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哈尔滨城市人工林自然演替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给经营管理城市人工林提供依据,采用分层数量调查与种群动态分析方法,研究了哈尔滨城市落叶松、白桦、水曲柳、胡桃揪、黄波罗和樟子松人工林群落的自然演替趋势,结果表明:落叶松林将演替为家榆、黄波罗和水曲柳占优势的硬阔叶混交林;白桦林将演替为水曲柳和黄波罗占优势的硬阔叶混交林;水曲柳林将演替为糖槭、水曲柳和黄波罗占优势的硬阔叶混交林;胡桃楸林将演替为水曲柳和胡桃楸占优势的硬阔叶混交林;黄波罗林将演替为家榆、水曲柳占优势的硬阔叶混交林;樟子松林将演替为水曲柳、蒙古栎、黄波罗占优势的硬阔叶混交林。  相似文献   

2.
黑龙江省黑河地区为我国三大重点火险区之一,近20a火烧轮回期为35.8a,火干扰后天然次生林不同森林类型分布格局发生明显变化.黑河地区森林类型共归纳为9类,其中:软阔叶混交林类型面积分布为1.15×106hm2,占总面积的60.9%,为主要森林类型;原生顶极群落针阔混交林类型则分布极少,仅占总面积的3.0%;软阔叶混交林斑块为49889块,占总斑块的59.0%,针叶林及针阔混交林仅占总斑块的2.7%.林木蓄积多集中在软阔叶混交林中,为7.03×107m3,占总蓄积的56.8%,其次为白桦林、蒙古栎林和黑桦林森林类型,针叶林和针阔混交林蓄积占总蓄积的9.4%.黑河地区针阔叶森林类型比例严重失衡,远离了当地森林顶极群落类型,这是森林火灾和过度采伐造成的严重恶果.  相似文献   

3.
木荷马尾松林更新层种群生态位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以重要值作为各植物种群的数量特征,从生态位宽度、生态位相似比例、生态位重叠等数量指标上分析了中亚热带木荷马尾松林不同恢复类型群落更新层种群的生态位特征。群落结构简单,物种丰富度较低,大多数树种的生态位幅度较大,其中木荷的生态位宽度较大,对其它种群的生态位重叠值也都较大,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森林生态系统演替趋势。这对于中亚热带营造针阔混交林和人工阔叶混交林的树种选择具有指导意义,也对进一步深入研究中亚热带人工生态林群落演替、稳定性和结构特征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实地调查了红安天台山的枫香(Liquidambar formosana)纯林、枫香-锐齿槲栎(Quercus aliena var.acuteserrata Maxim)等阔叶混交林、枫香-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 Lamb.)针阔混交林3种森林类型的12个样地,分别选用特卡钦科法、分层频度法评价各森林类型的更新等级和演替趋势。结果表明,3种森林群落的优势树种更新较差,幼苗数量比较少,主要受郁闭度、坡向、坡度和坡位的影响。阔叶纯林(枫香林)将演替为以枫香、锐齿槲栎和化香(Platycarya strobilacea Sieb.et Zucc.)为主要组成树种的阔叶混交林;以枫香为主的阔叶混交林在一定时期内将演替为阔叶混交林;而针阔混交林将演替为阔叶混交林。  相似文献   

5.
在河南省小秦岭自然保护区设立72块标准样地,对7种森林群落中的昆虫多样性进行了调查和分析,并比较了不同森林类型中昆虫群落的相似性,为该地区生态保护和资源利用提供昆虫方面的基础资料。结果表明:小秦岭自然保护区主要有昆虫14目79科517种,优势类群为鞘翅目、鳞翅目、半翅目、膜翅目和直翅目等;阔叶混交林和针阔混交林中的昆虫多样性较高,秦岭冷杉林、油松林、华山松林和灌丛矮曲林中的昆虫多样性处于中等水平,而竹林中的昆虫多样性最低;总体上针阔混交林昆虫群落组成与其他森林类型相似性较高,而竹林与其他各森林类型的相似性较低。  相似文献   

6.
在对黄山风景区海拔1600m以上山顶面区植物群落调查的基础上,对具有代表性的黄山松群落、黄山松与落叶阔叶混交林群落以及落叶阔吾林群落进行物种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群落系数的计算和分析,揭示了黄山松群落演替的规律;在裸岩、陡坡、峰岭或梁 等迫不等生境中,黄山松种群可以形成稳定的群落;在立地较优势的地段,黄山松种群在森林群落演替中起着先锋树种的作用;然而随着耐荫阔叶树种的侵入,黄山松群落会逐渐演变成  相似文献   

7.
安徽休宁县森林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分析了休宁县森林群落的类型、组成、结构和物种多样性,结果表明:休宁县的典型森林群 落为常绿阔叶林,但由于森林破坏,群落为成层现象和层片不甚明显;物种多样性指数(S、 D、H)是针阔混交林>常绿阔叶林>落叶常绿阔叶混交林>落叶阔叶林,低海拔>高海拔; 在同一类型不同层次中,灌木层>乔木层>草本层。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长白山地区针阔混交林森林群落中乔木树种天然更新幼苗的组成及空间分布情况,为进一步科学经营奠定理论基础。方法以长白山光明林场针阔混交林固定样地为研究平台,通过对连续1 hm2面积内乔木幼苗和大树进行定位调查,分析了该森林群落中乔木幼苗的物种组成;运用点格局分析法,对样地内典型阔叶乔木(水曲柳、紫椴)和针叶乔木(红松、臭冷杉)幼苗的空间分布及幼苗与大树空间分布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结果(1) 样地内乔木幼苗树种组成丰富,共调查到幼苗10 865株,隶属于17个乔木树种,且幼苗全部来自样地内大树树种,未发现样地外其他树种的幼苗;(2)从幼苗的空间分布格局来看,在较小的研究尺度上,水曲柳、紫椴、红松和臭冷杉的幼苗均呈现聚集性空间分布;(3)从幼苗与大树空间分布的关系来看,在一定的研究尺度范围内,水曲柳、紫椴幼苗与其大树表现出正相关关系,而红松、臭冷杉幼苗与其大树则表现为负相关关系。结论长白山针阔混交林中主要阔叶乔木和针叶乔木的幼苗在较小尺度上多表现为聚集分布,主要阔叶乔木幼苗与大树在空间上呈正相关,主要针叶乔木幼苗与大树在空间上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分析森林群落物种多样性的变化,旨在揭示自然火干扰作用下新疆喀纳斯旅游区森林群落物种多样性的动态特征,为其森林景观的维持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典型样带调查法,运用重要值和多样性测度指数,对自然火干扰作用下喀纳斯旅游区3种典型森林群落类型--阔叶针叶混交林、针阔混交林和针叶混交林的物种多样性变化进行了分析.[结果]阔叶针叶混交林和针阔混交林乔木层物种多样性在森林群落恢复的前期(25~60 a)和后期(90~110 a以上)相对较稳定,中期(60~90 a)出现较大的波动,其草本层物种多样性表现为先降低后增加,最后达到稳定的趋势;针叶混交林乔木层物种多样性在森林群落恢复的前期(50 a以前)有较大的变化,之后维持相对稳定的水平,其草本层物种多样性则呈现出前期增加,中、后期逐渐降低的趋势.[结论]喀纳斯旅游区森林群落物种多样性的发展变化与其受到的自然火干扰历史紧密相关.  相似文献   

10.
通过测定群落内乔木层的重要值、灌木层的Shannon-Wiener(H′)指数和Pielou(J)均匀度指数,以及郑元润改进后的M. Godron稳定性指数,对武夷山4个不同类型的针阔混交林群落进行所处演替阶段的分析和群落稳定性研究。结果表明:(1)群落A(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 Hook.、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 Lamb.+赤杨叶Alniphyllum fortunei Makino.)处于从针叶林向针阔混交林演替阶段的中期;群落B(马尾松+细柄蕈树Altingia gracilipes Merr.)处于从阔叶马尾松林向阔叶混交林演替的中期;群落C(马尾松+甜槠Castanopsis eyrei Tutch.)处于从针阔混交林向阔叶混交林演替的中后期;群落D (杉木+赤杨叶)处于从针阔混交林向阔叶混交林演替的初期;(2)群落内灌木层的物种构成及多样性将影响并决定群落演替的方向;(3)4个针阔混交林乔木层仍有大量针叶树种存在,稳定性测定坐标值远离20/80这个点,表明这些森林群落均未达到顶级群落阶段,处于不稳定状态。  相似文献   

11.
水曲柳人工林与天然林间土壤磷吸附解吸特性差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东北林业大学森林培育实验站水曲柳天然林采伐后营造33 a的长白落叶松-水曲柳混交林、红皮云杉-水曲柳混交林、红松-水曲柳混交林和水曲柳纯林为研究对象,以原有天然林为对照,测定林下土壤的磷吸附和解吸量,绘制等温吸附解吸曲线,并利用Langmuir吸附方程进行拟合,分析比较水曲柳人工林与天然林间土壤磷最大吸附量(Qm)、吸附强度(K)、最大缓冲容量(MB,C)、零点吸持平衡质量浓度(EP,C0),吸附饱和度(DP,S)、平均解吸率(Dr)、易解吸磷(RD,P)及解吸滞后系数(HI)的异同。结果表明:Langmuir吸附方程能够很好的拟合土壤磷吸附值(R2=0.81~0.98)。与天然林相比,水曲柳人工林土壤磷最大吸附量增加71.7%~285.8%,最大缓冲容量增加76.8%~183.4%,土壤零点吸持平衡质量浓度降低57.0%~90.1%,土壤吸附饱和度降低60.2%~90.1%。水曲柳人工林土壤平均解吸率下降10.9%~40.9%,土壤易解吸磷下降22.1%~75.2%,土壤滞后系数增加32.5%~50.8%。天然林采伐培育水曲柳人工林后增加了土壤对磷的吸附能力,降低了土壤对磷的解吸能力,培育的4种水曲柳人工林中,水曲柳纯林能够更快的恢复土壤供磷能力,对红皮云杉-水曲柳混交林和红松-水曲柳混交林应及时合理施用磷肥,恢复其土壤的供磷能力。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究次生林转变为红松人工林后土壤结构稳定性及有机碳、氮含量的变化,分析不同阔叶树种与红松混交能否缓解单一营造红松纯林所引起的地力下降,为混交树种的选择和林地土壤质量的精准提升提供依据。  方法  以东北林业大学帽儿山林场胡桃楸红松林、水曲柳红松林、黄檗红松林和红松纯林为研究对象,以胡桃楸和水曲柳为主要组成树种的次生林为对照,采用干筛与湿筛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土壤团聚体分级,测定各粒径团聚体分布及碳氮含量,通过计算土壤结构稳定性参数及各粒径团聚体有机碳、氮贡献率,分析天然次生林转化成红松人工林后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及碳氮分布情况的变化。  结果  次生林转变为红松人工林后 > 2 mm粒径团聚体质量分数减少,其中胡桃楸红松混交林减少程度最低,为17.94%, < 0.053 mm粒径团聚体质量分数增多,红松纯林增加程度最高,为45.78%;土壤的平均质量直径和几何平均直径降低,团聚体稳定性下降;各粒径团聚体有机碳、全氮含量均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且胡桃楸红松林下降程度最低;次生林与3种红松混交林土壤团聚体有机碳、氮贡献率多以大团聚体为主,而红松纯林在10 ~ 20 cm和20 ~ 30 cm土层土壤团聚体有机碳、氮贡献率均以微团聚体为主。  结论  次生林转变为红松人工林后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和碳氮含量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降低,从土壤团聚体分布、稳定性和有机碳、氮含量方面分析,胡桃楸、水曲柳和黄檗均为红松人工林适宜混交树种,3树种皆可促进红松人工林林地营养质量的提升。   相似文献   

13.
在东北林业大学森林实验站天然次生林地及天然次生林带状皆伐后营造的31年生长白落叶松(Larix olgensis)纯林地、长白落叶松水曲柳(Fraxinus mandshurica)混交林地、长白落叶松胡桃楸(Juglans mandshurica)混交林地,采集不同土层(h)0相似文献   

14.
水曲柳人工纯林与混交林土壤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东北林业大学森林培育实验站营造的29年生水曲柳纯林、水曲柳-落叶松混交林、水曲柳-云杉混交林和水曲柳-红松混交林土壤为研究对象,对其土壤中的C、N、P、K质量分数及其生态化学计量特征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水曲柳纯林的土壤C、N、P、K质量分数皆高于水曲柳-云杉混交林和水曲柳-红松混交林,土壤C、P质量分数皆低于水曲柳-落叶松混交林,土壤N质量分数与水曲柳-落叶松混交林差异不明显,土壤K质量分数高于水曲柳-落叶松混交林;水曲柳纯林的土壤w(C)∶w(N)低于水曲柳-云杉混交林和水曲柳-红松混交林,w(C)∶w(P)低于3种混交林,w(C)∶w(K)、w(N)∶w(K)和w(P)∶w(K)皆高于水曲柳-云杉混交林与水曲柳-红松混交林,低于水曲柳-落叶松混交林,w(N)∶w(P)高于水曲柳-红松混交林;研究区土壤C、N、P质量分数间耦合关系显著;土壤C、N、P质量分数是影响土壤w(C)∶w(N)、w(C)∶w(P)、w(C)∶w(K)、w(N)∶w(P)、w(N)∶w(K)和w(P)∶w(K)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5.
常晖 《安徽农业科学》2013,41(1):181-182,240
针对红松人工林存在结构单一、生物多样性低、群落稳定性差等问题,该研究以辽东山区天然次生林区红松人工林为对象,根据近自然森林经营的方法和原则,对红松人工林近自然化改造的目标和途径进行了探讨。主要设计方法是在森林多功能可持续经营的上层目标指导和立地群落生境条件分析前提下,制定出红松人工林近自然森林经营的长期目标发展类型,并在发展类型的概念框架内实施以目标树为特征的林分抚育作业法,对林分进行适度间伐后,引入珍贵乡土树种(紫杉、红皮云杉、水曲柳、黄菠萝等)、中草药(人参、细辛、桔梗)以及经济植物(刺龙牙、刺五加),以达到在提高林分的目的树种质量和数量、提高生物多样性和经济利用价值的同时,加速林分向辽东山区地带性森林植被阔叶红松混交林演替进程的目标。  相似文献   

16.
目的以帽儿山地区天然次生林为对象,通过对不同演替阶段林分特征状态的综合评价确定林分类型的最优树种组成,为构建该区合理的森林经营模式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帽儿山实验林场2004和2016年共53块固定样地数据为基础,从林分结构特征、林分活力和树种多样性3个方面共选取12项指标:角尺度、大小比数、混交度、直径分布、林分密度、林分蓄积生长量、蓄积量、平均高、天然更新密度、林分潜在疏密度、Simpson多样性指数、Pielou均匀度指数,在熵值-AHP法基础上采用线性加权综合评价法探讨不同软硬阔混交比例对软阔混交林(硬软阔比:0:10、1:9、2:8、3:7)、软硬阔混交林(硬软阔比:4:6、5:5、6:4)和硬阔混交林(硬软阔比:7:3、8:2)林分结构的综合影响。结果3种林型中,除树种混交程度整体相对较高外(0.62 ~ 0.69),林木水平分布格局(0.53 ~ 0.56)、林木大小分化程度(0.47 ~ 0.51)、径阶分布q值(1.09 ~ 1.19)和更新数量(368 ~ 571 株/hm2)均相对较差;各项指标权重值最大为林分蓄积生长量(0.191),最小为大小比数(0.021);软阔混交林、软硬阔混交林、硬阔混交林3种林型中,综合评价值最大的硬软阔树种组成比例分别对应为2:8、6:4、8:2。结论帽儿山天然次生林的最优树种组成在不同林型内差异显著,软阔混交林、软硬阔混交林、硬阔混交林的最优树种组成比例分别对应为2硬8软、6硬4软、8硬2软,为该区阔叶次生林树种组成调整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采用大数量小样方网格分层取样法和分层株数法,对帽儿山地区杂木林林地4种主要树种土壤种子库储量及种群结构进行了调查分析。结果表明:水曲柳(Fraxinus mandshurica)、五角槭(Acer mono)、蒙古栎(Quer-cus mongolica)和胡桃楸(Juglans mandshurica)种子分别占种子总储量的86.3%,7.3%、4.1%和2.4%。水曲柳、五角槭种子在Oe层中的储量显著高于Oi层和A层(P<0.05),完整种子比例随土壤深度的增加而减少;蒙古栎种子在Oe层的储量显著高于A层(P<0.05),Oi层和A层无显著差异;各层土壤中胡桃楸种子储量之间无显著差异。水曲柳和五角槭种子储量能够满足天然更新的需要,蒙古栎和胡桃楸种子储量对天然更新有限制作用。杂木林中除山杨胸高断面积占2成外,其它树种(蒙古栎、水曲柳、胡桃楸)所占比例均在1成左右。水曲柳、蒙古栎分层株数比为:更新层>主林层>演替层;五角槭分层株数比为:更新层>演替层>主林层。水曲柳、蒙古栎和胡桃楸幼苗向幼树转化困难,是其更新受限的原因之一。如果不加人工干预,该地区杂木林将演替为以五角槭占优势的林分。  相似文献   

18.
广东南岭不同林分类型土壤养分状况比较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对广东南岭小坑自然保护区5种林型(常绿阔叶林、针阔混交林、毛竹林、马尾松林、杉木林)土壤肥力主要指标进行了分析测定,采用因子分析方法对各林型土壤肥力状况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常绿阔叶林的土壤有机质质量分数((5.83±0.34)%)、土壤全N质量分数((0.369±0.019)%)较其他林型高,且林型间存在显著差异(P<0.001).不同林型的土壤碳氮比不同,其中马尾松林地最高(24.69±6.01),常绿阔叶林最低(15.77±1.59).各林型间土壤全P质量分数、土壤速效K质量分数均存在显著差异(P<0.001),且均是以毛竹林林地质量分数(P,(0.045±0.001)%;K,(79.00±4.03)mg/kg)最高,表明毛竹林比较适合本地生长,对地力维持有一定作用,可以适当发展.除常绿阔叶林和毛竹林外,其余3种林型土壤均表现出明显的P缺乏,当地在林业经营措施中可适当施加P肥以提高地力.5种林型综合排序为常绿阔叶林(0.576)>毛竹林(0.481)>针阔混交林(0.196)>马尾松林(-0.558)>杉木林(-0.694),说明地带性森林类型常绿阔叶林是当地最佳的林地利用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