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AcNPV对甜菜夜蛾二龄幼虫的生物测定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甜菜夜蛾二龄幼虫对苜蓿银纹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AcNPV)两种毒株采用生物测定方法进行比较。对AcNPV两毒株杀虫毒力及杀虫速率的分析表明:以甜菜夜蛾活体增值的AcNPV A株(LD50=131.8PIB/头)比用草地贫夜蛾细胞株(Sf9)增殖的AcNPV B株(LD50=1696.8PIB/头)毒力要高10倍,而毒杀速率,也以AcNPV A株(LT50=4.46d)比AcNPV B株(LT50  相似文献   

2.
快速鉴定甘薯品种抗旱性的生理指标及方法的筛选   总被引:22,自引:7,他引:22  
 用不同浓度的聚乙二醇(PEG)对甘薯进行根际水分胁迫处理,研究了叶片相对含水量(RWC)、丙二醛(MDA)含量、超氧物歧化酶(SOD)活性及游离脯氨酸(Pro)含量的变化与品种抗旱性的关系。结果表明,25%PEG处理下,叶片RWC与品种抗旱性呈极显著正相关(r=0.783,P<0.01),MDA含量与品种抗旱性呈极显著负相关r=-0.848,P<0.01),SOD活性与品种抗旱性呈极显著正相关(r=0.777,P<0.01),Pro含量与品种抗旱性的关系不大。品种抗旱性愈强,叶片 RWC下降幅度及MDA含量上升幅度愈小,SOD活性增加幅度愈大。因此,通过测定 25%PEG处理下甘薯幼苗叶片的这些生理指标可实现品种抗旱性的室内快速鉴定。  相似文献   

3.
1灭扫利对家蚕的毒力灭扫利又名甲氰菊脂,对家蚕有很强的触杀作用,对3龄蚕的触杀毒力回归方程为Y=7.096+1.712X,LD50为0.0597mg/kg。对5龄蚕的触杀毒力回归方程为Y=5.710+1.631X,LD50为0.36mg/kg。该药对...  相似文献   

4.
辣椒叶片耐热性生理生化指标探讨   总被引:27,自引:1,他引:26  
以耐热性不同的3个辣椒品种为试材,对其进行2~8d的高温(35~45℃)处理,研究辣椒叶片中细胞膜透性、丙二醛(MDA)含量、游离脯氨酸含量和过氧化物酶(POX)活性的变化与辣椒耐热性的关系.结果表明:35~40℃下处理2d,品种间的细胞膜透性变化差异显著;35~45℃下处理2d,品种间的游离脯氨酸含量差异显著.因此,细胞膜透性变化和游离脯氨酸的含量这两项指标可用于测定辣椒叶片耐热力  相似文献   

5.
66种植物维生素C含量的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用2,6──二氯酚靛酚滴定法测定了66种植物(野生植物50种,水果2种,蔬菜14种)中维生素C的含量,实验结果表明:1、野生植物中Vc含量(6.27~119.06mg)明显高于水果蔬菜(1.56~74.38mg),如反枝苋(Vc含量89.04~mg)、荠菜(Vc含量52.92mg)等许多可食性野菜可作为Vc的另一重要来源。2、不同科别的植物,同一科别的不同品种,同一品种的不同植株,Vc含量不同。植物的生长时期不同,Vc含量也不同。3、同一植株的不同部位Vc含量不同。如芹菜茎Vc含量为2.80mg,芹菜叶为46.45mg。另外,样品新鲜程度不同,Vc含量也不同。  相似文献   

6.
用0.05μg/ml烯效唑(S-3307)浸油菜种子,能阻止其幼苗4℃,36h低温胁迫下的细胞膜电解质渗漏,提高SOD,CAT活性和游离脯氨酸、可溶性蛋白质以及Vc含量,降低MDA含量和减缓低温对幼苗叶绿素的破坏。  相似文献   

7.
用0.05μg/ml烯效唑(S-3307)浸油菜种子,能阻止其幼苗4℃,36h低温胁迫下的细胞膜电解质渗漏,提高SOD,CAT活性和游离脯氨酸,可溶性蛋白质以及Vc含量,降低MDA含量和减缓低温对幼苗叶绿素的破坏。  相似文献   

8.
以砂培玉米幼苗为材料,研究了Ni污染下,不同浓度的酚、2-氯酚、2,4-二氯酚、2,4,6-三氯酚一次性污灌对玉米幼苗根、叶组织中镍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50—250mg/L范围内,随着酚类化合物浓度的增高,幼苗根、叶组织中Ni含量增加;对于不同的酚类化合物,随着其Kow值的升高,对幼苗中Ni含量增加的影响越大。在上述酚类化合物浓度范围内,玉米幼苗根、叶中Ni的浓度与酚类化合物的Kow与浓度之间的关系可用下式表示:Y1(根Ni,mg/kg·DW)=192.37+52.95X1+1.64X2Y2(叶Ni,mg/kg·DW)=53.05+28.32X1+0.4818X2  相似文献   

9.
影响水稻花培一次成苗的主要因素为:(1)基本培养基、激素配比和基因型对一次成苗有重要作用。基本培养基以N'6的为最好,激素配比以2,4-D0.02+NAA2.50+KT4=6mg/L为佳;3种基因型一次培养的绿苗率大小顺序为粳型品种C57>籼粳交(早香17×C57)杂种F1>籼型品种早香17。(2)培养基保持pH值5.8、蔗糖浓度8.5%,并添加丝氨酸、脯氨酸、精氨酸、天冬氨酸、丙氨酸各40mg/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甜菜坏死黄脉病毒提纯液进行紫外扫描,获得了典型的核蛋白曲线,OD280/OD260=0.901,推算病毒液浓度约为0.58mg/ml。采用SDS-PAGE测定证实BNYVV只有1种蛋白亚基,分子量为20749道尔顿。  相似文献   

11.
家蚕对核型多角体病毒(NPV)抗性的遗传学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以10个家蚕原种和2个杂交种为材料,采用机率分析法研究了不同家蚕品种对NPV的抗性差异。结果表明,不同家蚕品种对NPV的抗性差异极显著。抗性主要受微效多基因控制,并具有偏父遗传现象。日本系统的品种的抗性比中国系统的品种强。  相似文献   

12.
[目的]比较不同苦瓜品种果肉中游离态和结合态多酚含量及其抗氧化能力差异。[方法]选用14个代表性的苦瓜品种,分析其果肉中的游离态和结合态总酚含量及其单体酚类的组成,采用铁离子还原能力(FRAP,Ferric reducing/antioxidant power)、DPPH (1,1-二苯基-2-苦基苯肼自由基,1,1-diphenyl-2-picrylhydrazy)和ABTS+·(2, 2’-联氮-双-3-乙基苯并噻唑啉-6-磺酸, 2, 2’-azinobis-3-ethylbenzothiazoline-6-sulphonic acid di-ammonium salt)自由基法测定其抗氧化能力差异,同时分析其多酚含量和抗氧化活性的关系。[结果]14 个不同苦瓜品种的游离态酚、结合态酚和总酚含量分别介于157.58~382.92、6.46~54和175.27~413.79 mg GAE/100 g DW,变异系数分别为23.50%、61.04%和21.58%,游离态酚含量占总酚含量的91.34%,结合态酚含量仅占总含量的8.66%;14 个品种的总黄酮含量介于8.97~18.22 mg CE/100 g DW,变异系数为22.80%;苦瓜中主要单体酚类物质香草醛酸、表儿茶素和芦丁含量亦存在显著的品种间差异,品种间的变幅分别为1.83~9.29、35.17~114.52 和0.91~4.53mg/100 g DW,变异系数分别为43.85%、26.97%、33.09%。FRAP抗氧化能力为 272.16~713.32 mg TE/100 g DW,变异系数为 27.67%;DPPH 清除能力的 IC50值为 11.43~34.14 mg GAE/100 g DW,变异系数为35.10%;ABTS+·清除能力的 IC50值为 21.57~119.71 mg GAE/100 g DW,变异系数为 63.75%。总酚含量与 FRAP 值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与DPPH和ABTS+·清除能力的IC50值分别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结论]14个不同苦瓜品种的游离态酚、结合态酚和总酚含量分别介于 157.58~382.92、6.46~54 和175.27~413.79 mg GAE/100 g DW,变异系数分别为23.50%、61.04%和21.58%,游离态酚含量占总酚含量的 91.34%,结合态酚含量仅占总含量的 8.66%;14个品种的总黄酮含量介于8.97~18.22 mgCE/100 g DW,变异系数为22.80%;苦瓜中主要单体酚类物质香草醛酸、表儿茶素和芦丁含量亦存在显著的品种间差异,品种间的变幅分别为1.83~9.29、35.17~114.52和0.91~4.53 mg/100 g DW,变异系数分别为43.85%、26.97%、33.09%。FRAP抗氧化能力为272.16~713.32 mg TE/100g DW,变异系数为27.67%;DPPH清除能力的IC50值为11.43~34.14 mg GAE/100 g DW,变异系数为35.10%;ABTS+·清除能力的IC50值为21.57~119.71 mg GAE/100 g DW,变异系数为63.75%。总酚含量与FRAP值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与DPPH和ABTS+·清除能力的IC50值分别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  相似文献   

13.
[目的]选育综合性状优良的春秋兼用蚕品种。[方法]用中系品种781与9个日系品种,日系品种7532与9个中系品种分别进行正反交,找出选育综合性状优良的春秋兼用蚕品种。[结果]各蚕品种间结茧率、健蛹率、万蚕产茧量、万蚕茧层量、全茧量、茧层量、茧层率均有极显著差异。[结论]该研究为蚕杂交组合的配合力分析及目标组合选配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4.
双测交法选配桑蚕品种781和7532优良组合的应用研究(英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选育综合性状优良的春秋兼用蚕品种。[方法]用中系品种781与9个日系品种,日系品种7532与9个中系品种分别进行正反交,找出选育综合性状优良的春秋兼用蚕品种。[结果]各蚕品种间结茧率、健蛹率、万蚕产茧量、万蚕茧层量、全茧量、茧层量、茧层率均有极显著差异[.结论]该研究为蚕杂交组合的配合力分析及目标组合选配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5.
对22个家蚕纯种进行了CPV抵抗性调查,并分析了与经济性状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品种间对CPV的抵抗性差异极显著,日本种抵抗性比中国种强,家蚕对CPV抵抗性性状与其它数量性状一样,个体间存在差异。差异大小反应了品种群体在该性状的纯合度,家蚕对CPV抵抗性与万蚕收茧量呈显著正相关,与强健性和茧质优劣无明显相关。  相似文献   

16.
水稻氨基酸含量的品种间差异及与遗传密码数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同一环境条件下,正季收获的59个早籼品种(组合)糙米的17种氨基酸含量和蛋白质含量,结果表明:糙米中8种必需氨基酸与9种非必需氨基酸的绝对含量与相对含量,品种(组合)间存在明显差异;各品种氨基酸的绝对含量都与其蛋白质含量呈正相关;各氨基酸绝对含量的品种间变幅与变异系数均大于其相对含量的变幅与变异系数;糙米蛋白质质量也存在明显的品种间差异,赖氨酸是水稻的第一限制性氨基酸,少数水稻品种缺乏苏氨酸、胱氨酸、蛋氨酸、异亮氨酸等氨基酸;水稻蛋白质中各种氨基酸相对含量和平均值与其对应的遗传密码数达到显著水平的正相关。  相似文献   

17.
为合理开发蚕桑资源,探索适合广西制备蚕粉的桑蚕组合品种提供依,测定进行研究家蚕不同龄期生物碱含量,同时对广西蚕桑生产中主要饲养的五种蚕品种,在喂食两个品种桑叶的情况下,进行蚕体生物碱含量测定分析。实验通过高效液相色谱法对蚕粉制备过程中,不同饥饿时间处理所制备的蚕粉进行DNJ测定,得出取饥饿6-12h蚕幼虫制备蚕粉为宜;通过对4,5龄蚕各时期幼虫DNJ含量测定,得出5龄第3d蚕幼虫DNJ含量最高,达6.6372mg/g;通过对5个蚕品种和2个桑品种组合制备的蚕粉DNJ含量的测定,得出结论:广西在获得DNJ为目标物的生产中,应取7532与桂桑优12或者932与沙2×伦109的组合为宜,其DNJ含量分别为7.6619±0.0265mg/g和7.3500±0.0596mg/g。  相似文献   

18.
本文分析了1983年同一环境条件下正季栽培的55个早籼品种和4个籼型杂交稻组合,以及1982年收集的52个品种的各种氨基酸含量(除色氨酸外),其赖氨酸和苏氨酸含量的结果是。(1)早籼品种和籼型杂交稻组合的赖氨酸与苏氨酸含量存在品种(组合)间差异;(2)同一品种在不同环境条件下其赖氨酸和苏氨酸含量表现一定波动;(3)稻米每克样品中所含赖氨酸和苏氨酸的毫克数与其蛋白质含量星正相关,而100克蛋白质中所含赖氨酸克数与稻米蛋白质含量呈负相关;(4)供试品种(组合)中除极个别品种不缺乏苏氨酸外,几乎都缺乏赖氨酸和苏氨酸。且赖氨酸为所有品种(组合)的第一限制氨基酸。  相似文献   

19.
家蚕抗核型多角体病分子标记筛选的遗传基础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家蚕对NPV抵抗性主要受一对位于常染色体上显性基因控制,又为不完全显性,Z染色体上有微效修饰基因,有偏父遗传现象存在。根据其遗传规律的特殊性,提出常染色体上NN主基因和性染色体上Z^ Z^ 修饰基因控制假设,并得到试验验证。利用近等基因系寻找抗性分子标记,其交配方式不同,分别可构建NN,Z^ Z^ ,NNZ^ Z^ 3种近等基因系。同时提出F2群体寻找分子标记的交配方式。  相似文献   

20.
[目的]全面掌握云南蚕区家蚕品种资源的抗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BmNPV)能力,为挖掘具有特色的家蚕抗病材料及培育适应当地的抗病品种提供参考.[方法]采用三龄起蚕经口添食相同浓度病毒、逐日调查存活率的方法,对200个家蚕品种(品系)进行BmNPV抗性评价和筛选;并通过接种后每日存活数、各发育时期存活率等指标分析云南蚕区家蚕品种资源对BmNPV的抗性水平、发病死亡规律、不同抗性品种的发病死亡时期及同一品种不同品系间抗性差异.[结果]云南蚕区家蚕品种资源中抗BmNPV的品种有731、795、854B、872A、966B、B黄肉色茧、P50、山河B、选二甲白和竹印,感病品种包括955、242A、242B、963B、DW3、锦秀A、锦秀B、日、野乙和云夏A油.各抗病品种和感病品种首次出现死亡差异的时间截点分别是接种后96和48 h,二者相差48 h;部分抗病品种在秋季对BmNPV的抗性水平低于春季;同一家蚕品种A系和B系的抗病性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云南蚕区家蚕品种资源中大多数品种的抗BmNPV能力属于中等水平,其中P50为BmNPV抗性最强品种.对未知品种进行抗BmNPV测定时,可选择接种后168 h作为抗性评价的时间截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