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象耳豆根结线虫Meloidogyne enterolobii严重威胁热带农业生产,迫切需要寻求一种兼具生物防治和化学农药减施高效双重优势的绿色防治方法。本研究通过杀线剂毒力测定和生防菌耐药测定,设计系列药菌复配组合并筛选出对象耳豆根结线虫活性好的复配方案。结果表明:3%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甲维盐)微乳剂对淡紫紫孢菌Purpureocillium lilacinum PLHN的菌丝生长、产孢量及孢子萌发的影响均较小,且对象耳豆根结线虫的LC50为0.107 mg/L, LC99为0.792 mg/L,绝对致死浓度为0.8 mg/L。复配组合中甲维盐0.4 mg/L(减量50%)+75% PLHN和甲维盐0.6 mg/L(减量25%)+50% PLHN对根结线虫2龄幼虫和卵的抑杀作用均优于其他组合。盆栽防效表明:0.6 mg/L甲维盐(减量25%)+50%PLHN复配组合的防效最好,对根结形成有一定的抑制作用,防治效果与全量甲维盐相当,并能促进番茄植株的生长;0.6 mg/L甲维盐+25% PLHN和0.4 mg/L甲维盐+75%PLHN次之。甲维盐和淡紫紫孢菌PLHN的复配使用,不仅甲维盐能减量25%~50%,还能弥补生物防治稳定性较弱、持效期不长等不足,是植物线虫病防治的可选策略之一。  相似文献   

2.
 根结线虫是一种重要植物病原线虫,常用杀线虫剂噻唑膦、阿维菌素等进行防治。研究生防真菌淡紫紫孢菌颗粒剂与低剂量杀线虫剂复配对根结线虫的防治效果,结果显示当浓度低于100 μg·mL-1时,噻唑膦对淡紫紫孢菌的菌落生长和孢子萌发无显著影响;且低剂量噻唑膦与淡紫紫孢菌复配对线虫二龄幼虫的致死率高于单独使用噻唑膦或淡紫紫孢菌的。盆栽及大棚试验都表明阿维菌素减量25%、或噻唑膦减量25%、或噻唑膦减量50%后分别与淡紫紫孢菌颗粒剂复配,对根结线虫的防效与单独使用阿维菌素、噻唑膦或淡紫紫孢菌相当。因此,噻唑膦及阿维菌素与淡紫紫孢菌复配,可减少农药使用量,并弥补生物防治稳定性不强等缺点,是可选的植物线虫病害防治策略之一。  相似文献   

3.
虫生轮枝孢(Verticillium insectorum)寄生于南方根结线虫(Meloidogyne incognita)的雌虫和四龄幼虫,此菌在浙江省棉花和黄杨根结线虫上的自然寄生率分别为10.2%和20.5%,是棉花根结线虫天敌真菌区系中的优势种,占77.3%。在25—30℃范围内生长,产孢和孢子萌发均好;当外界相对湿度达到75%时,此菌开始生长并产孢,但孢子萌发需要较高的相对湿度(95%)。基质pH值的变化对产孢影响不大,在pH5—9范围内,生长均好,但孢子萌发需较严格的pH值,以pH7为最好。此菌在马铃薯琼脂培养基和玉米琼脂培养基上生长较快,查彼克培养基对产孢最有利。V.insectonum对棉花的生长发育无不良影响,在盆栽试验中,用此菌(10~6个孢子/1克土)和南方根结线虫卵(2500粒/盆)接种棉花根围,有71.0—89.1%的雌虫被寄生。  相似文献   

4.
为探究乙酸对淡紫紫孢菌生长发育及杀线虫能力的影响,比较了不同乙酸浓度下淡紫紫孢菌的生长速率、孢子萌发率、菌落形态及产孢量的变化。在0~200μg·mL~(-1)的浓度范围内,乙酸对淡紫紫孢菌的生长发育无抑制作用;淡紫紫孢菌在PDB中培养3 d后,发酵液中乙酸含量为146μg·mL~(-1),随着培养时间的增加,养分不断消耗,发酵液中乙酸产量逐渐减少;当碳源匮乏时,无乙酸产生。在碳源匮乏时,淡紫紫孢菌能够将乙酸根作为碳源利用,在3~10 mg·mL~(-1)的乙酸根浓度范围内,淡紫紫孢菌表现出较好的生长态势。此外,乙酸能够增强淡紫紫孢菌的杀线虫效果,随着乙酸浓度的增加,抑制根结线虫卵孵化和杀二龄幼虫(J2)的效果呈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5.
淡紫紫孢菌是一种重要的生防真菌,在特定培养条件下可产生抗逆结构-微菌核。本文通过室内生测和温室盆栽试验,研究了淡紫紫孢菌微菌核发酵滤液对植物病原菌和根结线虫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微菌核发酵滤液具有较强的杀线抑菌活性,其中对核盘菌生长抑制率达到70.5%,并显著降低菌核数量,滤液稀释10倍后对根结线虫二龄幼虫的致死率达到50%以上。用量为10 mL/株时对根结线虫病防效达到44.9%,黄瓜株高和茎粗分别增加21.6%和38.4%。同时,基于LC-MS构建了淡紫紫孢菌微菌核培养代谢组。分析表明,微菌核形成过程中芥酸、胡椒酚和泛酸等抑菌物质以及丁酸、咪唑乙酸等杀线化合物相对含量显著增加。本研究为揭示淡紫紫孢菌生防机制奠定了基础,为微菌核制剂的研发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师杨  乔琳  李成伟 《植物保护》2017,43(1):24-27
白粉寄生孢Ampelomyces quisqualis是寄生在白粉菌上的一种重寄生菌,作为白粉菌的生防因子,一直受到人们普遍关注。本文从白粉寄生孢的生物学形态、分类、寄主范围、最佳生长条件、分离鉴定以及生防效果和应用前景等方面进行论述,提出了目前白粉寄生孢研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以及今后的研究重点,并对白粉寄生孢的生防效果及应用前景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7.
本文通过孢子萌发检测、平板生长抑制法和果实病害防治试验,测定了淡紫紫孢菌Purpureocillium lilacinus PL36-1防治储藏期番茄果实灰霉病的效果。结果表明,菌株PL36-1发酵滤液不仅能够抑制灰葡萄孢分生孢子萌发和芽管伸长,而且可以抑制灰葡萄孢菌丝生长。对峙培养的菌株PL36-1显著抑制灰葡萄孢的菌丝生长,菌丝生长抑制率可达到74.45%,菌株PL36-1产生的挥发性物质也对灰葡萄孢菌丝生长有一定的抑制作用。菌株PL36-1发酵液处理樱桃番茄果实后,能有效控制番茄果实灰霉病的发生,含有2×10~8孢子/m L的发酵液10 d的防治效果达70.64%。  相似文献   

8.
【目的】筛选防治马唐(Digitariasanguinalis)的生防真菌,挖掘其应用于杂草生物防治的潜力。【方法】采用组织分离法,从自然发病的马唐植株中分离出对马唐具有较强致病力的生防菌株,通过形态学观察、ITS、β-Tubulin、EF-1α基因序列同源性比对及其系统进化分析确定其分类地位;利用单因素试验研究其生物学特性及整株生物测定法测定马唐生防真菌对几种常见杂草的侵染效果及对常见作物的安全性。【结果】分离得到的马唐生防真菌MA4被鉴定为藤仓镰刀菌(Fusarium fujikuroi);最适合MA4生长的培养基为PDA和PSA;最适合MA4生长和产孢的培养条件为:温度28~30℃,p H值6.0~8.0,黑暗培养;MA4对马唐鲜重防效较好,达到91.4%,对看麦娘、狗尾草和钻形紫菀的鲜重抑制率分别为63.8%、80.6%、69.4%;MA4对双子叶作物相对安全。【结论】藤仓镰刀菌MA4菌株对马唐等禾本科杂草防治效果较好,对双子叶作物较安全,具有开发成生物除草剂的巨大潜力。  相似文献   

9.
小麦禾谷孢囊线虫生防真菌的筛选与鉴定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禾谷孢囊线虫病是我国黄淮流域小麦主产区的重要病害,为寻找小麦禾谷孢囊线虫病的生防菌株,采用组织分离法对河南各地小麦孢囊线虫孢囊上的寄生真菌进行分离,共获得42株分离物,并进行盆栽防治效果测定.结果显示,F03,F04,F08,F1I,F13,F15,F20,F25,F26,F33和F37等11个菌株对小麦禾谷孢囊线虫具有较好的防治效果,平均防治效果均在50%以上.2008-2009年在河南许昌县的大田防治试验结果表明,F04,F08,F20,F26和F37等5个菌株表现出较好的防病作用,灌浆期平均防治效果均达到35%以上.通过形态学和rDNA-ITS PCR分子鉴定,这些菌株分别属于毛壳菌Chaetomium sp.、茄病镰刀菌Fusarium solani、草酸青霉Penicillium oxalicum,茄匍栖霉属stemphylium sonali和层出镰刀菌Fusarium proliferatum.  相似文献   

10.
为筛选对蓝莓根腐病有良好防效的生防真菌资源,通过组织分离法和平板对峙法从蓝莓组织中分离筛选蓝莓根腐病病原菌——尖镰孢菌Fusarium oxysporum的拮抗真菌,对拮抗效果较好的菌株进行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鉴定,并采用平皿培养法和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法测定拮抗菌株代谢产物的抑菌活性及其成分,观察其重寄生现象,测定其胞外水解酶活性以及室内盆栽防效。结果显示,分离筛选到2株菌株G18和MG6对蓝莓根腐病病原菌有较好的拮抗作用,对病原菌菌丝生长的抑制率分别为60.24%和62.65%;结合形态学特征和核糖体转录间隔区(internal transcribedspacer,ITS)序列分析,最终将菌株 MG6 鉴定为球孢瓶束霉 Ascodesmis sphaerospora;菌株 G18 和MG6的发酵代谢物对蓝莓根腐病病原菌的抑制率分别为39.85%和42.86%,挥发性代谢物对其抑制率分别为21.39%和18.50%;从2株菌株发酵液中检测到了芥酸酰胺、邻苯二甲酸二丁酯和α-姜黄烯等13种已知具有抑菌活性的物质;同时发现2株菌株均可以分泌β-1,3-葡聚糖酶、纤维素酶和蛋白酶等水解酶;显微观察发现2株菌株均使病原菌菌丝出现明显的溶解、裂解等现象;菌株G18和MG6对蓝莓根腐病的防效明显,分别为65.33%和61.33%;接种菌株G18和MG6后蓝莓幼苗根中过氧化氢酶(catalase,CAT)活性最高,较清水对照组分别显著提高了1.01倍和1.02倍,接种菌株MG6后蓝莓过氧化物酶(peroxidase,POD)活性最高,在根和叶中的POD活性较清水对照组分别显著提高了 1.10 倍和 1.09 倍,先接种菌株 G18 后接种病原菌的蓝莓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dismutase,SOD)活性最高,在根和叶中分别达559.61 U/g和422.68 U/g;接种菌株G18和MG6后蓝莓幼苗的叶绿素含量分别为1.036 mg/g和1.038 mg/g,均高于清水对照组。表明菌株MG6和G18是具有较好应用前景的蓝莓根腐病生防资源。  相似文献   

11.
为得到能够高效降解聚乙烯地膜的菌种资源,以青海大学农林科学院植保所提供的一株有降解聚乙烯潜力的菌株M2为研究对象,探究其对不同颜色(白色透明、黑色)聚乙烯地膜的降解能力。经形态学观察和ITS测序,确定菌株M2属于淡紫紫孢菌(Purpureocillium lilacinum)。以不接菌为对照,在30℃、150 r·min-1摇床培养条件下,分别于培养30、60 d各取样一次,利用高分辨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水接触仪和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分析该菌株对不同颜色聚乙烯地膜的降解效果。扫描电镜观察发现,经过30 d的降解,两种地膜均出现微小的破碎现象;经过60 d的降解,两种地膜都出现明显的孔洞,表面粗糙度显著增加,黑色地膜被降解的程度更高。通过测定地膜失重率发现,M2对白色透明地膜降解率为7.27%,对黑色地膜的降解率可达8.45%;降解30 d后,黑色地膜疏水性较白色透明地膜显著降低5.51%,降解60 d后,黑色地膜疏水性较白色透明地膜显著降低21.35%。经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分析,M2向白色透明膜片稳定的化学结构中引入醚键,黑色膜片则被引入羟基和醚键,黑色膜片的吸收峰强度大于白色地膜。研究初步认定,菌株M2对黑色聚乙烯地膜有较好的降解能力。  相似文献   

12.
生防棘孢木霉T31菌株的分离筛选及其生物学特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评价具有生防潜力的棘孢木霉,采用平板对峙法、对扣培养法、圆盘滤膜法从长白山土样中分离筛选出木霉菌株T31,结合形态学及分子生物学分析对其进行种类鉴定,并采用菌丝生长法研究了该菌株的生物学特性。所分离的菌株T31被鉴定为棘孢木霉Trichoderma asperellum,该菌株对8种靶标菌的抑菌率在44.49%~77.91%之间,其中,对玉米大斑病菌Exserohilum turcicum、核盘菌Sclerotinia sclerotiorum、腐霉菌Pythiumuhtimum sp.及镰刀菌Fusarium sp.均有较强生长竞争优势,对玉米灰斑病菌Magnaporthe oryzae具明显重寄生作用。菌株T31的最适培养基为PDA培养基,最适生长温度为30 ℃、最适产孢温度为25 ℃,最适pH值为6。持续光照可以促进木霉菌孢子产生,Zn2+、Mn2+、Ca2+和Mg2+利于菌丝生长,但是高浓度的Fe2+和Cu2+抑制菌丝生长,Mn2+和Mg2+可促进产孢。此外,与普通木霉菌相比,该菌株具有耐寒性及耐盐性。  相似文献   

13.
为了提高生防菌的防病效果及其稳定性,本研究以黄瓜根结线虫病为靶标病害,对淡紫紫孢菌(原名为淡紫拟青霉)YES与粉红螺旋聚孢霉67-1混和使用的防病效果进行了评价。平板对峙实验表明两菌株相容性较好,在马铃薯和黄瓜根际分泌物培养基上无拮抗作用;通过测定两菌株对根结线虫的卵寄生性及其无菌发酵滤液对2龄幼虫致死作用,确定YES菌株孢子悬浮液(2×106孢子/m L)对根结线虫的卵寄生作用(51.0%)显著高于菌株67-1(44.0%);而菌株67-1代谢产物48 h后对根结线虫2龄幼虫的致死率(100%)高于菌株YES(77.4%)。土壤中2龄幼虫接种量为1000线虫/100 g土时,将菌剂YES和67-1单独或混和加入育苗基质中(终浓度为106孢子/g基质)并在移栽时穴施50 g菌剂(106孢子/g),结果表明两菌株单独使用和混和使用的防治效果接近,在20%~30%左右;根据blissing independence模型,两菌株之间表现为拮抗作用。土壤中线虫卵密度为398卵/100 g干土时,菌剂YES和67-1混和使用可显著抑制黄瓜根系上根结的形成,防病效果为63.7%,显著高于两菌剂单独使用的防效33.0%和41.3%。两菌株之间表现为累加效应。上述结果表明,两个主要作用机理不同的生防菌混和使用可以延缓根结线虫的侵染,提高防病效果。但土壤中线虫虫态和密度影响依据blissing independence模型判定生防菌之间的相容性。该结果对杀线虫复合生防菌剂的研制及使用技术改进具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4.
拮抗菌AL7的鉴定及其生防特性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新疆棉田中分离获得一株细菌AL7,利用形态观察、生理生化性状测定结合16SrDNA、gyrB序列分析对菌株AL7进行种属鉴定,测定了菌株AL7及其挥发性气体对棉花黄萎病菌Verticillium dahliae的拮抗能力,利用酸沉淀法粗提菌株AL7的抑菌活性物质,并测定了该活性粗提物对棉花黄萎病菌生长及其孢子萌发的拮抗能力,利用薄层层析法对活性物质进行了初步分离。结果表明,菌株AL7为甲基营养型芽胞杆菌Bacillus methylotrophicus,该菌株对棉花黄萎病菌具有极强的抑制作用,分泌在PDA平板中的抑菌物质对病原菌的抑制持效期达14d以上,该菌株产生的挥发性气体对棉花黄萎病菌的抑制效果达59.2%;菌株AL7的脂肽粗提物对棉花黄萎病菌抑制率达到82.8%,能够充分抑制大丽轮枝菌孢子的萌发,抑菌圈直径为36.1mm,生物自显影分析表明,菌株AL7分泌的抑菌活性物质Rf值约为0.75~0.83,该菌株在防治棉花黄萎病方面表现出较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5.
生防细菌YC-10的杀线虫活性及其鉴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烟草中分离出1株对根结线虫和胞囊线虫有较高生物活性的内生细菌菌株-YC-10。将该细菌发酵滤液原液及5、10、20和40倍稀释液处理南方根结线虫,96 h后线虫死亡率均达到100%,处理大豆胞囊线虫96 h,致死率大于90%,在植物线虫生物防治上显示出巨大的应用前景。通过形态特点、理化特征以及16SrDNA序列同源性分析将菌株YC-10鉴定为苏云金芽孢杆菌(Bacillus thuringiensis)。对发酵液活性成分理化性质研究表明,活性成分对热稳定,高温、蛋白酶K处理不影响其杀虫活性,而酸性条件下杀线虫活性比碱性中更强。为后续杀线虫活性成分的分离及杀线虫机理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6.
为明确河南省草莓棒孢叶斑病病原菌,采用组织分离法对其进行分离纯化,通过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手段对其进行鉴定,并对其致病性、寄主范围及生物学特性进行测定,同时对其前期侵染过程进行显微观察。结果表明,从草莓病叶中共分离得到5株形态特征一致的菌株,其菌落中央略隆起,呈浅灰褐色,边缘呈白色,气生菌丝绒毛状且致密;分生孢子呈圆柱形或倒棍棒形,大小为30~252μm×5~10μm,呈半透明至浅棕色,假隔膜6~17个,基脐加厚;基于ITS、EF-1α和TUB序列的系统发育分析结果显示,代表菌株ZM170455与不同寄主来源的多主棒孢霉Corynespora cassiicola聚为同一分支;该病原菌寄主范围广,除草莓外还能侵染黄瓜、辣椒和空心菜等10种经济作物,形成典型病斑。根据形态学特征和分子生物学特征将河南省草莓棒孢叶斑病病原菌鉴定为多主棒孢霉C. cassiicola。多主棒孢霉侵染前期,其分生孢子萌发产生芽管,而芽管顶端可在远离气孔的位置形成类似附着胞的结构。多主棒孢霉最适温度范围为25~30℃,最适pH为6~10,在光暗交替条件下菌丝生长最快,最适碳源为葡萄糖,最适氮源为KNO3<...  相似文献   

17.
本研究以根结线虫生防真菌交枝顶孢Acremonium implicatum为供试菌株, 探究了菌龄?降解酶种类?酶解温度和时间?不同渗透压稳定剂?不同pH等因素对其原生质体制备的影响, 并建立了交枝顶孢原生质体制备体系; 制备的原生质体在SR培养基上再生率达到17.78%?此外, GFP遗传转化菌株的获得充分表明制备的原生质体可作为后续遗传转化材料, 为进一步研究交枝顶孢对根结线虫的生防机理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8.
白粉寄生孢种群多样性、生物学特性及生防潜力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白粉菌(Erysiphales)的重寄生菌——白粉寄生孢(Ampelomyces Ces.ex Schlecht.)为研究对象,从生态多样性、流行、分类、生防菌种的筛选、生防机制及生物学特性等几个方面进行了系统研究。通过广泛调查采样,从国内外105个地点采集感染白粉菌的样品406份,分别进行了植物种类和真菌种类鉴定。研究表明,包括无性阶段和有性阶段在内的12属42种白粉菌寄生在27科67属77 种植物上;白粉寄生孢(Ampelomyces quisqualis)只寄生于8属15种白粉菌上,寄生率为15.66%,主要发生于菊科和葫芦科植物白粉病菌上。首次发现锥(Castanopsis sp.)、大花金鸡菊 (Coreopsis grandiflora)及山苦荬菜(Ixeris chinensis) 上寄生有白粉寄生孢;白粉寄生孢寄主真菌中,中  相似文献   

19.
小麦根腐镰刀菌鉴定及其生物学特性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1991-1994年对山东省11县市的小麦根腐病标样进行病原分离培养及致病性测定,鉴定出6种镰刀菌,有黄色镰刀菌(Fusarium culmorum(Smith Sacc)、禾谷镰刀苏(F graminearum Schw)、尖孢镰刀苏(F oxysporum Schl)、串珠镰刀苏(F moniliforme Sheld)茄病镰刀苏(F solani(Mart) Sacc)及木贼镰刀菌(F eq  相似文献   

20.
从新疆石河子地区3种花卉上采集的150份白粉病株样本中分离出白粉菌重寄生真菌,对代表性菌株进行形态特征观察与ITS-rDNA序列分析:分离物的分生孢子器深棕色,多聚生,大小为(40.66~82.92)μm×(34.65~63.05)μm;分生孢子单胞、无色,两端含油球,大小为(3.88~5.67)μm×(2.19~2.75)μm;菌株的ITS-rDNA序列与Ampelomyces quisqualis序列的同源性达94%~100%,由此将其鉴定为白粉寄生孢(A. quisqualis)。测定该菌对荷兰菊白粉病菌的重寄生效能及控病效果,发现供试的12个菌株均可寄生于荷兰菊白粉病菌上,平均重寄生指数为26.21;菌株As-81和Rh-60对白粉病的防效较好,分别为46.62%和46.1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