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稻田蜘蛛的混合种群对褐飞虱的捕食功能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稻田系统中蜘蛛群落的物种较多,数量较大,对控制害虫的发生起着重要的作用.在研究捕食性天敌对害虫的控制作用时,多采用天敌数量、天敌和害虫的时间及空间生态位重叠、实验室控制条件下的单种天敌与单一害虫的捕食功能反应参数,以及捕食作用参数(如基于种群趋势指数的天敌控制作用指数、EF指数等)来评价[1-6].本文同时采用稻田蜘蛛的数量、蜘蛛与飞虱的时空二维生态位重叠指数,以及不同蜘蛛种类混合种群对褐飞虱的捕食功能反应参数,来估计稻田蜘蛛对飞虱的控制作用,以期为稻田蜘蛛的利用提供理论上的指导. 相似文献
3.
八斑球腹蛛对褐飞虱的种群数量有一定的控制作用。田间日捕食量为0.25~1.88头。试验室内,其功能反应可用Ⅱ型和Ⅲ型反应模型拟合;当空间容积增大时,为典型的S形Ⅲ型。为此,虫蛛比应是随褐飞虱密度、龄期结构和防治指标等变化的函数。 相似文献
4.
5.
甲胺磷 溴氰菊酯对稻田褐飞虱及其捕食性天敌种群动态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田间试验数据全面反映不同时间施用甲胺磷+溴氰菊酯对褐飞虱及其捕食性天敌蜘蛛、黑肩绿盲蝽等种群动态的影响。结果表明施药后褐飞虱种群数量均有不同程度下降,但对褐飞虱主害代的控制作用与使用时间有密切关系,且随种群的发展而下降。施药区褐飞虱种群增长倍数较对照区显著提高,引起褐飞虱种群增长倍数提高的主要时期在四代成若虫高峰期至五代卵高峰期,即施药后2~3周内。其主要原因是甲胺磷+溴氰菊酯对捕食性天敌尤其是对黑肩绿盲蝽的杀伤作用。因此建议限制甚至禁止在水稻田单独或混合使用这两种农药。 相似文献
6.
褐飞虱和白背飞虱在抗褐飞虱水稻品种上的行为反应 总被引:7,自引:3,他引:7
以ASD7、IR36、粳籼89(JX89)、Mudgo四个抗褐飞虱水稻品种和感性品种TN1为材料,比较了褐飞虱和白背飞虱在这些品种上的行为反应。褐飞虱对抗性品种表现出明显的非嗜好性。褐飞虱自4h、白背飞虱自8h以后,各品种上的着虫量与TN1差异显著,而其它各品种上的虫量无明显差异(Mudgo除外)。白背飞虱选择各抗性品种的百分率明显大于褐飞虱(Mudgo除外);同一水稻品种上的稻飞虱数量无时间上的规律性。两种稻飞虱在抗性品种和TN1上的取食量差异显著。取食同一品种时,白背飞虱在IR36、JX89上的取食量大于褐飞虱,且相互间差异显著。两种稻飞虱在四个抗性品种上的取食痕数量明显多于TN1;两种飞虱在ASD7和JX89上的取食痕数量差异显著,白背飞虱的数量明显少于褐飞虱。在所有水稻品种上的取食痕数量与取食量呈明显的负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7.
褐飞虱的主要捕食性天敌及农药对天敌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多年调查和试验研究,弄清了本市稻田主要捕食性天敌蜘蛛和黑肩绿盲蝽在不同时期的发生规律,明确了天敌对褐飞虱的控制作用,其中以7月下旬至8月中旬和9月中旬以后最为明显;当蛛虱比或蝽虱比值小于2时,蜘蛛、黑肩绿盲蝽即能有效地控制前期稻飞虱的危害,为制定中粳稻区综合治理褐飞虱策略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9.
10.
11.
水稻品种对褐飞虱种群增长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试验测定了8204、8533、农虎、测48、秀水620、秀水664、秀水678及汕优六号等8个品种对与褐飞虱种群发育、存活和生殖等有关的11项参数的影响。结果表明,秀水620、664和678等品种的抗褐飞虱性状与汕优六号相似,可使种群内禀增长力下降,平均世代历期和种群加倍时间延长,净增殖力较对照品种降低79.5%—88.1%。影响种群内禀增长力的主要原因是成虫生殖力和若虫存活率下降,引起世代时间延长的主要原因是若虫历期延长和成虫存活和产卵动态的改变。但是,在秀水620和664上连续饲养的第三代,若虫存活率明显提高。田间试验证实,秀水620和664对褐飞虱自然种群的增长有明显控制作用,其主害代高峰虫量分别较对照下降79.9%和72.5%,发生期亦有所推迟。 相似文献
12.
采用苗期群体鉴定法对供试水稻品种进行了抗性鉴定,在此基础上测定了取食不同抗性水稻品种的褐稻虱(Nilaparvata lugens)羧酸醑酶、酸性及碱性磷酸酯酶活力的变化。结果表明,取食感虫品种的褐稻虱若虫及第2代若虫体内上述三种酶的活力明显高于取食抗虫品种的;取食中抗品种的褐稻虱若虫三种酶的活力介于取食感虫和抗虫品种的若虫之间。这一结果与褐稻虱在不同抗性水平上水稻品种的存活率和发育进度是一致的。表明抗虫品种对褐稻虱具有抗生机制,从而抑制了虫体的正常生长发育。取食不同水稻品种的褐稻虱的羧酸酯酶米氏常数(Km)值无明显差异,但最大反应速度(Vmax)值差异极显著。取食感虫品种的 Vmax 值明显高于取食抗虫品种的。这表明取食不同抗性水稻品种的褐稻虱羧酸酯酶性质相同,差异主要是由于酶量的不同。 相似文献
13.
作者就褐稻虱在水稻扬花后对米粒灌浆的影响进行定量研究。结果表明,米粒干物质的累积量与扬花后的天数呈极显著的logistic曲线关系。干物质积累总量、起始增长势、干物质积累旺盛期以及最大日增量均与褐稻虱虫量呈极显著的负相关。仅占籽粒充实总日数38.6%的灌浆盛期中,积累的干物质重为成熟时籽粒干重的65.84%,这是决定稻谷千粒重的关键时期。在孕穗末期到齐穗后的20d内,应尽可能地将褐稻虱种群控制到最低水平,孕穗末期在使用高活性药剂扑虱灵、吡虫啉时,用药有效剂量需确保控制效果30~35d,可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4.
15.
16.
褐飞虱利它素及其与水稻品种的关系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本文主要研究了稻虱缨小蜂(Anagrus nilaparvatae Pang et Wang)寄主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St(?)l))利它素的存在部位、抽提方法以及水稻品种对其蜜露中利它素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褐飞虱的各虫态、蜜露及脱皮壳中均存在能引起稻虱缨小蜂触角搜索行为的接触性利它素;干燥蜜露中的利它素活性极显著地低于新鲜和湿润蜜露中的。用二氯甲烷、正己烷、乙醚、甲醇和丙酮均能有效地从褐飞虱若虫和雌成虫中提取利它素。水稻品种能对褐飞虱蜜露中的利它素活性产生明显影响。在测试的6个水稻品种中,取食浙852的褐飞虱蜜露中的利它素活性分别显著和极显著地比取食TN1和Nabeshi的褐飞虱蜜露中的高。 相似文献
17.
抗性品种与天敌对褐稻虱种群的协同调节作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褐稻虱(Nilaparvuta lugens)是我国水稻的主要害虫。以往的粳稻品种,感褐稻虱;近几年来一系列抗褐稻虱品种如秀水620、秀水664已经育成,1990年已种植150万亩。种植抗性品种可少用或不用杀虫剂,能大量保存天敌,抗性品种与天敌的协同作用,对控制褐稻虱种群,改善防治策略,具有现实意义。该文报道了田间和实验室观察调查多种天敌的数量和捕食或寄生效果,估计了在不同抗感品种上褐稻虱种群趋势指数1值,并分析了粳稻抗性品种与蜘蛛类抑制褐稻虱的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18.
野生稻与栽培稻的杂种后代对褐稻虱的抗性机制初探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为了开拓抗虫基因源,培育抗性稳定的水稻抗虫品种,采用感虫的栽培稻雄性不育株为母本,以高抗褐稻虱的野生稻为父本进行有性杂交。通过用改良的苗期群体筛选法,对其后代进行抗性鉴定,证实其抗性可以遗传,已成功地获得了抗褐稻虱的杂种后代。并根据飞虱在抗虫植株上的生存率、群体建立、蜜露量和稻株的受害级别等指标与感虫对照种TN1上的差异显著性作比较,综合评定杂种后代对褐稻虱的抗性机制。结果表明,测试的N482(A)/101392组合的F_5、F_6、F_7和H_4等几个后代对褐稻虱的抗性机制均为抗生性。 相似文献
19.
稻飞虱田间种群变化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广东省稻田发生的稻飞虱主要种群有白背飞虱和褐飞虱,种群的变化与水稻品种布局的改变关系密切。70年代主要种植感褐飞虱的常规稻,稻田以褐飞虱为主要种群,80年代大面积推广种植感白背飞虱的杂交稻,稻田以白背飞虱为主要种群,90年代优质稻种植发展迅速,区域性品种布局发生了变化,以种植优质稻、常规稻为主的地区稻田以褐飞虱为主,以种植杂交稻为主的地区,稻田以白背飞虱为主,三个品系均种植一定面积的地区,白背飞虱和褐飞虱交替出现为害,互为优势种群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