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文中阐述了齐口裂腹鱼(Schizothorax(schizothorax.)prenanti)的主要生物学特性和营养需要研究进展情况,包括摄食习性、消化系统特点等生物学特性,蛋白质、脂肪、能量等主要营养需要量。以期为大力开展齐口裂腹鱼的人工养殖业及对齐口裂腹鱼的自然资源保护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齐口裂腹鱼又名雅鱼,丙穴鱼,细鳞鱼。属鲤科,裂腹鱼亚科,裂腹鱼属。为高档食用鱼,有着广阔的市场前景。我们对齐口裂腹鱼进行流水养殖成鱼,取得了成功。现将技术要点介绍如下。一、流水池条件1.水源条件齐口裂腹鱼生活于天然水流条件中,要求水质清新、溶氧充足、水环境稳定。我  相似文献   

3.
齐口裂腹鱼的人工繁殖与苗种培育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董艳珍  邓思红 《水产科学》2011,30(10):638-640
流水培育齐口裂腹鱼,选择3龄以上雌雄亲鱼各60尾,使用绒毛膜促性腺激素、促黄体素释放激素A2和地欧酮3种药物混合对雌鱼进行注射催产,催产率为85%,受精率为79%,适宜催产的水温为9~16℃;在14~16℃的水温条件下,受精卵在202h内全部出膜,孵出仔鱼约61万尾,孵化率为80%。对孵出的61万尾仔鱼进行了逾90d的培养,共计出塘45万尾,成活率约为74%。试验结果表明,人工培育的齐口裂腹鱼亲鱼性腺能够发育成熟,经催产能成功繁殖。  相似文献   

4.
齐口裂腹鱼肌肉的营养成分分析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对天然齐口裂腹鱼鱼种、成鱼以及人工养殖的齐口裂腹鱼成鱼的肌肉营养成分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人工饲养的成鱼与天然成鱼相比,粗蛋白水平、灰分含量、氨基酸总量和鲜味氨基酸含量都有所增加,而必需氨基酸与粗脂肪含量比天然成鱼低。并通过与月鳢、鳜鱼的相应成分以及鸡蛋蛋白标准、WHO/FAO标准比较,说明齐口裂腹鱼具有较好的养殖前景。  相似文献   

5.
齐口裂腹鱼败血症的病原分离与鉴定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从发生败血症的齐口裂腹鱼体内分离出2株致病菌,通过细菌的形态特征、培养特性和生化实验鉴定为嗜水气单胞菌和温和气单胞菌。经人工感染健康鱼表现出与自然病鱼相同的症状,并从人工感染死亡鱼中分离获得同种细菌,证实齐口裂腹鱼败血症的病原为嗜水气单胞菌和温和气单胞菌。药敏实验结果表明新霉素、头孢三嗪、庆大霉素对其高度敏感,红霉素、羧苄青霉素、氮苄青霉素和磺胺等不敏感。  相似文献   

6.
齐口裂腹鱼[Schizothorax (S.)prenanti(Tchang)](图见彩中插2),属鲤科、裂腹鱼亚科、裂腹鱼属鱼类,别名雅鱼、细鳞鱼、鲤鱼。随着市场对齐口裂腹鱼需求量的增加,其天然资源量供不应求,为满足市场对齐口裂腹鱼的需要,四川、重庆一些地区已开展流水池塘和网箱养殖。齐口裂腹鱼的养殖近几年发展比较快,  相似文献   

7.
齐口裂腹鱼(Sclizothorax)隶属鲤科,裂腹鱼亚科,俗称雅鱼,又称洋鱼、细甲鱼等,自然分布于中国长江上游,金沙江、岷江、大渡河、青衣江及乌江下游等水域,是产区的名贵鱼类,也是我国特有的重要冷水性经济鱼类。现在已经有关于齐口裂腹鱼人工繁殖取得成功和养殖的少量报道,  相似文献   

8.
杨理想  向枭  周兴华  陈建  罗莉 《水产学报》2020,44(5):836-844
实验旨在探究不同核黄素水平对齐口裂腹鱼生长性能、体组成及免疫指标的影响;以540尾健康的齐口裂腹鱼[体质量(10.54±0.01)g]为实验对象,随机分为6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30尾。分别投喂核黄素水平为0.67、2.96、5.83、9.05、11.58和23.42mg/kg的6种等氮等能的实验饲料,养殖时间56 d。结果显示,齐口裂腹鱼的增重率(WGR)、特定生长率(SGR)以及蛋白质效率(PER)均随核黄素添加水平升高呈先升后降趋势,并均在5.83 mg/kg组达到最大且显著高于其余组;饲料系数(FCR)呈先降后升趋势,5.83 mg/kg组达到最低且显著低于其余组;核黄素可显著影响实验鱼的成活率(SR)、肝体指数(HSI)和脏体指数(VSI);核黄素可显著影响实验鱼全鱼粗脂肪含量,但对其粗蛋白质、水分和粗灰分含量无明显影响。肝胰脏核黄素沉积量随着饲料核黄素水平的增加而升高;肝胰脏D-α-氨基氧化酶(DAAO)活性在5.83 mg/kg组时达到最高。血清溶菌酶(LYZ)及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均随核黄素添加水平的提高而呈先升高后稳定的变化趋势。丙二醛(MDA)含量则随核黄素...  相似文献   

9.
鱼类生长激素是一种单一肽链蛋白激素,主要作用是促进机体的生长.采用RT-PCR方法,首次从齐口裂腹鱼(Schizothorax prenanti)脑垂体总RNA中克隆出生长激素(gFowth hormone,GH)cDNA的开放阅读框ORF(open reading frame)序列,全长633bp.经DNA Star软件分析,该基因编码210个氨基酸,分子量为23.55 kD,等电点为5.46,含有1个疏水区和1个N-糖基化位点.空间结构含有4个α螺旋和4个β折叠,形成2个二硫键.序列比较发现,齐口裂腹鱼GH与草鱼、鲤的GH同源性分别为99.8%、99.4%;与黄鳝、花鲈和大黄鱼的GH同源性分别为57.4%、63.5%和64.2%.  相似文献   

10.
齐口裂腹鱼幼鱼对蛋白质、脂肪和碳水化合物需要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试验设21个日粮组,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梯度变化范围分别在33%~51%、3%~18%、23%~32%.在水温(25.25±1.91)℃条件下,在水泥池中对平均体苇为(2.01±0.04)g的360尾齐口裂腹鱼进行了60 d的生长试验,研究日粮中蛋白质、脂肪和碳水化合物对齐口裂腹龟生长、体组成和肝脏组织的影响.结果表明:各组鱼特定生长率随着日粮蛋白质水平的增加而增加;体蛋白含量不受日粮组成的影响,体脂肪随着日粮脂肪水平的增加而增加,体碳水化合物受日粮碳水化合物的影响极显著,而不受日粮蛋白质和脂肪的影响.齐口裂腹鱼幼鱼能耐忍23%~26%的碳水化合物水平,且能利用6%~12%的日粮脂肪.基于齐口裂腹鱼幼鱼对只粮碳水化合物和脂肪含量需求分别为23%~26%和6%~12%时,蛋门质需求量为42%~48%,能蛋比为41.3 kJ/g.  相似文献   

11.
齐口裂腹鱼是我国特有的亚冷水性经济鱼类,也是长江上游增殖放流的重要品种。为探究齐口裂腹鱼热休克蛋白60(Schizothorax prenanti Heat shock protein 60, SpHsp60) cDNA基因序列的分子特征和在细菌感染中的响应情况。本研究利用RACE技术克隆获得了2277 bp的SpHsp60 cDNA序列,预测编码575个氨基酸,其与脊椎动物具有较高的保守性;齐口裂腹鱼的组织表达模式分析显示,SpHsp60在肝胰脏表达量最高,血液次之,而在皮肤、肌肉和肠道中表达量低;无乳链球菌感染过程中,血液、肝胰脏、中肾和脾脏的SpHsp60 mRNA表达量在感染后6 h发生显著性变化(P<0.05),提示组织中SpHsp60能快速响应感染;且肝胰脏和中肾在感染后6 h-72 h表达量变化均显著高于对照组,而脾脏则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表明SpHsp60可能通过快速响应参与齐口裂腹鱼对抗细菌感染的过程,研究为肝胰脏和中肾组织中Hsp60 mRNA表达量作为齐口裂腹鱼感染无乳链球菌的危险信号分子提供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12.
为了解齐口裂腹鱼高迁移率蛋白B1(Schizothorax prenanti high mobility group box 1,SpHMGB1)的序列特征及其与嗜水气单胞菌胁迫的相关性,实验根据齐口裂腹鱼脾脏TSA库中获得的序列设计引物,采用克隆技术克隆SpHMGB1的核心序列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PCR)技术检测嗜水气单胞菌在体和离体胁迫后组织和巨噬细胞中SpHMGB1的响应情况。序列分析结果显示,SpHMGB1开放阅读框长为615 bp,编码204个氨基酸,理论分子量为23.5 ku,等电点为6.79,包含2个基本的HMG盒:A盒和B盒,以及一个酸性尾巴。SpHMGB1二级结构主要由47.06%的α-螺旋和50%的无规则卷曲构成。系统进化树分析显示,SpHMGB1与鱼类HMGB1聚为一支,与斑马鱼和鲫的亲缘关系最近,氨基酸一致性分别为90.7%和90.4%。qPCR检测结果显示,嗜水气单胞菌感染后SpHMGB1具有不同的时空表达趋势,其中血液在72 h表达量最高,肾脏在6 h表达量最高,脾脏在120 h表达量最高;热灭活嗜水气单胞菌刺激巨噬细胞后,SpHMGB1的表达量在0.5~24 h下调,24 h表达量最低,细胞因子IL-1βTNF-α表达量均有上调趋势。qPCR检测结果提示,SpHMGB1可能参与齐口裂腹鱼细菌感染后的免疫响应。本实验可为进一步研究SpHMGB1在齐口裂腹鱼细菌性疾病中的免疫调节机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为研究0.40%硫酸软骨素(CS)和酸解氧化魔芋葡甘露聚糖(AOKGM)对齐口裂腹鱼生长、抗氧化及镉胁迫之后抗氧化性能和组织中(肝脏、肾脏和鳃)镉积累量的影响,实验选取450尾初始体质量为(98.00±8.54)g的齐口裂腹鱼分为3组(对照组、AOKGM组和CS组),进行为期8周的养殖实验,然后每个实验组选取120尾齐...  相似文献   

14.
为获得具有单一克隆特性的能稳定传代培养的罗非鱼巨噬细胞系,本研究从尼罗罗非鱼腹腔中分离纯化巨噬细胞,采用EB病毒(Epstein-Barr virus,EBV)感染,筛选单克隆细胞的方法建立了尼罗罗非鱼巨噬细胞系,并对其进行了EBV感染鉴定、电镜观察、端粒酶活性检测、致癌性评估、核型分析以及分子生物学鉴定。研究表明,EBV已整合到尼罗罗非鱼巨噬细胞中且稳定表达,经30代稳定传代,该细胞系仍维持较好的增殖状态;该细胞系表面不平滑,有明显的钝圆形突起和细长的伪足,表现为典型的巨噬细胞形态;端粒酶活性显著高于未经感染的巨噬细胞,而与He La细胞差异不显著,且该细胞系不具有致癌性,说明永生化细胞系构建成功。核型分析结果发现,该细胞系具有44条染色体,其核型公式为2 n=2 x=44=4 sm+17 st+1 t。PCR检测发现,该细胞系存在CD33和CD205的转录本,这些都是单核巨噬细胞的标志物,经18S r RNA检测证明该细胞系来自尼罗罗非鱼巨噬细胞。永生化尼罗罗非鱼巨噬细胞系已被成功建立,该细胞系为研究罗非鱼链球菌HSP70-肽疫苗的高保护率,以及罗非鱼的免疫防御机制提供了工具。  相似文献   

15.
为分析感染水霉菌对巨须裂腹鱼脾脏转录组的影响,探索水霉菌感染巨须裂腹鱼的分子机制,实验随机选取生活在同一水域中的5尾健康和5尾感染水霉菌的巨须裂腹鱼,采用PDA琼脂培养基和分子生物学方法对巨须裂腹鱼水霉菌进行分离鉴定,并采用Illumina HiSeqTM 2000 高通量测序平台,对健康和感染水霉菌的巨须裂腹鱼脾脏组织进行转录组测序,并对测序数据进行拼接、注释和差异表达基因分析。结果显示,从巨须裂腹鱼皮肤上分离鉴定得到3株水霉菌;转录组数据显示,健康组和感染水霉病组分别获得46 619 504 条和43 912 876 条数据,与健康组相比,感染水霉菌组共有1 889 个基因发生差异表达,其中1 414 个基因上调,475 个基因下调,随机选取6个差异表达基因进行实时荧光定量PCR (RT-qPCR)验证,验证结果与转录组测序一致。对健康组和感染水霉菌组的差异表达基因进行GO功能富集发现,上调基因主要富集于241个功能中,下调基因主要富集于60个功能中,上述基因主要涉及分子功能类、细胞组分类和生物过程类等生理功能;KEGG通路富集分析发现,差异表达基因主要富集在免疫疾病、内分泌和代谢疾病、病毒感染性疾病、消化系统及排泄系统等。研究表明,感染水霉菌会影响巨须裂腹鱼脾脏组织多种基因的表达量,实验结果为进一步探索巨须裂腹鱼水霉菌的感染机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6.
为探索高脂饲料中添加胆汁酸对齐口裂腹鱼幼鱼肠道组织结构及几种脂肪代谢酶活性的影响,以360尾初始体质量为(12.74±0.14)g的健康齐口裂腹鱼幼鱼为实验对象,随机分为4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30尾实验鱼,分别投喂添加了0、75、150和300mg/kg胆汁酸的4种实验饲料,养殖时间为70 d。结果显示,胆汁酸浓度从0增大到75 mg/kg时,齐口裂腹鱼前肠和中肠管壁厚度及肠绒毛高度显著升高,前肠皱襞宽度显著降低。而当胆汁酸浓度再进一步增大时,实验鱼前肠和中肠管壁厚度及肠绒毛高度则升高不明显,其皱襞宽度也降低不显著。未添加胆汁酸的实验组中齐口裂腹鱼前肠和中肠纹状缘畸形或脱落现象严重,随着胆汁酸添加量的增加,逐渐减少至消失。齐口裂腹鱼肠道中脂肪酶(LPS)及肝胰脏中脂蛋白酯酶(LPL)、肝酯酶(HL)和总酯酶(TL)活性均随胆汁酸添加量的增加而呈先升高后趋于稳定的变化趋势。且LPS、LPL活性均在胆汁酸添加量为300 mg/kg时最强(分别为2881.17 U/g和14.43 U/mg prot);HL、TL活性则在胆汁酸添加量为150 mg/kg时活性最强(分别为43.70和58.03 U/mg prot)。但LPS、LPL、HL和TL活性在150与300mg/kg组均无显著差异。研究表明,在饲料中添加75~150 mg/kg的外源胆汁酸能提高齐口裂腹鱼幼鱼脂肪代谢酶的活性,促进对饲料脂肪的代谢和利用,还能改善齐口裂腹鱼幼鱼肠道结构,保护肠道健康。  相似文献   

17.
为研究鱼类骨组织细胞的特征,实验建立了团头鲂骨组织细胞的体外分离培养方法,并对其生物特性进行了鉴定。以3月龄团头鲂尾椎骨及肋骨为实验材料,利用组织块培养法和胰蛋白消化法分别进行骨组织细胞培养,确定最佳培养条件:采用组织块培养法,28°C培养,M-199培养基中加入体积分数为20%的胎牛血清、25 ng/m L表皮生长因子EGF和25 ng/m L碱性成纤维生长因子b FGF。细胞生物学特性鉴定结果显示:细胞碱性磷酸酶、钙化结节茜素红染色及矿化结节von Kossa氏法染色均呈阳性,表明所培养的细胞具有典型成骨细胞的生物学活性;鱼骨钙素ELISA试剂盒检测培养细胞中骨钙素含量为997.25 ng/L;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特异性调节成骨细胞分化的转录因子runx2a、runx2b和osterix基因在团头鲂骨组织细胞系中均有表达,且runx2b和osterix的表达量显著高于团头鲂肌肉细胞系。利用本方法可获得增殖活性良好,生长速率快,且细胞生物学特性稳定的团头鲂骨组织细胞系(MBCs),为日后鱼类骨组织体外实验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8.
任永丽  代金彩  赵年桦  赵贺  魏杰  聂竹兰 《水产学报》2022,46(12):2274-2285
为探究塔里木裂腹鱼群体的遗传多样性和遗传分化现状,选用车尔臣河、克孜勒河和阿克苏河3个不同地理种群的塔里木裂腹鱼共计126尾样本,进行线粒体DNA COII和ND4基因序列的对比分析,探讨了2种标记对塔里木裂腹鱼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的差异和关系。结果显示,塔里木裂腹鱼线粒体DNA COII和ND4基因序列的A+T含量均高于G+C含量,碱基组成具有偏倚性。基于线粒体DNA COII和ND4基因序列分析,126个样本中分别确定了6个和23个单倍型,其中线粒体DNA COII基因序列中3个群体存在共享单倍型现象,线粒体DNA ND4基因序列中未发现3个群体间存在共享单倍型。2种标记下群体的单倍型多样性和核苷酸多样性分别为0.738±0.019/0.904±0.014和0.02129±0.00298/0.04876±0.00149,呈现出高单倍型多态性和高核苷酸多态性的特征。2种标记的分子方差分析(AMOVA)均表明,在所有群体中遗传变异主要来源于群体间,且车尔臣河群体的塔里木裂腹鱼与其他2个群体的遗传分化均达到显著水平(P<0.05)。贝叶斯法(BI)构建的BI树与单倍型网络图结构一致,塔里木裂腹鱼形成了2个分支。COII和ND4基因序列的岐点分布图均呈现双峰型,表明塔里木裂腹鱼现在的分布是先前分化种群发生二次交流的结果。种群结构分析结果亦表明塔里木裂腹鱼已分化出2个明显的地理种群,故建议将车尔臣河群体作为塔里木裂腹鱼的亚种。  相似文献   

19.
陈晓武  申亚伟  赵金良  吴明林 《水产学报》2018,42(10):1626-1634
为更好地开展鳜基因功能研究和药物筛选工作,提高基因转染效率,本研究以鳜囊胚期胚胎为材料,采用含有20%胎牛血清的DMEM培养基进行培养,建立了生长稳定的鳜胚胎细胞系MFE。在此基础上,采用绿色荧光蛋白(GFP)作为标记物,在HEK293T细胞中体外包装逆转录病毒,再感染MFE细胞系。MTT法分析表明传代后细胞培养96 h内,细胞生长率变化也经历增殖、降低到达稳定期。而且MFE细胞能稳定表达GFP基因,感染效率为20%±5%,而脂质体转染效率为3%±2%。可见包装病毒感染细胞不仅能获得稳转细胞系,效率也远高于脂质体瞬时转染。荧光定量PCR分析表明,MFE细胞系能表达Irf1、Irf3和Irf7基因,Irf1基因表达量最高。MFE细胞系受到poly I:C刺激后,Irf1、Irf3和Irf7的表达量分别升高3.5,2.3和2.1倍。因此,MFE细胞通过病毒感染可以获得较高的转染效率,该细胞可作为鳜免疫相关基因功能研究的工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