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赤水县地处云贵高原向四川盆地递降的斜坡地带,东南高,西北低,境内以低中山丘陵为主。气候温和湿润,属中亚热带湿润气候区,年均温18.1℃,≥0℃的积温6679.3℃,≥10℃的积温5888.3℃;年降雨量1286.8毫米;年日照1297.7小时。夏秋两季≥0℃以上的积温5361.4℃,占年积温的80.26%;降雨量1198.3毫米,占年降雨量的92.5%;日照1048.3小时,占年日照的80.78%。上述情况说明,夏秋两季水热资源十分丰富,适宜发展稻田多熟,特别适宜发展再生稻,增加粮食产量。  相似文献   

2.
贵州南北盘江、红水河、赤水河下游的册亨、望谟、罗甸、贞丰、赤水等县(市)的低热地区,一般年均温达18℃左右,最高年均温达20.3℃,适宜发展荔枝生产。本省荔枝除赤水市栽培较多较早外,近几年来,册亨、望谟、罗甸、关岭等县也在逐步发展。南部热区目前发展较快的是册亨县。1986年,贵州省农科院在册亨县建立荔枝引种示范园200亩,获得成功。在示范园的带动下,册亨、望谟2县又相继发展荔枝3000亩。荔枝生产在本省南北盘江流域已初具规模。根据我们几年来的实践,我们认为,本省热区荔枝栽培要注意以下几点。  相似文献   

3.
贵州位于东经103°20′~109°30′、北纬24°4′~29°20′,在祖国的西南,处云贵高原东斜坡,长江和珠江水系分水岭区。境内长江水系的乌江、赤水河及其支流的河谷丘陵盆地和珠江水系的盘江、红水河及其支流的河谷丘陵盆地与低山地区,气候温热,雨量充沛,年均温16.9~21.3℃,最冷月均温7.1~12.1℃,最高月均温25.5~28.7℃,≥10℃的活动积温  相似文献   

4.
为了探讨鲁西地区麦后夏直播花生的可行性,利用聊城市1981—2014年的气象观测资料及麦后夏直播花生、冬小麦生长发育资料,分析麦后夏直播花生生育期间积温变化对夏花生结荚期、饱果成熟期和有效花终止期的影响;冬小麦生育期间所需积温与相应时段积温吻合情况。结果表明:(1)聊城市1981—2014年麦后夏直播花生生长期间(6月15日—10月5日,下同)≥15℃积温有升高的趋势,1981—2014年的34年或者2011—2014年的近4年,麦后夏直播花生生长期间≥15℃积温分别为2678.7℃和2681.4℃,亦均高于正常成熟要求的积温低限2600℃;1981—2014年花生饱果成熟后期(9月20日至9月30日)≥15℃积温有升高的趋势。特别是2001—2014年间比1981—2014年间≥15℃积温的平均值高3.3℃,11天的日平均气温高出0.3℃;利用10℃有效积温计算麦后夏直播花生可形成饱果的有效花终止期为7月30日,为适时化控,减少无效花、果数量,降低株高,防止倒伏,提高饱果率提供了依据。(2)利用冬小麦冬前壮苗标准,推算出小麦适宜播期为10月5日前后;聊城市1981—2014年期间10月5日至6月13日≥0℃平均积温为2335.71℃,完全能满足冬小麦的正常生长发育所需要2100~2400℃积温要求。综上,聊城市的积温条件完全能够满足花生-小麦一年两作对温度的要求,发展麦后夏直播花生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5.
临汾市近30年热量资源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为充分利用热量资源,以有效提高临汾市的农业生产效率,利用临汾市17个地面气象站1981—2010年逐日气温资料,采用线性倾向估计法、滑动平均法、Mann-Kendall(M-K)法,分别对年平均气温、日较差及≥0℃积温和≥10℃积温等表征热量条件的资料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临汾市年平均气温呈上升趋势,增温速率为0.44℃/10年,增暖主要出现在春季及冬季,增温速率分别为0.603℃/10年和0.49℃/10年,年平均气温及其气候倾向率的空间分布为中部平川地区高于东部山区和西部山区,临汾市区最高;临汾市年平均日较差以0.18℃/10年的速率增加;临汾市≥0℃活动积温的增加速率为137.21℃/10年,≥10℃活动积温增加速率为101.77℃/10年;由M-K检测可知,临汾市年平均气温及全年≥0℃活动积温显著性增加,在20世纪末期显著上升趋势超过0.001显著性水平,而全年≥10℃活动积温增暖趋势仅在2008年之后超过0.05显著性水平。  相似文献   

6.
气候变暖背景下秦岭地区≥10℃热量的时空变化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在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秦岭地区农业热量的时空变化研究对调整农业种植结构,优化农业产业布局和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依据1961—2010年秦岭南北71个气象台站的资料,应用气候倾向率、Mann-kendall 突变检验、Moralt 小波分析和ArcGIS 空间插值法,对秦岭南北近50 年来≥10℃的积温、初日、终日和持续日数的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结果显示:(1)秦岭南北≥10℃的积温和持续日数均呈增加趋势,初日为提前趋势,终日为推迟趋势;秦岭北部≥10℃初日变化速率低于秦岭南部,秦岭北部≥10℃积温、持续日数和终日的变化速率高于秦岭南部。(2)秦岭北部≥10℃积温、初日、终日和持续日数发生突变的年份分别为1995 年、2003 年、1973 年和2000 年,秦岭南部≥10℃积温、初日、终日和持续日数发生突变的年份分别为2004 年、1995 年、1974 年和1977 年。秦岭南北部≥10℃积温具有明显的20~30年和7~10年的振荡周期。(3)空间上,秦岭地区≥10℃积温的空间变化相似,整体呈增加趋势。  相似文献   

7.
重庆市≥10 ℃积温资源时空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韩世刚  吉莉 《中国农学通报》2018,34(10):106-114
[目的]积温是一种重要的生态环境资源和气候资源,了解积温的时空变化规律对指导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方法]利用重庆市34个观测站1960—2016年共57年的地面气象观测资料,选用Mann-Kendal突变检验,Morlet小波周期分析等气象统计方法,分析了重庆地区≥10℃积温资源的时间变化和空间变化规律,得出结果:[结果]重庆地区积温分布不均,沿长江和乌江分3个不同的区域分布,重庆大部分地区年均积温在5500℃至6500℃之间。1960—1980年,重庆积温变化主要表现为增温趋势。1981—2000年,积温明显减少。2000年以后,积温正负相间,变化明显加快,气候变得更加异常。重庆1区的积温,80年代以前振幅较大,80年代以后,振幅明显减小。2区和3区的积温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变化规律基本相同,振幅也基本一致。[结论]重庆积温资源丰富,重庆江津、丰都、万州等地区完全满足一年三熟制,可以开展一年三熟制农作物耕种试点。  相似文献   

8.
本研究依据1967—2016年惠阳区国家基本气象观测站逐日平均气温资料,运用趋势分析、M-K突变检验和小波分析指标分析了惠阳区农业热量资源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近50年来惠阳区农业热量资源增加明显,≥10℃年积温与年平均气温的增加呈显著相关,且皆表现出明显的增加趋势,平均升高102.6℃?d/10 a和0.24℃/10 a;≥10℃的年积温日呈缓慢波动增加趋势,升高速率1.73 d/10 a;热量资源增加趋势的阶段性显著,整体表现为一种突变现象,年平均气温和≥10℃的积温突变年分别为1990年和1988年,1996年为年平均气温显著增加开始年份;≥10℃的年积温日突变呈现升降交替,2017年后还将有1次突变后增加的趋势;震荡主周期为24~32年,在10~32年时间尺度的震荡周期上,发生了3次高低交替,且≥10℃的年积温日和积温较之年平均气温震荡表现更频繁。惠阳近50年平均气温为22.1℃,≥10℃积温平均为8028.8℃?d,满足热带作物生长对热量的需求,并满足三季稻的种植。因此,对于近50年来惠阳区热量资源增加并将继续增加的趋势下,需合理评估、开发和利用热量资源,及时有效规避农业气象风险。  相似文献   

9.
根据新疆且末国家基准气候站1971—2014年44 a的气象观测数据,采用趋势分析、累计距平、Mann-Kendall突变检测等方法,对且末绿洲近44 a的年日照时数、年平均气温、≥0℃及≥10℃活动积温、年降水量等主要的农业气候资源要素进行分析和初步评价。结果表明:(1)近44 a且末绿洲年日照时数减少;年平均气温呈上升趋势、≥0℃及≥10℃活动积温增加;年降水量略增。(2)近44 a年且末绿洲日照时数、≥10℃活动积温、降水量均发生了突变;年平均气温、≥0℃活动积温无明显的突变。  相似文献   

10.
潍坊市农业气候资源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6,自引:5,他引:1  
为了在气候变暖的大背景下最大限度地利用好自然资源,合理安排农业生产,利用1961—2010年潍坊市9个县市区气象资料,应用线性气候倾向率、Mann-Kendall非参数检验方法以及Morlet小波分析方法,对潍坊市农业气候资源变化特征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潍坊市除了≥20℃积温以外,其他各界限温度积温都表现出极显著增多趋势,增幅在55.6~77.3℃?d/10 a之间;各界限温度初终日间降水量呈减少趋势,但减少趋势并不显著;≥0℃、≥10℃间隔日数及无霜期表现出显著增多趋势,增幅分别为4.8 d/10 a、2.6 d/10 a和2.3 d/10 a。≥0℃、≥10℃积温在1994年发生突变,≥5℃、≥15℃、≥20℃积温在1998发生突变;各界限温度初终日间降水序列不存在显著的突变点;≥0℃、≥10℃初终日间隔日数及无霜期突变点发生在1991年、1996年、2004年。除界限温度初终日间降水及≥20℃积温外,其他积温普遍存在6年时间尺度的周期变化,无霜期存在6~8年的时间尺度周期变化。  相似文献   

11.
冬小麦冬前旺长类型及形成相应类型的积温条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闫璐  聂勇  王超 《作物杂志》2008,24(1):29-31
利用济宁市1987~2007年连续20年气象资料及小麦冬前生长发育资料,对济宁市20年来小麦不同年份发生的冬前旺长表现进行了连续观察和系统分析。结果表明:济宁市冬小麦冬前旺长分营养型旺长、生殖型旺长和重叠型旺长3种类型。形成营养型旺长的积温条件是冬前大于12℃的营养生长积温偏高所致;形成生殖型旺长的积温条件是冬前0~12℃穗分化积温偏高所致;形成重叠型旺长的积温条件是冬前营养生长积温和穗分化积温共同偏高所致。  相似文献   

12.
本文利用石河子市气象站1960-2010年的气象观测资料,分析了石河子垦区≥0℃积温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51年来,石河子市年平均气温以0.42℃/10 a增温率呈增加趋势,1988年后气温显著增加。≥0℃积温及其持续天数分别以130.0℃/10 a和2.3 d/10 a的速率增加。≥0℃积温持续天数的增加主要由终止日期的延迟所致,初始日期提前不显著。  相似文献   

13.
气侯变暖显著改变了内蒙古地区的热量资源,了解该地区的热量资源变化可为作物生产及空间布局提供一定的研究基础。本文基于1959—2018年50个气象站点的逐日平均气温,采用五日滑动平均法探讨了内蒙古地区≥0℃和≥10℃初终日、持续天数以及积温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内蒙古地区≥0℃和≥10℃平均初日分别为3月29日和5月5日,≥0℃和≥10℃初日呈提前趋势。≥0℃和≥10℃平均终日分别为10月28日和9月24日。(2)初日提前和终日推迟显著增加了内蒙古地区的积温和持续天数,积温和持续天数在空间分布上相似,东西部差异较大,其中≥0℃积温在1874~4433℃之间,≥10℃积温在1360~4024℃之间,≥0℃持续天数在168~246天之间,≥10℃持续天数在89~180天之间。≥0℃和≥10℃积温和持续天数呈增加趋势。(3)≥0℃和≥10℃初日与经纬度呈正相关关系,终日、积温和持续天数与经纬度成负相关关系。(4)初终日、持续天数以及积温突变日期主要集中在1991—1996年之间。  相似文献   

14.
为合理的开发和利用青海省东部黄河谷地热量资源,选取黄河谷地4个气象站近55年(1961—2015年)逐日平均气温资料,采用气候倾向率、滑动平均法和累积距平法等统计方法,对黄河谷地≥10℃初日、终日、持续日数及积温的时空分布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黄河谷地≥10℃积温初日、终日、积温和初终间持续日数等地区分布不一致,地区差异较大;(2)近55年黄河谷地≥10℃积温总体上呈增加趋势,各地区变化幅度不一致;(3)黄河谷地≥10℃积温初日普遍提前、终日以延后为主,终日的延后趋势比初日提前的趋势显著。黄河谷地≥10℃持续日数呈逐年增加趋势;(4)黄河谷地年平均气温与≥10℃积温、持续日数、终日均呈极显著相关(P0.01),但关联程度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15.
新疆农八师垦区热量资源变化对农业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为掌握新疆农八师垦区气温和热量资源变化规律,利用1955—2012年气候资料,采用气候倾向率、标准偏差及信噪比等气候统计诊断技术,研究热量资源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年平均气温、≥0℃积温、≥10℃积温升高趋势明显,气候倾向率分别为0.364℃/10 a、89.981℃·d/10 a和111.23℃·d/10 a。年平均气温在1989年突变性升高,突变前后平均升高1.2℃;≥0℃积温在1989年突变性增加,突变后增加254℃·d;≥10℃积温在1994年突变性增加,突变后增加377℃·d。新疆农八师垦区20世纪90年代初气候明显变暖,热量资源增加,对于农业来说利弊共存,应扬长避短,趋利避害是开发利用热量资源首要准则。本研究结果可为当地农业建设、作物调整提供农业气候资源依据。  相似文献   

16.
积温是一种重要的生态环境资源和气候资源,了解积温的时空变化规律对指导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利用重庆34个观测站1960—2016年共57年的地面气象观测资料,选用Mann-Kendal突变检验,Morlet小波周期分析等气象统计方法,分析了重庆≥10℃积温资源的时间变化和空间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重庆积温分布不均,沿长江和乌江分3个不同的区域分布,重庆大部分地区年均积温在5500~6500℃之间。1960—1980年,重庆积温变化主要表现为增温趋势。1981—2000年,积温明显减少。2000年以后,积温正负相间,变化明显加快,气候变得更加异常。重庆1区的积温,20世纪80年代以前振幅较大,20世纪80年代以后,振幅明显减小。2区和3区的积温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变化规律基本相同,振幅也基本一致。重庆积温资源丰富,重庆江津、丰都、万州等地区完全满足一年三熟制,可以开展一年三熟制农作物耕种试点。  相似文献   

17.
热量资源变化对石河子垦区棉花产量的贡献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探讨新疆石河子垦区热量资源变化对棉花产量的影响及关键期,收集石河子地区1961—2015年棉花单产、气温资料以及1988—2017 年棉花物候期监测等资料,运用多项式分离气候产量、气候倾向率、一元回归及相关系数等方法,研究不同时间段热量资源对棉花产量的贡献。结果表明:石河子垦区热量资源丰富增加趋势明显;≥10℃积温、棉花生产期≥0℃积温、稳定通过10℃初终日、播种出苗期和裂铃至停止生长≥0℃积温对棉花产量影响显著。≥10℃积温低于3350℃· d、棉花生产期≥0℃积温低于3650℃·d 棉花减产明显。播种出苗期和裂铃至停止生长期是棉花的热量关键期,对棉花产量的贡献分别为6.59%和5.95%。研究结果可为新疆石河子垦区棉花生产技术管理水平的提高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8.
为了明确北京地区小麦生长发育与温度的关系和各生育时期的温度指标,为技术人员科学指导生产提供参考。采用对多年农情调度数据和气象数据分析的方法,总结归纳了北京地区小麦生育时期温度演变及各生育时期的温度指标。分析表明,北京小麦适宜播种的温度指标为17~18℃;进入越冬期即基本停止生长(稳定通过0℃终日)的时期常年(近30年)为11月28日;小麦返青平均需要气温0℃以上的日期19d,需要0℃以上的积温73.3℃·d;返青期至起身期需18~29d,平均需积温216.5℃·d;起身期至拔节期需8~12d,平均需积温147.5℃·d;拔节至挑旗历时12~15d,平均需积温231.2℃·d;挑旗至抽穗历时7d左右,平均需积温153.4℃·d;抽穗至开花需5d左右,平均需积温113.4℃·d;开花至成熟历时32~37d,平均需积温800.4℃·d;全生育期260d左右,最短256d,最长262d,所需积温1 970.7~2 325.5℃·d,平均为2 294.0℃·d。  相似文献   

19.
吴纪安 《作物杂志》2007,23(2):32-35
对黑河市1982~2006年秋季气温分析表明,黑河市秋季日平均气温为13.48℃,极差为3.29℃;秋季热量资源年平均为552.86℃,极差为134.7℃;秋季活动积温平均为420.05℃,极差达449.9℃。秋季热量资源呈增加趋势,但活动积温却呈减少趋势,并且年际间变幅均有加大趋势,原因是逃逸积温大幅增加。提出三点预防途径,一是加强短、中、长期气象预报;二是研制应用有效的抗低温制剂;三是做好烟雾防低温工作,要注重材料布置的科学性。  相似文献   

20.
冀东夏秋粮作物种植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冀东夏秋粮作物种植模式王前,王秀儒,李志清,段惠敏(河北省唐山市农业科学研究所063001)冀东地区年平均气温10.4℃,≥0℃积温4236℃(80%保证率).≥10℃积温3872℃(80%保证率),无霜期180天左右,≥0℃期间年总辐射10388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