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玉米大斑病是我国主要玉米产区的常见病害,是世界玉米生产的重要病害。对玉米大斑病的病原菌、侵染机制、发病症状及发病条件进行了论述,指出利用抗病品种、改善耕作栽培环境、化学防治等措施,可以控制玉米大斑病的发生与危害。  相似文献   

2.
亚麻立枯病发生规律及其综合防治措施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从亚麻立枯病的发生,发展危害,病原菌分离,培养,鉴定到病害综合防治,进行了系统研究,明确了该病的发生与品种,土壤类型及气象因素等诸方面的关系,为病害防治提供了理论依据,也明确了带菌土壤和种子是该病害主要侵染源和传播途径,用药剂防治效果可达80%以上,同时建立综合防病体系。  相似文献   

3.
玉米大斑病的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玉米大斑病是玉米的重要病害之一,在大发生年份,一般减产15%~20%,严重时减产40%以上.2006年阜城县有部分地块发生了大斑病,病害影响不太大,经调查发病玉米是个别品种.防治玉米大斑病应采取种植抗病品种为主的综合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4.
烟草赤星病发生规律与防治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为了寻求烟草赤星病的有效防治方法,选择烟草赤星病病重的烟区进行系统调查与计算分析,并开展综合防治试验,结果表明:温度影响病在发生迟早,当日均气温达22℃以上,相对湿度大于80%时始病,病害发生最适宜的温度为25-28℃;降雨和大气相对湿度影响在发生的轻重,往往雨后5-10d,病害暴发流行;目前生产上大面积种植的烤烟品种K326,G80等均较感病,随种植密度的增大病情加重,采取以农业防治措施为基础,  相似文献   

5.
大斑病和小斑病是玉米的两种重要病害,在弄清发病规律的基础上,提出合理轮作,加强栽培管理,辅以药剂防治的综合防治措施,施用50%好速净可湿性粉剂、80%速克净可湿性粉剂均有较为理想的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6.
花生白绢病致病因素及生态控制技术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花生白绢病是花生上的重要病害,多在成株期发生,高温高湿的7~9月份是发病盛期。病情发展与气候、品种、栽培管理有密切关系,轮作、改良土壤、加强肥水管理、切断传播途径、药剂拌种、田间药剂喷雾或淋根等措施可控制该病发生。  相似文献   

7.
玉米大斑病是伊通满族自治县玉米的主要病害,本文主要对玉米大斑病的发生规律、分级标准、发病条件、发生原因及防治方法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8.
玉米纹枯病发生规律及综合防治措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玉米纹枯病在我市始见于70年代末,近几年已上升为玉米的主要病害.我站从1979年开始,对其发生规律、影响因素进行了观察,对产量损失进行了测定,并对综合防治技术作了试验与探讨.(一)病害消长情况我市玉米一般在3月底4月初播种,4月中下旬移栽,7月底8月初收获.据1983、1985、1992年系统观察,玉米纹枯病从苗期至穗期均可发生,危害叶鞘、叶片和穗部,由下而上逐步发展,受害植株籽粒灌浆不足,批粒增多,粒重明显下降.纹枯病始见于6月上中旬,盛发期在6月下旬至7月上旬,危害高  相似文献   

9.
小麦叶鞘枯萎病发生规律及防治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小麦叶鞘枯萎病的田间发生规律,探讨了发病程度和危害损失与环境因子的同时进行人工综合防治技术的研究。研究结果,该病在小麦拔节至孕穗期始发,抽穗期病期快速发展,扬花灌浆期达发病高峰,乳熟后病情基本稳定,该病改天吉温低温病害,其田间发病程度和危害同土壤类型、小麦拔节孕穗期的气温、雨日、雨量、以及施肥水平关系密切;综合防治中应坚持人工调控麦田生态环境为中心,开展健身栽培,在病害始发期和快速扩展期用化学  相似文献   

10.
2010、2012和2014年,玉米大斑病在北京市延庆县重发生,其中尤以2012年发生普遍,发病面积达90%以上。监测结果表明,先玉335等高感玉米品种的连年种植是玉米大斑病重发的主要原因;7月下旬-8月上旬降雨偏多,中温有利于玉米大斑病的发生流行。控制该病害必须在种植抗病品种的同时,加强田间管理、做好病情测报、适时喷药等综合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1.
由于病害虫的种类较为繁多,其危害性也相对较大,给农业带来较为严重的损失。玉米进行病害虫的防治,对于农户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其防治技术也分为几个方面:物理防治病害虫,生物防治病害虫,以及农业防治病害虫等。文章针对玉米病虫害的发生规律进行分析,对玉米病虫害的发生提供预防措施,以及对相关防治技术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12.
玉米大斑病的发病规律及防治对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梁义 《现代农业科技》2010,(6):154-154,156
玉米大斑病是我国主要玉米产区的常见病害。对玉米大斑病的病原菌、侵染机制、发病症状及发病条件进行了论述,指出利用抗病品种、改善耕作栽培环境、化学防治、建立测报制度等措施,可以控制玉米大斑病的发生与危害。  相似文献   

13.
1992~1994年,在沈阳市辽中县乌伯牛乡设置试验点,对水稻纹枯病病菌越冬菌核密度,病株初侵染病斑密度,扩展趋势,流行病情等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表明:病菌菌核越冬密度与前茬水稻病情密切相尖。水稻纹枯病的发病始期为6月下旬至7月上旬,盛发(病情走增)期为7月下旬至8月上旬,沙稻孕穗期至圆秆期是病害流行的关键时期,供试水稻品种对纹枯病抗性有差异,但无免疫者。  相似文献   

14.
玉米大斑病的综合防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对忻定盆地玉米大斑病发生为害特症、发生规律简要叙述的基础上,结合忻州农业生产的实际,对症下药地提出了从调整和优化种植业结构、推广抗耐病品种、精耕细作、合理密植、适期防治等方面科学规划,及早动手,努力控制病害流行的10项措施。  相似文献   

15.
《现代农业》2005,(5):24-24
为害症状:玉米大斑病主要为害叶片,严重时也为害叶鞘和苞叶。由植株下部叶片先开始发病,向上扩展。病斑长梭形,灰褐色或黄褐色,长5~10厘米,宽1厘米左右,有的病斑更大,或几个病斑连接成大型不规则形枯斑,严重时叶片枯焦。多雨潮湿天气,病斑上可密生灰黑色霉层。此外,还有一种发生在抗病品种上的病斑,沿叶脉扩展,表现为褐色坏死条纹,周围有黄色或淡褐色褪绿圈,不产生孢子或极少产生孢子。发病特点:田间地表和玉米秸垛内残留的病叶组织中的菌丝体及附着的分生孢子均可越冬,成为第二年发病的初侵染来源。而埋在地下10厘米深的病叶上的菌丝体越…  相似文献   

16.
玉米大斑病的发生及防治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玉米是桦甸市主要粮食作物之一,近年,玉米病害发生较严重,玉米大斑病是目前桦甸市玉米生产中经常发生的主要叶斑病害之一,2011年,桦甸市玉米大斑病在部分田块发病比较重,田间存在大量的越冬菌源,而今年玉米品种比较单一造成今年玉米大斑病具有发生期早、发病快、发生面广、病害级别高等特点.经调查平地、山坡地发病株率达33%左右.  相似文献   

17.
<正> 1 发生与危害 桃树枯萎病是由真菌引起的病害。在邯郸桃产区一般病株率为15%~20%,严重的桃园高达40%以上。桃树感病后叶片发黄,叶片、幼果大量脱落,病树的枝干或全株逐渐枯死,严重地影响着果农的生产和经济收入。2 发病规律 该病一般在每年四月初树体发生症状,五月下旬结束,七月树体重新萌发新的大量树梢,以后每年如此发生,并依次加重。该病在粘性的土壤桃园发病较重,沙质土壤的桃园较轻。中熟品种发病率较高早熟和晚熟的品种发病率低,前茬作物为棉花或间作种植过棉花发病率高。发病  相似文献   

18.
宁夏引黄灌区玉米大斑病发生严重,本文针对宁夏灌区玉米大斑病的越冬茵源、侵染循环、发病条件以及不同玉米品种的抗病性等进行了系统性调查与研究.结果表明在宁夏引黄灌区大斑病以茵丝在田间和秸杆垛的病残体上越冬,病残体5月上旬开始产孢,产孢期30天以上.田间初次发病时间是6月上旬,7月上旬~8月下旬是病害的快速增长期,此期的降雨量大小是影响病害发生程度的关键因素.宁夏现行大面积种植掖单13号玉米品种和麦套玉米的耕作方式十分有利于病害的流行,稻旱轮作和早期摘除玉米底部病叶对病害的发生发展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在病害严重发生年份,可在7月上中旬至8月上旬,以75%百茵清500-600倍液、50%甲基托布津500倍液、65%代森锰锌600倍液和50%扑海因1000倍液等喷雾防治1~2次,防治效果可达80%以上.  相似文献   

19.
玉米大斑病发生规律及防治技术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20.
1992~2002年研究表明,春季甜瓜霜霉病菌侵染病源基数大,6~8月降雨次数多、降雨量大,阴晴天气交替天数多,瓜田叶片结露时间长,种植感病品种是霜霉病发生和流行的主要因素.瓜秧稠密、瓜口止堂低洼凹陷、不利于通风透气,灌水较多,特别是雨前雨后灌水,均能加重病害发生.加强农业栽培措施,做好病害预测预报,选用72;霜霉必克、70;乙磷锰锌、72;杜邦克露等药剂可取得较好的防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