在在的好处,同时也带来征地纠纷增加、耕地面积减少、部分失地农民征地补偿款不到位或者过低、实际生活水平下降、生态环境破坏等现实问题.以江西省D村为例,深度访谈和深入分析城镇化对农村社会经济的影响,有助于正确认识和推进中国城镇化建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