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1 毫秒
1.
<正>大棚草莓促成栽培保温适期(扣棚适期)一般在10月下旬至11月上旬,即外界夜间气温降至8℃左右时开始保温。保温过早,室内温度高,不利于腋花芽分化;过迟,植株休眠,造成植株矮化,不利正常结果。大棚膜以EVA膜和多功能无滴膜为宜。大棚夜间气温低于5℃时,实行多层覆盖保温。大棚膜覆盖后,一般在苗期追肥完成后(11月上中旬)进行地膜覆盖,先在畦面铺设微滴管或软管再覆地膜,地膜以0.03~0.05毫米黑色不透明聚乙烯膜为  相似文献   

2.
一、温湿度管理1、温度管理。当自然界夜间最低气温降到15~18℃时,就要扣盖棚膜,此时西瓜多数已进入开花结果期。这时需要保持白天28~30℃,夜间16~18℃,超过31℃时要及时通风。坐瓜后昼夜温差保持15℃左右,最有利于西瓜的碳水化合物的形成和积累。2、湿度管理。西瓜茎叶生长要求空气相对湿度为60%,开花授粉时为70~75%,棚内湿度过大时要进行通风。  相似文献   

3.
1.缓苗期茄子定植后要严密覆盖并压好棚膜,缓苗前不必通风。缓苗期间,如果晴天中午秧苗发生萎蔫,可搭草苫遮阴。约7天,秧苗新叶开始生长,中午气温较高时可以通风。3~5天中耕一次,由浅渐深,以利于根系生长。缓苗期棚室温度白天控制在25~30℃,夜间控制在15~20℃。  相似文献   

4.
探明蓝莓萌芽期气象指标,为蓝莓灰霉病防治提供参考,采用2012年贵州黔东南州蓝莓主要种植区13个样地蓝莓物候期观测资料,结合样地周边自动气象观测站2011年10月1日至2012年4月30日逐日气温资料,研究蓝莓萌芽的气象指标,并进行应用检验。结果表明:蓝莓萌芽前≥7.2℃的活动积温、≥7.2℃的有效积温、≥10℃的活动积温、≥10℃的有效积温均基本恒定;≥10℃的有效积温比≥7.2℃有效积温和≥10℃的活动积温更具稳定性;气候学意义上入冬以后,气温稳定通过10℃终日后≥10℃的活动积温≥195℃·d,气温稳定通过7.2℃终日后≥7.2℃的有效积温≥90℃·d,且连续5d平均气温≥12.3℃即为蓝莓萌芽的气象指标;此时蓝莓进入萌芽普遍期。蓝莓芽开始萌动的下限温度选10℃更好。  相似文献   

5.
武深秋 《农村科技》2004,(12):32-32
温度管理 韭菜喜冷凉,生长适温为15~24℃,白天应适当放风。为促进萌芽,扣棚后白天室温应保持在18~25℃,萌芽后白天室温控制在17~23℃。第一茬韭菜收割前白天气温15~22℃,夜间室温10~12℃。以后每割一茬温度可提高2~3℃,但不可超过30℃.  相似文献   

6.
1发菌(菌丝培养) 可分散就地发菌,也可拿到指定地方集中发菌.不论采用哪种发菌方式,都要进行场地消毒和防虫.之后,地面垫起20cm以上高的楞腿,根据耳木的径级和长度,以纵横井字形垛成高度不超过1.6m的垛.每垛的体积不超过10m3为宜,上扣塑料布,以保持垛内温度达27~30℃,内部空气相对湿度75%~80%.前期气温低时,夜间需盖保温物防寒,后期光线强,气温高时,中午需在垛上遮荫,同时要掀动塑料布通风换气.  相似文献   

7.
定植后的温度管理 幼苗定植后的一段时间,拱棚内气温偏高.要通风降温,棚内白天温度控制在25~30℃,夜间15~18℃这期间若天气有雨.要盖严棚膜防雨。天氯转凉后,夜间应盖严棚膜,并加盖圆拱棚内的小拱棚膜,10月中旬以后,当夜温降到10℃以下时,即应在小拱棚上加盖草苫,使夜间小拱棚内的温度不低于15℃。  相似文献   

8.
一、温湿度管理 1、温度管理。当自然界夜间最低气温降到15~18℃时,就要扣盖棚膜,此时西瓜多数已进入开花结果期。这时需要保持白天28~30℃。夜间16~18℃,超过31℃时要及时通风。坐瓜后昼夜温差保持15℃左右,最有利于西瓜的碳水化合物的形成和积累。  相似文献   

9.
1.温湿度管理 1.1温度管理当自然界夜间最低气温降到15~18℃时,就要扣盖棚膜,此时西瓜多数已进入开花结果期.这时需要保持白天28~30℃,夜间16~18℃,超过31℃时要及时通风.坐瓜后昼夜温差保持15℃左右,最有利于西瓜的碳水化合物的形成和积累.  相似文献   

10.
花菇形成的气象条件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1987 ̄1994年春,在湖北省保康县龙坪镇山区林特气候研究中心的段木香菇试验场,对花菇等级及其所对应的气象资料(共16个例)进行系统的分析,结果表明:空气温度在5 ̄15℃,相对湿度50% ̄80%均能形成花菇。一级花菇形成的气象条件是:平均气温在13℃附近,最高气温20℃,最低气温7 ̄8℃,平均相对湿度为60%左右,白昼气温在15℃以上,相对湿度40%以下,夜间气温小于10℃,相对湿度低于80%,  相似文献   

11.
不同天气背景下春季大棚小气候变化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对佳木斯地区塑料大棚的内外小气候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在三种典型天气下,晴天中午大棚内外最高气温差异达20.8℃,棚内最高气温为36.5℃,超过作物生长发育的最适宜温度范围;雨夹雪天内外温差最小,最高温度差异6.4℃。夜间大棚内外最低气温差异在0.65℃~1.75℃之间,其中,晴天和多云天傍晚(18:00~20:00)棚内温度低于棚外。三种典型天气下大棚内均维持较高的湿度(80%~99%),远高于棚外的湿度(50%~80%)。大棚内的光强随着外界光强的增加而增加,雨夹雪天气的透光率最高可达74%,晴天最小为69%。  相似文献   

12.
东北三省玉米生育热量指标与品种熟型分布研究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采用东北三省73个气象站1971~1995年4月上旬至10月下旬的旬平均气温与9~10月逐日最低气温以及玉米分期播种 资料,分析和验证了玉米各发育期的热量指标。种子萌发的生物学下限温度为8℃,萌发至出苗期需≥8℃·d有效积温约 100℃·d,出苗至抽雄所需的≥10℃有效积温与品种的叶片数(熟型)有关;抽雄至成熟期的热量指标以订正后的标准抽雄日至 成熟所需≥10℃活动积温来表示,成熟期用成熟度达到1的日期来表示。本研究以某一品种80%年份正常成熟的标准来确定该 品种的栽培界线。  相似文献   

13.
【目的】调查温度对家蚕微孢子虫(Nosema bombycis)孢子体外发芽的影响,为家蚕微粒子病的防治及其他微孢子虫的基础研究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以K2CO3-KHCO3法诱导孢子体外发芽,在孢子发芽过程中利用不同温度(5、15、25和35℃)在不同时期处理家蚕微孢子虫孢子,观察不同处理的孢子发芽率。【结果】在前期4个温度处理的家蚕微孢子虫孢子发芽率分别为3.88%、15.66%、31.91%和58.75%,孢子发芽率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在刺激期4个温度处理的孢子发芽率依次为53.33%、38.17%、25.07%和6.08%,孢子发芽率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减小;在培育期4个温度处理的孢子发芽率分别是44.63%、41.29%、43.53%和48.82%,无显著差异。【结论】温度对家蚕微孢子虫孢子体外发芽具有一定的影响,在家蚕微孢子虫孢子体外发芽过程中,前期低温和刺激期高温能抑制孢子发芽,而前期高温和刺激期低温能促进孢子发芽。  相似文献   

14.
【目的】调查温度对家蚕微孢子虫(Nosema bombycis)孢子体外发芽的影响,为家蚕微粒子病的防治及其他微孢子虫的基础研究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以K2CO3-KHCO3法诱导孢子体外发芽,在孢子发芽过程中利用不同温度(5、15、25和35℃)在不同时期处理家蚕微孢子虫孢子,观察不同处理的孢子发芽率。【结果】在前期4个温度处理的家蚕微孢子虫孢子发芽率分别为3.88%、15.66%、31.91%和58.75%,孢子发芽率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在刺激期4个温度处理的孢子发芽率依次为53.33%、38.17%、25.07%和6.08%,孢子发芽率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减小;在培育期4个温度处理的孢子发芽率分别是44.63%、41.29%、43.53%和48.82%,无显著差异。【结论】温度对家蚕微孢子虫孢子体外发芽具有一定的影响,在家蚕微孢子虫孢子体外发芽过程中,前期低温和刺激期高温能抑制孢子发芽,而前期高温和刺激期低温能促进孢子发芽。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介绍了3年的覆膜栽培实验研究,其结果表明:覆膜栽培,可为甜菜生育创造良好的土壤环境。生育前期提高土壤含水量10.7~27.4%;0~25厘米耕层积温增加684.1℃;0~20厘米耕层速效氮提高8.0~26.7%,速效磷提高12.4~18.8%,速效钾提高7.3~27.9%,甜菜提早出苗8天左右,较直播甜菜早11天左右,叶面积指数(LAI)3.0时达郁闭状态,持续期增多25天,LAI最大值达4.9,高于直播0.8。总光合势增加36.7%,光合速率增加CO_20.57毫克/分米~2时以上,生长中心提早5天以上转至根部。在块根增长期,根部干物质积累强度(1.9克/株·日)提高0.36倍,总光能利用率为:1.84%,较直播甜菜高0.45%。在同等栽培条件下,覆膜甜菜平均单产为3439.1公斤/亩,较直播增产31.8%。  相似文献   

16.
为摸清贵州省黔西南州热量的分布和变化,促进种植业合理布局及气候资源的合理开发,采用5d滑动平均法研究贵州省黔西南州1981 2014年≥10℃积温和积温日数的分布规律与年际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近34年黔西南州≥10℃积温和积温日数均呈上升趋势,趋势性变化达显著水平;≥10℃积温和积温日数从北至南均呈逐渐增加趋势,南部增幅较北部明显,二者的空间分布较一致.≥10℃积温和积温日数变化除贞丰县呈减少趋势外,其余地区均呈增加趋势,其中,望谟县≥10℃积温增加最明显,晴隆县≥10℃积温日数增加最明显.年平均气温升高1℃,则≥10℃积温将增加101.3~503.7℃·d,≥10℃积温日数将延长1.5~20.7 d.  相似文献   

17.
在海拔300、400、500、600、700、800、900 m等7个不同高度上建立气象天蚕养饲基地,研究了南岭天蚕的气候适应性。结果表明:南岭天蚕适宜的温度范围为17.0~25.0℃,最适宜温度为22℃,适宜相对湿度60%~70%;最适宜海拔高度在500~800 m之间。南岭天蚕养殖的关键技术如下:3月底4月初日平均温度稳定通过10℃初日后,栎树萌动开苞时即孵化;小蚕(1~3龄)采取人工增温至26~24℃室内养饲;大蚕(4~5龄)以野外大棚或网罩林养为佳。  相似文献   

18.
为评价山西南部地区不同小麦品种在不同冬前积温下的春季冻害风险,明确适应当前气候变化的适宜播期和品种,分别于2017-2018霜冻发生和2018-2019霜冻不发生的两个不同气候年型,在山西运城盐湖区采用播期、品种二因子裂区试验设计,对3个不同生态类型小麦品种(济麦22、周麦18和西农529)在不同冬前积温下的春季冻害风...  相似文献   

19.
为探索气象因子对红美人柑橘品质的影响,连续3 a检测红美人柑橘的6个品质指标,并收集整理产地5个主要气象指标数据,采用相关性分析、回归分析,研究果实品质与红美人柑橘不同物候期气象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红美人柑橘萌芽期降水量与果实蔗糖、总酸含量呈显著正相关;同时期的日照时数与可溶性固形物、总酸含量呈显著负相关,与蔗糖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生理落果期,平均气温和≥10 ℃活动积温与果实总酸含量呈显著负相关。果实采收期时,当平均气温在18.5~19.5 ℃、≥10 ℃活动积温在565.3~596.7 ℃,较高的环境温度有助于果实糖分累积。果实固酸比与开花期日照时数呈显著正相关,与采收期日照时数呈显著负相关。平均气温日较差是影响红美人果实风味的关键因素,昼夜温差大,果实风味更佳。因此,做好红美人采收期保温保热,适当提高该时期的环境温度和热量,并采用设施栽培技术调整萌芽期和采收期棚内小气候环境,有助于获得更好的果实品质。  相似文献   

20.
对玉米交链孢叶枯病的病原、症状、生物学特性等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该病的病原菌为细交链孢叶枯病菌(Alternariatenuis Nees)。主要危害叶片,病斑椭圆形或近圆形,中央灰白色至枯白色,边缘红褐色。病菌生长的温度范围为5~35℃,适宜温度为25~30℃;分生孢子产生和萌发的温度范围分别为10~35℃和8~40℃,适宜温度分别为15~30℃和20~30℃;病菌生长和孢子萌发的pH值范围均为3~10,最适pH值均为8。分生孢子萌发要求95%以上的空气相对湿度。紫外光对分生孢子的杀灭作用较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