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84 毫秒
1.
以常德市规划区为研究区,利用2003年、2008年、2013年、2017年及2018年5景遥感影像数据,提取植被覆盖度及建筑指数,反演其地表温度,并评价热岛强度。结果表明,城市地表温度与建筑指数、植被覆盖度具有相关性,分别呈正相关和负相关;常德市热岛效应显著,2003—2013年热岛强度比例指数由0.222升高为0.245,热岛面积增加14.035km~2;2013—2018年热岛比例指数下降为0.221,热岛面积减少19.466km~2;在2013—2018年期间,海绵城市的试点建设区域热岛格局有破碎状趋势,说明建设海绵城市对热岛效应具有一定的缓解作用。  相似文献   

2.
基于landsat8 oli数据的合肥市热岛时空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热岛效应是一种城市化进程中所产生的特有环境问题,是一个地区的气温高于周围地区的现象。为了揭示快速城市化地区热岛的时空变化特点,利用2014年的Landsat8 oli遥感数据,通过遥感算法反演合肥市地表温度,并对合肥市热岛分布及成因加以分析,同时分析了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归一化建筑指数(NDBI)与热岛分布的关系,以及城市下垫面对热岛效应的影响,并对城市热场进行生态评价分析。结果表明,合肥市四季均存在热岛现象,热岛强度表现为夏季最强,最高温度达57.86℃,秋季次之,春季、冬季较弱。春、夏、秋3个季节热岛多集中在主城区,冬季热岛多分布在乡镇及裸土区,城区热岛强度较弱。热岛效应多集中在不透水面和裸土区,城市冷岛多出现在水体位置。城市热岛分布与归一化植被指数呈负相关关系,与归一化建筑指数呈正相关关系。改进半径法可以较好区分城市建成区,建成区与郊区温度分布存在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3.
采用单窗算法、监督分类法及Logistic回归模型,以长江经济带典型大都市武汉为研究区,对其1996—2016年热岛效应的时空演变特征及其与土地利用类型和不同建设用地类型间的关系进行了定量研究。结果表明:1)从时间序列看,武汉热岛面积和强度有随时间逐步增加的趋势;从空间分布格局上看,武汉热岛逐渐向中心城区集聚并沿中心城区向四周扩散。2)建设用地分布与热岛分布具有一致性。建设用地扩张可明显导致热岛效应加剧,而绿地和水体对热岛效应具有明显的缓解作用。3)交通运输用地对热岛效应增加贡献最为明显,工矿仓储和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也可导致热岛效应的增强;住宅、商服用地未表现出明显的增强作用。因此,为缓解城市热岛效应,在宏观上,要保障一定数量比例的城市绿地以减缓温度攀升;在微观上,城市规划要合理布置各类型的建设用地,建设点片状小绿地、口袋公园。  相似文献   

4.
以1994年、2000年、2004年、2009年和2015年5期Landsat TM遥感影像为主要数据,采用单窗算法反演汉中市地表温度,并对地表温度进行归一化处理得到汉中市热岛强度分级图,分析汉中市近20 a热岛效应时空变化特征及其与土地利用类型、植被覆盖度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近20 a汉中市城市热岛效应随时间变化呈“先升后降”的变化趋势,1994-2004年为热岛效应的加速期,2004-2015年为减缓期。2)不同热岛强度的空间分布特征差异明显。1994-2005年强绿岛区和绿岛区主要分布在汉中市北部的山林地区;强热岛区和热岛区主要分布在西南部的中心城区。3)不同热岛强度对应的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存在差异。强绿岛区和绿岛区主要分布在汉中市北部山区的林地和耕地。正常区主要集中在汉中市近郊的农用地与草地,同时也包含市区周边的零散村镇居民地。热岛区和强热岛区主要分布在中心城区的建筑用地。4)植被覆盖度与城市地表温度呈显著负相关关系,植被覆盖度每增加10%,地表温度平均下降约1.1℃。可见,增加城市植被覆盖度,合理利用城市裸地和布局城市建筑用地,可以缓解城市热岛效应。  相似文献   

5.
三峡库区万州热岛演变与城市形态关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研究了三峡库区万州城市热岛演变规律及其与城市形态格局的关系.利用1996-2014年夏季Landsat TM/ETM+/OLI_TIRS系列遥感影像来反演万州地表温度,研究其热岛的时空分布及变化特征,提出组团式热岛重心扩散模式;同时提取万州中心城区土地利用类型,量化热岛效应与城市形态布局的关系,指出应提倡城市组团式的发展方式,完善各组团内的各种基础设施,减少不必要的通勤,从而最终达到降低热岛效应的目的.  相似文献   

6.
汕头市城市热岛效应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林苗青  黄锦速  杜勤博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7):15214-15217
利用汕头市及所属的南澳、澄海、潮阳观测站常规观测资料及自动观测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20世纪90年代以来,汕头市存在热岛效应,并以0.17℃/5年的速度递增。夏季热岛效应最明显;热岛效应日变化明显,呈一峰一谷型,"夜热岛"是"白热岛"的延续;热岛效应与日照时数呈正相关,与云量、相对湿度呈反相关;晴天最大、阴天次之、雨天最小;汕头市冬季存在冷岛效应,但趋势减弱;城市热岛效应的空间分布与不同下垫面环境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7.
根据合肥景观结构的特点,运用城市气候调查理论和小气候观测方法对合肥不同景观功能区热岛强度进行观测分析。结果表明,合肥城市全年存在热岛效应,热岛强度和热岛中心均随季节变化而变化。对景观的热岛强度进行数值模拟,表明城市绿化对夏季降温效应显著,并提出了改善城市气候生态和优化景观结构的途径。  相似文献   

8.
利用2013~2017年巴彦淖尔市临河区城郊3个自动站平均气温对比研究,以统计方法研究了临河区热岛效应的特点。研究发现:近5年临河区热岛强度没有明显变化趋势,临河区冬半年多出现热岛效应,且热岛频率高,城郊温差冬半年高于夏半年,夜晚高于白天。  相似文献   

9.
利用西宁市主城区1987、2001年和2013年3个时期的Landsat遥感影像反演出了不同时期的地表温度,并对地表温度进行归一化处理后得到相应时期的热岛等级分布图。结果表明,西宁市城区的热岛效应呈先减弱后增强的态势,热岛区分布逐渐集中,主要分布在城市边缘未利用地、主城区中商业区、工业区以及城市交通线路周围;热岛效应的范围在扩展,其分布与建成区的扩展范围在空间上基本相吻合,但是强度有小幅减弱;热岛效应与植被覆盖度呈负相关,植被覆盖度每增加10%,地表温度下降约1.23℃;建设用地及未利用地的均温最高,而水体及有植被覆盖区域均温较低;绿色植被和水体有缓解热岛效应的作用,而因建成区的扩大有大规模的不透水面是热岛效应加剧的主要原因;气候和天气因素也对热岛效应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目的]明确空间自相关分析方法运用于揭示城市热岛时空变化规律的有效性和可行性。[方法]利用Landsat热红外波段进行地表温度反演,采用空间自相关局部指标G系数进行城市热岛范围的界定,并进行1996—2016年福州城市热岛的时空格局研究。[结果]1996—2016年城市热岛范围持续扩展,热岛状况的恶化速度大于缓解速度,热岛问题日益严重,但在热岛内部,强度却有所缓解,福州热岛效应的威胁主要来源于城市扩展形成的新热岛区。[结论]空间自相关局部指标G系数能同时兼顾地表温度的高低及其空间相关关系,不仅能从统计学意义上有效地界定城市热岛范围,还能从可视化角度揭示其时空变化规律,从而为城市热岛定量研究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1.
探讨合肥市绿地景观结构特点及其降温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健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8):15838-15841
以我国中东部城市合肥市为研究对象,选取了具有代表性的景观区域为研究范围,根据城市气候调查和小气候观测,应用景观生态学的相关理论,探讨城市绿地案观结构、城市热岛的特点以及二者关系。对热岛强度和影响城市温度的温室气体CO2等的观测表明,合肥的热岛强度和热岛中心均随季节变化而变化。争季热岛中心位于市中心,夏季热岛中心分裂为3个,分别位于绿化程度低的地区。热岛强度的日变化出现两个峰值,分别为8:00、16:00。接着分析合肥市中部、东部、西部和北部等温线。最后与城市园林研究的特点相结合,研究绿地景观的降温效应,对合肥市城市绿地生态建设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2.
采用湖南省89个地面气象观测站43年(1962~2004年)的冬季平均气温记录,研究了湖南省冬季气温年代际变化与城市热岛效应和纬度的关系,结果表明:湖南冬季气温的年代际变化是对全球增暖的响应,1984年是显著的增暖跃变点,跃变后(暖期)比跃变前(冷期)冬季气温增加了0.68℃;暖期升温幅度与城市热岛效应、纬度关系密切,城市热岛效应和纬度的增加使冬季变暖加剧;中等城市、次小城市、次小城市郊区、乡村、次大城市郊区等各类站的城市热岛效应对暖期增温贡献率分别为18%、14%、7%、0、-9%;纬度每增加1°,暖期增温0.027℃。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以来,伴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环境问题突显出来.其中城市热岛现象尤为明显.研究选择全国重要的能源工业城市太原市作为典型案例,从城市热岛时空分布特点入手,分析了城市化过程中城市热岛的变化特征.借助RS、GIS等手段,以太原市1986年、1995年、2001年3个时相的TM/ETM数据为基础,综合分析了城市热岛效应的时空分布特征.从热岛效应影响因素方面来看,城市扩张、工业区建设是城市热岛效应的主要驱动力.城市下垫面性质、人为热、废气排放共同影响热岛强度,而绿地和水体对热岛效应有减弱作用.在此基础上,结合太原市城市建设实际,提出了城市绿地规划布局的主要原则和措施.  相似文献   

14.
金苏毅  江洪 《安徽农业科学》2008,36(5):2141-2142,2146
探讨了城市热岛效应的成因,论述了城市热岛效应对居民及城市建设的影响,介绍了其研究方法,并提出了城市热岛效应的几种对策。  相似文献   

15.
为研究福州春季城市热岛空间分布特征,利用2018年3月11日Landsat8卫星影像,运用辐射传导方程法和普适性单通道算法对研究区进行地表温度反演,采用地面气象监测站实测的气温对2种方法的反演精度进行比较,并统计分析不同行政区地表温度等级特征。结果表明,这2种方法反演的地表温度的空间分布特征基本一致,辐射传导方程法精度优于普适性单通道算法。福州存在明显的城市热岛现象,高温区及次高温区为城市热岛效应影响区域,该区域为老城区及城市扩张的城市建设区,其中高温区主要分布于福州滨海新城、闽侯县(上街镇、南屿镇、南通镇)和仓山区等新近开发建设的建筑物密集区和裸地区域,低温和次低温区主要分布于森林和水体。为缓解城市热岛现象,城市开发建设中应保持一定面积的绿地和水体。  相似文献   

16.
辽宁中部城市群城市热岛特征及其影响因子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利用辽宁中部城市群沈阳、鞍山和本溪3个城市气象站及其周围各县气象站1960~2006年年均气温资料,分析了辽宁中部城市群城市热岛效应的年季动态,以及城市热岛与城市发展指标如城市人口数量和绿地面积的关系。结果表明:辽宁中部城市群城市热岛均表现为冬季热岛强度最强、夏季最弱,但沈阳热岛强度秋季最弱。沈阳市和鞍山市城市热岛的年际变化呈增加趋势,增幅分别为0.25℃/10a和0.16℃/10a,而本溪市则呈下降趋势,下降幅度为0.44℃/10a。城市热岛与城市发展指标如城市人口数量和绿地面积的关系是复杂的,只有城市发展指标达到一定的阈值后,才会对城市热岛强度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17.
长沙不同绿地对缓解热岛效应的作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以长沙市学校、公园内的绿地作为研究对象,研究了不同生长发育植物、树冠郁闭度、植物覆盖率对城市热岛效应的影响,得出长势好的植物群落缓解热岛效应的作用大,郁闭度和绿地面积与减缓热岛效应的作用呈正相关。并根据长沙的绿化情况,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