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外出和回乡:农村流动女性的经历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中国农村的年轻人开始向城市和工业发达地区流动。80年代大约有几百万人,90年代发展到几千万人,2000年人口普查显示,这一群体接近9000万人,中国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调查认为是8000万人。在庞大的农村流动群体中,大约有1/3是女性,总量在2600万左右。她们主要来自内地不发达的省份和比较贫困的农村,其中多数人在省内的城市和集镇寻找就业机会,但是也有20%~40%的女性离开本省,到东部沿海城市或工业发达地区。  相似文献   

2.
城乡发展不平衡导致大量农村劳动力涌入城市,农村老龄化程度更深、速度更快,尤其是农村女性老年人人数众多、年龄偏大,家庭养老形势非常严峻。由于人口流动造成居住空间、家庭结构的改变,传统家庭相处模式改变,农村女性老年人在经济和生活照料方面得到的支持很少,又由于空间距离的隔离,也得不到精神上的慰藉。面对现在工业化、城市化的进程乡城之间的人口流动是不可避免的,国家和社会应大力提倡尊老爱老的传统美德,在以家庭养老为主要养老方式的前提下发展更多形式的养老模式,为社会弱势群体-农村女性老年群体提供更多的支持和帮助。  相似文献   

3.
何萍 《河南农业》2006,(2):33-33
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中国农村的年轻人开始向城市和工业发达地区流动。80年代大约有几百万人,90年代发展到几千万,2000年人口普查显示,这一群体接近9000万,中国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调查认为是8000万。在庞大的农村流动群体中,大约有1/3是女性,总量在2600万左右。她们主要来自内地不发达的省份和比较贫困的农村。其中大多数人在省内的城市和集镇寻找就业机会。但是也有20%~40%的女性离开本省,到东部沿海城市或工业发达地区。  相似文献   

4.
黄雯 《陕西农业科学》2013,59(4):231-234
农村女性是农村人力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她们在农村经济发展及农村社会变革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如何提升她们的人力资本,有效地开发与利用农村女性人力资源,使其成为建设新农村、发展现代农业、培育新型农民的“突破口”成为急待解决的问题。该文主要通过地方个案,分析区域农业产业发展带动农村女性人力资源的开发这种互动效应,既能发展本地经济又能促进农村女性自身发展,成为离土不离乡开发本地资源的新生力量,探索开发农村人力资源的新模式。  相似文献   

5.
冯春梅 《安徽农业科学》2012,(12):7455-7459
在对前人关于家庭式迁移和农村人口外出的引力和阻力进行综述下,结合2011年年初所做的安徽省农村女性外出行为问卷调查,对农村女性外出的引力和阻力以及她们定居城市的意愿和定居障碍进行了研究,得出农村女性外出的三大引力和影响其定居城市的三大因素。  相似文献   

6.
在人们的传统观念中,农村女性历来是“吃苦耐劳,隐忍善良”的化身,人们很难净他们与“杀人越货,穷凶极恶”这样的名词联系在一起。然而,随着我国社会变革步伐的不断加快,农村女性犯罪也呈逐年上升之势,而且表现出与男性犯罪安全不同的特点,究竟是什么使她们走上背离法律与人伦的道路呢?  相似文献   

7.
贵州农村劳动力流动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分析农村劳动力流动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机理,明确了农村劳动力流动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渠道,结合贵州农村劳动力流动的特点,研究了贵州农村劳动力流动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结果表明,农村劳动力流动通过提高社会劳动生产率、推进工业化与城镇化进程、促进农民增收等多种机制和渠道对经济增长发挥作用.贵州农村劳动力流动具有主要流向省外从事第二产业、文化程度低、年轻化趋势等特点,其结果是劳动力流动产生的经济增长效应主要作用到了经济发达地区流入地,占比例较大的向省外流动对于贵州省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是比较有限的,占比不大的省内产业间流动对贵州省区域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则更为明显.在此基础上,从产业结构调整、政府抓劳动力输出、教育等方面提出了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就业是广大女性参与社会生产,获得经济独立和自我发展的基本保障和主要途径。近些年,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喀什的经济有了前所未有的变化。很多农村土地变为工业用地,因此很多农民的就业形势从农业转变为非农业,很多农村女性也有了属于自己的就业机会。她们也是促进喀什地区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以喀什市浩罕乡Y村女性为研究对象,分析女性就业的影响因素并提出符合女性就业相关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祁玥 《吉林农业》2011,(3):37-37
农村女性政治参与是农村民主政治进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由于历史、文化、社会舆论等因素影响,农村女性在参政方面一直处于被动。文章对影响农村女性政治参与主体意识的原因进行分析,从农村女性自主意识、竞争意识、进取意识和创新意识入手,找出提高农村女性主体意识、促进农村女性政治参与的措施。  相似文献   

10.
《农村经济与科技》2013,(2):136-137
农村劳动力的流动推动了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但对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也带来了负面的影响。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和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农村劳动力的流动规模会进一步扩大,并将呈现出一些新特点、新趋势,产生一些新问题,需要进一步的深入探讨和研究。  相似文献   

11.
从农村人力资本、农村公共建设、留守老人儿童问题、农民精神面貌和村级治理5个方面,研究农村劳动力流动对农村社区的影响.根据广东3县1市7个村庄的村委访谈和161个农户问卷调查,发现农村劳动力流动同时存在正反两面的影响.描述了所调查地区的情况,并从劳动力流动角度对农村社区发展进行辩证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12.
妇女是人口再生产的主要承担者,当前我国城乡妇女生育状况表明,农村母亲对人口再生产的作用明显增强,城市母亲对人口再生产作用下降,而农村女性人口的素质状况堪忧.农村女性人口素质不仅关系到农村未来人口素质,而且关系到整个国家未来人口素质,提高农村女性人口素质十分迫切.提出目前提高农村女性人口素质的重点是:提高农村女性人口的文化水平,提高农村妇女家庭教育能力,引导农村妇女学习市场经济知识,确立与时代发展相适应的思想观念,提高农业科技水平.提高农村女性人口素质的途径是:政府、群团组织、事业单位各自发挥应有的作用;充分发挥各种媒体的作用,特别是发挥电视、网络、图书和报刊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女性越来越多地参与到经济活动中来,农村女性作为新农村建设中的一支特殊群体也日益发挥重要作用。那么如何正确看待女性人力资本,如何为女性人力资本的发挥创造有利的环境,就非常必要了。基于此,从农村女性人力资本的作用、农村女性人力资本投资的迫切性及投资现状等方面对国内在该领域的研究进行梳理,以便进一步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14.
改革开放以来,农民生活水平与思想认识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随着城镇化发展进程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本文以榆林市横山区为例,结合横山区农村人口流动现状,分析了农村人口流动的原因,总结了农村人口流动对各方面造成的影响,并提出了发展对策,以期为相关工作者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比较农村留守儿童、流动儿童和普通农村儿童的身体形态发育和身体素质状况,结果表明,流动儿童身体形态发育良好,身高、体重等身体形态发育指标优于农村普通儿童,留守儿童身体形态指标最差;农村普通儿童在速度、爆发力、耐力等身体素质方面优于留守与流动儿童,流动儿童爆发力优于留守儿童,但速度、耐力等方面比留守儿童差。  相似文献   

16.
全域旅游是指把区域内旅游资源整合、产业融合和社会共建,带动该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在娄底市全域旅游开发中对农村女性的影响进行调查,得出全域旅游在促使农村女性生产方式改变、转变农村女性思想观念、增进农村女性环境认知等方面有较大作用。  相似文献   

17.
农村流动老年人是一类特殊群体,更是一类需要关爱的群体,其社会保障问题亟待政府及社会重视。通过对安徽省X县的6位典型农村流动老年人进行深度访谈,对目前农村流动老年人到城市后的社会保障情况有了一定了解。心理上缺乏归属感、无法享受城市老年人优待政策、异地就医难等问题造成了农村流动老年人在城市生活不便。解决农村流动老年人的社会保障问题需要政府、社会及家庭的共同努力,以期他们能在城市中更好地生活。  相似文献   

18.
改革开放后,中国城乡间人口流动的限制被打破,开始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一次人口转移过程。作为农业大省、中国农村改革的发源地,安徽是全国农村人口流动最为活跃的省份之一,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主要经历了就地流动、异地流动和多元化流动三个阶段。这种跨行业、跨区域的大规模农村人口流动,对安徽乃至全国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在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加强农村女性人力资源开发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江苏省是全国经济发展迅速的地区之一,多年来,在农村女性人力资源开发方面取得了一些成就,但还存在一些问题。因此,进一步加强对江苏农村女性人力资源开发,有利于提高江苏省人口素质,促进江苏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20.
农村劳动力这个庞大的群体在中国经济发展的进程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劳动力的大批量流动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巨大推动力.本文通过对近年来农村劳动力流动过程中出现的几种现象的分析,指出了这种流动方式带来的社会影响,提出了提高农村劳动力资本效益的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