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2017年4月至2019年4月在江西桃红岭梅花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布设了60台红外相机,获得了209张白鹇的独立有效照片。利用R软件中“overlap”统计包的核密度估计(Kernel density estimation)和重叠指数(Coefficient of overlap)分析了白鹇的活动节律及其季节性变化。结果表明,白鹇的日活动时间集中在05:00—19:00时,全年的日活动节律呈现出明显的昼行性,存在2个活动高峰,分别为在08:00—09:00时和14:00—16:00时。白鹇繁殖期与非繁殖期日活动节律的重叠系数为0.68,日活动节律曲线差异显著(P < 0.01)。繁殖期期间,白鹇的日活动节律存在2个活动高峰,分别为06:00—07:00时和17:00—19:00时。非繁殖期期间,白鹇的日活动节律也表现出明显的昼行性,存在2个高峰,分别为07:00—09:00时和14:00—16:00时。本研究有助于为保护区内白鹇的保护管理提供了基础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
对捕自张广才岭北部的小飞鼠(Pteromys volans),在实验室笼养条件下进行了秋季的昼夜活动节律观察研究。结果表明,小飞鼠表现出典型的夜行性动物行为节律特征,且受自然光照影响较大,随夜间提前和破晓延后,小飞鼠巢外活动也随之变化。巢外总活动平均每昼夜时间量为337.33 min(5.62 h),夜间活动占92.23%,巢外取食活动和其他活动各占37.72%和62.28%。巢外总活动、取食和其他活动均在17:00—19:00、21:00—22:00和3:00—5:00出现活动高峰。其中,夜间每小时时间段内,仅取食活动频次与时间量呈显著正相关(r=0.600,P0.05),线性回归方程y=4.826x-4.475。  相似文献   

3.
单环刺螠摄食节律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人工养殖条件下单环刺螠Urechis unicinctus的摄食节律,试验中将粉末状饲料与水按1∶10混合均匀后形成浊液,用分光光度法测定其浊度变化,通过计算每个时段投饵1 h后养殖水体因单环刺螠摄食造成浊度的改变值,来获得各时段单环刺螠的摄食强度。结果表明:单环刺螠不同时段的摄食强度具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一天中单环刺螠摄食最高峰出现在18:00,次高峰为6:00,且6:00、18:00两个时段的摄食强度显著高于其他时段(P0.05);摄食最低峰出现在3:00,次低峰为21:00,此2个时段的摄食强度显著低于其他时段(P0.05),单环刺螠摄食无明显的昼夜节律(P0.05)。本研究结果可为单环刺螠的投喂策略提供科学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4.
2011年11月至2012年3月,在江西婺源采用瞬时扫描法探讨性别和温度对中华秋沙鸭行为的影响.中华秋沙鸭越冬期的主要行为是取食、休息、游泳和修整.时间分配方面,雌雄中华秋沙鸭仅社会行为[雌:(2.13±1.40)%和雄:(3.24±1.55)%]存在显著性差异(t=-2.258,df=34,P<0.05),其他行为差异不显著(P>0.05).原因有:(1)非繁殖期雌雄中华秋沙鸭主要任务均为生存;(2)雌雄个体大小差异不大,对能量的需求量相似.日活动节律方面,雌雄的取食和休息行为均存在显著的节律性变化,分别为雌:取食(F(10,165)=5.19,P<0.05)、休息(F(10,165)= 2.56,P<0.05)和雄:取食(F(10,165)= 7.55,P<0.05)、休息(F(10,165)= 3.48,P<0.05),其他行为节律均不显著(P>0.05).温度对中华秋沙鸭越冬行为的影响较大,时间分配方面,在<10℃月份环境下,取食(t=-2.166,df= 16,P<0.05)行为显著高于>10℃月份,而游泳(t=5.096,df= 16,P<0.05)行为则相反,其他行为差异不显著(P>0.05).这一结果表明,平均温度降低时,中华秋沙鸭需要摄取更多的食物以补充寒冷天气能量的消耗,并减少游泳行为降低耗能.日活动节律方面,>10℃月份中华秋沙鸭日活动节律,仅警戒(F(10,77)=1.96,P<0.05)行为存在显著的节律性变化,其他行为的节律性变化不显著(P>0.05).<10℃月份中华秋沙鸭取食(F(10,86)= 5.93,P<0.05)和休息( F(10,86)= 3.42,P<0.05)行为存在显著的节律性变化,其他行为的节律性变化不显著(P>0.05).研究结果表明,温度可以改变中华秋沙鸭的日活动节律,低温使中华秋沙鸭在夜间消耗较多能量,因此中华秋沙鸭在上午花更多的时间取食来补充能量.休息行为在>10℃月份,中午和傍晚均有一个小的高峰,而在<10℃月份从11:00开始(除13:00-13:59)均保持较高的水平.中华秋沙鸭采取这种对策,可能是<10℃月份,晚上和下午温度较低,为了减少消耗,从下午就开始增加休息行为.低温条件下,中华秋沙鸭增加修整和休息行为,这一结果支持“鸟类在低温环境下通过减少行为活动以降低能量消耗和热量损失”这一观点.  相似文献   

5.
在滇西北2种生境类型中对54种被捕食的植物种子进行了为期2 a的比较研究,探讨不同植物种类、种子密度、生境和年份等因素对种子被捕食强度的影响。结果表明:12005年的种子平均被捕食率为17.4%,要显著低于2006年的种子被捕食率(66.6%)(P0.001);2种子在低干扰生境中的被捕食率为46.2%,要显著高于高干扰生境中的33.9%(P0.001);3种子在高低2种密度情况下的被捕食率无显著差异,分别为40.3%和39.8%(P=0.519);4种子的被捕食强度存在显著的种间差异(P0.001),但种子长度和百粒质量与种子被捕食强度无显著相关性(P0.05);52006年,种皮硬度对捕食强度的影响显著(P=0.007),但在2005年无显著影响(P=0.325)。  相似文献   

6.
吐鲁番沙虎的活动节律及其影响因子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8年4月至9月,在野外对吐鲁番沙虎的活动节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吐鲁番沙虎是严格的夜行性物种.整个活动时期,吐鲁番沙虎的日活动节律都呈现单峰模式.吐鲁番沙虎的活动节律存在季节性变化.风沙天气延缓了吐鲁番沙虎的出洞活动时间;阴雨天气延长了吐鲁番沙虎的活动节律高峰期的持续时间.吐鲁番沙虎秋季成幼体活动节律有差异,成体活动高峰持续时间和活动强度均小于幼体.  相似文献   

7.
为了研究斑头雁(Anser indicus (Latham))种群动态与生境选择的关系,调查了贵州省草海自然保护区和杨湾桥水库农田、蔬菜地、草甸、水域和树林5种生境内斑头雁的种群变动情况.Mann-Whitney U Test分析表明:斑头雁数量在草甸冬季显著高于春季(P=0.019),在树林春季极显著高于冬季(P=0.002),但在农田、蔬菜地和水域生境中斑头雁数量冬、春季之间无显著差异(P=0.140 ~0.834).Kruskal-wallis Test分析显示:冬季(P<0.001)、春季(P=0.041)不同生境之间斑头雁数量差异显著.不同生境中斑头雁数量变异系数由小到大依次为:农田、水域、蔬菜地、草甸、树林.多元回归(Stepwise法)分析显示:在冬季,蔬菜地中斑头雁的数量与萝卜菜(Raphanus sativus L.)和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L.)的盖度呈极显著正相关性(R2 =0.400,P=0.002);在春季,蔬菜地中斑头雁的数量与紫花苜蓿的盖度呈极显著正相关性(R2=0.630,P=0.001).农事活动是影响云贵高原湿地生态系统中斑头雁种群分布及生境选择的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8.
昆明动物园圈养水鹿、梅花鹿的饲养及行为观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昆明动物园圈养状态下水鹿、梅花鹿的饲养管理及行为进行了观察记录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①水鹿、梅花鹿的日活动具有一定的节律性,1 d中有早、晚2个明显的行为活动高峰期,梅花鹿的行为活动高峰期为早(7∶30~8∶30)、晚(14∶ 30~18∶30),水鹿1 d的活动高峰为早(7∶30~8∶30)、晚(14∶30~16∶30).但检验分析结果表明,在日活动节律上水鹿与梅花鹿之间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且水鹿的雌、雄性在日活动节律上也没有显著差异(P>0.05).②水鹿的活动时间分配为休息45.72,取食29.72、站立17.78、移动2.99,梅花鹿活动时间分配为:休息34.0 7、取食26.93、站立24.13、移动8.42;检验分析表明:两者在活动时间分配上有极显著差异(P<0.01).在活动时间分配上水鹿雌、雄体间也存在极显著差异(P<0.0 1),这些行为差异可能与其种类、性别有关.③在饲养管理上,根据鹿的不同生物学时期在饲料的组成成份上应有所侧重.  相似文献   

9.
梅花鹿、马鹿营养与其血清IGF-1浓度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选用8只成年雄性梅花鹿,6只成年雄性东北马鹿,在不同生理时期供给不同营养水平的日粮,测定鹿血清IGF-1及GH浓度,并分析梅花鹿及马鹿采食的能量及可消化蛋白和血清IGF-1及GH浓度的关系.实验结果表明1、梅花鹿及东北马鹿可消化蛋白质与血清IGF-1浓度呈显著正相关(P<0.05),与血清GH浓度无显著相关(P>0.05).本实验分别可以拟合线性函数方程梅花鹿为DCP(g/d)= 6.8657 IGF-1(ng/mL) + 94.167(n=5,P<0.05,R2=0.8253),东北马鹿为DCP(g/d)=12.406 IGF-1(ng/mL) + 419.44(n=5,P<0.05,R2=0.8615).2、梅花鹿及东北马鹿各生理时期消化能与血清IGF-1浓度呈显著正相关(P<0.05),与血清GH浓度无显著相关(P>0.05).本实验分别可以拟合多项式函数方程梅花鹿为ME(MJ/d) =0.0145x2-0.1875x+27.353(n=5,P<0.05,R2=0.7955),东北马鹿为ME(MJ/d)=0.0219x2-0.3323x+56.17(n=5,P<0.05,R2=0.8361),其中x为血清IGF-1浓度(ng/mL).  相似文献   

10.
为探究同域分布的5种雉类日活动节律及其在时间生态位上的分化情况,于2018年12月—2019年9月、2019年12月—2020年9月,利用红外相机技术对浙江仙霞岭地区的雉类进行监测,并使用核密度估计方法和重叠系数对5种雉类的日活动节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5种雉类有明显的活动高峰,其中黄腹角雉(Tragopan caboti)的日活动高峰在06:00—08:00、10:00—11:00、16:00—17:00,灰胸竹鸡(Bambusicola thoracica)的在05:00—06:00,白鹇(Lophura nycthemera)的在06:00—08:00、16:00—18:00,白眉山鹧鸪(Arborophila gingica)的在07:00—09:00、15:00—18:00,勺鸡(Pucrasia macrolopha)的在06:00—10:00,存在错峰活动现象,且各物种活动强度较高位点的海拔也有不同。勺鸡与白眉山鹧鸪、灰胸竹鸡、黄腹角雉之间,灰胸竹鸡与白鹇之间的日活动节律存在明显的分化。白眉山鹧鸪与灰胸竹鸡、黄腹角雉;白鹇与勺鸡、白眉山鹧鸪、黄腹角雉;灰胸竹鸡与黄腹角雉之...  相似文献   

11.
华东楠叶绿素的荧光特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不同季节华东楠叶片主要叶绿素荧光参数的日变化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华东楠叶绿素荧光参数在春季和秋季的日变化幅度较小.夏季8:00-18:00,F0、Fm、F'm、Fv、Fv/Fm、Fm/F0、Fv/F0呈现先降后升的规律,12:00左右出现最低值,而非光化学猝灭系数(NPQ)则呈现先升后降的规律,最高值出现在14:0...  相似文献   

12.
  目的  了解在自然保护区相对隔离环境中西伯利亚狍家域的季节和年度动态,分析狍对微生境和捕食风险的适应,为促进种群恢复和栖息地保护提供依据。  方法  在内蒙古赛罕乌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使用无线电遥测技术,以三角形法则进行个体定位,利用最小凸多边形法计算家域面积。  结果  本次研究共捕捉到8只西伯利亚狍,其中3只以红外相机影像确认被猞猁捕食,面临较高的捕食风险。狍的年度和季节家域面积存在差异,春季的家域显著大于其他3个季节,同时,活动范围在冬季有从较高海拔山坡向沟底迁移的趋势。繁殖期与非繁殖期、亚成体与成体家域面积也存在差异。个体年度家域存在重叠,显示核心家域较为稳定。  结论  影响西伯利亚狍个体家域年度和季节变化的因素为觅食机会、捕食风险和能量需求。据此提出了补加营养盐和越冬饲料的管理对策,促进保护区狍种群的复壮。   相似文献   

13.
张玉洁  高林  苑文华  马辉 《安徽农业科学》2012,(31):15338-15340
利用德州市气象局PWD20能见度仪观测的2009年的资料,分析了德州地区大气能见度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全年能见度日均值为8.55 km,最低值出现在07:00,最高值出现在16:00;四季能见度日变化总体趋势比较明显,冬季能见度最好,春季次之,夏季最差;能见度的季节变化特征是夏季最差,秋季次之,春季最好。低能见度主要发生在后半夜至凌晨,10:00以后出现概率明显减少,16:00以后又开始增加;低能见度日在夏、秋季出现较多,春季最少;夏、秋季以低能见度持续6 h以下的次数最多,冬季以持续8 h以上最多。  相似文献   

14.
根据2015—2016年春、夏、秋、冬4个季节在温台渔场开展的渔业资源与栖息环境综合调查采集的生产数据,采用正态分布函数分别构建海水底层温度(sea bottom temperature, SBT)、海水底层盐度(sea bottom salinity, SBS)和水深(depth)与相对资源密度的适宜性指数(suitability index, SI),利用最小二乘法进行参数求解,利用提升回归树(boosted regression tree, BRT)模型确定各环境因子的权重,采用基于不同权重的算术平均法(arithmetic weighted model, AWM)建立栖息地适宜性指数(habitat suitability index, HSI)模型,并通过交叉验证检验模型精度。研究发现:各环境因子与SI间均呈现明显的正态关系;小黄鱼的最适栖息地存在明显的季节性变化,全年HSI高值区出现在春季和夏季,其次为秋季和冬季,春季高值区位于122°30′E以东,28°30′N以北海域,夏季高值区呈带状南下,秋季高值区位于122°00′E,28°00′N附近海域,冬季高值区北上,位于123°00′E,29°00′N附近海域。研究结果表明:在HSI模型中考虑权重后,该模型能够较好地反映温台渔场小黄鱼栖息地的分布和变化情况。  相似文献   

15.
不同季节茶条槭光合特性的差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3年生茶条槭为试验材料,在田间条件下研究不同季节光合作用的变化规律,同时对夏秋2季茶条槭叶片光合作用日变化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茶条槭叶片净光合速率季节变化呈不对称"双峰"曲线,峰值分别出现在7月和9月;夏秋季茶条槭叶片净光合速率和气孔导度的日变化均呈"单峰"曲线,峰值均出现在11:00时左右,但秋季净光合速率和气孔导度均明显高于夏季。对不同季节光合日变化参数的比较结果表明:夏秋季各个时段日温差为7.23~16.87℃;秋季相对湿度明显高于夏季;光合有效辐射夏季高于秋季,夏季峰值出现在11:00时左右,而秋季峰值出现于在9:00时左右;夏秋季节胞间CO2体积分数日变化趋势大致相同,各时段胞间CO2体积分数秋季均高于夏季;饱和蒸气压的日变化夏季各时段均高于秋季,但夏季饱和蒸气压是逐步上升曲线,而秋季日变化则是缓慢下降趋势。通过以上分析认为,茶条槭光合能力有季节性的适应,秋季低温季节仍具有较高的光合能力,并具较高的观赏价值。  相似文献   

16.
选取1975—2015年六盘山自然保护区附近各气象站和保护区内外自动气象观测站的降水资料,利用EXCEL、SPSS统计软件,统计保护区各站多年降水量平均值,并对比分析不同观测站点的降水差异。结果表明,保护区降水量的分布受地形影响很大,夏季东坡迎风坡比西坡北风坡降水量多;降水量分布有南多北少和东多西少的特点。在海拔2 600 m以下地区是随着地势增高而降水量增多,在2 600 m以上地区随地势增高而降水量减少。降水有明显的季节特征,夏秋多、冬春少。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究半散放条件下引入狗獾(Meles meles)的四季活动规律和取食行为。[方法]于2011年3月至2012年3月在上海市郊区采用红外夜间监视仪对从山东引入的狗獾进行了活动规律和取食行为的研究。[结果]新出生的幼獾春、夏季受到母獾照料,出洞时间较成体平均晚35 min,夜间活动持续时间较成体平均短40 min;与自然环境下上海本地狗獾相比,引入狗獾四季夜间活动持续时间均较长,平均长约2.50 h,且最长活动时间发生在夏季,为9.85 h;不同季节引入狗獾对于人工补饲的取食情况差异明显,其中秋季平均每天取食时间最长,为2.93 h,占夜间活动持续时间的比重也最大,为34.8%;春、夏季取食时间较分散,秋、冬季则较集中,分别集中在16:00~20:00和0:00~4:00时间段,分别占整个取食时间的61.0%和62.0%。[结论]为上海地区狗獾种群的生态恢复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8.
云南铁线莲花卉种质资源生境及观赏类型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7  
云南铁线莲(Clematis)有56种,据其生境特点可分为亚热带森林型,暖温带森林型,温带森林型和林缘广布型,据花的形态特征和生长习性分可为常绿型,薄萼型和厚萼,据花期可分为春花型,春末夏初型,夏花型,秋花型,冬花型,对种资源的进一步开发利用作了讨论并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9.
马鹿冬季生境破碎化因子斑块尺度结构的地理统计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地理统计学的空间自相关分析和半方差分析技术,研究黑龙江省完达山地区冬季马鹿生境破碎化因子的斑块尺度结构,揭示了马鹿数量分布与生境因子斑块结构之间的内在关系.结果表明:①马鹿冬季生境因子中的9个生境破碎化因子具有明显的空间自相关性,其Moran’sI值的显著性达73%;其他有蹄类的干扰等6个生境因子在不同距离范围内表现出不同的空间自相关的特征,说明在不同空间尺度下表现出马鹿生境不同尺度的结构特征;居民点、农田和废弃运材路这3个因子在全部14个距离梯度下均表现出显著的正相关特征,这不仅说明它们对生境破碎化在大尺度的空间格局上影响的高度一致性,而且说明这3个因子在马鹿冬季生境破碎化过程中影响的范围较大,发挥着一定的作用;②马鹿在冬季破碎化的生境中,数量分布的半方差随空间距离梯度的变化呈“巢状结构”特点,反映出马鹿数量分布的空间格局存在着多尺度的变异,而马鹿分布数量的分维数D接近于2,说明马鹿数量分布的空间格局变异主要发生在较小的尺度上,表明了马鹿生存微生境的重要性,但较大的标准差也表明,在较大的尺度上的居民点、农田和废弃运材路等人为活动的影响不容忽视,表现为样点内马鹿足迹链数量的差异很大,较高的数量持续一段时间后往往随之以较低的数量.这充分显示了马鹿数量分布的多尺度和生境因子等级斑块的空间分布特征,以及微生境的脆弱性,即一旦一定微生境因子的斑块尺度发生变化,则可能导致马鹿数量分布空间格局的较大改变.此外,揭示马鹿生境破碎化因子在不同空间尺度上自相关的特性和分布的格局,对今后关于马鹿的生境研究时应用取样尺度的有效性、独立性和代表性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