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为明确从田间采集草地贪夜蛾 Spodoptera frugiperda幼虫体内发现的一种微孢子虫的分类地位和致病性,利用传统形态学观察和分子生物学技术对该微孢子虫进行鉴定,同时采用室内生物活性测定法对其致病性进行分析。结果显示,该微孢子虫的形态学特征与家蚕微孢子虫 Nosemabombycis相近,具有典型微孢子虫超微组成结构,孢子壁厚度为195.00~205.15 nm,极丝盘旋于孢子后极内侧10~12圈;其基因组的基因间隔区(intergenic spacer, ITS)和小亚基核糖体RNA(smallsubunit ribosomal RNA, SSU)序列与已报道的家蚕微孢子虫相关序列的相似度分别达94.34%和99.50%,系统发育树显示该微孢子虫属于微孢子虫属 Nosema,与家蚕微孢子虫亲缘关系最近。该微孢子虫侵染草地贪夜蛾1龄和2龄幼虫5 d时的LC50分别为2.51×107孢子/mL和2.48×107孢子/mL;侵染3龄幼虫10 d时的LC50为3.79×107孢子/mL;侵染4龄幼虫15 d时的LC50为3.98×107孢子/mL;且当微孢子虫浓度为1.0×108孢子/mL时,草地贪夜蛾1至4龄幼虫的LT50分别为3.04、 3.86、 7.47和10.43 d。表明该微孢子虫隶属微孢子虫属,对草地贪夜蛾不同龄期幼虫均有较强的致病力,具有良好的开发应用潜力。  相似文献   

2.
在室内条件下测定了温度、湿度和紫外线对二点委夜蛾微孢子虫存活力及其杀虫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该微孢子虫的耐受温度范围较宽,存活的临界高温在50~55℃之间。环境湿度对微孢子虫的侵染能力影响显著,相对湿度在75%~84%条件下,微孢子虫对二点委夜蛾幼虫的侵染能力最强,湿度过高或过低都不利于微孢子虫侵染寄主。微孢子虫经紫外照射后,对二点委夜蛾幼虫的侵染能力明显下降,紫外灯照射5 min后对二点委夜蛾幼虫的致死率较未经紫外照射的处理下降了81%。  相似文献   

3.
本研究对分离自二点委夜蛾Athetis lepigone(Moschler)越冬幼虫僵虫上分离的43株球孢白僵菌菌株进行生物测定,筛选到致病力较强的4株菌株,并对这4株菌株的菌落形态、菌株生长速度、产孢量和萌发率等生物学性状进行了测定。同时以二点委夜蛾2龄幼虫为供试虫源,测定了这4株白僵菌菌株对二点委夜蛾的致病力,从中筛选出具有生长速度快、萌发率高、产孢量大等培养性状优及毒力较强的球孢白僵菌Ed-41菌株。该菌株在浓度为1×107孢子.mL-1悬浮液喷雾接种处理后,在26℃条件下,第8 d供试幼虫的死亡率达85%,显示出对靶标害虫的具有较好的毒力,在二点委夜蛾害虫生物防治中将有潜在的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4.
一株莱氏绿僵菌的筛选及其对草地贪夜蛾的毒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开展草地贪夜蛾病原真菌的筛选和毒力测定可为草地贪夜蛾的绿色防控提供新的生物制剂。本研究从广西南宁田间采集的草地贪夜蛾幼虫僵虫上分离获得一株病原真菌,采用形态学和ITS-rDNA序列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该菌株进行了鉴定,并采用浸虫法测定了该菌株对草地贪夜蛾的致病力。结果表明新分离的菌株为莱氏绿僵菌Metarhizium rileyi,编号为CDTLJ1;该菌株对草地贪夜蛾幼虫、预蛹、蛹均有致病力,1.20×107孢子/mL浓度下,接菌处理后第6 d,2~5龄幼虫的累积校正死亡率均达100%,6龄幼虫的累积校正死亡率为98.33%,预蛹和蛹的累积校正死亡率分别为28.33%、20.00%,草地贪夜蛾2~6龄幼虫的LT50值从3.91 d升至4.24 d;菌株CDTLJ1对草地贪夜蛾3龄幼虫的致死率随孢子悬浮液浓度的升高而增加,当浓度达1×108孢子/mL时,幼虫的致死LT50为4.10 d,接菌处理后第6 d,3龄幼虫的累积校正死亡率达100%,LC50为1.12×104孢子/mL。结果表明,莱氏绿僵菌CDTLJ1对草地贪夜蛾有良好的生防潜力,具有进一步深入研究和开发利用的前景。  相似文献   

5.
从二点委夜蛾幼虫体内首次分离到一种微孢子虫ED2013,用透射电镜观察了该微孢子虫感染二点委夜蛾幼虫后中肠的病理变化。结果发现寄主被感染后,中肠细胞微绒毛与杯状细胞的细胞质突起存在肿胀并掉落的情况;有些细胞核出现明显变形及膨大,或被挤压成长条状,细胞核内未发现微孢子虫侵入;部分线粒体略微肿胀变形,嵴的排列方向发生变化,随着感染时间延长而逐渐降解;细胞质中的粗面内质网上附着的核糖体脱落,后期感染严重阶段断裂成小段。染病后期的中肠细胞内充满微孢子虫,细胞质中的各细胞器均出现严重降解。根据研究结果并结合前人成果,认为该微孢子虫侵染二点委夜蛾的病理过程是从中肠细胞的病理变化开始并最终导致细胞破裂,逐渐扩大到寄主组织和器官,使其功能丧失,重者死亡。  相似文献   

6.
从草地贪夜蛾成虫尸体中分离获得一株杀虫真菌。经形态和分子鉴定,确定该虫生真菌为莱氏绿僵菌,并命名为Nr Sfadult202104。生物学特性的研究结果显示,该菌株在SMAY+0.5%草地贪夜蛾蛹粉培养基上生长速率和分生孢子产量最佳;在28℃时菌落生长速率最快,20℃时产孢最为适宜;在全光照条件下该菌株产孢量最高。对草地贪夜蛾成虫和3龄幼虫的致病力测定结果显示,该菌株对草地贪夜蛾雌、雄成虫以及3龄幼虫都具有一定的毒力效果。当孢子浓度为1.0×108孢子/m L时,其感染雌、雄成虫校正死亡率分别为61.2%和58.1%;菌株接种3龄幼虫后,随孢子悬浮液浓度的升高,幼虫的感病死亡率也随之增加,当浓度达到1.0×108孢子/m L时,3龄幼虫的致死中时(LT50)为5.30 d,接种8 d后3龄幼虫的校正死亡率为66.12%。综合以上结果,莱氏绿僵菌Nr Sfadult202104菌株对草地贪夜蛾具有潜在的生防作用,值得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7.
为明确光周期对二点委夜蛾Athetis lepigone(M?schler)生长发育的影响,在温度24±1℃、相对湿度(80±5)%以及13个不同光周期的条件下测定二点委夜蛾幼虫发育历期、成虫生殖等情况。结果表明,光周期对二点委夜蛾生长发育影响显著。当光照时数≥16 h时,二点委夜蛾幼虫至产卵前期的总发育历期在33.7~40.7 d之间,无休眠个体产生,成虫获得率在67.0%~78.7%之间,单雌产卵量在335.3~382.4粒之间,种群趋势指数在116.4~144.0之间。当光照时数16 h时,二点委夜蛾幼虫至产卵前期的总发育历期在40.2~63.2 d之间;老熟幼虫或蛹中的部分个体出现休眠现象,并以老熟幼虫为主;各处理间总休眠率在18.4%~79.6%之间,成虫获得率在15.3%~66.0%之间,单雌产卵量在275.8~419.0粒之间,种群趋势指数在30.4~122.6之间。表明长光照有利于二点委夜蛾的生长发育及生殖。  相似文献   

8.
收集草地贪夜蛾致病性莱氏绿僵菌,丰富昆虫病原真菌资源,为草地贪夜蛾绿色防控生防制剂开发提供依据。采用形态学和ITS-r DNA序列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菌株Mr006进行了鉴定,以浸渍法生物测定了该菌株对草地贪夜蛾幼虫和蛹的致病力,并进行了田间应用效果评价。结果表明,分离的Mr006菌株鉴定为莱氏绿僵菌;该菌株对草地贪夜蛾幼虫、蛹均有致病力,用孢子浓度为1×107孢子/mL接种后,1~5龄幼虫的校正死亡率分别为91.16%、88.38%、70.71%、53.03%和22.73%,蛹的校正死亡率为76.26%;对草地贪夜蛾1~5龄幼虫和蛹的LC50分别为3.55×104、8.23×104、3.63×106、4.16×107、4.23×108和2.57×105孢子/mL;用孢子浓度为1×108孢子/mL接种后,1~5龄幼虫和蛹的LT50值分别缩短至3.47、3.94、4.90、...  相似文献   

9.
斜纹夜蛾微粒子虫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斜纹夜蛾三龄幼虫每头接种2.5×10~4个微粒子虫Nosema liturae孢子时儿乎全部死于幼虫期。但孢子经4℃贮藏1年则致病力显著下降,每头三龄幼虫接种3.15×10~6孢子时仍右35%的病虫可羽化,但罹病成虫寿命和繁殖力均下降。微粒子虫对棉铃虫三龄幼虫的ID_(50)和LC_(50)分別为143.4孢子/幼虫和1.27×10~6孢子/ml。在4×10~7孢子/幼虫接种时LT_(50)为5.5天。棉铃虫三龄幼虫每头接种2×10~7-1×10~6孢子时产孢量最高,约为1.1×10~(10)孢子/虫。五龄幼虫期为最佳收获孢子期。  相似文献   

10.
1981年,我们报导了一种来自斜纹夜蛾Prodenia litura Fabrieius的微孢子虫样病原的分离提纯,室内人工致病试验,以及病征和病理学观察结果。本文报导不同虫龄斜纹夜蛾幼虫对人工饲喂孢子后的反应,以及这种微孢子虫样病原与苏芸金杆菌混合感染后的联合致病作用。  相似文献   

11.
瘦怒茧蜂Orgilus ischnus Marshall是草地螟Loxostege sticticalis L.初龄幼虫寄生蜂。为探究它的生物学特性及其对草地螟的控害作用,本文在23 ℃、16L:8D光周期条件下,以1龄草地螟幼虫为寄主,测定了瘦怒茧蜂的发育历期和茧重、成虫生殖行为特征、能力和寿命,研究了瘦怒茧蜂对草地螟幼虫的功能反应和寄生率,探究了寄主幼虫的取食量及虫体大小与正常幼虫的差异。结果表明,瘦怒茧蜂卵和幼虫期为12.8 d,预蛹和蛹期10.5 d,世代历期23.2 d,平均茧重为4.1 mg。成蜂羽化当天即可交配产卵寄生,属卵育型,平均交配时间为49 s,雌蜂平均产卵量为100.5粒,产卵高峰期分别为交配后第4 d和第8 d,雌、雄蜂寿命分别为11和14 d。在5~40头/瓶(650 mL)8个密度条件下,瘦怒茧蜂的寄生量随草地螟幼虫密度的增加而增加,当密度≥15头/瓶时,寄生率会随幼虫密度的增加而减小,功能反应属HollingⅡ型;寄主幼虫一生取食量为106.7 mg,仅为正常幼虫的21.3%,寄主幼虫第6和12 d的体重、大小均极显著低于正常幼虫。本文研究结果明确了瘦怒茧蜂基本的生物学特性,证明该蜂对草地螟控害作用显著,为改善、提高草地螟的可持续控制技术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2.
家蚕的一种微孢子虫对小菜蛾的致病力测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测定了从家蚕体内分离的一种微孢子虫Vairimorpha sp.对小菜蛾的致病力。室内试验结果表明,当起始侵染期为小菜蛾2龄幼虫,浓度为1×10~6孢子/ml时对当代小菜蛾的致病力最高,幼虫的死亡率可达80.00%~82.67%,蛹死亡率可达50.00%~52.94%,而小菜蛾雌成虫的产卵量由对照的249.64~278.38粒/雌下降到120.56~126.72粒/雌,产卵量下降50%左右;当起始侵染期为3龄幼虫,浓度为1×10~6孢子/ml时,当代幼虫的死亡率只有40.00%~61.33%,与起始侵染期为2龄时相差很大,蛹死亡率和成虫每雌产卵量下降率与起始侵染期为2龄时差异不大。另外,家蚕微孢子虫还可通过垂直传染方式影响下代小菜蛾幼虫的死亡率。  相似文献   

13.
豚草Ambrosia artemisiifolia L.起源于北美洲,一年生草本植物,靠种子繁殖。豚草在入侵地逃离了天敌等生物因子的制约,种群得以快速发展,并暴发成灾,对人类健康、农牧业生产、生态环境等均造成严重的影响。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许多国家从原产地寻找天敌,开始豚草生物防治。我国从20世纪80年代,先后从国外引进了5种植食性昆虫,对其生物学、生态学特性及其应用等开展了研究,最终确认豚草条纹叶甲和豚草卷蛾是2种具有应用前景的天敌昆虫。这两种天敌昆虫在野外释放后,仅有豚草卷蛾能在野外成功建立种群,一定程度上延缓了豚草种群的蔓延。随后,2001年,在南京市郊的豚草上发现一种来自北美的广聚萤叶甲,经过寄主专一性测定后,发现其具有严格的寄主专一性。同时,这种叶甲气候适应能力、繁殖力和对豚草控制潜力均较强。在中国,广聚萤叶甲和豚草卷蛾生态位互补的生物防治技术已被提出,并在南方各省市大面积推广应用,取了非常理想的控制效果。然而,广聚萤叶甲尚未能在北方建立种群,这给北方豚草的生物防治带来了许多困难。因此,通过野外创造有利于广聚萤叶甲成虫越冬的人工保护生境,或通过人工冷驯化和筛选获取高产耐寒种群,将有助于这些问题的解决。  相似文献   

14.
绿僵菌Metarhizium spp.是虫生真菌的主要类群之一,是当前世界上研究和应用最广的虫生真菌之一。由于绿僵菌能在自然土壤环境下长期存活,对地下害虫的控制具有明显优势。本研究从蛴螬僵虫上分离出一株寄生真菌,结合形态学和EF-1α基因5'端序列分析结果鉴定为黄绿绿僵菌Metarhizium flavoviride var. pemphigi。菌株培养的试验表明,乳糖有利于该菌株的菌丝生长,葡萄糖有利于该菌株产孢,KNO3为该菌株最适宜的氮源,在乳糖和KNO3为碳氮源时,C/N比为34:1有利于菌丝生长及产孢,添入微量元素Mn能促进产孢。在灭菌土中含5×106孢子/g时该菌株的对筛胸梳爪叩甲幼虫的校正累积死亡率为57.14%,幼虫逃逸率为4.76%。  相似文献   

15.
气味结合蛋白(odorant binding proteins,OBPs)是参与昆虫嗅觉感知过程的一类重要蛋白,其功能之一是结合运输外界气味分子通过淋巴液到达神经元树突。本文克隆了一个绿盲蝽Apolygus lucorum(Meyer-Dür)气味结合蛋白AlucOBP8(GenBank登录号JQ675725)并进行了原核重组表达。组织表达谱分析表明,AlucOBP8基因主要在雌雄成虫触角表达。采用荧光竞争结合试验,研究了重组蛋白AlucOBP8与7种性信息素类似物和33种植物挥发物的结合能力。结果显示,7种性信息素类似物均不能与AlucOBP8有效结合,而植物挥发物中只有葎草烯(α-caryophyllene)和十二醛(dodecyl aldehyde)与AlucOBP8表现出较强的结合,结合常数分别为8.74和9.99 μmol/L。绿盲蝽雌雄成虫对这两种化合物的趋向结果表明,十二醛对绿盲蝽雄成虫具有显著的驱避作用。初步推断AlucOBP8为普通气味结合蛋白并参与寄主普通挥发气味的识别过程。  相似文献   

16.
为评价一种半固体人工饲料饲养的日本通草蛉幼虫的捕食潜力,在室内研究了1~3龄幼虫对荻草谷网蚜的捕食作用和种内干扰作用。结果表明,1~3龄幼虫的捕食量随着猎物密度的增加而上升,当猎物密度增加到一定水平,捕食量趋向稳定,捕食功能反应曲线均符合Holling Ⅱ型方程。不同龄期幼虫对荻草谷网蚜理论最大日捕食量分别为42、179、204头。2龄幼虫的干扰效应用Hassell &Varley的模式(E=QP-m)进行模拟,模拟模型为E=0.5074P-0.6627,结果说明随着2龄幼虫密度的增大,其捕食作用率随之减小。  相似文献   

17.
为明确棉田溪岸蠼螋 Labidura riparia 对棉铃虫的控害潜能, 在实验室条件下观察和测定了溪岸蠼螋不同龄期的若虫、雌雄成虫对棉铃虫幼虫、蛹和成虫的捕食能力以及其5龄若虫和雌雄成虫的捕食选择性。结果表明:不同发育阶段的溪岸蠼螋都不捕食棉铃虫完整的蛹体, 但对棉铃虫幼虫和成虫都具有较强的捕食能力。其中, 雌性溪岸蠼螋成虫的捕食能力最强, 对棉铃虫1龄幼虫日捕食量最大, 为(31.3±1.1)头。1龄溪岸蠼螋若虫也具有一定的捕食能力, 对棉铃虫1龄幼虫日捕食量为(1.7±0.7)头。不同龄期的溪岸蠼螋对相同龄期棉铃虫幼虫的捕食能力随龄期增加而增大。对1~3龄棉铃虫幼虫,溪岸蠼螋雌成虫捕食能力最强,其次是溪岸蠼螋雄成虫,再次是溪岸蠼螋5龄若虫。但是,对棉铃虫4~6龄幼虫和雌雄成虫,溪岸蠼螋雌雄成虫和5龄若虫的捕食量差异不显著。捕食选择试验表明:溪岸蠼螋5龄若虫和雌雄成虫对棉铃虫1~4龄幼虫均表现正喜好性, 对5~6龄棉铃虫幼虫和雌雄成虫表现负喜好性。  相似文献   

18.
为明确转Bt基因玉米对草地贪夜蛾Spodoptera frugiperda的抗性,采用室内玉米离体组织生测法测定取食转Cry1Ab-ma基因抗虫玉米CM8101心叶、花丝和籽粒后草地贪夜蛾1龄和2龄幼虫存活数量、存活幼虫的体重、蛹重、化蛹和羽化等参数,分析转Cry1Ab-ma基因抗虫玉米CM8101三种组织对草地贪夜蛾1龄和2龄幼虫的抗性。结果显示,转Cry1Ab-ma基因玉米CM8101心叶可完全杀死草地贪夜蛾1龄幼虫,2龄幼虫有存活,存活率为10.0%,但不能化蛹与羽化;花丝可杀死大部分草地贪夜蛾1龄幼虫,存活率为3.3%,并阻断其生活史,但对2龄幼虫杀伤力弱,存活率为73.3%,存活幼虫化蛹率和羽化率分别为20.0%和13.3%;籽粒可完全杀死草地贪夜蛾1龄幼虫,2龄幼虫有存活,存活率为13.3%,有少量可化蛹,化蛹率为3.3%、有少量羽化,羽化率为3.3%。表明转Cry1Ab-ma基因玉米CM8101在短期内对草地贪夜蛾1龄和2龄幼虫有良好的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19.
两种昆虫病原线虫防治核桃云斑天牛田间效果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云斑天牛Batocera lineolata Chevrolat是核桃树的严重蛀干害虫,隐蔽性强,化学、物理防治方法难以奏效,昆虫病原线虫可以主动寻找寄主并在蛀道内建立种群,省工长效。本研究评价了不同剂量(250、500、1000、2000和4000 IJs/mL)的2种昆虫病原线虫(小卷蛾斯氏线虫Steinernema carpocapsae和嗜菌异小杆线虫Heterorhabditis bacteriophora)对核桃云斑天牛卵和幼虫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2种线虫对天牛卵和幼虫的最终防控效果随施用剂量增大而增强。施用剂量为4000 IJs/mL的小卷蛾斯氏线虫和嗜菌异小杆线虫对该天牛卵的校正防治效率分别达65.0%和39.5%,对幼虫的最终校正防治效率分别达93.8%和82.4%;2种线虫在2000 IJs/mL剂量下对天牛卵的校正防治效率分别达48.8%和32.3%,对幼虫的校正防治效率分别达85.9%和83.4%。从而说明,适宜剂量的昆虫病原线虫对云斑天牛幼虫的田间防控效果好于对卵的效果,可以作为云斑天牛的有效防治技术。  相似文献   

20.
螟虫长距茧蜂生物学及其利用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螟虫长距茧蜂是玉米螟幼虫的重要天敌,一年发生2—3代,以卵或低龄幼虫在寄主体内越冬。自然寄生率为30—40%,最高70%。该蜂为多胚生殖昆虫,主要寄生1—4龄玉米螟幼虫,以3龄寄生率为最高。一头玉米螟(3龄)可育蜂39.12头,一头雌蜂可寄生玉米螟11.7头,繁殖子代460.05头。试验证明:人工繁殖和释放可提高田间玉米螟寄生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