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71 毫秒
1.
落后地区农村城市化的路径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贫困落后地区农村城市化动力机制的分析,提出贫困落后地区农村城市化进程的模式建议。  相似文献   

2.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与城市化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本文在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与城市化内在联系分析的基础上,对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出现的历史背景和城市化进程进行了回顾,着重分析了城市化进程中,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制约因素,并提出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加快城市化发展的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3.
如何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步伐和中国的城市化进程,这关系到社会主义中国的命运,牵扯到中华民族的前途。本研究从理论出发,对加快城市化发展和加速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必要性进行了描述,并介绍了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城市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从制度和非制度两个角度来分析阻碍劳动力转移与城市化发展因素,从提高农业生产力、消除制度性障碍、建立完整人口"推-拉"机制和社会保障制度4个方面来对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城市化问题提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构建与城市化相适应的农村教育机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城市化发展的核心问题是人口的城市化,人口素质的高低决定了城市化发展速度、规模和水平,而教育则是提高人口素质的重要途径.因此,深入研究城市化发展与农村教育的关系,建立一种可持续发展的农村教育机制,在推进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充分发挥教育的作用,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  相似文献   

5.
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成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当前,我国正处于城市化快速发展时期,也是我国城市化水平赶上发达国家的战略机遇期,分析我国城市化进程中所面临的问题及其原因,对于我国的城市化战略无疑具有重大意义。1949年以来,我国城市化经历了曲折的发展过程。我国城市化发展动力的经济因素严重缺乏,政治和社会因素是我国城市化发展的两大推动力,使得我国的城市化进程与其它国家的城市化差异显著。历史的继承性和经济发展的延续性,目前,我国的城市化水平已大大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存在着许多急需解决的问题。严格户籍制度;片面发展重工业的产业政策;非经济性的城市发展动力特征与大量的农村人口等严重阻碍着我国城市化的快速发展,成为制约我国城市化发展的“巨大瓶颈”。正视我国目前的现实,找出一条适合我国的城市化发展道路,我国城市化水平一定会快速提高。  相似文献   

6.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为山东省农村经济发展和现代化提供了动力,加快了城市化的进程,提高了农民收入和文化素质。而现有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地区差异、农民较低的文化素质制约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本文认为只有在加快城市化进程的同时,加快农村第三产业的发展,才能使农村剩余劳动力得以顺利转移,并促进农村经济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7.
我国目前正处在城市化加速发展阶段 ,怎样走具有中国特色的农村城市化道路对我国城市化进程具有深远意义。  相似文献   

8.
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为农村经济发展和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动力,加快了城市化的进程,提高了农民收入和文化素质.推动了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结合山东省实际情况,对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环节,进行了简要阐述。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我国目前城市化水平现状分析,探讨了城市化进程与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提出城市化建设是解决我国农村社会经济发展难题的唯一出路和以大中城市为龙头带动小城镇建设的发展思路,并从可持续发展、产业升级、制度创新和市场培育等方面提出加速城市化建设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农业人口一步步向非农业人口转变,农村人口一步步向城市人口转变,因而导致农业人口在全国总人口中的比重越来越小,城市人口却越来越大,这是农村人口城市化的基本含义.我国人口城市化是从“十一五”时期开始的,农村人口向城(镇)的转移,是城乡经济稳定持续增长的动力源泉,还是促进农村社会发展的有效途径.然而,在其发展进程中,农村人口城市化道路的选择往往影响着农村经济的发展.通过对农村人口城市化的浅析,提出合理途径,从而为农村经济发展提出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加快我国发展节水灌溉技术革新,促进我国节水农业可持续性发展。  相似文献   

12.
社会的现代化前提条件是人的现代化,我国的全面现代化离不开农民的现代化。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有部分农民已跨入现代化的门槛,但就中国广大农民而言,其很多方面不能满足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需要。笔者提出从加强农民培训力度、拓宽社区教育领域、构建乡风文明体系、强化社会干预力度、培养农民的自我反思意识五个方面来塑造现代新型农民。  相似文献   

13.
文章探讨了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中央财政支持农业可持续发展政策演变的4个阶段:改革开放前、改革开放初期、改革开放深化期和城乡统筹背景下。当前我国财政支持农业可持续发展存在问题主要表现在:财政投入总量不足、投入结构不够合理、投入产出效率较低、财政投入未达到预期效果和投入机制与当前我国全面深化改革和财政收支新形势不适应等方面。因此,政府应该加强财政支持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政策协调、完善财政支持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决策机制、创新财政支持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投融资方式、健全财政支持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监管体系。总之,政府以较高效率增加和使用财政支农资金,这不仅是由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和环境作用及我国农村土地兼具生产资料和社会保障资料属性的公共产品性质决定的,也是解决我国长期并存的二元城乡结构、统筹城乡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14.
四川马铃薯创新团队的合作机制与技术推广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阐述了四川马铃薯创新团队通过实现三大科技资源系统整合、建立"五新联动、六良配套"的技术链条、探索"三带三突破"的基地示范方式、构建"六个结合"的合作推广机制等措施,建立了农科教、产学研紧密结合的长效合作机制,并以多功能核心示范基地为依托、以关键技术集成示范为突破口、以先进实用新技术培训为载体、以整体推进核心示范县为重点、产学研联合共同打造马铃薯科技产业链,形成了"创新转化一条线"的技术推广模式,推动四川省马铃薯面积和总产均跃居全国第一位。  相似文献   

15.
从分析我省农业科技现状入手,针对黑龙江省农业发展的新需求和农业科技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主体创新、理论创新、机制创新和文化创新这一迅速提升我省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的新途径,并进一步从政策、环境与体制等方面对提升我省农业科技创新能力途径的保障措施进行了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16.
浅析农业科技在新农村建设中的问题与对策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农业科技创新与农业产业化发展对西北地区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作用,但由于农业科技创新及产业化发展在经营模式、运行机制、投资经费等方面存在一些新的问题,需要研究解决。文章在深刻分析诸如农村现行的经营模式不利农业科技产业化、科技经费不足、现行科研体制不完善等主要困难和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新农村建设中应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及产业化发展的建议,并就此建议提出了加大对农业科技创新及产业化的资金投入力度,逐步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充分考虑西北地区农业科研单位的特殊性,落实国家对科技产业发展的有关优惠政策;建立农科教结合的新机制,促进农业科技创新和产业化发展等对策。  相似文献   

17.
新型职业农民是相对于传统农民而言的一个新的职业群体或农民群体,近些年来,我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取得了阶段性较好成果,但有关制度建设及实践探索还存在较多问题,主要体现为制度目标偏差、相关内容缺失等。探讨了我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制度创新的必要性与可能性,介绍了粮食安全视角下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制度的创新的基本要求,即应体现职业化、专业化和现代化要求,并从动力系统重构、主体构成调整和运行机制的创新3个方面,讨论了粮食安全视角下我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制度构建。  相似文献   

18.
论述了高等农业院校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对我国创新型国家建设的深远意义及必要性。分析了我国高等农业院校科技创新体系建设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新时代高等农业院校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主要途径:一是增强科技创新意识,培育科技创新文化氛围;二是突破体制机制障碍,激发科技创新活力;三是优化创新资源配置,发挥资源创新效益;四是加大成果转化力度,彰显高校办学特色,为我国农业现代化和创新型国家建设提高技术与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19.
科技管理创新,就是通过在管理理念、管理方法、管理手段、管理体制等方面的改革与创新,促进科技工作的发展.科技管理创新与科技创新之间是辩证关系.强化林业科技管理创新有其必要性.建议在有效整合资源,建立协同创新机制,深化林业科研院所改革,努力营造科研人员潜心研究的政策环境,建立稳定的投入与适度竞争相协调的林业科研立项新机制,完善林业科研评价机制等方面加强林业科技管理创新.  相似文献   

20.
国外立法情况对我国建立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实践证明,不断完善创新制度及相关政策是农业创新型国家确保农业科技创新体系正常运转的重要保证。文章介绍了我国农业技术推广的现状,分析了美国、日本、法国等发达国家农业科技推广工作的立法情况,提出了完善法律制度,制定宏观政策措施,建立适应我国国情的"三位一体"的新型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等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