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白冠长尾雉是我国特产珍稀物种,属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种群数量稀少。河南董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白冠长尾雉主要分布区之一,是目前已知种群密度最大的地区。为了研究白冠长尾雉,董寨保护区上世纪80年代,开始了人工繁育工作,到目前已繁殖达到12个世代200多对的人工繁殖种群。  相似文献   

2.
2015—2018年,在湖南省雉类繁殖基地对人工饲养的白冠长尾雉404枚卵进行了人工孵化和育雏研究。结果表明:白冠长尾雉每只雌雉平均产卵数为15.53枚,平均卵重29.48 g,卵受精率均值83.41%,人工孵化的孵化率均值82.49%,1龄幼雏的成活率均值83.47%。人工孵化温度为(37.8±0.1)℃,孵化湿度为50%—60%,孵化时间为24—25 d,白冠长尾雉在人工孵化过程中平均失重率为13.1%。白冠长尾雉幼雉破壳体重18.48—23.61 g,1—2日龄体重会有轻度下降(17.8—22.29 g),15日龄后进入快速生长发育期,30日龄达到117.3 g(106.27—175.11 g),45日龄前,育雏室采用电地暖进行控温,通风系统用于通风换气,育雏室温度随着日龄增加而逐步下降,直至降到常温。采用人工孵化与育雏技术有利于提高白冠长尾雉的繁育率和成活率,对于白冠长尾雉种群的快速复壮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白冠长尾雉为鸡形目雉科长尾雉属,是我国特产的濒危雉类。我们于2002年3月~2007年6月在河南省董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珍稀濒危动物繁育中心对笼养条件下白冠长尾雉产卵情况进行了观察。笼养条件下白冠长尾雉所产卵均被捡拾,产卵期在3~6月之间,产卵高峰主要集中在4~5月,产卵期最短的54 d(2003年),最长的77 d (2005年),平均产卵持续时间为62.5±7.8 d。  相似文献   

4.
目前,国内关于白冠长尾雉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种群数量调查、人工繁殖、生态习性以及集群行为等方面,尚无关于白冠长尾雉疾病防治的研究。现对白冠长尾雉感染鸡异刺线虫的病例进行报道。1材料和方法2006年5月份,对河南省董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死亡的1只白冠长尾雉进行剖检,在盲肠内检出28条线虫,经过漂洗后固定于70%酒精中。固定后的标本先用乳酸酚溶液透明,然后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经鉴定为蛔目(Ascaridida)异刺科(Heterakidae)异刺属(Heterakis)鸡异刺线虫(Heterakis gallina-rum)。挑选完整的雌雄线虫各10条用于形态描述和显微数码拍照,测…  相似文献   

5.
白冠长尾雉是一种很漂亮的观赏鸟,属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北京濒危动物中心驯养繁殖白冠长尾雉获得成功,已经形成一个较大的种群。我中心自繁的幼白冠长尾雉极易感染慢性呼吸道病,主要表现为张口呼吸,病理变化主要为鼻腔和支气管充满干酪样物,导致呼吸不畅而窒息死亡。几年来,我们一直用链霉素滴鼻点眼治疗,未出过意外。2001年5月,当我们对一育雏箱内出现呼吸道症状的幼白冠长尾雉用此法治疗6天后,雏鸡出现明显的神经症状,停药后又恢复正常,现介绍如下。一、基本情况1.动物:1月龄的幼白冠长尾雉。2.药物:华北制药集团…  相似文献   

6.
2003年3月至8月,我们在湖北省仙居顶林场对雄性白冠长尾雉(Syrmaticus reevesii)在农田-人工林中的活动区及其栖息地组成进行了初步研究.雄性白冠长尾雉的活动区面积为33.17±12.55 ha(MCP)、21.05±5.61ha(95%Fixed Kernel),其活动区核心部分的面积为3.92±0.27 ha.活动区、核心区和活动距离的季节差异不显著.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人工林是雄性白冠长尾雉活动区和及其核心部分的主要组成部分.雄性个体在春季和夏季对栖息地都有明显的选择性,如均显著利用杉木林而回避阔叶林,但在春节明显回避灌丛.各栖息地类型的植被结构可能是决定其利用程度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7.
消息信使     
《中国禽业导刊》2007,24(1):53-54
中国濒危珍稀动物--鸟类哀鸟腹锦鸡、白鹳、白冠长尾雉、白鹤、白颈长尾雉、白、白琵鹭、白头鹤、白鹇、白枕鹤、苍鹰、藏马鸡、草鴞、草原雕、长耳鴞、长尾阔嘴鸟、长尾鴞、赤颈鹤、大鸨、大绯胸鹦鹉、大天鹅、丹顶鹤、雕鴞、蜂鹰、高山兀鹫、冠斑  相似文献   

8.
野生禽类一般都具有色彩斑澜的羽毛。白冠长尾雉不但羽色不凡,而且具有鸣禽的美妙歌喉,声音悦耳动听。如果光凭声音去判断的话,它很像鸣禽。 白冠长尾雉雄鸟的眼珠、额、颊、眉纹、耳羽和头后羽都是黑色,互相连接,成为环状,围着头顶,使头顶的白色羽毛犹如一顶别致的小帽。颈部羽毛也是白  相似文献   

9.
合肥野生动物园5种雉鸡接种新城疫疫苗后抗体水平测定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选择成年白冠长尾雉5只,白腹锦鸡5只,白鹇3只,红腹锦鸡3只和孔雀11只,同时用L系弱毒冻干苗和新城疫油乳剂灭活疫苗进行免疫接种,通过血凝抑制试验(HI)测定其抗体滴度.结果表明,在免疫接种后26 d,白冠长尾雉抗体效价为9.8log2,白腹锦鸡为8.0log2,白鹇为8.0log2,红腹锦鸡为10.7log2;孔雀在免疫后接种0、8、15、20、25 d,抗体水平分别为3.8log2、5.0log2、6.2log2、7.5log2及8.2log2.  相似文献   

10.
用新城疫活疫苗(La Sota株)和新城疫、传染性支气管炎二联灭活疫苗免疫动物园圈养的孔雀、七彩山鸡、原鸡和白冠长尾雉4种雉鸡,于免疫前及免疫后14、21、35、90、150、210、280d分别采血检测血清中新城疫血凝抑制(HI)抗体。结果表明,孔雀免疫接种新城疫疫苗后14d就能产生较高效价HI抗体,35d抗体效价达高峰;七彩山鸡、原鸡、白冠长尾雉免疫接种新城疫疫苗后14d也能产生较高效价抗体,21d抗体水平达高峰,至免疫接种后90d抗体效价逐渐降低。整个试验过程中,孔雀产生的HI抗体效价最高,并且整齐度好,维持时间最长,至免疫接种后280d抗体效价仍能维持在7.5log2;白冠长尾雉产生HI抗体效价次之,到免疫接种后280d仍维持在6.67log2;七彩山鸡和原鸡抗体下降较快,到免疫接种后280d分别下降到5.67log和4.71log2。  相似文献   

11.
白冠长尾雉为鸡形目雉科长尾雉属,是我国特产的濒危雉类,罗山县董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994年成功开展人工饲养繁殖,在实践中探索出人工孵化期间1-21天温度和湿度分别调至36.5℃(±1℃),68%(±2%),22-28天温度和湿度分别调至37℃,70%。  相似文献   

12.
白冠长尾雉生态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白冠长尾雉Syrmaticus reevesii(Gray)是国家第二类保护动物,自河北、山西、陕西、四川、贵州、湖南、湖北、河南以至安徽,即在我国的北部及中部均有分布,  相似文献   

13.
雉科(Phasianidae)鸟类多供狩猎、观赏及人工驯养;有些种类,如褐马鸡(CrossoPtilon mantchuricum)、白冠长尾雉(Syrmaticus reevesii)等又属国家保护动物。因此,研究雉科鸟类,不仅有一定的学术价值,而且对于保护管理和合理利用雉科鸟类资源有实践意义。关于山西省雉科鸟类的专文报导,曾见有卢豹(1982)、张俊(1983)、张兆海(1983)。除此以外,其他报导多属分类区系工作之研究,这些为研究全省雉科鸟类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1980—1984年,我们对本省鸟类进行了较长期和较全面的调查、  相似文献   

14.
白冠长尾雉等鸟类感染大肠杆菌的诊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对患病白冠长尾雉、红腹锦鸡、褐马鸡等观赏鸟类临床观察、剖检,并结合病原微生物分离培养、革兰氏染色镜检以及生化试验鉴定,初步诊断为大肠杆菌病.本次病例表明,不同品种观赏鸟类间可以相互感染大肠杆菌病,通过对症治疗,可以有效控制病情.  相似文献   

15.
本试验旨在通过测定成年雉鸡体内的ND抗体水平,监测不同种类雉鸡的免疫效果。白冠长尾雉(syrmaticus xeeresii)5只,白腹锦鸡(chrysolophus amharstiae)5只,白鹇(lophura myothemera)3只,红腹锦鸡(chrysolophus pictus)3只,孔雀(peacock)11只,临床检查健康,同时用L 系弱毒冻干苗和ND油乳剂灭活疫苗免疫接种,采用血凝抑制试验(HI)测定抗体滴度。结果表明,成年雉鸡在免疫后26 d,ND抗体即可达到很高水平。其中白冠长尾雉抗体效价为9.8 log2,白腹锦鸡为10.0 log2,白鹇为8.0 log2,红腹锦鸡为10.7 log2,孔雀为8.2 log2;孔雀在免疫后0、8、15、20、25 d,ND抗体水平分别为3.8、5.0、6.2、7.5和8.2 log2。  相似文献   

16.
禽葡萄球菌病是一种急性或慢性的细菌性疾病,多由金黄色葡萄球菌所致,临床上主要表现为败血型、关节炎型、皮肤型等,偶见眼型。2001年9月,我园繁殖场饲养的褐马鸡、白冠长尾雉、蓝鹇均感染此病,临床表现为多种病型,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介绍了河南省自然保护地(主要是自然保护区、自然公园,包括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地质公园、森林公园、湿地公园、国有林场)内红腹锦鸡、白冠长尾雉遗弃鸟卵的现状、人工捡拾、人工孵化、育幼、放飞等关键技术,以期对河南省珍稀雉鸡类的就地保护、繁殖工作有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8.
我国是世界上雉科(Phasianidae)鸟类最多的国家,动物园在珍稀雉类迁地保护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北京动物园通过多项措施来提高珍稀雉类繁育工作的成效:建造生态型饲养笼舍,丰富生活环境;提供自然多样食物,满足营养需求;开展行为训练,降低应激反应;采用亲鸟抚育方式,提高雉类迁地保护成功率。近年来,对血雉(Ithaginis cruentus berezowskii)、暗腹雪鸡(Tetraogallus himalayensis)、红腹锦鸡(Chrysolophus pictus)、白鹇(Lophura nycthemera)、白冠长尾雉(Syrmaticus reevesii)、红腹角雉(Tragopan temminckii)、蓝马鸡(Crossoptilon auritum)和石鸡(Alectoris chukar)等雉类开展了亲鸟抚育试验,在圈养雉类保护性繁育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取得了较好的试验效果,开展亲鸟抚育与未来再引入相结合,是今后动物园珍稀雉类饲养的主要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9.
溪波  朱家贵  张可银 《野生动物》2011,32(3):160-160,179
难产虽是家禽养殖过程中常见的现象,但对其在野生雉类中的发生及治疗却了解较少。笔者在人工繁育我国特产濒危雉类白冠长尾雉的过程中,多次发现母雉有难产的现象。2009年,笔者在查阅有关资料后,根据家禽难产的一般治疗方法对2起母雉难产的病例进行了治疗,一例采用按摩、开塞露点滴和喂药的方式,使其当天成功产卵;另一例病情较为严重,在按摩和开塞露点滴无效的情况下,通过手术将卵取出,然后予以缝合和给药治疗。2只母雉在治疗后均痊愈,且恢复产卵。  相似文献   

20.
湖南省某野生动物养殖中心(以下简称中心)饲养有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黄腹角雉、白颈长尾雉;二级重点保护动物红腹锦鸡、白鹇、白冠长尾雉、红腹角雉、白腹锦鸡和特种经济雉类蓝孔雀。2003年上半年共繁殖800多只,其中红腹角雉、蓝孔雀等幼雏从网养转为地面平养时发生黑头病,现将有关情况简述如下:1发病率2003年6月转群,一周后发病,情况见表1。2外表症状主要症状为精神不振,食欲减少(严重时拒食),羽毛杂乱,双翅下垂,身体卷缩,怕冷,行动时步态不稳,体瘦,下痢,排淡黄色或淡绿色粪便,死亡前1~2天粪便中带血等。3病理特征肝脏表面有黄色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