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福建省建瓯县东峰镇裴桥村林垅山的半山坡上有一石岩,岩上石刻记载了宋朝北苑茶事,是讫今在建瓯发现的关于北苑茶的唯一古迹。当地群众称该岩石为“凿字岩”,岩高约3米,宽约4米,厚2.5米。岩正面有楷书石刻八行,每行十个字,每字长×宽为20×30厘米;岩左侧面有隶书石刻七十余字,每字长×宽为10×15厘米。因受自然剥蚀,石刻大多模糊不清,有的甚至刻迹无存,仅石岩  相似文献   

2.
建瓯种茶历史悠久,远在唐代就以研制生产"北苑御茶"而著称.解放以后,又创立了"建溪牌茶叶"和"明芝牌系列茶叶"等一批颇具影响力的茶业新品牌,有力推动了建瓯茶业的持续向前发展.我市在茶业原产地保护方面起步迟,进展缓慢.做好申报我市"北苑御茶"原产地保护工作势在必行.因此,笔者根据建瓯实际,对做好申报工作提出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3.
林更生 《福建茶叶》2010,32(12):60-60
<正>"北苑御茶园"位于建州,即今福建建瓯市东16公里的凤凰山下。我因于1996年与詹梓金合写一篇题为《蔡襄与北苑》的论文,被邀参加在建瓯举办的"‘北苑茶'国际学术研讨会",会议期间大会组织参观并考察了北苑御茶园及其相关的古迹。虽然已过去了10多年,但记忆犹新。  相似文献   

4.
6月2日国务院公务了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福建建瓯“北苑御茶遗址”列入其中。“北苑御茶遗址”位于建瓯市东峰镇裴桥村焙前自然村的林垅山,属北宋遗迹。1985年以来,福建省文物专家曾两次来北苑御焙考古,发掘了50多个遗迹单位。北苑御茶起源于933年,持续上贡时间长达458  相似文献   

5.
建瓯北苑是宋代贡茶产制中心,中国团饼茶最高制作工艺的发祥地,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宫廷御茶园。北苑在制作技艺上的独到之处,成就了中国贡茶史上最长的御茶。北苑御贡贯穿五代十国、宋、元、明数朝,时间长达458年。北苑贡茶的制作技艺的精妙绝伦及北苑贡茶在制作过程中所体现的匠心,在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统筹发展的今天,更应得到深入的挖掘整理,让后人得以精神上的滋养。  相似文献   

6.
福建省茶产业发展实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福建产茶源于汉、兴于唐,而盛于宋。新石器时代,福建宁德就有彩釉陶茶具。有文字记载最早见诸于南安市丰州古镇的莲花镇石上的摩崖石刻“莲花茶襟太元丙子”(376),这比世界最早的茶书陆羽《茶经》(780)间世要早404年。陆羽《茶经》记载:“福州、建州(今建瓯)所产之茶,往往得之,其味极佳。”宋代以北苑贡茶和斗茶活动闻名于世。  相似文献   

7.
1茶业的概况建瓯属中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8℃,年平均降雨量1800mm,日照时数约1600h,无霜期280d,土地面积4233km2,山地面积占土地面积80%。自然条件优越,为茶树种植最适宜区。产茶历史悠久,在五代闽国时东峰镇凤凰山一带方圆三十里的茶园,就列为皇家御茶园,制作北苑贡茶,东峰裴桥村林垅山上至今保留着记载北苑贡茶的凿字岩。北苑贡茶代表了我国唐宋团茶制造最精湛工艺,上贡时间经历唐、宋、元、明四个朝代。建瓯现有茶园面积6000hm2,年产茶叶7000多t,生产乌龙茶,主要品种有水仙、梅占、矮脚乌龙、肉桂、毛蟹、奇兰等,以水仙品种…  相似文献   

8.
<正>在今福建省建瓯市东峰镇裴(焙)桥村焙前自然村的林垅山坡上,有一块巨大的岩石,上面刻有许多文字,当地人称之为"凿字岩",这就是历经千年风雨保留至今的"国宝"文物——北苑御焙遗址摩崖石刻。北苑"凿字岩"摩崖石刻的正面从右至左竖行排列,分8行,每行10字,共80字,每字高24厘米、宽24厘米,阴刻楷书。原文是:  相似文献   

9.
根据笔者这几年的审评经历,结合建瓯水仙常见的外形(色泽、整碎、净度)、滋味、香气、叶底缺点及产生原因进行分析,其目的是为了与广大喜爱建瓯水仙茶的消费者相互交流及探讨,以期对建瓯毛茶加工厂提高加工工艺水平、改善加工环境提供改进措施,促进建瓯茶产业健康发展,打造“千年建州、北苑贡茶”。  相似文献   

10.
传承好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是文化自信的重要表现形式,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内容。北苑贡茶在中国茶叶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其衍生出的茶文化是中华文化的优秀代表。大力挖掘和整理北苑贡茶文化,不仅可以弘扬民族优秀文化成果,增强文化自信,而且能够为助推建瓯茶产业发展提供动力。  相似文献   

11.
1986年第二期《农业考古》刊登郑立盛《北苑茶的历史见证》一文,报道福建省建瓯县裴桥村发现记载北苑茶事的摩崖石刻,全文约二百余字。系嘉定(公元1208年)年间所刻,由于年代久远,岩面剥蚀,字迹已多模  相似文献   

12.
一、北苑茶溯源 福建省建瓯县(原建安县),沿建溪河畔,东去三十二里的凤凰山,其上有凤翼庙、凤冠岩诸胜,山麓紧靠一条小河边形如翔凤下饮之状,称凤凰嘴。方围数十里即古之北苑,是我国历史上最著名的茶区之一。据《茶事拾遗》载,远在八世纪末唐德宗时,常袞为建州剌史,已经在这里制造“研膏茶”了。唐朝后期,建瓯的大财主张廷晖在今凤山一  相似文献   

13.
<正>建瓯茶叶历史悠久,由于生态环境优越,所产的茶叶品质特别好。唐末五代闽龙启元年(933),建州人张廷晖将凤凰山方圆30里茶山悉数献给闽王王延钧,闽王将其列为皇家御茶园,因地处闽国北部,故称"北苑"。从此建茶由贡茶升格为御茶,从五代至明代,北苑御茶深受六朝(五代的闽和南唐、北宋、南宋、元、明)42位皇帝的青睐,历时458年。更可贵的是北苑茶灿烂辉煌过后没有沉寂,没有殒灭,在历史的长河中依时而变,与时俱进,用前世今生谱写了中国茶叶史上最为璀璨的一页。  相似文献   

14.
<正>《嘉靖建宁府志》载,南朝萧齐年间,建州已广泛人工种茶,而且还从事茶叶的生产加工。建瓯茶叶真正兴盛并登上辉煌的巅峰是从唐末开始的。五代闽龙启元年(933),建州人张廷晖将凤凰山方圆30里茶山悉数献给闽王王延钧,闽王将其列为皇家御茶园,因地处闽国北部,故称"北苑"。从此建茶由贡茶升为御茶,从五代至明代,北苑茶深受六朝(五代的闽和南唐、北宋、南宋、元、明)42位皇帝的青睐,历时458年。北苑御焙名倾天下458年,在历史的长河中依时而变,  相似文献   

15.
建瓯市素有“金瓯宝地”和“绿色金库”之美称,境内山青水秀,特产丰富,气候得天独厚、人文历史悠久。早在唐宋时期,勤劳智慧的建瓯人民就研制出扬名天下的朝廷贡品———北苑御茶。60年代初,在北苑茶发源地的遗址凤凰山山麓,创建了建瓯市第一个地方国营农垦茶场———凤山茶场。经过30多年来的艰苦创业,初步建成一个具有生产设施先进、功能齐全、规模较大、交通方便的现代化茶业基地。全场现有总人口453人,正式职工267人,开辟茶园151hm2,年产量251t,平均单产133公斤/6667m2。种植茶树品种有水仙、梅占、桃仁、政大、福云品系等十几个良…  相似文献   

16.
乌龙茶起源于福建,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乌龙茶的形成和发展,首先溯源福建建瓯的北苑茶,宋太宗太平兴国二年(977年)已产制龙凤茶,宋真宗(998年)以后改制小团茶,成为驰名天下的龙团凤饼;武夷茶是继北苑茶而发展的。到了明朝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罢造龙团改制散茶,制法也相应改革,品质不断提高,誉满天下。乌龙茶是沿袭武夷岩茶的制法,而武夷岩茶又与北苑龙团的原料、采制方法相近似。乌龙茶具有自然的花香与醇厚的滋味,而且对人体具有一系列显著的保健功效,因而受到国内外人民的喜爱。乌龙茶的历史悠久,历代劳动人民在长期生产过程中总结出一套精湛的传统加工工艺;历代的文人、墨客也为此挥毫写就了璀灿的茶文化,本文拟简述乌龙茶的发展历史与茶文化。  相似文献   

17.
新世纪之春 ,3月 10日。北苑之春茶会于福州凯闽茶艺苑举行。茶会以北苑茶为主题 ,回顾北苑千年茶都发展简况 ,探讨当今北苑茶发展方向。还品尝了荣获金奖的“水仙王”、“乌龙王”。茶会主办单位有 :福建省茶文化研究会、中国新闻社福建分社、建瓯市北苑贡茶协会、福州凯闽茶艺苑。省茶文化研究会林心炯会长谈茶会的收获 :发扬北苑茶成就 ,建茶为贡 ,见于五代闽 ,盛产于唐、宋、元、明 ,是历史辉煌壮丽的一页。古代茶叶技术进步 ,较大体现制茶技术的进步 ,贡茶采制技术又是集中表现。会上 ,省博物馆介绍“宋元建安北苑茶焙遗迹考” ,这七处…  相似文献   

18.
建阳市是我国最大的乌龙茶主产区之一,是历史名茶“北苑御茶’和“龙凤团茶”的故乡,是福建省的重点产茶县(市)。现茶园面积、茶叶产量、茶树良种推广都居全省前列,所产的“闽北水仙”和“闽北乌龙”闻名遐迩。茶业已成为我市农业的一大主要支柱产业,是我市农副产品中具有出口创汇竞争力的拳头产品,在国民经济建设和地方财政收入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本文针对我市茶业生产现状,潜在问题及产业趋向,提出今后的发展战略,供有关部门参考.一、建瓯茶业现状分析:建瓯茶业始于唐代,至今已有一千年的产茶历史。历经十几个世纪几十代…  相似文献   

19.
北苑茶产于建安(令福建建瓯县),为宋、元两朝的贡茶,曾极盛于北宋。由于“建安不但形成为宋朝制茶和茶学的中心,而且宋朝茶书大多以建安贡茶为内容”,历代学者对建安北苑茶研究颇多,但对北苑的称指则有异同,本文就这些方面作初步考证。 一、史料中的“北苑” 1.北苑茶焙。《福建通志》四十五卷“古迹”中载:“五代北苑茶焙在凤凰山麓”。《元丰九域志》在  相似文献   

20.
五代十国时期,福建为闽国,建瓯为建州,霞镇村一带为北苑里(明代初年东吉里划入,改为吉苑里)。其时这里有位茶园业主,姓张名廷晖(字仲光,号三公)。他于闽龙启元年(933)将其住地凤凰山及其周边三十里茶园敬奉给闽国设为北苑御茶园,闽王因此封他为“阁门使”。自有了御茶园的献立及其以后的繁衍,中国茶业便开始走向高峰。首先是自闽国开始,历代朝廷都在建州(后又称建宁府)建“龙焙”(即御焙)、设茶衙,置官督制,并在全国产茶区施行茶政及其榷茶制度,由此促进了国内茶树品种选育、茶树栽培、茶园管理、茶青采摘、茶品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