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全球化和国家大力推动弘扬地域文化的背景下,遗产保护领域的内涵与外延不断扩展,遗产及其周边景观环境整体性保护有广阔的研究空间。为深入探究遗产及周边景观环境的整体性保护,以中英文“遗产景观”为主题词,以发布于2002年1月1日—2022年1月1日的2 352篇Web of Science核心文集和中国知网的1 179 篇核心期刊文献为分析对象,辅助运用VOSviewer软件对文献内容进行计量分析,得出:1)国外研究热点集中于生物多样性保护、可持续发展、遗产景观与旅游、考古遗址四大领域;国内研究热点主要包含文化景观、世界遗产、文化遗产、工业遗产四大领域。2)国内外遗产景观保护领域在研究视角、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上有一定差异。总体而言,国外以构建遗产景观整体环境基底为核心,提出科学动态的可持续性保护策略;国内多深入研究典型性遗产,在梳理与借鉴国外保护思路的基础上提出适宜性保护策略。3)面对现今遗产景观保护地的复杂性与多样性,遗产景观整体性、综合性的保护将成为未来该领域的研究重点。  相似文献   

2.
回顾从“真实性”理念到“活态遗产”的发展,认为历史街区真实的传统生活是遗产价值的源泉之一,也是最可贵的真实性。通过分析国内实践认为,国内活态遗产实践仍有不足,存在着传统生活外迁的问题。历史街区传统生活包含着遗产的不可见价值,街区活力流失是目前的潜在矛盾。由云南本土案例分析指出,传统集市场所的被迫迁移是街区活力流失的一个重要原因。最后总结传统城镇“活态遗产”的街区发展途径:应接纳传统生活多样性,发挥集市行为混杂的活力,延续传统技艺并秉持以人为本的管理机制,从而实现遗产和相关群体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3.
游径网络作为串联、统筹空间体系的重要载体,是实现遗产区域内资源多重目标保护与发展的关键策略。文章以澧阳平原稻作遗产区域为例,基于风景特质识别(LCA)、最小阻力模型(MCR)、适宜性分析等方法划定遗产区域范围及构建遗产区域游径网络,旨在为我国大尺度文化景观规划与澧阳平原地区遗产保护提供参考。结果表明:依托风景特质识别结果划定澧阳平原稻作遗产区域总面积约937 km2;构建的“一环多线”游径网络体系以2类自然风景特质为主,覆盖4处遗址集聚区。基于研究结果,从加强遗产区域范围识别、平衡遗产区域资源利用与保护、优化遗产区域游径网络建设等方面提出可持续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4.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数字化技术应用于多个领域,也为工业遗产的保护工作提供了新的思路.以鞍山工业遗产作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了现状分析,基于数字化技术在工业遗产保护方面具有的真实性、互动性和宣传力度强的优势,具体探讨了其在空间创新、工业遗产设备展示、非物质文化传播和线上功能开发的应用方式,以此达到更加精确、高效的可持续性保...  相似文献   

5.
金华古城墙位于浙江省金华市城区江北核心区域,承载了深厚的历史与文化。通远门-长仙门段是金华少数幸存的城墙遗迹,通过对其进行实地调查和分析,得到其面临保护不合理、空间功能单一、地域文化展现不足的问题,并从本体原真性保护、遗址纪念性再现、空间功能性转化、景观文化性延续4个角度,探索了金华古城墙景观再生策略。  相似文献   

6.
去年,北京大学世界遗产研究中心,中国社会科学院环境与发展研究所和“自然之友”三家共同联合召开了“遗产保护与开发利用的关系问题”会议。11月,“自然之友”又召集各方专家召开了一个小型预备会,梁从诫先生主持了会议,与会专家为我国的遗产保护和开发提出了许多有建设性和可行性的意见和建议。本刊独家整理了本次讨论纪要,以绘读者。  相似文献   

7.
<正>古树名木以自然之美为遗产保护地增辉添彩,同建筑一样成为珍贵的文化遗产。随着岁月流转,一些树木已然成为代表“某种文化、某类风格及某个时代”的“活态遗产”,其保护管理工作也是整体文保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目前,国内对古树名木保护管理开展了多方面研究,如资源调查、保护技术、复壮措施等。  相似文献   

8.
木结构建筑遗产的保护是一个世界性话题。北欧国家木建筑历史悠久,挪威在保护本国典型的木板教堂方面的经验丰富,为国际木材保护作出了杰出贡献。笔者分析挪威文化遗产理事会主导的木结构建筑遗产的保护与工匠培养、传统工艺复兴以及林产工业相结合、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等方面的内容,为中国的木结构保护和林产工业相互促进提供积极的思路。  相似文献   

9.
遗产廊道是线性文化遗产保护性利用实践的重要理论指导,运用层次分析法构建了包含4个准则层指标、21个因子层指标的潇贺古道保护性利用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确定了潇贺古道保护性利用的适宜程度及主要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潇贺古道适宜开展保护性利用工作,资源自身内在价值对保护性利用的影响大于资源利用外部条件。根据分析结果从整合沿线旅游资源、构建遗产廊道空间、划分旅游功能区域、打造休闲旅游产品提出了遗产廊道视角下潇贺古道的保护性利用策略。  相似文献   

10.
加强我国林业遗产保护传承是新时代赋予的重要课题,摸清林业遗产资源的数量、类型和分布等基本情况是开展林业遗产保护利用的基础性工作。文中在文献收集和典型调查的基础上,对中国林业遗产的类型与地理分布进行了整理和分析。结果表明:悠久的中华文明史形成了丰富的林业遗产,充分体现出中华民族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勤劳与智慧。本次调查共收集到中国林业遗产信息615项,其中生态类120项、生产类248项、生活类109项、记忆类138项,每一项都是中华文化的标识和品牌。从地理分布来看,中国林业遗产的分布在区域间存在不平衡性,东南半壁占89.59%,西北地区占10.41%。林业遗产涉及的物种众多,其中具代表性的约180种,且绝大部分为中国的乡土物种,在生态、经济、文化方面具有独特价值,亟需加强保护、管理、传承、研究和利用。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对文化景观遗产的保护呈现从单个遗产节点到小尺度遗产廊道,再到大尺度遗产区域的发展趋势。构建遗产廊道网络是延续地域文脉、保护景观风貌的重要手段。文中在分析遗产廊道网络的构成要素、规模等级和主体功能的基础上形成对遗产廊道网络的整体认知体系,提出以真实性、完整性、连续性和多样性为原则进一步形成构建不同尺度遗产廊道网络保护的理论框架,以期有效整合文化景观遗产资源,并为景观风貌保护规划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2.
福建林业遗产特征及成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森林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林业遗产是森林文化的精华,是自然界和前人留传下来的无价瑰宝,是历史的见证。文中在文献阅读和实地调研的基础上,对福建省林业遗产资源的数量、类型、价值主体等进行分析,得出福建林业遗产有数量繁多、类型丰富、文化厚重、价值突出4个主要特点;从5个方面揭示了其形成和得以保存的原因,包括自然条件优越、生态文化传统深厚、经济价值突出、古代交通不便、历届政府重视;提出建立林业遗产保护机制,率先启动林业遗产的普查、挖掘和认定,加强对林业遗产研究力度,打造一批示范性林业遗产品牌,加强对林业遗产的宣传教育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风景园林视角下的兴化垛田农业遗产“三生”智慧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兴化垛田以其因地制宜的农业耕作方式与人水共存相生的农业生产景观,鲜明地表现出传统农业耕作对于自然环境的适应与改造智慧,并因其蕴含的农耕文化价值与农业景观价值而被列入为农业遗产。基于风景园林学视角,通过梳理垛田形成的环境背景及改造活动,围绕垛田农业景观的生产、生活、生态进行分析,总结得出了垛田具有的风景如画的生活场景、因地制宜的生产体系及转患为利、良性循环的生态智慧3方面营造智慧。最后,提出垛田微地貌差异化变现、旅游需求下的农业景观单调及农业遗产活态保护3个问题。  相似文献   

14.
街道是现代城市生活公共空间的主要组成部分,是城市精神形象的重要展示窗口。选取武汉市汉口老城区最具代表性的一条百年老街——解放公园路街道环境提升工程,提出“街园共生”的理念,即街道空间应与相邻的城市公园绿地相互融合,通过有形物理空间的相互渗透,完成街道与公园绿地在历史文化、自然生态、社会效益等多方面的共享共生。并提出街道在复兴街区活力、传承城市文化、优化景观环境、完善服务设施等多方面的具体措施与设计方法。  相似文献   

15.
对风景园林遗产进行科学保护与合理利用是国家关注的重点。然而,风景园林专业学生作为未来遗产保护的专业技术人才,普遍存在对遗产的属性理解浅显、价值认识不足、保护意识不够和保护经验缺乏的问题。通过剖析问题成因,并结合风景园林遗产的自然和文化基本属性特征与课程知识体系,提出了相应的显性与隐性思政教育目标。然后,从遗产保护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资源和教学评价方面,探讨了显性和隐性思政教育融合路径。  相似文献   

16.
对格萨尔文化旅游创新产品概念进行了解释,对格萨尔文化旅游产品资源的国内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与分析,提出了研究中存在的不足,并从不同视角对格萨尔文化的特征进行了探讨,将保护作为一种“活态”的观点生产保护,继而对旅游开发与遗产保护的兼容特征进行了拓展研究。通过实地考察格萨尔文化旅游产品开发现状,总结了其发展中存在的问题。通过问卷,调查了游客对不同类型的格萨尔文化的感兴趣程度及较喜欢的开发模式。最后,提出了格萨尔文化的开发原则、开发中应注意的问题及格萨尔文化旅游推广的策略。  相似文献   

17.
城市不透水面增加、河流面积缩减、河岸硬质化等造成的城市内涝和水体污染是近年来中国快速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重要环境问题。盐城市近年来由于城市建设发展,区域内河流湖泊面积缩减、调蓄功能趋弱,急需对其境内河流重新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设计,强化城市河流的生态景观功能。蟒蛇河是盐城市一条主要河流,其盐龙湖段跨越乡镇、农田和城市多种景观,对其2岸滨水景观进行海绵化生态改造,能够有效改善城市河流水体污染和周边地区水涝问题。通过对盐城市蟒蛇河盐龙湖段进行实地踏勘,结合海绵理念和滨水生态需求,采取点线面结合的治理思路,提出“一格局、三带、多点”的规划策略,其中“一格局”为水生态安全格局,“三带”为水域、陆域、水陆交界景观带,“多点”为海绵功能单元,三者相辅相成,构成蟒蛇河盐龙湖段海绵型生态滨水景观。  相似文献   

18.
指出了世界文化景观遗产是人类与自然的完美结合,象征着人类无穷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作为一个新增的遗产类型,主要介绍了目前尚不为人所熟悉的世界文化景观遗产定义、分类、评定标准以及分析其在各大洲的分布状况和原因,并以菲律宾的稻米梯田为例,介绍了其文化景观遗产特征,浅析了稻米梯田的现有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保护建议措施。最后,提出了中国作为文明古国,在开发文化景观遗产方面的潜力巨大,应该加强世界文化景观遗产的研究、规划和申请。  相似文献   

19.
倪邦瑞 《国土绿化》2004,(11):23-23
“迎客松-黄山-安徽”.这三个名词的排列顺序告诉人们.看到迎客松就想到了黄山.然后再想到安徽。一株千年古松为什么知名度在一座名山、一个大省之上呢?笔认为,除了它独特的造型和美的形象外.作为绿色遗产“迎客松”历史悠久.化底蕴非常深厚,不能不说是其重要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20.
城市河流生态廊道具有生态和城市二元属性,对于构建城市骨架、改善生态环境、展现城市文化、促进城市健康绿色发展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以昆明市盘龙江为例,通过文献调查、实地调查、群众意愿调查、部门座谈等,基于对城市空间特点、现状主要问题、生态廊道特征等综合分析,提出了“蓝绿灰红四色复兴”策略,旨在为盘龙江生态廊道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