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江西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地理单元,"风水"得天独厚,处在雨热同期的季风区,光热充足,降水充沛,一年年风调雨顺,保障了粮食丰产、农耕安全、物产富足,使江西成为人人向往的"名区"。有人说,中国的风水理念起源于江西。江西的古村落大多遵循风水理论来布局和构建,"村头风水林"是江西乡村特有的森林美景,也是一处处迷人的文化景观。"风水理论"是否成立姑且不论,但借用"风水"  相似文献   

2.
笔者者近些年来在江西省从事新农村建设规划设计项目几十余项,现以南昌市新建县厚田乡为例,研究厚田乡农村村庄风水林的特点,进一步探讨村庄"风水林"绿化利用的合理性与可行性,分析村庄的景观环境现状;并总结村庄"风水林"的景观作用,据此提出南昌市新农村建规划设计设中村庄"风水林"保护、利用与新农村村庄绿化相结合的针对性方法、建设性措施意见。  相似文献   

3.
整理村落与“风水林”建设绿色新农村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研究广州农村村落"风水林"的分布特点及其环境、景观作用,分析广州村落的环境现状及整理改造和绿化利用的可行性和合理性,据此提出广州市绿色新农村建设中"风水林"保护、利用和村庄绿化结合的针对性措施和方法。    相似文献   

4.
绿色文化遗产——东莞市主要风水林群落简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古代东南中国之广大农村,缺少风水林几乎不形成村落.风水林是人们受风水理论的影响,认为对平安、长寿、多子、人丁兴旺、升官发财具有吉凶影响的人工培植或天然生长并严加保护的植物群落,是人们在路口、村后、庭院、坟墓周围等与风水有关的地方所植的林木.它一般具有较长的历史,高大而茂密的树冠层,林下植物种类较多等特征.主要有村落宅基风水林、园墓地风水林、寺院风水林三种基本类型.风水林基本以"枕山环水"为构建原则,布局呈半月形,环抱整个村落,是村落的一道天然绿色保护屏障,无形中具有守护乡村的象征意义.  相似文献   

5.
孙蔡江 《国土绿化》2007,(10):45-45
绍兴古树多系祖先为保佑村庄或农舍免遭强风侵袭而种的"风水林"或"风水树",以及子孙为纪念祖先而种的坟坛树,还有一部分是善男信女为"保佑平安"在寺院庙宇周围种植的"神树"。  相似文献   

6.
浙江风水林类型、特点及保护管理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浙江风水林主要包括村落风水林、坟园墓地风水林、寺庙风水林等3种基本类型。阐述了浙江风水林的历史发展过程及浙江先民对风水林的保护管理,总结了浙江风水林的类型及基本特点,并提出风水林的保护管理对策。  相似文献   

7.
蔡晓芝 《国土绿化》2007,(10):55-56
风水林主要有村落风水林、坟园风水林、寺院风水林等类型,体现了古代人注重林木景观、推崇绿化环境、倡导植树造林、禁止毀林的思想芯勘;そㄉ璺缢?林对于推动全民义务植树、增强全民绿化观念、改善人居环境、提  相似文献   

8.
邓海青 《热带林业》2022,(3):23-25+18
风水林作为一种极具历史文化色彩的自然资源,具有重要的生态价值与研究价值。广东省风水林资源丰富,历史悠久,分布广泛。该文重点介绍了广东风水林的研究进展,对如何进一步保护和利用风水林资源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9.
广东珠三角地区与香港风水林植物组成及其保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风水林是华南地区历史悠久且极具地方特色的植物群落,是岭南森林珍贵的绿色文化遗产。自上世纪末以来,香港和广东开展了大量的风水林植物和群落生态学研究。文章通过比较和分析香港和广东风水林植物组成特点,探讨加强华南地区风水林群落研究的必要性和促进其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0.
文章在回顾风水理论与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历史渊源的基础上,以浙江金华黄大仙景区详细规划设计为例,通过"勘察地理形势"与景区原有的风水格局、"天人合一"与景区养生园布局、"风水林"营造与宗教文化区整治、"阴阳平衡"与风水小品、"形藏于势"与景区建筑、"观水法"与水系规划等六个方面,探讨了在尊重景区原有风水格局的基础上,如何运用传统风水理论进行现代景区规划设计,使之更好的"因地制宜"。    相似文献   

11.
在古代东南中国之广大农村,缺少风水林几乎不形成村落。风水林是人们受风水理论的影响。认为对平安、长寿、多子、人丁兴旺、升官发财具有吉凶影响的人工培植或天然生长并严加保护的植物群落。是人们在路口、村后、庭院、坟墓周围等与风水有关的地方所植的林木。它一般具有较长的历史,高大而茂密的树冠层,林下植物种类较多等特征。主要有村落宅基风水林、园墓地风水林、寺院风水林三种基本类型。  相似文献   

12.
卢技群 《森林与人类》2014,(12):110-111
<正>宜丰县潭山镇洑溪村古名沙陇村,村子整体朝向为坐北朝南。在村子北面保存有一条至今有1000多年的风景林带,村民俗称风水林。相传宋雍熙二年(公元985年),吴氏族民迁入此地建房兴村。兴村之初,村里并不安宁,常有风灾损民房,水灾毀庄稼,人丁不旺,六畜不顺。后村人请风水师指点,才知村子属平阳之地,又紧依耶溪河岸,易染"风雨煞",需在村后东西向修筑一堤并栽上树以"把风水"、避煞。于是村民按此指点,在村后修筑了一条长800多米、宽3.5米、高3米的风水长廊。后来村里果然风调雨顺,人财兴旺。因而世世代代村民  相似文献   

13.
<正>风水一直是个敏感话题,有人尊之为科学,有人斥之为迷信。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院长俞孔坚博士对风水做了大量实地调查和多学科研究。近日他在接受本刊专访时表示,风水是一种文化现象,是深藏在中国人内心深处的居住理想。风水是一种文化现象问:风水一直是个敏感话题,有人尊之为科学,有人斥之为迷信,它的实质到底是什么?答:风水是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理论,是中国古代堪与火药、造纸、印刷术、指南针、针灸等重  相似文献   

14.
正古代中国几乎每一个村庄都有成片茂密的风水林,通过村规民约被保护起来。风水林可以被认作是乡村民居等建筑物周边的生态公益林。在我国辽阔的广大农村,村民们的眼中只有风水林,而没有生态公益林这个概念。其实,风水林不单单是植物资源,也是一种即将被工业文明吞没的森林文化。风水林更不单是孤立的一些树林,它的存在往往离不开村落的人—山—林的整体格局。特色小镇建设是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建设的综合体,是产业与地域文化特色的融合,在珠三角地  相似文献   

15.
江西婺源县,土地面积30万公顷;森林覆盖率81.5%。该县林业局于1992年率先在全国开展自然保护小区研究、规划、建设工作,现已建立自然保护小区300个,保护面积4.36万公顷,占全县土地总面积的14.5%。 该局自1992年规划建设保护小区以来,针对广大村民对风水林、水口林有强烈保护意识的良好民俗,有意识地采取各种引导措施,增强环境保护意识,利用和发挥乡村自建自约的村规民  相似文献   

16.
风水林和风水塘是粤北客家古村落重点经营的典型风水要素,不仅能反映粤北地区的乡土自然资源,还与区域内人们的民俗风情、文化信仰息息相关。以西京古道(乳源段)客家村落为研究对象,通过实地调研,分析人工式和自然式风水塘,以及风水林中村口林和龙座林的特征和功能,最终揭示风水林塘体系对区域小气候调节的作用,反映客家村落与自然间的和合关系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智慧,以此说明风水林塘文化复兴在西京古道活化利用中颇具意义。  相似文献   

17.
在对村落风水林的休闲游憩价值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对风水林进行景观生态改造、配套乡村自然休闲设施以及组织林下空间休闲活动等村落风水林休闲游憩开发建议。  相似文献   

18.
秦崇彪 《广西林业》2010,(10):13-13
<正>9月23日,自治区林业厅厅长陈秋华主持召开了研究部署造林绿化工作专题会议。他强调,要加深领会自治区党委副书记陈际瓦对学习江西省经验、推进"绿满八桂"造林绿化工程建设的指示精神,更好地消化和借鉴江西、福建两省林  相似文献   

19.
珠海市不同类型乡村人居林的树种构成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以珠海市10个典型乡村为对象,调查研究了庭院林、道路林、风水林和公共游憩林4种类型乡村人居林的树种构成特征,对比分析了古村和新村人居林景观差异。结果表明:1)庭院林树种主要以龙眼、黄皮、荔枝、杨桃、菠萝蜜、柚、番荔枝等果树为主,在新村的庭院中也出现三角梅、侧柏、罗汉松、米兰、桂花和鸡蛋花等观赏树种; 2)道路林以榕树、龙眼、香蕉、荔枝、黄皮、枇杷、鸡蛋花和木棉等为主,其中榕树和龙眼数量最多; 3)风水林优势树种以相思、桉树、榕树、竹、龙眼、荔枝等果树和用材树种居多,古村风水林保存比较完整,而新村风水林有逐渐缺失的趋势; 4)公共游憩林以观赏性和遮荫性较好的树木为主,主要有榕树、朴树、香樟、木棉和菩提树等,其中榕树最多。整体上古村与新村的林木景观风貌都是以乡土植物为主,但新村的树种增加了观赏树种,在栽植方式上趋向于城市绿化风格。  相似文献   

20.
<正>走在江西的乡村,满山浓绿,碧水清幽,粉墙黛瓦,如诗如画,构成了一幅幅秀美乡村生态图景。而其中最吸引眼球的,莫过于村子前后或周围的一株株、一片片的参天大树。它们,被称为风景林。风景林在江西有上千年的传承历史,在民间亦被称为风水林、水口林、后龙山等。今天我们定义的乡村风景林,就是指分布在村庄前后或周围,具有保持水土、涵养水源、防风固沙和调节小气候等功能,且树龄较长、绿化效果好、有一定乡村文化底蕴的片林。这些散落在乡间的风景林,历史悠久、树种丰富、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