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李飞 《广东农业科学》2012,39(9):203-206
贫困的概念经历了由一元向多维度的扩展,传统单维度测量方法的局限性使得其无法解释贫困的现象,而多维方法有助于我们理解贫困的本质特性,包括复杂性、模糊性和渗透性等。在多维度贫困测量的框架下,简要回顾多维贫困测量的概念和方法,并利用A-F贫困双重识别方法对我国9个村的农户贫困状况进行了收入、教育、健康、住房和社会关系5个维度的测量。9村中3.3%的农户存在不少于4个维度以上的贫困,高于2010年我国的国家贫困发生率2.8%,而且农户在教育、健康、住房维度的平均多维贫困发生率要高,不同的村庄多维贫困发生率不同,其中四川云梯村和云南南美村的多维贫困发生率较高,平均多维贫困发生率都超过了20%。农村扶贫政策需要考虑到教育、健康和住房方面,使得贫困地区共享发展的成果。  相似文献   

2.
为了解妇女多维贫困度,采用MPI指数的A-F方法,利用2015年福建省妇联"巾帼扶贫"五年攻坚计划专项调研数据,从11个维度对贫困妇女进行多维贫困测量,并对多维贫困指数进行分解。结果表明:福建省贫困妇女最为严重的贫困状况为9个维度同时存在贫困现象。社会关系、健康、教育、卫生设施、决策权这些维度对福建省贫困妇女多维贫困的贡献率较高。龙岩、泉州、漳州、南平等地区在不同维度取值下分别显示贫困贡献率较大。  相似文献   

3.
采用Alkire-Foster多维贫困指数的分析方法,基于拉萨市农牧区民生调查数据,对拉萨市农牧区总体多维贫困状况进行了分析,总体来看,拉萨农牧区扶贫效果显著,贫困发生率有所下降,多维贫困发生率较高。农牧区在教育维度上被剥夺程度明显,纯牧区的多维贫困指数高于纯农区和半农半牧区,在维度和指标分解上教育维度的贡献率最高,其次是生活水平,预防性保健检查和生活燃料对于总体的贡献也较高。  相似文献   

4.
我国少数民族连片特困地区农户贫困多元化现象普遍,从多维视角分析贫困问题对科学制定民族地区扶贫政策具有重要意义。基于Sen的能力贫困理论,以新疆南疆三地州为例,构建农户多维贫困指标体系,利用A-F法对农户的多维贫困程度和各维度对多维贫困的贡献度进行测算和分析,探讨致贫原因。结果表明,南疆三地州农户家庭不仅在收入维度存在贫困现象,在受教育程度、健康、卫生设施、做饭燃料、安全用水等指标上也表现出较为严重的贫困状态。三个及以上维度存在剥夺的人口达到了89.1%,多维贫困程度达到了39.8%,多维贫困比收入贫困更为严重。虽然随着维度的增加,多维贫困覆盖率不断下降,但是贫困强度在逐渐加大;教育、收入和健康贫困对多维贫困的贡献分别达到了35.73%、19.37%和11.19%,是多维贫困产生的重要源头。未来反贫困工作的重点是大力投资教育,促进农牧民增收,加强医疗卫生保障事业的投入,改变并扭转贫困人口落后的思想观念,建立多维贫困精准瞄准机制。  相似文献   

5.
利用2004—2011年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4轮农村家庭微观调查数据,选用教育、健康、资产和生活质量4个维度8个指标,计算中国农村家庭的多维贫困指数,并将总体多维贫困分解为慢性多维贫困和暂时性多维贫困,同时考察多维贫困动态性与家庭特征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中国农村家庭整体多维贫困指数,贫困发生率和剥夺程度均呈下降趋势;中国农村家庭更多表现为暂时性多维贫困;暂时性多维贫困比重与户主年龄和家庭规模呈倒U型关系;与户主受教育程度和家庭居住地经济发展水平负相关;慢性多维贫困比重则相反。  相似文献   

6.
以云南罗平县、寻甸县、东川区选取的80个农户问卷调查数据为基础,采用A-F方法定量分析了农户的多维贫困现状。结果表明:8个贫困指标导致的单维度贫困发生率从高到低为生活水平、生产资源、收入、健康、教育、政治参与度、卫生设施、家庭资产,1~7维度导致的贫困发生率分别为93.75%、83.75%、43.75%、27.5%、10%、3.75%、1.25%,而生活水平维度(尤其是住房条件)和生产资源维度对多维贫困的影响贡献率最大。据此提出扶贫工作应围绕多个维度展开,且要有所侧重,才能使农村贫困人口真正实现脱贫实现。  相似文献   

7.
解决相对贫困问题是后脱贫时代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保障。从经济条件、社会保障和生态环境3个维度,探讨中国农村地区多维相对贫困程度与时空演变特征。研究发现:中国农村地区多维相对贫困状况显著改善,贫困程度均得以缓解;从时空演变来看,中国多维相对贫困呈“东中轻、西重”格局,且多维相对贫困程度呈逐年下降趋势;从多维相对贫困指标来看,生态环境维度的各指标相较经济条件和社会保障维度未达到贫困标准的省份较多。基于此,要统筹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缩小区域发展差距、实现生态环境治理与经济发展并重。  相似文献   

8.
马莉  王广斌 《江西农业学报》2021,33(8):118-124,133
以山西省沁水县为例,采用A-F方法构建多维相对贫困指标体系对485户脱贫户微观调研数据进行了测度分析,研究表明:脱贫户普遍呈现多维相对贫困状态,各维度都有相对贫困的发生,不同维度对多维相对贫困的贡献有所差异,其中经济维度对多维相对贫困的贡献最高.以剥夺阈值k=4为分界线,对影响脱贫户相对贫困的因素进行二值Logit模型分析,结果显示:各类因素对相对贫困的影响不同,其中帮扶因素对多维相对贫困的影响显著.基于此,提出了构建现阶段以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政策有效衔接为核心的反贫长效机制,包括多维相对贫困识别机制、促进持续增收的常态化反贫机制、"普惠"+"特惠"相结合的社会保障机制、破除"贫困文化"的宣传教育机制,为巩固脱贫成效、解决多维相对贫困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9.
基于新疆墨玉县296份实地调研数据,采用Alkire和Foster多维贫困测算法(AF法)识别和测算农户多维贫困程度,对农户可能存在的易返贫致贫诱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不同地区、各指标间的贫困程度差异较大。其中,各地区卫生设施和人均收入的贫困发生率为0,不存在剥夺;其他指标存在不同程度的剥夺。不同地区农户的贫困程度差异较大,其中芒来的农户贫困程度最为严重。(2)随着k值不断提高,多维贫困发生率(H)持续降低,多维贫困平均剥夺份额(A)稳步上升;多维贫困指数(M0)逐步降低。当k∈[0,0.4]时,H>50%且明显降低、A<50%且稳步提升,M0呈下降趋势;当k∈(0.4,0.6)时,H<50%且极速降低、M0同样极速降低;当k=0.7时,H、M0趋近于0。(3)不同维度对M0的贡献率差距较大。其中,教育、生活水平、生活压力指标的贡献率分别为36.45%、23.76%和16.59%,居前3位;家庭资产的贡献率最低,仅为2.17%。各地区的多维贫困指数均呈递...  相似文献   

10.
以山西省沁水县为例,采用A-F方法构建多维相对贫困指标体系对485户脱贫户微观调研数据进行了测度分析,研究表明:脱贫户普遍呈现多维相对贫困状态,各维度都有相对贫困的发生,不同维度对多维相对贫困的贡献有所差异,其中经济维度对多维相对贫困的贡献最高。以剥夺阈值k=4为分界线,对影响脱贫户相对贫困的因素进行二值Logit模型分析,结果显示:各类因素对相对贫困的影响不同,其中帮扶因素对多维相对贫困的影响显著。基于此,提出了构建现阶段以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政策有效衔接为核心的反贫长效机制,包括多维相对贫困识别机制、促进持续增收的常态化反贫机制、"普惠"+"特惠"相结合的社会保障机制、破除"贫困文化"的宣传教育机制,为巩固脱贫成效、解决多维相对贫困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1.
为探究我国农村多维贫困的空间分布特征和影响因素,选取31省农村居民消费的8个维度,运用ELES方法测算出基本需求支出份额,建立多维贫困测度模型,进而计算出各地区不同维度的相对贫困指数和各地区多维贫困指数,并着重分析了东、中、西部三大地带的贫困空间分布特征,结果显示各区域的相对贫困指数与多维贫困指数都呈现出"西部最高,中部次之,东部最低"的空间梯度分布。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了影响农村居民多维贫困空间格局的主次因素,对影响机理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在一个区域农民收入水平越高、非农收入占比越大、文化教育程度越高,则区域总体贫困程度越轻。因此增加农村居民收入,尤其是工资性收入比重,加大农村文化教育的投入力度,提高他们的文化教育水平,有助于改善农村贫困问题。  相似文献   

12.
樊露露 《农业与技术》2022,(24):157-162
在2020年实现全面脱贫的背景下,农户相对贫困及返贫问题依然严峻,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本文基于福建山区611户农户的调研数据,从收入、教育、健康和生活水平4个维度出发采用A-F方法测度农户的多维相对贫困状况,发现收入、教育维度对农户多维贫困指数贡献较大。通过二值Logit模型对农户多维贫困状况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农户个人、家庭以及村庄方面指标均会影响农户多维相对贫困状况。基于实证研究结果,为缓解山区农村相对贫困状况提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2020年是中国脱贫攻坚收关之年,关注如何提升农村地区精准扶贫效率有重要意义。通过对中国扶贫工作的回顾,结合学术界贫困研究的演进,应当重视多维贫困识别对提升农村地区精准扶贫效率的重要作用。利用2016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CFPS),从教育、健康、生活、就业、社交等多个维度对农村地区家庭贫困状况进行识别,结果表明,相比于单一维度的收入贫困,多维贫困识别可以反映更多家庭的贫困状况,并全面地反映农村家庭的贫困特征,从而针对性提升农村地区精准扶贫效率。  相似文献   

14.
脱贫攻坚战完成以后,绝对贫困问题已经消除,多维贫困问题将长久存在。民族地区贫困问题具有一定的特殊性。民族地区贫困的特征、类型及成因的研究有助于推动该区域乡村振兴战略的顺利实施。根据典型民族地区南华县的实际情况来看,民族地区具有贫困发生率高、返贫风险高、贫困地区连片分布三个主要特征;民族地区的多维贫困主要表现为思想文化贫困、能力贫困、个体内生动力缺乏三类;贫困原因主要在于生产经营方式滞后、产业结构不合理、基础设施条件滞后。  相似文献   

15.
《农村经济与科技》2020,(2):242-243
通过对河南省淅川县90个深度贫困村进行实地调研,结果发现造成这些地区贫困的原因比较多,相较于一般地区的相对分散的个体贫困,其原因较为复杂,呈现出精神、能力、生态、病残、文化、权利等多维度深度贫困现状。精准帮扶中主要存在三个方面的问题:农户多维贫困贡献率与多维贫困指数大小不一致、低收入农户的多维贫困状况严重且在扶贫中受关注度不高、深度贫困地区农户思想保守落后与时代严重脱节。最后提出针对性解决措施。  相似文献   

16.
随着现行标准下我国绝对贫困问题的解决,缓解多维相对贫困将成为新时代扶贫工作的重点,因此发挥数字金融优势缓解农户多维相对贫困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基于中国家庭金融调查(CHFS)数据,采用A-F方法、Probit模型和中介效应模型,分析数字金融对农户多维相对贫困的影响,探讨其影响机制和地区异质性。结果表明,农户使用数字金融占比为39.7%,说明使用数字金融的农户数量仍相对较低。农户多维相对贫困以脆弱型和一般型相对贫困群体为主,发展能力已成为缓解相对贫困的关键维度,西部地区仍是我国相对贫困的集中区域。数字金融能够有效减缓农户多维相对贫困,对脆弱型多维相对贫困缓解效果更好,从不同维度来看,数字金融对缓解发展能力贫困和经济能力贫困影响程度更深;进一步地,数字金融能够通过提高农户金融素养缓解农户多维相对贫困现象。从异质性分析来看,数字金融能更好降低东部地区的农户多维相对贫困发生概率。据此,提出继续推进农村和中西部地区数字化建设,加强数字金融相关知识技能的宣传与针对性指导,推进数字征信在农村地区发展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为探讨社会资本及劳动力流动对农户多维贫困的减缓效应,基于秦巴山区的农户调查数据,在测度农户多维贫困的基础上,实证分析社会资本和劳动力流动对农户多维贫困的影响,以及劳动力流动在社会资本影响农户多维贫困关系中的中介效应.结果 表明:1)农户主要在健康、教育和生活水平等福利方面存在较为严重的贫困现象;k=3时,农户多维贫困发...  相似文献   

18.
贫困问题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中普遍存在且最尖锐的社会问题之一,当前我国确立的精准扶贫政策是解决贫困问题的根本保证。研究利用广东省精准扶贫政策确定的连州市66个贫困村的基础数据,借助多维贫困理论构建了连州市贫困村的多维贫困测量体系,利用A-F双临界值法测算了多个维度的权重,同时结合AHP-熵值法计算各测量指标的组合权重,借助维度权重和组合权重构建综合贫困度测算模型,计算了连州市66个贫困村的自然致贫、社会致贫、经济致贫指数,以及3个指数加总所得的综合贫困度。结果表明:66个贫困村中的综合贫困程度可划分为4个等级,其中轻度贫困村占21.2%、中度贫困村占16.7%、重度贫困村占34.8%、极重度贫困村占27.3%。连州市贫困村的贫困深度较重,重度贫困和极重度贫困村的占比较大且分布较集中,因此在制定精准扶贫政策中需要充分考虑其贫困深度和空间分布问题。  相似文献   

19.
应用统计分析方法和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数据库,计算中国农村家庭多维贫困剥夺程度,分析多维贫困的整体变动趋势及其动态演化特征。结果显示,多维贫困发生率和指标平均剥夺份额呈不断下降趋势;脱离多维贫困与进入多维贫困现象并存,均呈状态依赖特征。  相似文献   

20.
为进一步摸清民族地区贫困底数,提高帮扶精准度,利用A-F多维贫困测度方法和改进的Park瞄准数量缺口公式,以大小凉山彝区为例,本研究首先对民族地区贫困农户多维贫困状况进行了测算,接着对贫困农户"五个一批"帮扶精准度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民族地区贫困农户存在较为严重的多维贫困,以社保和生活条件最为突出;2)家庭特征对多维贫困有重要影响,户主为女性,户主文化程度越低,家庭人口越多,贫困剥夺愈加严重;3)与汉族地区不同的是,民族地区贫困更多表现为绝对贫困,盲目外出务工非但没有减轻贫困,反而加重了家庭负担;4)容易出政绩和进入门槛较低的帮扶措施做得相对较好,瞄准精度较高;5)整体上看,贫困帮扶中漏出问题比渗入问题更加严重。因此,接下来应有效衔接民族地区贫困人口的多维识别和精确帮扶,并重点解决好绝对贫困、脱贫能力不足、贫困渗入和漏出等方面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