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微囊藻毒素对鱼类组织器官的毒理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从1878年澳大利亚学者George Francis首次报道有毒蓝藻的爆发以来,蓝藻水华现象已成为全球关注的环境问题之一[1].有毒蓝藻产生的微囊藻毒素(Microcystin,简称MCs),是淡水水体中存在最为普遍、毒性最强的毒素.已发现MCs可在无脊椎动物和脊椎动物中积累,引起很多器官的损伤[2].  相似文献   

2.
在《无公害水产品安全要求》及《无公害水产品产地环境要求》国家标准中,规定了总汞、砷等重金属的最高限量。当养殖水体受到污染,汞、砷含量超标时,它们与水体中众多生物活性物质发生反应,严重干扰水生生物的新陈代谢。汞、砷对水生生物的危害具有稳定性和累积性的特点,因此,当长期食用被汞、砷污染的水产品时,人的健康也将遭受严重的威胁。  相似文献   

3.
多环芳烃(PAHs)是广泛存在于水体环境中的一类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因其具有致癌、致畸和致突变性而备受关注。本文简述了PAHs的定义、分类、来源及其污染现状,并综述了PAHs在水生生物体内蓄积、代谢规律及其对水生生物的毒性效应:在急性毒性层面综述了PAHs对不同水生动物的毒性程度及急性致死效应;在亚急性及慢性毒性层面分别从分子水平、生理生化酶水平、细胞组织水平,综述了:PAHs暴露对水生生物的分子毒性,导致DNA单链断裂、PAHs-DNA加合物的形成;PAHs暴露对水生生物抗氧化酶系统(SOD、CAT、GPx、GSH/GSSG)、外源性有机污染物代谢酶(EROD、GST)活力的影响;PAHs暴露引起的氧化应激、脂质过氧化、组织病理学变化等氧化损伤。本综述目的是便于今后更深入地研究PAHs对水生动物的毒性效应和毒性作用机制,进而更好的控制PAHs污染,保护水生生物和水生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4.
稻渔综合种养是一种将水稻与水产养殖动物协调共作的复合型生态农业模式,多菌灵是一种常用于预防水稻稻瘟病的杀菌剂。本研究介绍了多菌灵的理化性质、毒性分析、迁移转化规律及其在水稻、土壤和田水中的检测方法、消解动态及在水生生物中的毒性研究。研究发现,食品中关于多菌灵的残留分析对象主要集中在水果、蔬菜及水稻等作物,而针对水产品中多菌灵的残留测定方法研究尚属空白。本研究可为开展稻渔综合种养模式下多菌灵在水产品中的检测技术研究和该模式下多菌灵使用规范的制定提供理论依据。[中国渔业质量与标准,2019,9(4):64-70]  相似文献   

5.
苯甲酰脲类杀虫剂属于几丁质合成抑制剂,可通过抑制几丁质合成使昆虫变态受阻,导致死亡。在实际应用中,部分苯甲酰脲类杀虫剂会残留于土壤、水体和大气等环境中,直接或间接地对水生生物造成慢性毒害,最终随食物链进入人体,当累积到一定浓度时会对人体健康产生危害。目前,中国尚未制定该类杀虫剂在水产品中的限量标准,且缺乏其在中国水产养殖中的相关研究。为保障水产品质量安全和居民消费健康,避免因除虫脲等苯甲酰脲类杀虫剂超标导致水产品出口受阻产生的经济损失,本研究对苯甲酰脲类杀虫剂的残留风险及在水产养殖中的研究进展进行了总结与分析,阐明了苯甲酰脲类杀虫剂的理化性质、环境降解情况、毒性风险水平及残留限量标准,并介绍了该类杀虫剂在水产养殖中的相关研究,为中国水产品监管部门提供有效的数据基础和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6.
鱼类等水产品因消费水平的提升而进入千家万户,但随着城镇化进程的推进,水产品受到严重的重金属污染.重金属污染具有较长的生物半衰期和潜在毒性,通过食物链对人体健康造成不容小觑的风险.因此,研究人员也广泛关注水产品重金属污染检测及去除技术.文章阐述了重金属对水生生物和人类的危害,对现有检测技术的优缺点进行比较,也对开发快速检...  相似文献   

7.
随着中国水产养殖业的迅速发展,养殖水体环境污染、药物残留等因素导致了常规水产品质量不断下降.转基因技术在水产养殖中的应用,带来了水生生物育种技术的突破,也对生物多样性和人类健康可能产生各种潜在危害.本文主要综述了转基因技术和药物残留对水产品质量安全的影响,并提出了保障水产品质量安全的思路与建议.  相似文献   

8.
镉(Cd)是水产品中常见的有毒重金属污染物,是水产品污染程度监测的重要指标。近年来的监测结果表明,贝类体内(以扇贝和牡蛎为主)的镉超标现象较为严重。镉在环境中迁移差,残留强,且具有累积和不易降解性,严重影响着水生生物产品安全,特别是贝类产品的质量安全。本文综述了镉的存在形态及其含量分布,其对贝类和人类的毒性效果,镉在贝类体内的吸收转运规律,以及镉的风险评估情况,为研究水产品中镉的安全性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9.
本文以水产品中砷污染现状、生物体内富集转化规律研究近况及常见砷形态分析方法发展为主线,讨论砷形态分析在砷污染问题上的迫切性,总结砷在原核生物、真核生物、哺乳动物和高等植物中的富集及解毒机制的研究进展,简述了不同砷形态分析方法的发展、应用及其优缺点。砷的存在形态决定了水产品中砷污染的毒性,单用砷的总含量评价砷对环境和生物的污染不能真实反映砷污染,应评估其具体的形态和毒性效果。早期主要用色谱和原子光谱联用分析砷,随着检测技术的更新,目前食品安全国家标准中已采用高效液相色谱串联原子荧光光谱法和高效液相色谱串联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测定总砷及无机砷的含量。结合国际上最新的研究进展,讨论砷形态分析方法在环境毒理学等研究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通过2017—2019年3年每年5月对江苏省启东市文蛤(Meretrix meretrix)养殖区表层海水和沉积物中重金属Cu、Zn、Pb、Cd的调查分析,采用概率生态风险评估法(probabilistic ecological risk assessment, PERA)评价了水体中重金属的生态风险,采用沉积物质量基准法(sediment quality guideline, SQG)评估了沉积物中重金属的潜在生物毒性。重金属生态风险评价结果表明,短期暴露下,4种重金属的安全阈值(MOS10)均大于1,Cu、Zn、Pb、Cd的浓度对10%水生生物产生毒性影响的水体比例分别为50.05%、25.38%、24.01%、19.09%,说明水体中4种重金属对水生生物短期潜在生态风险较小,对水生生物的生态风险大小依次为Cu>Zn>Pb>Cd。文蛤养殖海域表层沉积物中各金属元素的含量及分布较均匀,各站位差异较小。沉积物重金属污染潜在生物毒性评价结果显示,各站位沉积物均无Cd潜在生物毒性效应,部分站位沉积物偶有Cu、Pb、Zn的潜在生物毒性效应,其中发生Zn...  相似文献   

11.
谢瑞文 《南方水产》2006,2(4):75-79
综述了铬在渔业中应用的研究进展,包括铬作为水产养殖饲料添加剂,对水生生物生长、毒性和生理活性的影响,及铬对养殖水体的污染、对渔业生物的危害以及检测方法等等,并提出了今后的研究展望。  相似文献   

12.
酰胺类除草剂具有高效、高选择性、广谱性、成本低、施用方便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现代农业生产。酰胺类除草剂在土壤中的降解速率较慢,容易在环境中发生迁移和富集,其在水产品中蓄积并通过食物链的传递可能对消费者健康造成负面影响。本研究介绍了酰胺类除草剂的理化性质、毒性效应、迁移转化规律、检测技术研究进展及其在淡水渔业环境中的残留现状。结果表明,目前关于酰胺类除草剂的残留检测与分析主要集中在水体、土壤等环境样品和大豆、玉米等农作物,而针对淡水水产品中酰胺类除草剂的相关研究报道较少。本研究为水产品中酰胺类除草剂的检测技术研发、淡水水产品酰胺类除草剂污染防控和稻渔综合种养模式下酰胺类除草剂使用规范的制定提供理论依据。[中国渔业质量与标准,2023, 13(3):43-52]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大量未经处理或处理不完全的污染物排入江河,并最终进入海洋,从而使水生生物赖以生存的环境受到各种外来物质的影响,水产养殖环境恶化,铅等铅类有害物质在水生生物体中经富集作用而蓄积。随着水产品在人们的日常食谱中所占比重越来越高,人们也日益关心水产品中铅尤其是铅的污染问题。一、铅的简介铅是重金属污染中毒性较大的一种,一旦进入人体将很难排除。它对神经系统、骨骼造血功能、  相似文献   

14.
鱼类急性毒性实验及其条件选择   总被引:26,自引:1,他引:25  
张娜 《水利渔业》1999,19(6):6-6
1 鱼类毒性实验鱼类毒性实验是研究水体中有害物质对鱼类不良影响的实验。鱼类和其它的水生生物一样,对水环境中所产生的物理、化学和生物性的各种变化,反应十分灵敏。因此,鱼类和水环境之间存在着极为密切的相互关系。在进行江、河、湖、海等水域环境调查时,常常由于水体中污染物种类繁多,难以用单一的理化指标表示其污染程度,但通过鱼类毒性实验就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综合反映出水体的污染状况及污染物的联合毒性。此外,进入水环境中的工业废水成分异常复杂,随不同的工业企业所使用的原料与生产出的产品的不同而不同,这就使废水的…  相似文献   

15.
周志新  陈欣 《齐鲁渔业》2006,23(3):33-33
池塘污染是指养殖池塘的自身污染,即在养殖过程中,因养殖方式或养殖技术等方面原因,造成对池塘水体环境的污染。 1 池塘污染的特点与原因 1.1 池塘污染特点池塘高密度养殖,残饵、药物残留、水生生物排泄物增多,淤泥增厚,其后果不仅直接危害养殖生物,还破坏了养殖水体的微生态平衡。 1.2 池塘污染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一是药害。由于水产疾病防治技术滞后及养殖户用药知识匮乏等原因,导致许多养殖者使用价廉、残留严重的农药、鱼药及化工原料,造成对养殖水体的污染。二是残饵。饲料质量较差或投饲过多、方法不当造成对水体污染。由于片面追求产量,放  相似文献   

16.
水环境中镉是公认毒性最大、蓄积性最强的重金属之一,易富集于水生生物体内,对其生理代谢产生毒性效应,并通过食物链传递,威胁人类健康。本文以鱼类为代表性水生生物,综述了镉对鱼类的毒理效应研究进展。鱼类食性和摄食途径的差异造成镉在其体内的积累和分布具有生物特异性与组织差异性。水体镉浓度超标可导致鱼类的鳃和肝脏等组织结构与功能完整性受到不同程度损害,并对鱼类的抗氧化防御系统、生殖调控、非特异性免疫系统与基因表达等产生毒性效应,其毒性效应随镉暴露浓度、暴露时间、鱼类种类、发育阶段和性别不同而异。同时,鱼类的抗氧化防御系统和免疫系统在镉诱导的氧化损伤中发挥了重要的保护作用。通过总结国内外研究进展,展望今后的研究方向,为更加深入研究镉的毒理效应及机制,进而更好地控制水环境中镉污染,保护水生态环境和水生生物,以及为人类提供安全的水产品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7.
养殖水体自身污染是指在养殖水体中,由于水体内部产生积累的有害物质而引起水体污染,轻者对水生经济动物的生长、发育、繁殖产生不良影响,进而影响产量和产品质量,重则引起大批死亡。其污染物质包括水生经济动物所不需要的有毒物质和过量的产生毒性的有机物、盐类。  相似文献   

18.
2017年7~9月对河南师范大学养殖基地暴发蓝藻水华的养殖池塘进行监测。结果显示,共鉴定浮游藻类25种(属),隶属于5门。7月水华初期和8月水华中期,优势种均为微囊藻(Microcystis sp.),占总浮游藻类的99%以上。浮游藻类丰度和生物量波动范围分别为(0.883~12.666)×10~8 cells/L和9.740~70.020 mg/L,生物多样性为0.05~1.15。总磷(TP)和总氮(TN)含量分别为0.32~0.51和4.18~7.09 mg/L,水温为22.1~30.6℃。TP、TN、水温较高是造成蓝藻水华暴发的主要原因之一,蓝藻水华暴发造成生物多样性整体偏低。冗余分析(RDA)结果显示,浮游藻类密度和生物量与TP、TN含量呈正相关,蓝藻门(Cyanophyta)与水温、TP、TN呈正相关。同时,微囊藻暴发最大的威胁是微囊藻毒素(Microcystins, MCs)的释放,根据世界卫生组织规定的MCs含量不得超过1.0μg/L,否则就会对水生生物产生危害。实验结束时,对水样和胞内MCs的测定。研究表明,水样中MCs含量为0.040μg/L,胞内MCs含量为0.686μg/L,该养殖池塘微囊藻毒素含量在安全范围内。  相似文献   

19.
氨氮对水生生物毒性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氨氮对水体的污染及其对水生生物的毒性受到广泛关注。文章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有关氨氮在不同理化因子影响下对水生生物的毒性研究进展,阐述了氨氮对水生植物和动物的致毒机理的研究现状,并对其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20.
己烯雌酚和辛基酚对真鲷幼鱼的雌激素效应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静态暴露方式研究己烯雌酚(DES)和辛基酚(OP)对真鲷幼鱼的雌激素效应.当真鲷幼鱼分别暴露于一定浓度的DES和OP,42 d后,真鲷幼鱼的肥满度均极显著下降;血浆中卵黄蛋白原被诱导产生,肝胰脏指数和血浆蛋白总量极显著升高.试验结果表明,真鲷幼鱼的肥满度、肝胰脏指数、血浆蛋白总量等可作为评估DES和OP等环境雌激素毒性效应的生物指标;真鲷幼鱼血浆中的卵黄蛋白原可作为生物标志物,用于监测海洋水体DES和OP等环境雌激素的污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